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来少A 于 2025-3-19 12:23 编辑
AI拼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评,无论多么能拽!
在火帖《人工智能写诗》下,律诗绝句副首版西木子先生用AI从"诗境"角度简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有关诗友烦请西木子先生让"AI"再侧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角度简评一下这样两首(两位雅腐名家、已然落马的官员诗人代表作):
权力颂 权系民心聚。姓公不姓私。本为双刃剑。伤人亦伤己。 身为民之仆,必当明斯理。利为民所谋,权用民所需。
感怀 从政为官三十年,回首往事心怡然。休言怀才谋大略,但愿清廉归平淡。 平生只念苍生苦,富民强国求发展。历尽艰辛终不悔,一腔热血荐轩辕。
后又烦请西木子先生让AI再从主旨角度开掘一下这首《二月二》:
二月二 曩日发叠指,此时心屡沉。 龙头犹委地,况乃入泥深。
笔者注意到,有关诗友至少六顾茅庐,西木子先生终未再度请AI出山。
大抵鉴于五更孤老先生日前曾经用DeepSeed连篇累牍地写诗并评诗,有关诗友乃求教于五更孤老先生。五更孤老先生倒是积极配合,很快就跟了这样一帖:
烦请让"AI"侧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角度简评一下这两首何如? 其一:
权力颂
权系民心聚。姓公不姓私。本为双刃剑。伤人亦伤己。
身为民之仆,必当明斯理。利为民所谋,权用民所需。”
其二:
感怀
从政为官三十年,回首往事心怡然。休言怀才谋大略,但愿清廉归平淡。
平生只念苍生苦,富民强国求发展。历尽艰辛终不悔,一腔热血荐轩辕。
好的,用户让我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角度简评这两首诗。首先,我需要明确这个角度的含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出自《毛诗序》,强调情感发自内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我需要分析这两首诗如何将内在情感转化为文字,以及情感表达的效果。
先看第一首《权力颂》。这是一首政治诗,主题是关于权力的正确使用。用户可能希望我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诗句传达对权力的理解和情感。比如,“权系民心聚”强调了权力来源于人民,这里的情感是对人民的重视和责任感。“姓公不姓私”直接点出权力的公共属性,情感是坚定和公正的。接下来的“双刃剑”比喻,表达了权力既有益处也有危险,这里的情感是警示和谨慎。后面的句子如“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强调服务人民的宗旨,情感是奉献和无私。整体来看,这首诗的情感是理性和教诲的,但可能缺乏个人化的情感流露,更多是理念的表达。
然后是第二首《感怀》。这首是感怀诗,回顾三十年的从政生涯。用户可能希望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个人经历表达情感。“回首往事心怡然”表现出满足和宁静,情感是欣慰和淡然。“休言怀才谋大略”转向谦逊,情感是低调和自省。“但愿清廉归平淡”强调清廉的重要性,情感是坚守和淡泊。后几句“平生只念苍生苦”和“一腔热血荐轩辕”表现出对百姓的关怀和爱国热情,情感是热烈和执着。整体情感真挚,既有个人体验也有宏大的抱负,符合“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要求。
接下来需要比较两首诗的情感表达方式。《权力颂》更偏向理性说教,情感较为内敛,而《感怀》则更个人化,情感丰富且层次分明。用户可能希望看到这种对比,以及各自在情感传达上的优缺点。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可能对这两首诗的作者背景或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但未提及,所以分析时应基于文本本身。
另外,用户提到“AI”,可能希望用现代的角度或技术来分析古典文学理论的应用,但这里应专注于传统文论的角度。同时,用户可能希望简评简洁明了,所以需要结构清晰,点明关键点,避免冗长。
最后,确保评价中肯,指出优点和可能的不足。例如,《权力颂》情感表达较为直白,可能缺乏感染力;而《感怀》情感真挚,但结尾用典可能稍显突兀。总结时强调情感与形式的结合,以及如何通过语言传递内心情感。
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古典诗学视角观之,两首作品均体现了情感与理性交融的艺术特质:
《权力颂》以金石之声铸就政理箴言。首联"权系民心聚"五字如黄钟大吕,将抽象的政治伦理凝为具象的群体意象。中段"双刃剑"之喻暗合《韩非子》权术辩证,然"伤人亦伤己"的警语饱含儒家仁政的体温。尾联叠用"民"字,在声韵往复间形成情感共振,使冰冷的权力论说浸透士大夫的济世热肠。唯稍显理胜于情,似见《贞观政要》式的谏臣风骨。
