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2-7-7
威望181
金钱496
贡献197
高级会员

威望- 181 点
贡献- 197 次
金钱- 496 枚
|
本帖最后由 学鸣声韵 于 2025-4-2 17:47 编辑
思无邪漫谈之五十八:与邓文星诗友商榷新诗
邓文星诗友《谈谈现代诗》(发在百家论坛)题目颇大,谈出一些观点。但颇多阐发值得商榷,有些观点还难能立得住。本文就其中若干提出质疑,还望垂谅。
新诗从胡适在1917年2月发表的第一批作品到现在,已经近一个世纪了。
90多年来,从最初的“尝试”,到现在的从心所欲,应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期间涌现出大量的诗人,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产生出很多流派。这些诗人诗作,讴歌和折射了剧烈变化的时代,感动和影响了变革中的人群,应该无愧于先人。当然,新诗尚无法与古代诗词并肩,但拿不到一百年历史的新诗与几千年的古典诗词比较,是不公平的。
新诗的代表人物。
第一代人,有影响的是郭沫若、胡适、刘半农、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还有冰心,还远远不能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鲁迅写过新诗,但仅仅是写过而已,不能作为有成就的新诗作者单独提出来。徐志摩之后就是汪国真,一分期不对,二汪国真怎么排,都排不上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当然,他一段时间内在一部分人群中确有一些读者。新诗的第二代影响较大的,应该是何其芳、卞之琳、艾青、臧克家、戴望舒、田间、穆旦等。第三代,是胡风、鲁黎、曾卓、郭小川、贺敬之、李季、张志民、严辰等。第四代,是北岛、舒婷、顾城、海子、杨炼等。而现在已经到了第五代。汪国真在时间上,应该是在第四代的晚些时候。
新诗成果。
还是颇为显著的:郭沫若的《女神》、《炉中煤》,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臧克家的《老马》,卞之琳的《断章》,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穆旦的《诗八首》,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望星空》,贺敬之的《雷锋之歌》、《桂林山水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我的回答》等等,都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最高水准,在新诗作品里毫无疑问的都是佼佼者。因此可以说,无论是五四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前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还是新世纪的头十年,新诗都紧跟了时代,而且题材越来越广泛。
有人说新诗在走向消亡,此言属于危言耸听。在2008汶川地震中,新诗突然爆发,涌现了大量好的诗作,这本身就说明了新诗的存在和力量。
诗歌在边缘化是肯定的,但说新诗没有未来则是没有根据的。新诗的一百年应该比不了唐宋时期的某几个一百年,但与明清的任何一个一百年相比,新诗应该胜出。
朦胧诗。
其刚一出现,确实是受到了指责的。但后来基本趋向一致,它是一个里程碑,是新诗崛起的标志,你的否定论是错的。北大教授谢冕是新诗的理论权威,有时间,你可找来他的论著一读。
朦胧诗一词源于章明,他是第一个反对者。他尽管反对朦胧诗的形式和主题,但还是以极大的忍耐把这一诗体仅仅说成为朦胧,其文章题目为《令人气愤的朦胧》。此文发表后,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连发三篇文章,分别从诗歌的创新性、诗歌的美学意义和诗歌的历史文化影响等方面肯定了朦胧诗。丁力和郑伯农,是朦胧诗争论的否定方,他们的观点是朦胧诗太晦涩。艾青和臧克家没有参与争论,但反对朦胧诗观点是明确的。朦胧诗的思想内容,是叛逆的、反黑暗的、主张人性的;形式上,是象征主义的、隐喻的、通感的。朦胧诗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大一统的局面,给新诗带来了新气象。说崛起,是崛起的诗群,崛起的新诗,应该当之无愧。
新诗的概念和成绩。
概念是清晰的,即五四以来产生的、区别于古典诗词、不拘泥于格律和韵律的白话文诗歌。
从成绩来说,是巨大的,也是成熟的,无愧时代。郭沫若说:“好些人认为新诗没有建立出一种形式来,我却不同意。我要说一句诡辩:新诗没有建立出一种形式来,倒正是新诗的一个伟大成绩,”“不定形式正是新诗的一种形式”。李健吾说:“通常以为,新文学运动,诗成效不如散文,但就‘现代’这一名词观,散文怕要落后多了!”
新诗目前问题。
新诗发展到21世纪,问题的确相当明显。一是功用单一,过去强调使命意识,现在个人化写作流行。大量诗歌表现低迷空洞,诗歌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诗歌所担负的人类精神责任在萎缩。二是文体极端,因为过分强调写作自由,导致新诗写作或简单粗糙、或只是注重形式。不少人只顾玩弄技巧,花里胡哨,云里雾里。三是诗人普遍缺乏应有的学养和诗歌修养,缺乏诗体意识和经典意识。口水诗泛滥成灾,网络诗大行其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四是诗人人格素质比过去大幅度下降,或自命清高,或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五是错误“诗外”,颇多诗人一味炒作,为出书或成名拉关系、找名人,极尽钻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新诗的纯洁性和发展,需要在加强艺术标准化建设、加强诗体化建设和加强社会化写作等诸多方面来加以解决,需要在更好地继承和汲取古典诗歌营养、始终保持对诗歌的敬畏感神圣感、建立一个有内心经验富于理想的心灵世界和审美世界等方面来逐一解决。
2008年地震期间的诗歌创作,让我们看到了新诗的希望。
对新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 (2010-03-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