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26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4-8 15: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内容比较多,因为诗的修辞要讲的太多。
只能以后慢慢再补充了。所以请大家课后认真复习,

尽量记熟。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
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
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
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
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作业截止时间,2025.04月14日晚上八点。
收藏收藏
评分评分

转播转播

0

主题

345

帖子

231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6
贡献
601
金钱
861
发表于 2025-4-8 21: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竹郎组长-炳坤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解析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这组诗或忆往昔友人,或叹当下处境,以诗解闷,情真意切。其中第四首为:“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原注:水部郎中薛据)”此诗虽短短二十八字,却用典丰富,蕴含着杜甫对友人薛据的高度评价与深厚情感,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的理想与境遇。

诗中开篇“沈范早知何水部”,沈约、范云是南朝著名诗人,何水部即何逊,同样以诗才著称。杜甫在此将薛据与何逊相比,暗示薛据的文学才华能与南朝名家相媲美,早已被文坛前辈如沈、范这般的人物所赏识。用此典,一方面肯定了薛据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借南朝文学繁荣之景,映衬唐代诗歌昌盛下薛据的突出地位,表达对其诗歌造诣的赞誉。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曹植、刘桢,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意思是曹植、刘桢这样的建安才俊若在世,也无需等待便会认可薛据的才华。这一典故进一步强化薛据的文学地位,以建安文学的雄浑风骨与卓越成就为参照,表明薛据之才在当代诗坛的分量,突出其诗歌风格的独特与成就的斐然,是对薛据文学成就的又一次高度赞扬。

“独当省署开文苑”描绘薛据任职水部郎中时,在官署中独树一帜,开创文学之风气,引领文人群体。这里虽无直接用典,但“开文苑”的表述可看作是对其在文学领域开拓之功的形象化概括,如同古代文人开创文学流派、引领时代文风那般,凸显薛据在当时文学官场中的影响力与领导力。

“兼泛沧浪学钓翁”则用了《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沧浪之水代表着一种处世态度,水清时入世,水浊时出世。薛据在官场任职之余,还能效仿钓翁,寄情山水,有出世的情怀。杜甫借此表达薛据既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在仕途上施展才华,又懂得在复杂官场中保持超脱的心境,不被世俗完全束缚,是一种对其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赞赏。

从背景来看,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代,诗坛虽名家辈出,但社会的巨变让文人的命运充满波折。薛据与杜甫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又在乱世中经历坎坷。杜甫作此诗,既是对薛据个人才华与品行的钦佩,也是借薛据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理想文人形象的追求:既有卓越文学才能,又能在官场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在乱世中坚守自我。

这首诗通过密集用典,从不同角度刻画薛据的形象,在对友人的赞美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慨与文学理想,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为后人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交往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5

帖子

231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6
贡献
601
金钱
861
发表于 2025-4-8 21: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竹郎组长-小筑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解析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这组诗或忆往昔友人,或叹当下处境,以诗解闷,情真意切。其中第四首为:“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原注:水部郎中薛据)”此诗虽短短二十八字,却用典丰富,蕴含着杜甫对友人薛据的高度评价与深厚情感,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的理想与境遇。

诗中开篇“沈范早知何水部”,沈约、范云是南朝著名诗人,何水部即何逊,同样以诗才著称。杜甫在此将薛据与何逊相比,暗示薛据的文学才华能与南朝名家相媲美,早已被文坛前辈如沈、范这般的人物所赏识。用此典,一方面肯定了薛据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借南朝文学繁荣之景,映衬唐代诗歌昌盛下薛据的突出地位,表达对其诗歌造诣的赞誉。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曹植、刘桢,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意思是曹植、刘桢这样的建安才俊若在世,也无需等待便会认可薛据的才华。这一典故进一步强化薛据的文学地位,以建安文学的雄浑风骨与卓越成就为参照,表明薛据之才在当代诗坛的分量,突出其诗歌风格的独特与成就的斐然,是对薛据文学成就的又一次高度赞扬。

“独当省署开文苑”描绘薛据任职水部郎中时,在官署中独树一帜,开创文学之风气,引领文人群体。这里虽无直接用典,但“开文苑”的表述可看作是对其在文学领域开拓之功的形象化概括,如同古代文人开创文学流派、引领时代文风那般,凸显薛据在当时文学官场中的影响力与领导力。

“兼泛沧浪学钓翁”则用了《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沧浪之水代表着一种处世态度,水清时入世,水浊时出世。薛据在官场任职之余,还能效仿钓翁,寄情山水,有出世的情怀。杜甫借此表达薛据既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在仕途上施展才华,又懂得在复杂官场中保持超脱的心境,不被世俗完全束缚,是一种对其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赞赏。

从背景来看,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代,诗坛虽名家辈出,但社会的巨变让文人的命运充满波折。薛据与杜甫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又在乱世中经历坎坷。杜甫作此诗,既是对薛据个人才华与品行的钦佩,也是借薛据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理想文人形象的追求:既有卓越文学才能,又能在官场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在乱世中坚守自我。

这首诗通过密集用典,从不同角度刻画薛据的形象,在对友人的赞美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慨与文学理想,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为后人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交往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4

帖子

30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10
贡献
734
金钱
1179
发表于 2025-4-8 22: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竹郎21-力辛
解析: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四》创作于767年,是他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这一组诗以"解闷"为题,写了杜甫在乱世中借诗排遣苦闷的心境。
767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藩镇割据、朝政混乱。诗人远离朝廷,抱负难展,诗中既流露出对文坛地位的自信,又暗含政治失意的苦闷。

从典故运用及用意来看
1. "沈范"句:指南朝沈约、范云赏识何逊(水部郎)。杜甫以何逊自比,暗示自己同样有诗才却未得重用。
2. "曹刘"句:曹植、刘桢不待见薛郎中(薛莹),反用典故,强调自己连被品评的机会都没有。
3. "沧浪钓翁":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典故,表达隐逸之思。

这些典故的运用,既展现了杜甫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以魏晋文人自况),又通过对比突出自己的困境(不被赏识),同时用渔父意象暗示归隐之志。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沈约和范云对何水部十分赞赏,奖掖后学,而薛莹却不被曹植、刘祯等当时文坛领䄂所重。曹刘不待薛郎中,此句涉及曹植、刘祯与薛郎中(薛莹)的典故,但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历史上并无曹植、刘祯排挤或轻视薛莹的明确记载。实际上,杜甫此句是借古讽今,对典故进行灵活化用,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此处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古人故事,虚指自身处境
还用了对比手法:前句正用(得赏识),后句反用(不被待见)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这句的意思是:
我本可独掌朝廷文翰,开辟一代文风;却又泛舟沧浪,效仿渔父归隐江湖。
独当省署开文苑
省署:指尚书省、中书省等中央官署,代指朝廷机要部门。  
开文苑:开辟文坛新风,引领一代文学。  
杜甫自负有治国安邦、引领文坛的才能,但现实却未能施展抱负。  
兼泛沧浪学钓翁
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象征隐逸。  
学钓翁一句是说效仿渔父(隐士)垂钓江湖,远离政治。  
因现实不得志,只能选择退隐,表达无奈与自我宽慰。  
此处情景交融:将仕途抱负(虚)与江湖之思(实)并置
总的来说,前联用典言志,后联直抒胸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6

