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30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4-8 15: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内容比较多,因为诗的修辞要讲的太多。
只能以后慢慢再补充了。所以请大家课后认真复习,

尽量记熟。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
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
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
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
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作业截止时间,2025.04月14日晚上八点。
收藏收藏
评分评分

转播转播

0

主题

127

帖子

12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6
贡献
293
金钱
461
发表于 2025-4-9 02: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06金蕊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析:解闷十二首,767年,这是杜甫在䕫州时写的,其四是写怀薛郎中薛据。典故沈范(沈括范云)曹刘(曹植刘楨)沧浪陆机典,这里指水色青苍。何水部何逊,注有《何水部集》能诗文。
前两句: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何水部早就受到沈括范云的赏识了,曹刘没能等到薛郎中你。赋起,用比的手法写出薛郎中的能力,这里主要是写能力。
独当省署开文苑,你一个人在尚书省开辟了文苑(诗人聚集),引自文心雕龙。
兼泛沧浪学钓翁,而且还在沧浪水上泛舟学钓鱼翁,这两句继续写薛据是一位得高望重,又有虚怀之人。这是一篇怀念薛郎中的诗,对友人的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534

帖子

5667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06
贡献
1276
金钱
2215
发表于 2025-4-9 17: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
一、诗句逐句解析
芷兰07-令狐剑侠
沈范早知何水部: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沈约、范云,何水部指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中)。
典故出自《梁书·何逊传》,范云见何逊文章后大加赞赏,沈约亦称赞其诗“能暗合吾意”。
杜甫借此典故,暗指薛据(时任水部郎中)才华横溢,若在南北朝时期,必受沈约、范云这样的文坛大家赏识。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植、刘桢,二人并称“曹刘”,钟嵘《诗品》誉之为“文章之圣”。此句意为:可惜曹植、刘桢早已不在人世,否则他们一定会推崇薛据的诗才。
深层含义:杜甫借古喻今,通过“沈范知何逊”“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及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的悲哀。
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指尚书省(薛据时任水部郎中,属尚书省),开文苑指主持文坛风雅之事。
此句赞薛据虽在朝为官,却能独撑文坛,延续文学传统。
兼泛沧浪学钓翁:沧浪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象征隐逸高洁。此句写薛据虽在朝任职,却仍有隐逸之志,暗含仕途不顺、心向江湖的矛盾心理。
深层含义:既肯定薛据的文学地位,又暗指其虽有才华却无法真正施展,只能以隐逸之态自保,折射出乱世文人的无奈。
二、用典手法与深层意蕴
借古喻今,对比强烈。以何逊受沈范赏识、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及杜甫自己)在当世无人赏识的困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盛唐文坛凋零、知音难觅的悲叹。
双重寄托,自抒怀抱。表面写薛据,实则暗含杜甫自身感慨。
杜甫此时漂泊夔州,仕途无望,诗中“沧浪钓翁”亦象征其进退两难的心境。
历史纵深感。从南朝(沈范、何逊)到建安(曹刘),再到唐代(薛据),杜甫构建了一条文人命运的脉络,使个人遭遇具有历史厚重感。
三、写作背景
时间:767年(大历二年),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
境遇: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解闷十二首》是他在苦闷中借咏史、咏人以自遣的作品。
薛据其人:杜甫友人,与王维、岑参等交游,曾任水部郎中,后遭贬谪。
杜甫在《寄薛三郎中》中曾赞其“文章开窔奥,才力老益神”,可见对其才华的推崇。
四、全诗主旨
       此诗借薛据的遭遇,抒发对文人命运的感慨:
对知音难觅的悲叹:以何逊、曹刘等典故,暗指当世无人能真正赏识薛据(及杜甫自己)的才华。
对仕隐矛盾的思考:薛据虽在朝为官,却心向隐逸,反映乱世中文人进退维谷的困境。
对盛唐文坛的追忆:通过南朝、建安的文坛盛况,对比当下的衰落,表达对文化盛世不再的哀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4-9 19: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蜃楼霓影析
沈范:指沈佺期和范云,均为唐代著名诗人。
何水部: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任水部郎中。
曹刘:曹植和刘桢,均为三国时期著名诗人。
薛郎中:薛道衡,隋代诗人,曾任著作郎。
独当:独自承担。
省署:中央官署。
文苑:文学之苑,比喻朝廷或文化机构。
兼泛:同时涉足。
沧浪:古代江名,这里泛指江河。
钓翁:钓鱼的老者,常用来比喻隐士或闲适生活。


