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似可究 蓬草 写于2016年6月10日 儿时梦里望星光,欲晓玄机何处藏。 盘古开天挥巨斧,羲和浴日挂扶桑。 僧言四大皆由幻,道是无形自守常。 一点炽心呈万象,还凭造化写文章。
宇宙之本原
何为宇宙?古人说,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这个说法把宇宙看作是时间和空间,是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框架,但并未包括框架之内的东西。 按照英文《维基百科》的说法:宇宙是全部的时间和空间及其内容(“The universe is all of time and space and its contents”,《Wikipedia 》)。这个定义包含了时间、空间和空间的内容,还是依据牛顿的时空观念,并没有把时空和物质联系起来。
一、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 宇宙的本原是什么?这似乎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宇宙万物由何起源?宇宙万物能否能还原为一种或几种不可磨灭的元素或物质或者还原为一种抽象之物(精神或物质)?哲学史家冯友兰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哲学问题:前者属于宇宙生成论;后者属于宇宙本体论。他认为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据此,他认为老子关于道的论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宇宙本体论,而不是宇宙生成论。然而,冯友兰可能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套用中国人的宇宙观。
二、宇宙本体论 本体论研究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回答万物何以是其所是。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古今中外哲人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思辨还可分为两类。一些哲学家认为某些具体的可感之之物是万物的本原,例如气、水、火、土、等等。在此基础之上,不同的元素也可能以不同的比例组合或转化。另一些哲学家认为某种抽象无形之物是世界的本原。这种抽象之物可能是道,是理,是数,是神,是理念,或是绝对精神。 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们是自然哲学家,他们将自然中的某一种物质看作万物的本质:泰勒斯认为是水,阿纳克西米尼认为是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奇诺弗尼斯认为是土。恩培多克勒德则试图把几种看法糅合在一起。他认为一切事物都由这些物质的不同组合和排列构成。当元素在力的作用下分裂并以新的排列重新组时,物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这个观点,又加上了以太作为第五种元素。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认为是万物都是由极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所组成。 西方哲学家中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抽象之物的也不少,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万物皆数;巴门尼德最先提出存在这个概念,存在是一切事物不变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是抽象的理念或形式,而具体的事物则只是理念不完美的复制品;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根本属性是其形式,是具体事物中不能独立存在的共同属性,是其逻辑学中所说的“属”加上“种差”;黑格尔则认为是绝对精神,整个世界不过是其自我演化和展现的结果。 战国时代兴起的五行学说,把万物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四大”乃是佛教所言“地、火、水、风”四种不同的物质。这四种物质具备不同的特性,按不同比例组成世间万物。初看起来,佛教的四大近于唯物主义。然而佛教又认为,“四大皆空”,这些都是虚幻的。现代人又试图对“四大”做出过的解释:地为固体,水为液体,风为气体,火则近于等离子体。 老子认为虚无缥缈的道才是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不生不灭的,是守常的。宋代的理学家张载认为,万物的本质是气。气的初始状态为太虚。气聚则成万物,气散则成太虚。朱熹则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理,但是理不能单独存在。
三、宇宙生成论 世界各民族有创世神话。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信奉《圣经》,相信上帝创世。 哲学家们则摆脱神话想象,试图通过观察和思辨解决宇宙万物的起源问题。不过,由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开辟的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倾向于认为本质不变。这一传统虽然有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变的思想相拮抗,却难以摆脱上帝创世的的信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提出了事物发展的潜能和实现,他提出的目的因又隐隐与上帝创造万物合于理想的信念相似。