帖子

1623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四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1
贡献
407
金钱
608
发表于 2025-4-9 12: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高班第九讲

原诗:
杜甫七绝《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
竹郎12-秋润
        夔州秋色浸染的孤舟之上,杜甫以《解闷十二首》组诗编织着晚年的精神图谱。其四中密集的典故犹如密码本,将六朝文坛的星光编织进现实困境,折射出诗人穿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这场跨越三百年的对话里,藏着杜甫对诗歌正统的守护、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以及在乱世中寻求精神支点的隐秘渴望。
        一、典故中的文学正统
"沈范早知何水部"以精妙的时空折叠展开文学谱系建构。南朝齐梁的沈约、范云代表着诗歌声律论的奠基者,他们慧眼识珠的典故指向南朝尚文传统。何逊这位被沈约激赏的诗人,其"夜雨滴空阶"的意境营造能力,恰是杜甫推崇的"清词丽句"的典范。诗人刻意将建安风骨(曹植、刘桢)与齐梁雕藻并置,构建了一条贯通古今的诗歌正脉。
"薛郎中"典故的多重意蕴在此显现奇效。初盛唐之际的薛道衡虽以"空梁落燕泥"名世,却因政治失意而陨落。杜甫将其与曹刘并论,既是对薛道衡文学价值的重估,也暗含着对当代文坛忽视人才的批判。这种时空交错的用典手法,实则是为确立诗歌艺术的永恒价值建立坐标系。
        二、历史镜像中的自我定位
"省署开文苑"的宦海沉浮中,杜甫巧妙植入双重叙事。表面追忆初唐苏味道、李峤等"文章四友"在凤阁营造的文雅氛围,实则映射代宗朝翰林院的文化荒芜。诗人以虚拟的"开文苑"自况,既是对自身"集贤学士"职衔的解嘲,也是对朝廷未能真正重视文治的委婉抗议。
        "沧浪钓翁"的意象选择透露着生存困境中的精神突围。当诗人将严子陵式的隐逸传统与楚辞"沧浪之水"的比兴传统叠合时,实际构建出"仕"与"隐"的第三空间——在庙堂与江湖之间保持精神独立。这种用典策略既保持了儒家济世情怀的底色,又获得了道家超越现实的审美距离。
        三、夔州语境下的诗学突围
767年的夔州秋雨中,杜甫完成了对诗歌史的重构。当"沈范""曹刘"等六朝文人穿越时空而来,他们不仅是文学偶像,更是对抗现实文化荒芜的精神武器。这种用典方式实则是将个人创作纳入宏大的文学传统,使夔州诗在地理流放中实现精神超越。
        "兼泛沧浪"的结句蕴含着深层的诗学辩证。诗人既不像严子陵彻底归隐,也不似王维半官半隐,而是在双重典故的张力中开辟出"吏隐"新境。这种生存智慧投射到诗歌创作中,便形成了沉郁顿挫与清新自然并存的美学特质。
        当长江的波涛拍打夔州江岸,杜甫笔下的典故已化作永恒的星光。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不仅重构了南朝至盛唐的诗歌谱系,更在历史纵深中锚定了杜诗的坐标。用典不再仅仅是修辞技巧,而是成为诗人对抗时间虚无的精神堡垒,在历史长河中刻下独特的诗学印记。这种以典明志的创作方式,最终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深邃的思想对话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2
贡献
200
金钱
318
发表于 2025-4-10 10: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解析作业
竹郎09-一池清凉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 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其四(767 年)
唐杜甫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浅析:《解闷十二首其四》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作于杜甫流寓巴蜀之时。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首句和次句均用典:引入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来比喻,沈约、范晔都是南朝宋时的文学家,以文章见称。意思是沈范早就知晓何水部了。曹刘不等待薛郎中。诗人用何范和薛郎中的典来赞美朋友,像曹操和刘备那样可以不用等待其他人,自己也可以独自建基业。这里诗人用典对朋友才华的认可和高度赞扬。
此怀薛琚也。何薛同为水部,但何有知音而薛无同调,故为惜之。当省署,昔为部郎。


沈范:南梁朝诗人沈约,范云并称。沈约曾领中书令迁尚书令,范云曾领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右仆射。
何水部:南朝时期的梁朝诗人何逊,因其曾担任过尚书水部郎的职务,故后世称他为“何水部”。在《南史·何逊传》中,详细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因其官职而获得了“何水部”的雅号。
薛郞中:指薛据,诗人的好友,曾任水部郞中。


独当省蜀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从侧面来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羡慕之情。用“沧浪”的典以及对仗的修辞手法,非常工稳,用典来对朋友的现状进一步进行补充。


沧浪:唐代 薛据省署开文苑,沧浪学钓翁。(《纪事》云:“此二句据之诗也,子美怀据诗即用为句云:“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意思是你都可以独自在省蜀开办文苑了,同时还可以学钓翁在沧浪上泛舟,真的好羡慕你呢?


整首诗的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春华秋实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362
贡献
16470
金钱
20192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4-10 18: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九次作业
郎组-16 槛外客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
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
分析一下原典,以及为何这里杜甫要用,
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

理解与解析:

典故与诗意:
“李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何水部”:指南朝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以文才受范云、沈约赏识。此处暗指诗人希望如古人般得遇伯乐。
  
   “曹刘”:指建安文人曹植、刘桢。“薛郎中”:指唐代诗人薛据,曾任水部郎中。杜甫借薛据虽负诗名却未受曹刘(喻当世权贵)重用的遭遇,自况怀才不遇。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独当省署”:指薛据在朝中独当一面,独自在省署开设文苑,引领文坛风气。  
   “泛沧浪”“学钓翁”:化用《楚辞·渔父》典故。是说如今薛据漂泊荆楚,像沧浪中的钓翁自在逍遥。