诗人用典故甚多,也以典故人物做对比,
感叹自己一生不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

帖子

57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2
贡献
136
金钱
218
发表于 2025-4-10 0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三春芳草解析:
  - 767年,杜甫因战乱(安史之乱余波及蜀地军阀混战)流寓夔州,生活依赖地方官员接济,身体多病(肺病、风痹),这首诗虽题为“解闷”,实则借咏史抒怀,表达对友人薛据的追忆、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盛唐文坛的反思。
  沈范早知何水部, 字面意思:沈约、范云很早就赏识水部郎中何逊。实际是说,薛据的才华甚比何逊。
典故:1. 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 沈约(创“四声八病”说)和名臣 范云,二人以提携后进著称。
2. 何水部:南朝梁诗人 何逊,曾任水部郎中,诗风清丽,深受沈约、范云赏识。《梁书》载,沈约读何逊诗后赞叹:“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范云更与他结为忘年交。
曹刘不待薛郎中
字面意思:曹植、刘桢若在世,定会与薛据(郎中)结交,可惜他们未能等到薛据。实际说,薛据才可比建安名家,但却生不逢时,实际没得到沈,范的赏识,也没有得到曹刘的认可。
独当省署开文苑  
字面意思:薛据独当一面在尚书省任职,同时开创文坛新风。  
典故详解:  
1. 省署:唐代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薛据任水部郎中(工部下属,掌水利),属“省署”要职。汉代尚书台有“文苑”之称,如张衡《西京赋》赞“承明金马,著作之庭”。  
2. 开文苑:暗引《后汉书·班固传》“开广学苑”,指开创文风;另化用“建安风骨”的慷慨之气。  
兼泛沧浪学钓翁
字面意思:薛据在公务之余,还能像渔父泛舟沧浪,学那隐逸的钓翁。
典故详解:
1. 沧浪:典出《孟子·离娄》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象征 随遇而安 的处世态度。
2. 钓翁:双关典故:
- 屈原《渔父》:渔父劝屈原“与世推移”,而屈原宁赴湘流,表现 仕与隐 的矛盾。
- 姜尚(吕尚)钓渭滨:周文王访贤遇姜尚垂钓,喻 待时而出 的智慧。
整首诗杜甫都在写薛据,其实也在写自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27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5
贡献
34
金钱
181
发表于 2025-4-10 08: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中涉及了多个典故,经查阅解析如下: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指沈约和范云,“何水部” 指何逊。何逊在南朝梁时曾任尚书水部郎,其诗歌创作成就很高,沈约、范云对他的才华十分赏识。沈约曾说:“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杜诗用法及意图:杜甫在此以何逊自比,暗示自己的才华也应得到像沈约、范云那样的知音赏识。同时,通过提及这一典故,将自己置身于南朝优秀诗人的传统之中,表明自己在诗歌创作上的追求和自信。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指曹植和刘桢,他们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以才高著称。这里说 “不待”,是一种虚拟的说法,意思是即便曹植、刘桢这样的大诗人在世,也会对薛据的才华刮目相看。
杜诗用法及意图:杜甫用此典故是为了推崇薛据的才华。将薛据与曹植、刘桢相提并论,强调薛据在文学上的造诣深厚,足以与古代的文学大家比肩,表达了杜甫对友人薛据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独当省署开文苑”
在这句诗中,“省署”可能指的是朝廷的某个机构或部门,“文苑”则象征着文学创作或文化活动的场所。整句诗表达了诗人独自承担重任,在朝廷的某个机构中开展文学创作或文化活动的情景。这里化用了汉代扬雄在天禄阁校书的典故。扬雄在宫中的藏书之处校书,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杜诗用法及意图:杜甫以扬雄自比,说自己独自在省署中开创文苑,表明自己在文学领域的抱负和担当。他希望能够像扬雄一样,在朝廷的机构中,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推动文学的发展,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兼泛沧浪学钓翁”
句中典出自《楚辞・渔父》中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是一个超脱世俗、逍遥自在的形象。
杜诗用法及意图:杜甫用此典故表达了自己在追求文学事业的同时,也向往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他希望能在忙碌的官场和文学创作之余,像渔翁一样,泛舟沧浪,享受自然的宁静,保持内心的淡泊。

杜甫在诗中通过这些典故,一方面表达了对自己和友人文学才华的自信与赞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自己在追求文学事业过程中的抱负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3

帖子

10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0
贡献
253
金钱
403
发表于 2025-4-10 09: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 第九讲作业
芷兰25-随遇而安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

解析
      该诗创作于公元766年,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是诗人几经漂泊之后所作。针对当时诗坛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作的议论,也是诗人自己创作经验的阐述。文中用了大量的名人典故。
      沈范,即沈约;范,即范云;何,即何巡;曹,即曹植;刘,即刘桢;薛,即薛道衡。
        诗文大意。
        上联:  沈约和范云很早就认识了何巡这样的文学家。曹植,刘桢等人并不需要等待薛道衡这样的评论家评论他们的作品。
        下联:   先写自己独自在官署中开辟了一个文学天地,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再说自己将像渔翁一样,在自然中寻找灵感,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通篇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见解和对于前辈诗人的崇敬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5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1
贡献
121
金钱
215
发表于 2025-4-10 14: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1、沈范早知何水部
原典:指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范云对何逊的赏识。何逊曾任水部郎,其诗风清丽,沈约曾赞"每读卿诗,一日三复"。
杜甫用意:以何逊自比,暗指自己早年受李邕、崔尚等文坛前辈提携的经历,强调文人相惜的传统。
2、曹刘不待薛郎中
原典:指建安文学的曹植、刘桢未能与后来的薛道衡(隋朝诗人,曾任尚书郎)同时代。薛以"空梁落燕泥"名句著称。
反用手法:杜甫故意颠倒时序,暗示即使天才如曹刘,若生不逢时亦难遇知音,暗喻自己对当下文坛断层的不满。
3、沧浪钓翁
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双关意义:既呼应首联对文人传统的追慕,又流露晚年漂泊中"避世垂纶"的矛盾心态,与《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的孤寂相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8

帖子

24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06
贡献
532
金钱
956
发表于 2025-4-10 16: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菊50-紫竹 于 2025-4-10 16:08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芷兰31-紫竹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熟读这首七绝,之所以选择这首的其四,
是因为涉及典故比较多。知道重点了吧,
分析一下原典,已经为何这里杜甫要用,
如何用的?背景也要养成自己查的习惯。
请各位写出一篇解析来。谢谢大家的参与!

