本帖最后由 学鸣声韵 于 2025-4-22 14:55 编辑
《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
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瓶罂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于一方乎?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于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盍亦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尚飨。
为何说这是一篇奇文呢?因为整篇文章读下来,苏轼都在振振有词的和山神讲道理,与其说是一篇祈雨文,不如说是一篇责问书或者命令下雨的公文。 文章开头,苏轼论述道:西方挺拔特立英杰伟壮之气,凝聚为太白山;太白山以北威秀润泽的阴气,又凝聚成为池潭。一瓶一勺的水,都可以滋润天下,何况是一方土地呢?
苏轼的潜台词是,太白山作为一方的守护神,职责就在于滋润天下。而现在呢?自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没有降下一滴水,这让百姓怎么活?是不是失职呢? 如今,若是再不下雨,今年就会成为灾凶之年。一旦百姓陷入饥荒,盗贼也会继之而起。发生这种事情,不仅是太守的失责,作为山神也不能视若无睹吧? 质问之后,苏轼继续讲道理。圣明的天子在上,凡是敬天礼神的举措,一样不缺。愚昧的小民更没有别的祈求,只不过是盼望着一场雨。作为一方的神灵,您为何不看一看呢? 最后,是苏轼对山神的期待,或者说是下通牒。希望山神早日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上不辜负圣明天子的仁慈之心,对下不辜负愚昧小民的热切盼望。
整篇文章读下来,我不禁为苏轼的可爱和霸气侧漏逗笑了,如此振振有词,甚至有些咄咄逼神的祈雨文,除了苏轼还有谁敢写呢? 祈雨文呈上大概二十天后,凤翔终于下了一场小雨,并没有彻底缓解干旱。宋选以为是年轻气盛的苏轼惹恼了山神,决定亲自前往祈雨。 三天后,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而且一连下了三天。苏轼高兴不已,欣然下笔写了一篇《喜雨亭记》,还从宋仁宗处为太白山神求来了明应公的爵位,算是达成了和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