赏析:
前两句连用了何逊、沈约、范云、曹植、刘桢等典故,通过对比突出了薛据的才华和生不逢时的境遇。将薛据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展现了他昔日的辉煌,又突出了今日的落寞。
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暗喻了杜甫自身境遇,展现了杜甫对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杜甫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既自伤不遇,又自明高洁。诗中“何水部”“薛郎中”的际遇,实为自身命运的镜像;而“开文苑”与“学钓翁”的矛盾,则折射出儒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困境。语言凝练含蓄,典故信手拈来,足见杜甫“无一字无来处”的功力。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客居夔州。此诗是解闷十二首的第四首。当时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心情苦闷,因有此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10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4
贡献
26
金钱
40
发表于 2025-4-11 09: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竹郎26一语蝶
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一二句:用典,沈约、范云很早就知道何逊(曾任水部郎,也称何水郎)的才华,曹植刘桢也不用等待薛据(曾任水部郎中)的品评。这里杜甫通过对比前代的文学人物关系,来暗示当时文坛对于薛据的认可和推崇,可能也有比薛据认为自己的才华也应被早早赏识的意味。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三四句写独自在官署中担当起开创文苑的重担,同时又能在沧浪之水中泛游,像钓翁一样悠然自得,展现了一种既积极投身文学事业的开创,又能保持一种超脱闲适心态的形象,体现出诗人对理想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既有对文学事业的担当,又有对自在生活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对薛据的赞誉,也透露出杜甫自己对文学和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反映了他在特定时期的心境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7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3
贡献
181
金钱
275
发表于 2025-4-11 09:52: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竹郎组作业


竹郎组   海云飞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
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
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
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
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注释:沈范:沈约,范云。
何水部:指何逊,是梁朝诗人。任水部郎。
曹刘:曹植和刘桢。建安七子中的两位。
薛郎中:薛道衡,为隋朝诗人,曾任内部侍郎。其诗风刚健与建安七子齐名。
省署:中署省。暗含张华掌机要而提携后进士,西晋张华官居中书。
钓翁:意语双关,楚辞渔父与姜尚垂钓,即用渔父沧浪之歌表达超脱,又含姜太公钓鱼,待明主的仕途隐喻。

首句: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约和范云都是南朝文学家,而何水部是指何逊。沈约和范云都是何逊的前辈,曾经赏识过他,用典与何逊被前辈推荐的经历,表达对人才的发现赞美。
以何逊前辈提携之事,暗含文人渴望知遇的心态为仕途铺路。

次句: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是指曹植和刘桢。建安七子两位。薛郎中指薛道衡。隋朝诗人。指后辈未能赶上前辈,指怀才不遇的遗憾。同时也是指自己的怀才不遇。

转句:何当省署开文苑
这里的省署指官署。在朝廷独当一面,开创文坛新风。用典与某位文人在官场和文学的双重成就。

尾句:兼泛沧浪学钓翁。
沧浪,(出自楚辞,渔父)中的沧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来常用于隐喻的生活。钓翁,指姜太公钓鱼的典故。
或者泛指隐士。这句表达在朝廷做官又向往隐逸的心态。

前两句,用四组历史人物形成,遇,与,不遇,的对比。后两句,省署文苑,沧浪钓翁,的空间对立,构成全诗的辩证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5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1
贡献
360
金钱
616
发表于 2025-4-11 19: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曦春 于 2025-4-11 19:58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竹郎组作业
竹郎08-曦春


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客居夔州。此诗是解闷十二首的第四首。当时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心情苦闷,因有此作。


关于诗中典故:
《梁书·何逊传》: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一文一咏,云辄嗟赏。沈约亦爱其文,常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己。”
钟嵘《诗品》:“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曹植、刘桢,为建安才人之冠,能推奖名士。此云不待者,犹言恨古人不及见耳。《唐会要》:天宝六年风雅古调科,薛据及第。韩文公《薛公达墓志》:琚为尚书水部郎中,赠给事中。


解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沈范,指的是梁朝的沈约和范云,两人以文学才华著称。
何水部:指梁朝诗人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诗才出众。杜甫以,沈范早知何水部,来称赞何逊的才华早被有识之士赏识。
曹刘:指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诗风刚健著称。
薛郎中:则指诗中的薛据,时任水部郎中。诗人以,曹刘不待薛郎中,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暗示薛据的才华应得到更高的认可和重视。


杜甫在此处运用这些典故,一方面是通过列举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来衬托薛据的文学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文坛对于人才的评价和重视程度。同时,这些典故的运用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从背景来看,这首诗写于公元 767 年,此时的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漂泊西南。他在困境中仍关注文学,借对薛据的评价来抒发自己对文学才华被赏识的渴望,以及对当时文坛风气的思考。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独当省署”:指薛据在朝中独当一面,独自在省署开设文苑,引领文坛风气。  
   “泛沧浪”“学钓翁”:化用《楚辞·渔父》典故。是说如今薛据漂泊荆楚,像沧浪中的钓翁自在逍遥。
这两句则描绘了薛据在官署中主持文苑之事,同时又有闲情逸致去沧浪之水学做钓翁的情景。这既体现了薛据的职责与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对一种既能投身于文学事业,又能保持闲适心境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赏析:
这首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的七绝,表面吟咏薛据的文学际遇,实则暗藏杜甫对自身命运的深沉喟叹。全诗以双线结构展开:前二句借古喻今展现文人命运的两种范式,后二句通过仕隐对举吐露现实困境,形成精妙的时空交响。
一、典象层叠中的命运镜像
首联"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以两组历史人物形成强烈对照。沈约、范云对何逊的提携(《梁书》载何逊受范云"嗟其秀"、沈约"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与曹植、刘桢无缘识薛的遗憾,构成知遇与湮没的二元命题。诗人特意选用南朝与建安两个时空的典象,既凸显薛据(薛郎中)的才情横贯古今,更暗喻文人命运对历史偶然性的依赖——正如自己虽有"致君尧舜"之志,却困顿于"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现实际遇。

二、仕隐张力下的精神突围
"独当省署开文苑"勾勒出理想文人的双重形象:既能立足庙堂开创文坛新境(开元年间薛据曾任司议郎、水部郎中),又能"兼泛沧浪学钓翁"保持隐逸情怀。这种"吏隐"理想实为杜甫毕生追求,观其"万里悲秋常作客"却仍怀"北极朝廷终不改"的执着可知。然"兼"字背后暗藏苦涩——诗人晚年漂泊夔州,所谓的"学钓翁"实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无奈选择,表面的超脱掩不住"勋业频看镜"的悲怆。

三、沉郁顿挫的审美建构
全诗在四句间完成三次时空跳跃:从南朝到建安,从省署到沧浪,最终指向当下漂泊的自我。这种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与"早知/不待""独当/兼泛"的反对句式相呼应,形成杜诗特有的沉郁顿挫之美。尾句"学钓翁"看似轻逸,实如《秋兴八首》中"江湖满地一渔翁"般浸透苍凉,将解闷之题推向更深的苦闷深渊
结语:此诗犹如一扇棱镜,折射出中唐文人集体的精神困境。在历史典故与现实处境的交叠中,杜甫既为薛据作传,更为自己画像,最终在仕与隐的撕扯间,完成对中国士大夫精神结构的深刻书写。这种"以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笔法,恰是杜诗"诗史"特质的精微呈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6