创作背景:
767年(大历二年),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解闷十二首》是他在苦闷中借咏史、咏人以自遣的作品。薛据(薛郎中)为杜甫友人,与王维、岑参等交游,曾任水部郎中,后遭贬谪。杜甫在《寄薛三郎中》中曾赞其“文章开窔奥,才力老益神”,可见对其才华的推崇。
解析:
       首句:沈范早知何水部: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沈约、范云,何水部指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中)。典故出自《梁书·何逊传》,范云见何逊文章后大加赞赏,沈约亦称赞其诗“能暗合吾意”。杜甫借此典故,暗指薛据(时任水部郎中)才华横溢,若在南北朝时期,必受沈约、范云这样的文坛大家赏识。
       次句: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植、刘桢,二人并称“曹刘”,钟嵘《诗品》誉之为“文章之圣”。此句意为:可惜曹植、刘桢早已不在人世,否则他们一定会推崇薛据的诗才。杜甫借古喻今,通过“沈范知何逊”“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及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的悲哀。
      三句: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指尚书省(薛据时任水部郎中,属尚书省),开文苑指主持文坛风雅之事。此句赞薛据虽在朝为官,却能独撑文坛,延续文学传统。
      结句:兼泛沧浪学钓翁:典出《孟子·离娄》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象征 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
钓翁:双关典故屈原《渔父》:渔父劝屈原“与世推移”,而屈原宁赴湘流,表现 仕与隐 的矛盾姜尚(吕尚)钓渭滨:周文王访贤遇姜尚垂钓,喻待时而出的智慧。此句写薛据虽在朝任职,却仍有隐逸之志,暗含仕途不顺、心向江湖的矛盾心理。既肯定薛据的文学地位,又暗指其虽有才华却无法真正施展,只能以隐逸之态自保,折射出乱世文人的无奈。
用典手法与深层意蕴
  借古喻今,对比强烈。以何逊受沈范赏识、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及杜甫自己)在当世无人赏识的困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盛唐文坛凋零、知音难觅的悲叹。双重寄托,自抒怀抱。表面写薛据,实则暗含杜甫自身感慨。诗中“沧浪钓翁”亦象征其进退两难的心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13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1
贡献
31
金钱
52
发表于 2025-4-10 16: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解析作业
芷兰08-兰心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解闷十二首》写于767年,是杜甫在䕫州时写的,是他在苦闷中借咏史、咏人以自遣的作品。其四是怀薛郎中薛据。
    薛据是杜甫友人,与王维、岑参等交游,曾任水部郎中,后遭贬谪。杜甫在《寄薛三郎中》中曾赞其“文章开窔奥,才力老益神”,可见对其才华的推崇。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这两句引入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典故。沈约、范晔都是南朝宋时的文学家,以文章见称;而曹操和刘备在三国时期各自建立基业,不等待他人。薛郎中:薛道衡,隋代诗人,曾任著作郎。此处用来比喻友人薛据,同官职而用典。诗中杜甫借古喻今,通过“沈范知何逊”、“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在当世不被重用的悲哀,表达对朋友(及自己)才华的认可,及不被当世重用的悲哀。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后两句描绘了薛据(时任水部郎中,属尚书省)独自一人在尚书省主持文学活动开文苑指主持文坛风雅之事,同时也像古代隐士一样在江湖上泛舟,去学习那些高深莫测的生活哲学。
    沧浪,古代江名,这里泛指江河,用《楚辞·渔父》典: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怪问之。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典故的引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借薛据的遭遇,抒发对文人命运的感慨:知音难觅的悲叹;仕隐矛盾的思考;反映乱世中文人进退维谷的困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

帖子

13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5
贡献
320
金钱
525
发表于 2025-4-10 17: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解析:
一、创作背景与主题
    此诗写于唐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时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正值晚年漂泊、仕途失意之际。《解闷十二首》是杜甫感怀时事、排遣郁愤之作,此篇为第四首,通过对初唐诗人薛据(曾任水部郎中)的推崇,暗含对唐代文坛的思考及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诗句逐解
    1. “沈范早知何水部”
◦ 沈范: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永明体”代表)与范云,均以诗名世。
◦ 何水部:南朝梁代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故称“何水部”,以写景抒情见长。
◦ 句意为:沈约、范云早知何逊的才名(何逊与二人属同时代文人,此处用“早知”强调其声名早著)。
◦ 用典意图:以南朝文人比附唐代的薛据,暗示薛据在唐代文坛的地位可与南朝名家相提并论。
    2. “曹刘不待薛郎中”
◦ 曹刘:建安时期曹植(曹)与刘桢(刘),均为“建安七子”或“建安之杰”,代表文坛高峰。
◦ 不待:不须等待,意即薛据的才学可直接与曹刘比肩,无需后人追认。
◦ 此句盛赞薛据的文学成就,认为其足以与前代巨匠并驾齐驱,凸显对薛据的推崇。
    3. “独当省署开文苑”
◦ 省署:指中央官署,薛据曾任水部郎中,属尚书省工部。
◦ 开文苑:开创文学之境,或指在官署中倡导文学风气。
◦ 此句写薛据在官场中独当一面,以官职之便推动文学发展,兼具仕宦与文坛领袖的双重身份。
    4. “兼泛沧浪学钓翁”
◦ 沧浪: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代指隐逸江湖的生活。
◦ 钓翁:指归隐垂钓的贤者,象征超脱仕途的闲云野鹤。
◦ 句意为:薛据在官任上既能开创文苑,又能寄情沧浪,兼具入世之担当与出世之洒脱,暗含杜甫对其人生态度的羡慕。
三、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
    1. 用典精当,以古喻今
◦ 前两句连用南朝(沈范、何逊)与汉魏(曹刘)典故,将薛据置于中国文学的谱系中,以历史坐标凸显其地位,避免直白赞誉,含蓄而有力。
    2. 仕隐并提,矛盾心境
◦ “省署开文苑”写仕宦作为,“泛沧浪学钓翁”写归隐之志,二者并置,既赞薛据能平衡仕隐,也暗合杜甫自身的矛盾: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因现实失意向往归隐。
    3. 结构严谨,章法细密
◦ 前两句论才学(横向比附古人),后两句写行迹(纵向勾勒生平),从“名”到“实”,从“文”到“人”,完整塑造了薛据的文人形象。结尾“兼泛”一词,点明其人生的双重面向,使人物更立体。
四、深层意蕴
    杜甫对薛据的推崇,实则暗含对唐代文坛的期待。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渐衰,杜甫希望有像薛据这样兼具官声与文名的人物引领风气,重振斯文。同时,“学钓翁”的归隐意象,也折射出杜甫对乱世中文人出路的思考——在动荡现实中,如何在责任与自由、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这种思考,既是对薛据的肯定,也是对自身人生的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

帖子

28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7
贡献
62
金钱
110
发表于 2025-4-11 09: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29丽红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薛据是杜甫的朋友,与王维、岑参等交游,天宝六载风雅颂考试中与元结同登第,其诗风骨凛然却多散佚,曾任水部郎中,后遭贬谪。《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苦闷中借咏史、咏人以自遣的作品。