四、本体论和起源论的统一 将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融合在一起,中西哲学的路径不同。 在柏拉图之后经过了两千多年,黑格尔将宇宙的演化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和自我实现的宏大过程。其哲学思想充满了历史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黑格尔哲学似乎是把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融合在一起了。 在摆脱神话想象之后,中国古代哲人进行思辨之始就似乎未区分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究其原因,这似乎与本质可变的思想有关。 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物质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物质世界有生即有灭,只有道是守常的。道先于天地万物而生,又蕴藏于天地万物之中。 在《道德经》中,道和无的关系也有趣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既虚又无,无是指无形,并非无物。只是道之为物,并非具体有形之物,而是不可以通过感官捉摸的缥缈之物。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的“一”是什么,有什么特性?老子并未给予回答。似乎仍然是混沌之物,有质无形。后世所云的“无极生太极”大概是对这一思想的发挥,“无极”相当于先天地而生的“道”,“太极”相当于混沌未分的“一”。“一生二”似乎比较好理解,就是有了天地之分,阴阳之分,也就是“太极生两仪”。“道生三,三生万物”又引起歧见。其实“三”可以被解释为“参”,是相互作用之意。屈原在《天问》发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意思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依据的是什么?结果又怎样?按照《道德经》的说法,有无相生:万物都是从无到有,又回归于无。
五、现代科学的回答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哲学家关于自然界得追问可以归结为数学问题和科学问题,或者至少可以这数学和科学问题。龟兔赛跑、飞矢不动、有限和无限,数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比哲学家更深入,更透彻。对于时间和空间,物质的可分性,物理学家的解说也比哲学家更深入更有说服力。对于万物之起源、生命之起源、人类之起源,科学也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然而这一切的进步都离不开最初的哲思。 按照现代物理学,宇宙起源可以追朔到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起始于能量极高体积极小的奇点。宇宙中一切物质都是由奇点的能量转化而来。物质不是守常的;宇宙中真正守恒不灭的是能量,各种物质可看作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物理学解释了各种基本粒子的产生和湮灭,以及各种元素的生成和转化。也描述了各种物质得以演变和相互作用的四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从微观倒宏观,物理学向我们描述了宇宙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尽管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但是毫无疑问物理学使我们对宇宙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了我们对于物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对比道家和现代物理学的描述,我们似乎可以说,道的运行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化学区分了无机物和有机。如何实现从无机物到有机的跨越,是地球演化史的重要课题。现在我们知道,即使在太空中,也存在着许多种类的有机分子。科学家们也设想,地球上的原始海洋也是一锅“有机汤”。这些有机分子就是形成生命大分子的建筑材料。 生物学让我们区分非生物和生物的区别。生命需要有遗传物质,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如何跨越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鸿沟,仍然是一个谜团。两者之间应该还有中间环节,例如RNA和蛋白质这些生物大分子。它们再组装成病毒和类病毒,后者具备生命的某些特征,但又不能独立复制。 地球上的生命的起源大约起源于35亿年前,甚至更早。其后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几百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现在我们知道,人类和大猿享有共同祖先。黑猩猩是人类最接近的亲属,与人类分别于大约600万年之前。 随着复杂生命形式的出现,动物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也相应出现,逐步演化出脑。生命活动也由此充满了感知和行为,信息的流动、交换和整合。我们现在知道,动物有情绪活动,很多动物可以共情,能够组成复杂的社会。有些动物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可以通过学习传承生存技能(文化传承的萌芽)。很多种动物还具备推理能力的萌芽: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多种动还能够通过镜像检测,在镜子中识别自己,有了自我意识。很多狗能够表达嫉妒;猿类能够产生公平的意识。 人类则是把这些精神活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高度发达的大脑,人类产生了超越于生存本能的需要。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之下,人类发展出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这几方面的追寻都导向人类的终极关怀。探索宇宙、生命和意识的起源,以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生命的意义何在?
结语 宇宙有炽热之心,以奇点为起源。点燃奇点之火,造就了宇宙。人类有炽热之心,以好奇为本性。点燃求知之火,驱使人类探索宇宙之万象。宇宙之大书,凭造化而书写。人类认知宇宙,以造化为师。 宇宙的根源可究吗?宇宙无穷,人生有限。但是只要人类还存在着,就难免被好奇心所驱动,试图刨根问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