帖子

1686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9
贡献
435
金钱
637
发表于 2025-4-11 20: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小春草 于 2025-4-11 21:02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竹郎组作业:
竹郎27-小草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当时杜甫已54岁,仍漂泊在夔州,此诗借怀念友人薛据,抒发对文人知音难觅的感慨,同时暗含对自身漂泊境遇的感怀。

解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指沈约、范云;何水部,指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
句意:沈约、范云曾高度赞赏诗人何逊的才华。
典故:沈约、范云曾高度赞赏诗人何逊的才华,称其诗“含清浊,中今古”明用典。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指曹植、刘桢
句意:曹植、刘桢等建安文学大家的诗才无需等待薛据的推奖。
典故:曹植、刘桢为建安文学代表,其诗才卓绝,无需他人推奖。
以曹植、刘桢的诗才衬托薛据的才华,既表达对薛的赞许,又暗含其未遇知己的遗憾。明用典。用薛据暗指自己孤独和怀才不遇。

独当省署开文苑
句意:薛据曾在尚书省(省署)推动文坛活动。

兼泛沧浪学钓翁
句意:暗指薛据客居荆州(沧浪之地),寄情山水,以垂钓自娱。也暗含杜甫对归隐的向往。“沧浪”典出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渔父》。渔父对屈原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一典故象征隐士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处世态度 。
用典目的表达对友人的感慨:杜甫通过“沧浪学钓翁”的典故,既怀念与薛据共游的时光,又暗叹其仕途失意、隐遁江湖的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1
贡献
75
金钱
116
发表于 2025-4-11 23: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竹郎组作业:
竹郎07-一切随风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闷十二首·其四》解析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 年),杜甫时居夔州。当时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窘,却依旧心系诗歌创作与文学传承,在对前代及当代诗人的追思品评中,寄托自己的文学理想与人生感慨。

诗中运用诸多典故,蕴含杜甫对诗歌发展脉络的深刻见解以及对友人薛据的赞誉。

1. “沈范早知何水部”
- 原典:“沈”指沈约,“范”指范云,二人皆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诗人。“何水部”即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任水部郎。何逊诗风清新自然,善写离情别绪与山水景物。沈约、范云对何逊的才华早有赏识。
- 杜诗用法及意图:杜甫在此以沈范赏识何逊,类比诗坛前辈对后辈诗人才华的敏锐洞察与提携。他期望诗坛能有更多这样传承有序、重视人才之举,也侧面表达对诗歌发展延续性的关注。
2. “曹刘不待薛郎中”
- 原典:“曹刘”指建安时期的曹植与刘桢,二人是建安文学代表人物,诗作慷慨悲凉,具有建安风骨。“薛郎中”即薛据,杜甫友人,其诗多写边塞风光与旅途感受,笔力刚劲。
- 杜诗用法及意图:杜甫认为薛据才华可与曹刘比肩,无需等待他人评判。一方面高度肯定薛据诗歌成就,将其置于建安大家行列,提升其在诗坛地位;另一方面,借古喻今,强调当代亦有杰出诗人,应受重视。
3. “独当省署开文苑”
- 原典:“省署”指中央官署,薛据曾任水部郎中,在此办公。此句无特定历史典故,但与薛据官职相关。
- 杜诗用法及意图:杜甫赞誉薛据在任职期间,以一己之力在官署开辟文苑,倡导诗歌创作,推动文化发展。反映杜甫对诗人在传播文化、引领诗风方面作用的重视,期望更多官员能如薛据,为诗歌传承助力。
4. “兼泛沧浪学钓翁”
- 原典:“沧浪”出自《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达一种顺应自然、淡泊处世的人生态度。“钓翁”意象常与隐士相关,如姜子牙垂钓遇文王,后被重用,蕴含出世与入世的复杂意味。
- 杜诗用法及意图:杜甫借此称赞薛据既能在官场有所作为,又能保持超脱情怀,如泛舟沧浪、学钓翁般不被世俗完全羁绊。此句体现杜甫对文人理想人生状态的期许,既要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又要保持内心宁静与独立人格。

此诗通过巧妙运用典故,展现杜甫对诗坛传承、诗人才华及理想文人状态的深刻思考,是其在诗歌理论与人生感悟方面的精妙表达。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9

帖子

3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0
贡献
83
金钱
136
发表于 2025-4-12 09:04: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萍萍123456 于 2025-4-12 09:09 编辑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此诗作于767年,杜甫漂泊夔州,目睹国势日颓。组题"解闷"实为反语,表面赞薛据之才德,深层却暗涌着对才士不遇、盛世难再的忧思。薛据的"兼泛沧浪",何尝不是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的自我投射?

薛据为盛唐诗人,与王维、杜甫交游,其诗"气骨峥嵘"(《河岳英灵集》),然仕途坎坷。杜甫此诗既为友人立传,亦为盛唐文人群体画像——他们兼济天下的抱负与独善其身的坚守,终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化作一曲时代挽歌。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 其四》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描写的交织,赞颂友人薛据的才华与风骨,同时暗含对时局的感慨。以下为整体赏析:
借古喻今,赞友抒怀
  杜甫以何逊、曹刘等历史文人映照薛据,既赞其才华堪比古人,亦暗含对其生不逢时的惋叹。诗中"不待"二字尤为沉痛——薛据虽有建安风骨,却身处盛唐转衰之际,抱负难展。此中亦折射出杜甫自身"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的孤愤。

仕隐双写,风骨毕现
  后两句以"独当省署"与"泛沧浪"对举,勾勒出薛据既积极入世、又超然物外的士大夫形象。这种"仕隐合一"的书写,既是对友人的称颂,亦暗含杜甫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在宦海沉浮中坚守文人本色,于乱世中葆有精神自由。

一二句用了典故。沈范何水部,刘曹等反应友人的才华堪比古人。同时对友人的惋惜。在动荡的年代难以施展抱负。三四也对友人的称颂。同时暗含自己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43

帖子

3202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32
贡献
773
金钱
1222
发表于 2025-4-12 09: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第九讲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竹郎组~梦依魂牵

这首诗杜甫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此时杜甫正漂泊在夔州(今重庆)是晚年诗词创作的重要阶段。

创作背景(712-770年)杜甫在这其间由于安史之乱,不得不远离朝廷,由于身体出现状况衰老多病,友人的离去,经济的欠缺,面临着突如其来的种种打击,不得不从心理上释放自己动荡不安的情境。所以写下了解闷这一系列作品。

一、词语即典故注释:

典故 》 1、沈范 : 意思是南朝梁诗人沈约、范云的并称。都做过尚书。

早知 :意思是 对未来事件能超常预知的现象。

典故》2、  何水部 :何逊 是南朝时期的梁朝诗人,因其曾担任过尚书水部郎的职务,故后世称他为“何水部”。他的文才受到范云沈约的赏识。

3、“曹刘”是曹植和刘桢的并称,两人均为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在建安诗坛上具有重要地位。‌曹刘文章曹刘词赋,此处指刘桢,曹植。被世人称作咏诗人的典故。