解析:

首联:“沈范早知何水部”是说沈范(沈范是指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和范云)早已赏识何水部(何水部是指南朝诗人:何逊,字仲言,曾任水部郎中)。此句是借何逊受前辈提携之事,暗喻文人也需有伯乐提携才可。

颔联:“曹刘不待薛郎中”是说曹刘(曹刘是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和刘桢)无缘结识薛郎中(薛郎中即薛据)。通过时间错位的对比,既赞薛据诗才可比建安风骨,又暗含对当代文坛缺少知音的感慨。

颈联:“独当省署开文苑”是说指薛据身居郎署要职仍引领文坛,延续文学传统。也暗含了杜甫对文士从政的期许,既保持文人气节,又能在仕途有所作为。

尾联:“兼泛沧浪学钓翁”化用《楚辞·渔父》典故,既赞薛据有隐逸情怀,又暗含对仕宦生涯的微妙反讽。
     此诗用典密集而自然,实为杜甫借评薛据抒怀之作,通过历史典故与对比手法,展现了唐代文人的仕隐矛盾,也暗含了杜甫对人才际遇的深刻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

帖子

596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5
贡献
142
金钱
227
发表于 2025-4-11 12: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芷兰15-沧海月萌
1、写作背景
767年(大历二年),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解闷十二首》是他在苦闷中借咏史、咏人以自遣的作品。
薛据其人:杜甫友人,与王维、岑参等交游,曾任水部郎中,后遭贬谪。
杜甫在《寄薛三郎中》中曾赞其“文章开窔奥,才力老益神”,可见对其才华的推崇。
2、翻译
沈约、范云很早就知道何水部了,如果曹植和刘桢在世,他们会欣赏薛郎中薛据的。薛郎中的才华足可以独掌文坛,开启一代文风了,随时可以泛舟沧浪做一个钓翁了。
此诗借薛据的遭遇,抒发对文人命运的感慨,对知音难觅的悲叹,以何逊、曹刘等典故,暗指当世无人能真正赏识薛据(及杜甫自己)的才华。
3、构,22结构,列出历史上的名人,侧面烘托薛郎中的才华和他们不分伯仲;三四句直接赞美薛郎中,同时映射自己的才华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4、用典
沈范:沈范指沈约、范云,南朝梁代文坛领袖;
何水部,何逊,南朝齐粱时期诗人,有名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曾任水部郎中。
典故:范云见何逊文章后大加赞赏,沈约亦称赞其诗“能暗合吾意”。杜甫借此典故,暗指薛据(时任水部郎中)才华横溢,若在南北朝时期,必受沈约、范云这样的文坛大家赏识。
曹刘:曹刘指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植、刘桢,二人并称“曹刘”;借古喻今,通过“沈范知何逊”“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及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的悲哀。
沧浪学钓翁:沧浪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象征隐逸高洁。薛据虽在朝任职,却仍有隐逸之志,暗含仕途不顺、心向江湖的矛盾心理。既肯定薛据的文学地位,又暗指其虽有才华却无法真正施展,只能以隐逸之态自保,折射出乱世文人的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293

帖子

717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19
贡献
1741
金钱
2938
发表于 2025-4-11 17: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凡川滢滢 于 2025-4-11 17:37 编辑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凡川

解闷十二首 其四(767年)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背景:安史之乱诗人在夔州一带流离失所,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内心忧闷,于是在(767年)创作《解闷十二首其四》。

典故:
1,沈范:沈约,范云的合称,二人均为南朝 梁著名诗人,官拜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 梁诗人,曾任尚书水部郎。
3,曹刘:建安七子之曹植,刘桢的合称。
4,薛郎中:薛据,唐玄宗开元进士,官至水部郎中,仕途不顺,后隐归终南山。在盛唐诗坛享有盛名,杜甫,高适等对其诗文评价极高。
5,沧浪:典出《楚辞,渔父》被赋予隐逸与高洁的象征意义。
6,钓翁:严子陵钓鱼的典故,谓高洁自守,超然物外的象征意义。

浅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开篇二句以对举作对比。意思是二人同是有才华的人,且都是不同时期的水部郎中。何逊有沈范的赏识,而你薛据却生不逢时,无人赏识,曹刘不待你出生已经去世了(高适称薛的诗文为“纵横建安作”所以杜甫用曹刘的典)。二分句是时空组合。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三四句用对举的流水句作结,意思是以你的才华本该在省署开文苑才是,而你现在却在沧浪之上学钓翁。意指在终南山隐居。
这首诗作者表面上为薛据的处境鸣冤,何尝不是借别人无用武之地来排解自己(同样的处境)内心的郁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7

帖子

6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8
贡献
165
金钱
263
发表于 2025-4-11 18: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芷兰组第九讲作业
芷兰组01一夕阳余晖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
首联,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沈范:指沈佺期和范云,均为唐代著名诗人。
何水部: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任水部郎中。
曹刘:曹植和刘桢,均为三国时期著名诗人。
薛郎中:薛道衡,隋代诗人,曾任著作郎。首联赋起说,何水部早就受到沈括,范云赏识了,曹植,刘桢三国人没有能等到你薛郎中(隋朝人)啊,比的手法说出薛郎中的能力。
三四分句,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没沧浪学钓翁。独当,独自担挡,省暑,中央官署。文苑,文人聚集地方。兼泛,同时兼顾。沧浪,古代江名没指江一河。钓翁,钓鱼老者,常用此喻隐士,闲适生活你一个人在尚书省开文苑了(诗人聚集地方),而且还要在沧浪之水上泛舟学钓鱼呀。
全诗主旨,借薛郎中的遭遇,抒发对文人命运的感慨,知音难觅的悲哀,通过无人能真正赏识薛郎中,暗示,诗人的才华。反应出乱世文人进退维谷的困境。感叹自己一生不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6

