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像个人”
文/韩鲁珩 -—人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
我们常说“人要活得像个人”。这句话看似朴素,实则蕴藏着深刻的哲学追问:什么是“人”?什么是“像个人”?这不是情绪发泄,也不是简单的表象判断,而是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生意义的认知判断。
一、人之为“人”,区别于其他生物
要讨论“人”,就必须首先把握“人的概念”。概念的确立,依赖三个基本要素:特征、属性与界限。人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其本质性特征,必定是能够将“人”从其他所有生物中区分出来的那个根本性要素。
人与其它生物的区别不在于形体,不是生命形式,也不是社会性,而是**“精神意识”**。只有人类具备反思的能力、自主的价值判断、抽象的语言与符号体系,能够超越本能,感性的丰富表达(文学艺术等), 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生存走向意义。这是“人”的概念本质。
二、人生意义:满足感的共性表达
说到“活着的意义”,传统哲学往往将其推向无限拔高、形而上的领域,实则脱离了人自身。然而,如果我们回到“意义”这个词的定义:意义即意识的倾向和判断。
如此,人生的意义其实可以还原为一个简单而清晰的逻辑判定:人类共有的意义,是对满足感和幸福感的追求与实现。无论是求知的学者、养育子女的父母、沉溺毒品的瘾者,还是渴望温暖的孤独者,虽然目标不同,但内在动因相同——满足自身生理或精神的某种需要,获得主观的愉悦或平衡。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得出一个理性定义:
人生的意义,就是在精神意识主导下,通过不断满足自我需求,获得主观的幸福感与存在满足。
三、“做人”的不同:在共性之下展开人文差异
虽然满足感是人类意义的共性,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构成人类行为和人格的多样性。这正是马斯洛所揭示的五大需求层次:从生理、安全,到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它不仅描绘了人的心理结构,也提供了“做人”的价值坐标。
“活得像个人”,就是在这些层次中不断向上,摆脱纯粹的动物性满足,走向自我意识的实现。越是以精神意识为生活主导,越是活得“像个人”;反之,越是沉沦于本能与依赖,越是远离人的本质,越接近动物的本能反应。
在满足感的共性下,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去诠释“做人”。这种多样性,正是人文的展开,也是文明的本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