4、不待 :意思是指不必,不用;不等待,有不时的意思。

5、薛郎中:则指诗中的薛据,时任水部郎中。薛据,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中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曾和杜甫等诗人唱和。
这里诗人以,曹刘不待薛郎中,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暗示薛据的才华应得到更高的认可和重视。

6、省署 : 尚书省,意思是旧指中央官署。
文苑 : 意思是文人聚集的地方,文坛。这里是  故名曰“开文苑”。

7、沧浪: 古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有四种说法,其中一种说为汉水支流,在荆州。因旧说沧浪是汉水支流的水名。

兼泛 : 兼的意思是同时涉及、处理或具有几方面的情况。以下是关于“兼”的详细解释:字面含义:兼的古字形像一只手拿着两把禾苗,寓意着一同、一并。
泛 : 读作泛(fàn),本义指漂浮,异体字指氾、汎。

8、钓翁 :意思是渔翁,这里也有用典故,赞其风骨之意。

沈范早知何水部:前句意思是沈约范云早就知道何逊的才名。典出  《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上·何逊传》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
曹刘不待薛郎中。第二句说刘桢和曹植这样爱才的人却不等到薛据你这样的人才出名就过世了。一二句主要以何逊与薛据对举作比,你二人同是水部郎中,但前者有知音,薛郎中你却遇不到像刘曹这样识人的知音提携,真是令人感慨。
独当省署开文苑,第三句转句省署即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这里是夸友人,你的才华,当时在整个尚书省里也是首屈一指的,独领风骚的。
兼泛沧浪学钓翁。尾句而如今你又隐居林泉,如当初的渔翁一样学钓鱼,这里也有用典故,赞其风骨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

帖子

4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9
贡献
116
金钱
177
发表于 2025-4-13 11: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竹郎38-海棠依旧
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7年)。此诗是解闷十二首的第四首。当时杜甫客居夔州,处于漂泊的晚年时期,生活困顿,心情苦闷,因有此作。
典故:
何范:出自《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上·何逊传》表达知音难遇的感慨。
曹刘: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备传〉~875~表达对文人才士不遇的遗憾。
沧浪:《楚辞补注》卷七〈渔父〉~80~原表达归隐之意,这里指经历。


解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①沈范:梁朝的沈约和范云,两人以文学才华著称。
②何水部:何郎,指梁朝诗人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诗才出众。杜甫以沈范早知何水部,来称赞何逊的才华早被有识之士赏识。
③曹刘: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诗风刚健著称。
④薛郎中:则指诗中的薛据,时任水部郎中。诗人以曹刘不待薛郎中,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暗示薛据的才华应得到更高的认可和重视。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省署指官署,可能指在官场中独自担当,开辟文坛的新局面。杜甫自述在官场中的孤独,赞扬薛郎在文学上的贡献。
沧浪指江水,钓翁可能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原表达归隐之意。这句是说主要经历,被贬到沧浪,据说769薛据去世了。
布局:一二句对仗工整,用典夸赞。三四句对仗工整,阐述境遇。
用典,沈约、范云、何逊的典故显示对文学前辈的敬仰,曹刘和薛郎中则对比古今文人的境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5-4-13 14: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竹郎03-悠然人生
解析: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背景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四》创作于767年,是他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767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藩镇割据、朝政混乱,诗长期客居他乡,借回忆往事来消遗思乡和伤春的烦恼。
典故
1. "沈范"句:指南朝沈约、范云赏识何逊(水部郎,梁朝诗人任水部郎)。
2. "曹刘"句:曹植、刘桢建安七子中两位。
3. "沧浪钓翁"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典故,这里指薛据被贬之事。薜据是杜甫的老朋友,曾与薛据,岑参,高适一起登慈寺,后被贬荆州。
起承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首句把何逊比薛据,说沈范是何逊的粉丝,对何逊很是推崇,暗夸薛的文彩,次句可惜薛据不生在曹刘(三国时期)的同一个时代,不然也会挤身进入建安七子,不待就是不等待,首句用四个人名和对仗的方式,暗夸薛的文彩和文学才名。
转合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细写薛据的主要人生经历,在朝中独掌朝廷文翰,开辟一代文风;却不曾想泛舟沧浪,被贬荆州了。
整道诗四句对仗,写出薛据的才华和被贬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6

帖子

2193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5
贡献
601
金钱
796
发表于 2025-4-13 14: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竹郎01-皓月
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四》是一首蕴含丰富典故的七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情感。

诗中,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运用了多个典故。

沈范:,指的是梁朝的沈约和范云,两人以文学才华著称。

何水部:指梁朝诗人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诗才出众。杜甫以,沈范早知何水部,来称赞何逊的才华早被有识之士赏识。

曹刘:指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诗风刚健著称。
薛郎中:则指诗中的薛据,时任水部郎中。诗人以,曹刘不待薛郎中,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暗示薛据的才华应得到更高的认可和重视。

杜甫在此处运用这些典故,一方面是通过列举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来衬托薛据的文学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文坛对于人才的评价和重视程度。同时,这些典故的运用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从背景来看,这首诗写于公元 767 年,此时的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漂泊西南。他在困境中仍关注文学,借对薛据的评价来抒发自己对文学才华被赏识的渴望,以及对当时文坛风气的思考。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这两句则描绘了薛据在官署中主持文苑之事,同时又有闲情逸致去沧浪之水学做钓翁的情景。这既体现了薛据的职责与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对一种既能投身于文学事业,又能保持闲适心境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巧妙的用典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杜甫对文学与人生的深刻洞察,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困境中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帖子

3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4
贡献
96
金钱
150
发表于 2025-4-13 15:2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竹郎一仙溪居士

解闷十二首    其四(767年)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侍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分析一下原典,写出一篇解析来。