帖子

6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1
贡献
143
金钱
239
发表于 2025-4-11 18: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次作业
芷兰绝句25-@松竹梅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薛据是杜甫的朋友,与王维、岑参等交游,天宝六载风雅颂考试中与元结同登第,其诗风骨凛然却多散佚,曾任水部郎中,后遭贬谪。《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苦闷中借咏史、咏人以自遣的作品。作品暗含对唐代文坛的思考及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典故:1. 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 沈约(创“四声八病”说)和名臣 范云,二人以提携后进著称。
2. 何水部:南朝梁诗人 何逊,曾任水部郎中,诗风清丽,深受沈约、范云赏识。《梁书》载,沈约读何逊诗后赞叹:“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范云更与他结为忘年交。
曹刘不待薛郎中
字面意思:曹植、刘桢若在世,定会与薛据(郎中)结交,可惜他们未能等到薛据。实际说,薛据才可比建安名家,但却生不逢时,实际没得到沈,范的赏识,也没有得到曹刘的认可。
独当省署开文苑  
字面意思:薛据独当一面在尚书省任职,同时开创文坛新风。  
典故详解:  
1. 省署:唐代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薛据任水部郎中(工部下属,掌水利),属“省署”要职。汉代尚书台有“文苑”之称,如张衡《西京赋》赞“承明金马,著作之庭”。  
2. 开文苑:暗引《后汉书·班固传》“开广学苑”,指开创文风;另化用“建安风骨”的慷慨之气。  
兼泛沧浪学钓翁
字面意思:薛据在公务之余,还能像渔父泛舟沧浪,学那隐逸的钓翁。
典故详解:
1. 沧浪:典出《孟子·离娄》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象征 随遇而安 的处世态度。
2. 钓翁:双关典故:
- 屈原《渔父》:渔父劝屈原“与世推移”,而屈原宁赴湘流,表现 仕与隐 的矛盾。
- 姜尚(吕尚)钓渭滨:周文王访贤遇姜尚垂钓,喻 待时而出 的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9

帖子

4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7
贡献
96
金钱
153
发表于 2025-4-11 21: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14-风起的地方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简析:沈范早知何水部: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沈约、范云,何水部指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中)。
典故出自《梁书·何逊传》,范云见何逊文章后大加赞赏,沈约亦称赞其诗“能暗合吾意”。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植、刘桢,二人并称“曹刘”,钟嵘《诗品》誉之为“文章之圣”。此句意为:可惜曹植、刘桢早已不在人世,否则他们一定会推崇薛据的诗才。
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指尚书省(薛据时任水部郎中,属尚书省),开文苑指主持文坛风雅之事。
此句赞薛据虽在朝为官,却能独撑文坛,延续文学传统。
兼泛沧浪学钓翁:沧浪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象征隐逸高洁。此句写薛据虽在朝任职,却仍有隐逸之志,暗含仕途不顺、心向江湖的矛盾心理。
诗中典故:沈范为南朝时期的文坛领袖沈约和范云,何水部指何逊,何逊曾任水部郎中,有才名。曹刘为曹植与刘桢,二人并称曹刘,薛郎中指薛据,薛据当时不被重用,沧浪隐喻隐士。全诗借薛郎中的遭遇,抒发对文人命运的感慨,知音难觅的悲哀,通过无人能真正赏识薛郎中,暗示,诗人的才华。反应出乱世文人进退维谷的困境。感叹自己一生不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1

帖子

62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154
金钱
238
发表于 2025-4-11 22: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若筠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首句:沈范早知何水部: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沈约、范云,何水部指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中)。典故出自《梁书·何逊传》,范云见何逊文章后大加赞赏,沈约亦称赞其诗“能暗合吾意”。杜甫借此典故,暗指薛据(时任水部郎中)才华横溢,若在南北朝时期,必受沈约、范云这样的文坛大家赏识。
       次句: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植、刘桢,二人并称“曹刘”,钟嵘《诗品》誉之为“文章之圣”。此句意为:可惜曹植、刘桢早已不在人世,否则他们一定会推崇薛据的诗才。杜甫借古喻今,通过“沈范知何逊”“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及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的悲哀。
      三句: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指尚书省(薛据时任水部郎中,属尚书省),开文苑指主持文坛风雅之事。此句赞薛据虽在朝为官,却能独撑文坛,延续文学传统。
      结句:兼泛沧浪学钓翁:典出《孟子·离娄》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象征 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
钓翁:双关典故,屈原《渔父》:渔父劝屈原“与世推移”,而屈原宁赴湘流,表现 仕与隐 的矛盾;姜尚(吕尚)钓渭滨:周文王访贤遇姜尚垂钓,喻待时而出的智慧。此句写薛据虽在朝任职,却仍有隐逸之志,暗含仕途不顺、心向江湖的矛盾心理。既肯定薛据的文学地位,又暗指其虽有才华却无法真正施展,只能以隐逸之态自保,折射出乱世文人的无奈。
用典手法与深层意蕴:
  借古喻今,对比强烈。以何逊受沈范赏识、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及杜甫自己)在当世无人赏识的困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盛唐文坛凋零、知音难觅的悲叹。双重寄托,自抒怀抱。表面写薛据,实则暗含杜甫自身感慨。诗中“沧浪钓翁”亦象征其进退两难的心境。

解析:
起句:“沈范早知何水部”是说沈范(沈范是指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和范云)早已赏识何水部(何水部是指南朝诗人:何逊,字仲言,曾任水部郎中)。此句是借何逊受前辈提携之事,暗喻文人也需有伯乐提携才可。

承句:“曹刘不待薛郎中”是说曹刘(曹刘是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和刘桢)无缘结识薛郎中(薛郎中即薛据)。通过时间错位的对比,既赞薛据诗才可比建安风骨,又暗含对当代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5
贡献
87
金钱
144
发表于 2025-4-12 11: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秋a 于 2025-4-12 11:05 编辑

芷兰-安兮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指沈约和范云,“何水部” 指何逊。这里借指薛据,因为他们同为水部侍郎。何逊在南朝梁时曾任尚书水部郎,其诗歌创作成就很高,沈约、范云对他的才华十分赏识。沈约曾说:“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首句用典暗示薛郎中才华横溢,才名远播。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指曹植和刘桢,他们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以才高著称。这里说 “不待”,是一种虚拟的说法,意思是可惜曹植、刘桢这样的大诗人看不到薛据的文采了,不然也会赞赏有加。。
杜诗用法及意图:杜甫用此典故是为了推崇薛据的才华。将薛据与曹植、刘桢相提并论,强调薛据在文学上的造诣深厚,足以与古代的文学大家比肩,表达了杜甫对友人薛据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独当省署开文苑”
前两句对薛郎中的才华予以肯定,在此铺垫下,第三句句说薛独再在省署开文苑,肯定了他的能力。

“兼泛沧浪学钓翁”
句中典出自《楚辞・渔父》中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是一个超脱世俗、逍遥自在的形象。这句用典表达了薛虽然有能力和才华,但是不贪图名利,闲暇之余像隐者一样去钓鱼。
整首诗对有人大加赞赏,杜甫自己也是有能力和才华的,也有报国的远大志向,但是生不逢时,只能空自怨叹,这里也有像效仿有人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帖子

1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7
贡献
41
金钱
68
发表于 2025-4-12 11: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尔雅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一、用典手法与深层意蕴
借古喻今,对比强烈。以何逊受沈范赏识、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及杜甫自己)在当世无人赏识的困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盛唐文坛凋零、知音难觅的悲叹。
双重寄托,自抒怀抱。表面写薛据,实则暗含杜甫自身感慨。
二、全诗主旨
       此诗借薛据的遭遇,抒发对文人命运的感慨:
对知音难觅的悲叹:以何逊、曹刘等典故,暗指当世无人能真正赏识薛据(及杜甫自己)的才华。
对仕隐矛盾的思考:薛据虽在朝为官,却心向隐逸,反映乱世中文人进退维谷的困境。
对盛唐文坛的追忆:通过南朝、建安的文坛盛况,对比当下的衰落,表达对文化盛世不再的哀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6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8
贡献
148
金钱
249
发表于 2025-4-12 16: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芷兰18-凤凰
解闷十二首其四(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写作背景:
时间:767年(大历二年),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
境遇: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解闷十二首》是他在苦闷中借咏史、咏人以自遣的作品。
薛据其人:杜甫友人,与王维、岑参等交游,曾任水部郎中,后遭贬谪。杜甫在《寄薛三郎中》中曾赞其“文章开窔奥,才力老益神”,可见对其才华的推崇。
简析:沈范早知何水部: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沈约、范云,何水部指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中)。
典故出自《梁书·何逊传》,范云见何逊文章后大加赞赏,沈约亦称赞其诗“能暗合吾意”。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植、刘桢,二人并称“曹刘”,钟嵘《诗品》誉之为“文章之圣”。此句意为:可惜曹植、刘桢早已不在人世,否则他们一定会推崇薛据的诗才。
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指尚书省(薛据时任水部郎中,属尚书省),开文苑指主持文坛风雅之事。此句赞薛据虽在朝为官,却能独撑文坛,延续文学传统。
兼泛沧浪学钓翁:沧浪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象征隐逸高洁。此句写薛据虽在朝任职,却仍有隐逸之志,暗含仕途不顺、心向江湖的矛盾心理。
全诗借薛郎中的遭遇,抒发对文人命运的感慨,知音难觅的悲哀,通过无人能真正赏识薛郎中,暗示,诗人的才华。反应出乱世文人进退维谷的困境。感叹自己一生不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1

帖子

9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7
贡献
238
金钱
365
发表于 2025-4-12 17: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20-笨小孩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析:此绝句是767年,杜甫在䕫州时写的,主旨怀念水部郎中薛据。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为南朝梁诗人沈约、范云的并称。 沈约 曾领中书令迁尚书令,范云曾领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右仆射。  何水部指何逊。
词句是说何逊的大才早就得到沈范二人的赏识。  此处用何水部暗代薛郎中,意思是薛郎中你的大才也如何水部一般让当时的名流所欣赏。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此处曹刘指三曹七子中的曹植刘桢(字公干) 
此句是说曹刘已故去,没能看到你薛郎中文采。
意思是说你的文采若是让曹刘看到也会令二人大家赞赏。

独当省署开文苑,
省署:中央官署。文苑:文学之苑,比喻朝廷或文化机构。
此句是说薛郎中自己一个人在所在的的尚书省就开辟引领了文苑。对薛郎中的赞赏。
兼泛沧浪学钓翁。
沧浪、钓翁应是用典楚辞里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钓翁。此处取畅游山水之意。
此句是说闲暇之余还可纵情山水之兴,兼有隐士之心。

此绝句处处显出对薛郎中夸奖赞叹。同时也暗示自己一生漂泊,功不成名不就,无所建树。汗颜得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4

帖子

3282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联三、绝四、曲二、律三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06
贡献
820
金钱
1236
发表于 2025-4-12 18: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芷兰组-赏梅人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
1、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怀念并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同时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2、写作手法:
用典:每句都运用历史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含蓄深远。
对比:首二句用何逊与薛据、曹刘与薛据对比,突出薛据的才华和境遇。
抒情:在赞美之中,融入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感真挚。
3、写作特点: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典故和巧妙的对比,不仅赞美了薛据的文学成就和高尚情操,也抒发了自己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
4、章法布局:四句全议论体,赋中含比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7

帖子

97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7
贡献
234
金钱
372
发表于 2025-4-12 21: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萌 于 2025-4-12 21:19 编辑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芷兰22-雨萌

解析: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解闷十二首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7年)于夔州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在漂泊西南时期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组诗。这是其中之一。

典故:
1、沈范:南朝 梁诗人沈约、范云合称。都做过尚书。

2、何水部:何逊,南朝梁诗人,曾兼尚书水部郎,他的文才受到范云、沈约的赏识。

3、曹刘:曹刘文章曹刘词赋,此处指曹植、刘桢 。

4、薛朗中:薛据。 玄宗开元中进士。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历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后隐终南山。能诗,曾和杜甫等大家唱和。