概述。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 其四》创作于公元767年,是他晚年飘泊西南时期的作品。这一组诗以"解闷"为题,写出了他在乱世中借诗排遣苦闷的心境。767年杜甫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安,但藩镇割据,朝政混乱,致使诗人仍远离朝廷,抱负难展。此诗借古流露出诗人对文坛地位的自信,又暗含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解析。
1、诗中开篇"沈范早知何水部"句中"沈约、范云"系南朝著名诗人,"何水部"即何逊,同样以诗才著称。杜甫在此将薛据与何逊相比,暗示薛据的文学才华能与南朝名家相媲美,早已被文坛前辈如沈、范这些人物所赏识。用此典,一方面肯定了薛据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借南朝文学的繁荣映衬唐代诗歌昌盛下薛据的突出地位,杜甫有自比之意,自信之怀。
2、"曹刘不侍薛郎中"句中"曹刘"指"曹植与刘祯。此二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意思是曹植、刘祯这样的建安才俊若在世,也会认可薛据的才华。这一典故进一步抬高了薛据的文学地位。诗句以建安风骨与成就为参照,表明薛据之才在当代诗坛的分量,突出其诗歌风格的独特与成就的斐然,是对薛据文学成就的又一次高度赞扬。
3、"独当省署开文苑"句描绘了薛据任职水部郎中时,在官署中独树一帜,开创引领了文学之风气。这里虽无直接用典,但从"开文苑"的表述可看出是对其在文学领域中开拓之功的形象化概括,如同古代文人开创的文学流派、引领时代文风一般,凸显薛据在当时文学界官署中的影响力、领导力。
4、"兼泛沧浪学钓翁"句则引用了《楚辞 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沧浪之水代表着一种处世态度,水清时入世,水浊时出世。薛据在官场任职之余,还能效仿钓翁,寄情山水,有出世之情怀。杜甫借此表达了薛据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在仕途上施展才华,又懂得在复杂官场中持有超脱的心境,不被世俗完全束缚,是一种对其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赞赏。

总结。
杜甫作此诗,既是对薛据个人才华与品行的钦佩,也借薛据形象表达了自已对理想文人的追求;既对其卓越文学才华的赞扬,又能在官场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在乱世中坚守自我的肯定。
这首诗通过密集用典,从不同角度刻画薛据的形象。诗人在对薛据的赞美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慨与文学理想,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人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渊源提供了珍贵的文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帖子

14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8
贡献
358
金钱
557
发表于 2025-4-13 15: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竹郎31-拂衣去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解析:

写作背景:《解闷十二首》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 年)流寓夔州时所作,这组诗或忆往昔友人,或叹当下处境,以诗解闷,情真意切。其中今天选用的第四首,用典丰富,蕴含着杜甫对友人薛据的高度评价与深厚情感,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的理想与境遇。

用典:
1.何水部,即何逊,南朝时以诗才著称。
——杜甫用此典,一方面肯定了薛据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借南朝文学繁荣之景,映衬唐代诗歌昌盛下薛据的突出地位,表达对其诗歌造诣的赞誉。

2.曹刘:曹刘指曹植、刘桢,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意思是曹植、刘桢这样的建安才俊若在世,也会认可薛据的才华。
——用这一典故,进一步强化薛据的文学地位,是对薛据文学成就的又一次高度赞扬。

3.沧浪:用了《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沧浪之水代表着一种处世态度,水清时入世,水浊时出世。
——杜甫借此表达薛据既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在仕途上施展才华,又懂得在复杂官场中保持超脱的心境,不被世俗完全束缚,是一种对其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的赞赏。
       这首诗用典密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
       杜甫作此诗,是因为薛据与杜甫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又在乱世中经历坎坷。杜甫作此诗,既是对薛据个人才华与品行的钦佩,也是借薛据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理想文人形象的追求:既有卓越文学才能,又能在官场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在乱世中坚守自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9

帖子

14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0
贡献
339
金钱
561
发表于 2025-4-13 16: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学院绝句提高班第9讲作业
竹郎25-幽谷一枝兰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一,背景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这组诗或忆往昔友人,或叹当下处境,以诗解闷,情真意切。
此诗虽短短二十八字,却用典丰富,蕴含着杜甫对友人薛据的高度评价与深厚情感,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的理想与境遇。

二,解析
首句: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是指沈约和范云,他们是南朝著名诗人。何水部即何逊,同样以诗才著称。
杜甫在此将薛据与何逊相比,暗示薛据的文学才华能与南朝名家相媲美。

第二句: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指曹植、刘桢,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意思是曹植、刘桢这样的建安才俊若在世,也无需等待便会认可薛据的才华。

第三句:独当省署开文苑
描绘薛据任职水部郎中时,在官署中独树一帜,开创文学之风气,引领文人群体。

十四句:兼泛沧浪学钓翁
则用了《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沧浪之水代表着一种处世态度,水清时入世,水浊时出世。薛据在官场任职之余,还能效仿钓翁,寄情山水,有出世的情怀。

三,用典分析和理由及好处
从背景来看,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代,诗坛虽名家辈出,但社会的巨变让文人的命运充满波折。薛据与杜甫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又在乱世中经历坎坷。杜甫作此诗,既是对薛据个人才华与品行的钦佩,也是借薛据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理想文人形象的追求:既有卓越文学才能,又能在官场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在乱世中坚守自我。
这首诗通过密集用典,一方面肯定了薛据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借南朝文学繁荣之景,映衬唐代诗歌昌盛下薛据的突出地位,表达对其诗歌造诣的赞誉。

四,结构
此诗三一结构。一二句对举说明,第三句进一步说明,第四句总体概括兼收结全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1

帖子

150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7
贡献
328
金钱
588
发表于 2025-4-13 17: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竹郎35-云水间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闷十二首 其四解析:

写作背景‌:是杜甫在永泰二年(766年)漂泊西南,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这组诗共有十二
首,反映了杜甫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此诗运用了多个历史典故。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
薛郎中。

沈范:沈悦和范云都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沈悦是南朝梁的诗人,与沈约、王融、谢脁等友善,诗文风格清
丽,叙情婉转。

何水部:指梁朝诗人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诗才出众。杜甫以沈范早知何水
部,来称赞何逊的才华早被有识之士赏识。

曹刘:指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
物,以诗风刚健著称。

薛郎中:则指诗中的薛据,时任水部郎中。诗人以,曹刘不待薛郎中,将薛据与曹
刘相比,暗示薛据的才华应得到更高的认可和重视。

杜甫在此处运用这些典故,一方面是通过列举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来衬托薛据的文学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文坛对于人才的评价和重
视程度。同时,这些典故的运用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
学钓翁。

这两句则描绘了薛据在官署中主持文苑之事,同时又有闲情逸致去沧浪之水学做钓翁的情景。这既体现了薛据的职责与雅趣,也从侧面反
映出杜甫对一种既能投身于文学事业,又能保持闲适心境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巧妙的用典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杜甫对文学与人生的深刻洞察力,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困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3
贡献
24
金钱
37
发表于 2025-4-13 2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竹郎11-泠崖
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7年)。此诗是解闷十二首的第四首。当时杜甫客居夔州,处于漂泊的晚年时期,生活困顿,心情苦闷,因有此作。
典故:
何范:出自《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上·何逊传》表达知音难遇的感慨。
曹刘: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备传〉~875~表达对文人才士不遇的遗憾。
沧浪:《楚辞补注》卷七〈渔父〉~80~原表达归隐之意,这里指经历。


解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①沈范:梁朝的沈约和范云,两人以文学才华著称。
②何水部:何郎,指梁朝诗人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诗才出众。杜甫以沈范早知何水部,来称赞何逊的才华早被有识之士赏识。
③曹刘: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诗风刚健著称。
④薛郎中:则指诗中的薛据,时任水部郎中。诗人以曹刘不待薛郎中,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暗示薛据的才华应得到更高的认可和重视。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省署指官署,可能指在官场中独自担当,开辟文坛的新局面。杜甫自述在官场中的孤独,赞扬薛郎在文学上的贡献。
沧浪指江水,钓翁可能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原表达归隐之意。这句是说主要经历,被贬到沧浪,据说769薛据去世了。
布局:一二句对仗工整,用典夸赞。三四句对仗工整,阐述境遇。
用典,沈约、范云、何逊的典故显示对文学前辈的敬仰,曹刘和薛郎中则对比古今文人的境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6

帖子

53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73
贡献
1189
金钱
2081
发表于 2025-4-14 09: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沈约、范云早已赏识何逊的才华,而曹植、刘桢却无缘得见薛郎中的成就。
既能在尚书省独当一面开创文坛新风,又能泛舟沧浪江效仿渔翁垂钓。
典故:
- 沈范:指南朝文学家沈约、范云。
- 何水部:指南朝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
首句:典出《梁书·何逊传》:南朝文豪沈约、范云初读何逊诗即惊叹"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破格提拔其任水部郎。此典暗喻文人渴望伯乐垂青的理想状态。
- 曹刘:指建安诗人曹植、刘桢
次句:此处以错时手法,借前代文豪未能提携后世才子的遗憾,影射薛据(实为自况)生不逢时的现实困境。
- 省署:指尚书省,中央官署
- 沧浪:既指江水名,也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典故,暗含隐逸之意
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错位对照,暗含对当代文坛的感慨,对古人风骨的追慕。抒发对文学传承、士人命运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3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38
贡献
3893
金钱
4549
发表于 2025-4-14 09: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竹郎-32浮生半闲
解析:
一、背景
杜甫《解闷十二首 其四》创作于大历二年(767年)夔州时期,是诗人晚年漂泊西南时所作。这一时期杜甫以组诗形式排遣胸中块垒,本篇聚焦于对友人薛据的文学评价与身世寄寓,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知音意识与自省精神。
诗中“水部郎中薛据”即唐代诗人薛据,开元、天宝间以文才著称,曾任水部郎中(属工部,掌水利事务)。薛据与杜甫、岑参等为同时代诗人,其诗作风格刚健,擅写山水,《唐诗纪事》称其“为人骨鲠,有气魄”。此诗当为赠答之作,通过典故与意象,既赞薛据的文学成就,亦颂其处世境界,暗含对唐代文人“仕隐兼修”理想的推崇。

二、典故运用
沈范:指南朝梁代文人沈约(“竟陵八友”之一,创“永明体”)与范云(与沈约齐名,官至吏部尚书)。
何水部:南朝梁诗人何逊,曾任水部侍郎,以山水诗闻名,杜甫称其“能诗何水部”(《北邻》)。
曹刘:建安文学代表曹植(子建)与刘桢(公干),《诗品》称“曹刘殆文章之圣”。
沧浪: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代指隐逸或随世浮沉的智慧。
钓翁:或指严子陵(东汉隐士,拒官归隐富春江),亦泛指超脱尘俗的智者。
三、写作技法与结构匠心

1. 虚实相生的层次感
前两句(“沈范”“曹刘”)为虚,借历史文人烘托薛据的文坛地位,属“烘云托月”;后两句(“省署开文苑”“泛沧浪学钓翁”)为实,落足其现实作为与精神追求,虚实互证,使赞语不浮泛。
  “独当”与“兼泛”形成动词对仗:“独当”显其在官署中独树一帜、开创文风的担当;“兼泛”显其处世圆融,于仕途中保持超脱,二字勾勒出立体的文人形象。

2. 用典的“陌生化”处理
传统赠诗多直接堆砌典故,此诗却将“水部”官职(何逊)、建安风骨(曹刘)、楚辞意象(沧浪)熔于一炉,且通过“早知”“不待”等动词激活典故,使典事如己出,毫无生硬之感。例如“曹刘不待”打破“待”的被动性,反用为“无需等待认可”,翻出新意。

3. 情感的递进与收束
首句从“早知”(声名早著)起,次句以“不待”强化,第三句落实“才学兼仕”(开文苑),末句升华“仕隐兼修”(学钓翁),层层推进,既颂其才,亦赞其品,终归于对文人理想人格的推崇。
四、用词的精准与张力
“开文苑”:“开”字见开拓之功,既指薛据在官署中倡导文学(唐代省署常为文人集会之地),亦暗合其诗作“气格高古”(《唐才子传》评薛据)的创新意义。
“泛沧浪”:“泛”字尤妙,非“独钓”“静钓”,而是随水浮游,暗含“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处世哲学,与“学钓翁”的“学”字呼应——非刻意归隐,而是在现实中修炼超脱心境。
四、总结
此诗通过密集而贴切的用典、刚柔相济的笔法,塑造了一个兼具才学、官声与超脱精神的文人形象。其高明处在于:既未陷入官场应酬的虚浮,亦未流于文人相轻的狷狂,而是以历史坐标系定位人物,以“仕隐兼修”的理想收束,使赠答之作兼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堪称唐代文人赠诗的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帖子

51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7
贡献
121
金钱
200
发表于 2025-4-14 12: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
竹朗20--花开向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分析一下原典,为何这里杜甫要用,
如何用的?及背景
请写出一篇解析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是一首通过用典表达对友人薛据才情与际遇的感慨之作。以下从典故解析、创作背景及艺术手法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典故解析与用意
"沈范早知何水部"

原典:南朝梁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早年受沈约、范云的赏识。《梁书》载范云见何逊文赞"观其文,方见一日三秋",沈约亦言"每读卿诗,一日三复"。

用意:以何逊比薛据,暗指薛据如古人般才华横溢,却需伯乐提携。"早知"二字暗含对薛据迟遇的惋惜。

"曹刘不待薛郎中"

原典:曹植、刘桢为建安文学代表,此处代指文坛领袖。"不待"暗用"古人不可见"之典(如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

用意:慨叹薛据生不逢时,未逢建安七子那样的知音时代,凸显其孤独境遇。

"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典: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及姜尚渭水垂钓遇文王之典。

用意:既赞薛据如隐士般高洁,又暗含对其未遇明主的遗憾,呼应前两句的怀才不遇。

二、创作背景
时间: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漂泊夔州期间。"解闷"实为排遣对朝政腐败、人才埋没的愤懑。