解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范云二人都很称赏何逊的诗。何逊,梁代诗人,曾为尚书水部郎,故称何水部。这里以“何水部(逊)”与水部郎中薛据相比,并以何逊受到沈约、范云的激赏,反衬薛据缺少知音。

曹刘:指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刘桢,二人均擅长作五言诗,且能推奖文人学士。后世用作咏诗人的典故。这里用“曹刘”的诗才衬托薛据的诗才,既表达对诗友的赞许之意,又对其未得到知己的推奖而流露惋惜之情。

薛郞中:指薛据,诗人的好友,曾任水部郞中。

省署:尚书省,因其是文人聚集之地,故名曰“开文苑”。

沧浪:古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有四种说法,其中一说为汉水支流,在荆州。因旧说沧浪是汉水支流的水名,故这里借“泛沧浪学钓翁”喻指薛据客居荆州,以表相思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0

帖子

32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68
贡献
758
金钱
1234
发表于 2025-4-13 15: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珍珠作业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此诗767年,这是杜甫在䕫州时写的最后一年,是写薛郎中薛据。
典故很多。前两句就出现了四位人物。
沈范(沈括范云)曹刘(曹植刘楨)沧浪陆机典,这里指水色青苍。何水部何逊,注有《何水部集》能诗文。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首两句对仗工整。把薛据用典来夸赞。“不待”,感叹他们都是有才之人不是一个朝代。何水部早就受到沈括范云的赏识了,曹刘没能等到薛郎中你。赋起,用比兴的手法烘托本文精彩。
三四两句是也是对仗。两笔写尽人物的经历。“独当省署开文苑”,此句赞薛据文才能独撑文坛,对薛文才肯定。
“兼泛沧浪学钓翁”,又点出被被贬之后的无奈。
作者看似写薛据,其实也在叙说自己的坎坷人生,又暗指其虽有才华却无法真正施展,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7

帖子

33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11
贡献
786
金钱
1310
发表于 2025-4-13 21: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芝兰,冬日春天
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析:
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四》是一首蕴含丰富典故的七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情感。

诗中,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运用了多个典故。

沈范:,指的是梁朝的沈约和范云,两人以文学才华著称。

何水部:指梁朝诗人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诗才出众。杜甫以,沈范早知何水部,来称赞何逊的才华早被有识之士赏识。

曹刘:指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刘桢,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诗风刚健著称。
薛郎中:则指诗中的薛据,时任水部郎中。诗人以,曹刘不待薛郎中,将薛据与曹刘相比,暗示薛据的才华应得到更高的认可和重视。

杜甫在此处运用这些典故,一方面是通过列举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来衬托薛据的文学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文坛对于人才的评价和重视程度。同时,这些典故的运用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这两句则描绘了薛据在官署中主持文苑之事,同时又有闲情逸致去沧浪之水学做钓翁的情景。这既体现了薛据的职责与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对一种既能投身于文学事业,又能保持闲适心境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巧妙的用典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杜甫对文学与人生的深刻洞察,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困境中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6
贡献
21
金钱
37
发表于 2025-4-13 22:2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一、诗句逐句解析 芷兰02-简兮 沈范早知何水部:沈范指南朝梁代文坛领袖沈约、范云,何水部指诗人何逊(曾任水部郎中)。 典故出自《梁书·何逊传》,范云见何逊文章后大加赞赏,沈约亦称赞其诗“能暗合吾意”。 杜甫借此典故,暗指薛据(时任水部郎中)才华横溢,若在南北朝时期,必受沈约、范云这样的文坛大家赏识。 曹刘不待薛郎中:曹刘指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植、刘桢,二人并称“曹刘”,钟嵘《诗品》誉之为“文章之圣”。此句意为:可惜曹植、刘桢早已不在人世,否则他们一定会推崇薛据的诗才。 深层含义:杜甫借古喻今,通过“沈范知何逊”“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及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的悲哀。 独当省署开文苑:省署指尚书省(薛据时任水部郎中,属尚书省),开文苑指主持文坛风雅之事。 此句赞薛据虽在朝为官,却能独撑文坛,延续文学传统。 兼泛沧浪学钓翁:沧浪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象征隐逸高洁。此句写薛据虽在朝任职,却仍有隐逸之志,暗含仕途不顺、心向江湖的矛盾心理。 深层含义:既肯定薛据的文学地位,又暗指其虽有才华却无法真正施展,只能以隐逸之态自保,折射出乱世文人的无奈。 二、用典手法与深层意蕴 借古喻今,对比强烈。以何逊受沈范赏识、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及杜甫自己)在当世无人赏识的困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盛唐文坛凋零、知音难觅的悲叹。 双重寄托,自抒怀抱。表面写薛据,实则暗含杜甫自身感慨。 杜甫此时漂泊夔州,仕途无望,诗中“沧浪钓翁”亦象征其进退两难的心境。 历史纵深感。从南朝(沈范、何逊)到建安(曹刘),再到唐代(薛据),杜甫构建了一条文人命运的脉络,使个人遭遇具有历史厚重感。对盛唐文坛的追忆:通过南朝、建安的文坛盛况,对比当下的衰落,表达对文化盛世不再的哀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

帖子

10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5
贡献
244
金钱
390
发表于 2025-4-14 08: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体成员
芷兰一安然
下面布置一下这一讲的杜甫七绝解析作业:

解闷十二首 其四 (767年)
唐·杜甫 押东韵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注:水部郎中薛据)。
时间:767年(大历二年)杜甫晚年流落在夔州(今重庆奉庆)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转衰,杜甫流落在西南,生活困顿,政治想思彻底破灭。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沈范指南朝粱代文坛领袖沈约与范云,何水部指诗人何逊,若沈约与范一定欣赏何逊的。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指建安七子的曹植与刘祯,若是曹植与刘祯在的活,一定会推崇你薛据的诗才。
二句对仗,对何逊和薛据的惋惜,是暗含自己的才能无人推举。