薛据其人:薛据为杜甫挚友,开元进士,曾任水部郎中,后因直言被贬。杜甫多首诗提及其"词赋工"却"官职卑微"(如《寄薛三郎中》)。

时代症结:安史之乱后,文人多遭排挤。杜甫借薛据之遭遇,影射自身及一代寒士的困境。

三、艺术手法
双线结构

表层写薛据:首联用典言其才高不遇,尾联写其既履职朝堂("省署开文苑")又寄情江湖的矛盾。

深层自况:杜甫以"钓翁"自喻(同期诗《旅夜书怀》有"飘飘何所似"句),抒发"致君尧舜"理想破灭后的无奈。

对比张力

"早知"与"不待"形成时间错位,强调古今人才际遇的反差。

"省署"(庙堂)与"沧浪"(江湖)的空间对立,凸显文人仕隐两难。

春秋笔法

明褒暗讽:表面赞薛据兼济独善,实则暗刺朝廷不能用人。原注特标"水部郎中",暗示薛据官职与何逊同而待遇异。

四、总结
此诗以密集用典构建历史镜像,通过何逊、曹刘等符号,将薛据的个人悲剧升华为士人群体的集体失语。杜甫在"解闷"中完成对盛唐文学生态的批判——当"沈范"般的伯乐消失,"沧浪"便成了文人最后的精神避难所。这种以微见著的笔法,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典型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5

帖子

231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6
贡献
601
金钱
861
发表于 2025-4-14 12: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九次作业
郎组-023秋叶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理解与解析:

典故与诗意:
“李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何水部”:指南朝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以文才受范云、沈约赏识。此处暗指诗人希望如古人般得遇伯乐。
  
   “曹刘”:指建安文人曹植、刘桢。“薛郎中”:指唐代诗人薛据,曾任水部郎中。杜甫借薛据虽负诗名却未受曹刘(喻当世权贵)重用的遭遇,自况怀才不遇。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独当省署”:指薛据在朝中独当一面,独自在省署开设文苑,引领文坛风气。  
   “泛沧浪”“学钓翁”:化用《楚辞·渔父》典故。是说如今薛据漂泊荆楚,像沧浪中的钓翁自在逍遥。

赏析:
前两句连用了何逊、沈约、范云、曹植、刘桢等典故,通过对比突出了薛据的才华和生不逢时的境遇。将薛据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展现了他昔日的辉煌,又突出了今日的落寞。
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暗喻了杜甫自身境遇,展现了杜甫对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杜甫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既自伤不遇,又自明高洁。诗中“何水部”“薛郎中”的际遇,实为自身命运的镜像;而“开文苑”与“学钓翁”的矛盾,则折射出儒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困境。语言凝练含蓄,典故信手拈来,足见杜甫“无一字无来处”的功力。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客居夔州。此诗是解闷十二首的第四首。当时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心情苦闷,因有此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3
贡献
59
金钱
92
发表于 2025-4-14 13: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九次作业
竹郎19-学点文化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闷十二首·其四》解析

一、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 767 年,此时杜甫身处夔州。安史之乱虽已平息数年,但大唐盛世已难再续,社会依旧处于动荡后的凋敝之中,杜甫自身也历经漂泊,年老体弱,羁旅异乡,心情复杂沉郁。夔州时期是杜甫创作的一个高产阶段,他在这相对宁静又满含孤寂的环境里,回顾历史、思索人生,写下诸多如《解闷》这般感慨万千的诗作。

二、诗句释义

“沈范早知何水部”:

- “沈范”指沈约和范云,二人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文人,相互交游唱和,在当时文坛颇具声名,他们赏识提拔后进之士。

- “何水部”即何逊,他曾任水部郎,是南朝梁代的杰出诗人,诗风清新自然,在当世就有很高的诗名,并且得到前辈沈约、范云的推崇。此句是说沈约、范云早早地就知晓何逊的才华,对他加以赏识援引,让他得以在文坛崭露头角。

“曹刘不待薛郎中”:

- “曹刘”指三国时期的曹植与刘桢,他们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诗歌风骨遒劲,才华横溢,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

- “薛郎中”所指何人并不确切,一说为薛道衡,他是隋代诗人,诗名亦著。这句是讲像曹植、刘桢这般大才,根本无需等待薛郎中之类的人来发掘,他们自身的光芒早已耀世,意即真正有卓越才华的人,是掩不住其锋芒的。

“独当省署开文苑”:

- “省署”指官署衙门,这里可以理解为朝廷机构。“独当”有担当、主持之意。杜甫遥想那些前辈文人,凭借自身才华在朝堂官府之中开启文学之风,以笔为剑,在官场文苑纵横捭阖,引领一代文风,他们有能力、有地位去为文学的繁荣开辟天地。

“兼泛沧浪学钓翁”:

- “沧浪”常用来指代江河湖海等隐居之所的水域,源自《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代表着一种归隐江湖、淡泊名利的出世情怀。杜甫感慨之余,又想到这些文人雅士在仕途官场展现文采、发挥影响之余,还能在江湖之上泛舟,像渔翁一般逍遥自在,过着出世隐退的生活,于入世出世之间游刃有余。

三、艺术特色

用典精当:全诗多处用典,通过提及沈范与何逊、曹刘与薛郎中这些不同时代文人的典故,以古喻今,借前人的文学交往、成名经历来抒发自己对时代、对人才际遇的看法,丰富了诗歌内涵,使短短四句诗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比映衬:前两句将得到前辈赏识的何逊与自身光芒难掩的曹刘对比,突出不同类型人才的成名路径;后两句又把在省署为官、开文苑的入世作为与泛舟沧浪、学钓翁的出世姿态相对照,展现文人理想生活状态的两面性,强化了诗歌的层次感与张力。

对仗工整:从格律对仗看,“沈范”对“曹刘”,人名相对,且都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早知”对“不待”,动词相对,一肯定一否定,逻辑对应巧妙;“何水部”对“薛郎中”,官职加人名相对;“独当”对“兼泛”,动词结构对仗,“省署”对“沧浪”,名词对仗,一官场一江湖,空间相对,“开文苑”对“学钓翁”,动宾结构对仗,整体对仗极为工整,韵律和谐优美,体现杜甫律诗功底之深厚,在七绝创作中也延续了这种严谨的格律追求。

四、情感主旨

怀才不遇之叹:杜甫一生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仕途坎坷,漂泊半生,壮志难酬。诗中借古人成名经历,反观自身,感慨自己身处乱世,虽有济世之才、文学之能,却未遇如沈范般的伯乐,难以像前人那样在朝堂施展抱负、开启文运,满含怀才不遇的悲愤。

对理想人生的向往:在现实困境下,杜甫追慕古人既能在官场为文学事业出力,实现入世理想,又能在江湖保有一份闲适,回归自然,这实则是他内心渴望的一种平衡的人生境界。既不荒废济世之志,又能在疲惫时寻得心灵栖息之所,透露出他对理想人生模式的憧憬,既有儒家的担当,又有道家的超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3: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