独当省署开文苑,当泛沧浪学钓翁。
二句对仗,引薛郎中而承。
省署指尚书省(薛据时任水部郎中,属尚书)开文苑是主持文坛风雅之事。
当泛沧浪学钓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是隐喻高洁之士,仕途不顺而归隐之意。
杜甫用文人之命脉系(南朝沈范何逊一曹刘建安一薛据盛唐。表达着历史的厚重感,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1

帖子

22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3
贡献
544
金钱
831
发表于 2025-4-14 16: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九讲解析作业
芷兰16-怡荣斋主

解闷十二首·其四
唐 杜甫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一,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漂泊西南,生活困顿,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解闷十二首》写于767年,是杜甫在䕫州时写的,是他在苦闷中借咏史、咏人以自遣的作品。其四是怀薛郎中薛据。
    薛据是杜甫友人,与王维、岑参等交游,曾任水部郎中,后遭贬谪。杜甫在《寄薛三郎中》中曾赞其“文章开窔奥,才力老益神”,可见对其才华的推崇。
   二,解析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这两句引入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典故。沈约、范云都是南朝宋时的文学家,非常赏识何逊的文才(何任水部郎中)以文章见称;而曹植和刘桢都是三国时期建安文学的重要人物,他们与薛不是时代的人,所以说不等待他薛郎中(时任水部郎中)。此处用来比喻友人薛据,同官职而用典。诗中杜甫借古喻今,通过“沈范知何逊”、“曹刘若在必重薛据”的假设,反衬薛据在当世不被重用的悲哀,表达对朋友(及自己)才华的认可,及不被当世重用的悲哀,叹生不逢时,有高才而不被赏识。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后两句描绘了薛据(时任水部郎中,属尚书省)独自一人在尚书省主持文学活动开文苑指主持文坛风雅之事,同时也像古代隐士一样在江湖上泛舟,反映作者既想以自己的才华建功名,又因生于乱世,才华不得尽情施展,不受赏识,不得不退隐江湖的矛盾与无奈。
    沧浪,古代江名,这里泛指江河,用《楚辞·渔父》典: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怪问之。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典故的引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借薛据的遭遇,抒发对文人命运的感慨:知音难觅的悲叹;仕隐矛盾的思考;反映乱世中文人进退维谷的困境。
三,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
    1. 用典精当,以古喻今
◦ 前两句连用南朝(沈范、何逊)与汉魏(曹刘)典故,将薛据置于中国文学以历史坐标凸显其地位,避免直白赞誉,含蓄而有力。
    2. 仕隐并提,矛盾心境
◦ “省署开文苑”写仕宦作为,“泛沧浪学钓翁”写归隐之志,二者并置,既赞薛据能平衡仕隐,也暗合杜甫自身的矛盾: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因现实失意向往归隐。
    3. 结构严谨,章法细密
◦ 前两句论才学(横向比附古人),后两句写行迹(纵向勾勒生平),从“名”到“实”,从“文”到“人”,完整塑造了薛据的文人形象。结尾“兼泛”一词,点明其人生的双重面向,使人物更立体。
四、深层意蕴
    杜甫对薛据的推崇,实则暗含对唐代文坛的期待。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渐衰,杜甫希望有像薛据这样兼具官声与文名的人物引领风气,重振斯文。同时,“学钓翁”的归隐意象,也折射出杜甫对乱世中文人出路的思考——在动荡现实中,如何在责任与自由、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这种思考,既是对薛据的肯定,也是对自身人生的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

帖子

42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5
贡献
111
金钱
156
发表于 2025-4-14 20: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九讲作业
芷兰19-云裳
《解闷十二首·其四》解析

一、诗中用典

1. 沈范早知何水部

原典:“沈范”指南朝诗人沈约、范云,“何水部”即何逊。《南史·何逊传》载,沈约曾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范云亦赞其“差见其美”。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故称“何水部”。此典以沈、范推崇何逊喻指薛据文采卓绝,早应声名远播。

2. 曹刘不待薛郎中

原典:“曹刘”即曹植、刘桢,建安文学代表人物。《诗品》称刘桢“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杜甫以曹、刘类比薛据,强调其才具不逊于建安巨匠,无需等待他人褒扬。

3. 兼泛沧浪学钓翁
原典:“沧浪”出自《孟子·离娄上》引古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喻进退自如的处世哲学;“钓翁”则关联姜太公渭水垂钓遇文王的典故,象征隐而待时。

二、用典的艺术

1. 抬高薛据地位:借沈约、曹植等顶级文人作比,凸显薛据的文学造诣,暗含对其才华未获当世重视的惋惜。

2. 映射身份矛盾:“独当省署开文苑”写薛据任职水部郎中,主持文事,展现其庙堂担当;“兼泛沧浪学钓翁”则以渔隐之姿,暗示其在乱世中或存归隐之心。杜甫借此双重视角,勾勒出薛据亦仕亦隐的复杂境遇。

3. 寄托个人情怀:杜甫与薛据同属“天宝十才子”,二人皆怀才不遇。诗中对薛据的推崇,实则自伤身世——既渴望如薛据般“开文苑”施展抱负,又无奈于时局动荡,生出“泛沧浪”的遁世之叹。

三、创作背景与深层意蕴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夔州。时安史之乱虽平,但藩镇割据、朝堂倾轧未休。薛据曾官水部郎中,然仕途坎坷,终隐于终南山。杜甫以“沈范”“曹刘”之典,既赞其文学成就,亦借“沧浪钓翁”喻其与己相似的人生困境——在济世理想与现实无奈间挣扎。全诗用典浑然天成,于褒扬中寄寓沧桑,堪称以典抒怀的典范。

总结:杜甫通过密集而精准的用典,将薛据的文学地位、人生选择与时代背景熔于一炉,既成就了对友人的高度赞誉,亦隐晦道出文人在乱世中的普遍困境,体现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功夫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3: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