《感怀》则以水墨之韵晕染宦海心迹。起笔"三十年"时空坐标,如展开一幅泛黄的仕途长卷。"心怡然"三字尽显范仲淹"不以物喜"之境,而"归平淡"的自我剖白暗合陶潜归去来辞的余韵。颈联"苍生苦"与"荐轩辕"形成情感张力,前者是俯身大地的悯人情怀,后者是仰观星空的报国赤诚。末句化用谭嗣同绝命诗典,将个人生命史升华为集体精神图腾,使整首诗完成从个体情感到家国情怀的审美跃迁。
两作皆以情为经、理为纬:《权力颂》如庙堂编钟,在规整的格律中敲响政治伦理的强音;《感怀》若江湖夜雨,于疏朗的章法里低徊士人精神的咏叹。前者以理塑情,后者以情载道,各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精髓。
随后又跟了这样一帖:
二月二
曩日发叠指,此时心屡沉。
龙头犹委地,况乃入泥深。
嗯,用户让我从主旨角度分析这首《二月二》。首先,我需要先理解诗的内容。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和春耕、祈求丰收有关。但诗里提到的“发叠指”和“心屡沉”似乎带有负面情绪。接下来两句“龙头犹委地,况乃入泥深”更显得沉重,龙头本该抬起,却委地入泥,可能象征困境或失落。
用户可能想深入探讨诗中的主题,比如逆境、希望与现实的对比。我得考虑诗中的意象,比如“龙头”象征权威或希望,但这里却委地,可能反映作者对现状的不满或无奈。还要注意时间对比,“曩日”和“此时”的对比,可能表达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变化。
用户可能是学生或文学爱好者,想了解诗的主旨和深层含义。他们可能希望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此外,可能需要联系二月二的传统意义,对比诗中的消极情绪,突出反差,从而揭示主题。
需要确认诗中的“发叠指”和“心屡沉”具体指什么,可能是指头发生长叠压,心情沉重,暗示时间的积累和内心的压力。然后联系龙抬头的习俗,龙头无法抬起,反而陷入泥中,可能隐喻社会或个人困境,无法摆脱。
可能还要考虑作者背景,但用户没提供,所以只能从文本出发。主旨可能包括对现实的失望、困境中的无力感,或者对传统节日背后的现实压力的反思。总结时,要强调自然意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以及节日象征与现实的反差,突出主旨的深刻性。
(由于技术原因,联网搜索暂不可用)
这首《二月二》以传统节令为切入点,通过极具张力的意象组合,构建出一个深陷泥淖的困顿世界。从主旨开掘的角度,可以窥见三重精神维度:
一、龙图腾的祛魅书写
"龙头犹委地"解构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民俗符号的祥瑞意象。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诗中褪去神圣性,成为陷落泥潭的具象化存在。这种对集体文化符号的逆向书写,暗示着某种精神信仰的崩塌,折射出对传统文化与现实困境错位的深刻反思。
二、生命力的双重塌陷
"发叠指"与"泥深"构成垂直空间的意象对峙。发丝向上生长的自然态势与向下沉陷的泥土形成力学对抗,暗喻生命原力与生存重压的角力。而"指"作为肢体末梢的触觉延伸,既暗示个体对外界的感知钝化,又隐喻着试图抓住生命支点的努力徒劳。
三、时间废墟中的存在困境
"曩日"与"此时"的时间轴线上,"心屡沉"呈现出精神重力加速度的坠落轨迹。二月二作为农耕文明的时序节点,本应指向春生万物的时间希望,却被异化为测量心灵下沉深度的标尺。这种时序异化暗示现代人被困在循环的时间废墟中,失去了节气更迭带来的生命重启可能。
全诗以节令为容器,盛装存在主义的哲学苦酒。龙头委地的意象恰似存在荒诞性的视觉投影,将农耕文明的时间诗意转化为现代生存困境的寓言标本,在短短二十字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性解构与重构。
以上乃是DeepSeed之"AI评”全貌。未知其它AI版本又将是怎样一种评法儿呢?哪位若有兴致,不妨贴来相应“AI评”,以供研讨。
某诗友跟帖说:
哇塞!洋洋洒洒,生发这么多啊!
麻烦您再问问AI:
《二月二》究竟是写自已,还是写他人呀?转句“龙头”最大可能是指的什么呀?
大致浏览一下,这DeepSeed还真挺能拽的。“龙图腾的祛魅书写、生命力的双重塌陷、时间废墟中的存在困境”云云,也未免太空泛、太原则了吧?此等套话可以用于很多类似作品吧?
奇怪的是,五更孤老先生始终未予回复,也未再发表“AI诗”和“AI评”。
余乃跟评说:““AI评”纯属“鬼扯”!”
有诗友发问:“"AI评"纯属"鬼扯"!那"AI诗"呢?”
笔者回复说:““AI诗”那就纯属“鬼叫”了吧!与“性情中人”何干呀?
屏间交流乃就此戛然而止。
关于“AI货非诗”,拙作《AI拼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诗,无论外形多像!》已有相应阐释,此处不赘。关于“AI货非评”,根本原因则大抵只有两条:首先是“AI货”根本无法“知人论世”,而只能浮在字面上一顿神拽;其次是“AI货”根本不会“感动”——如果所评之“诗”确能动人的话,这样也就失却了“评诗最重要的意义了。
由于诸多大咖“轰然跪倒于权势脚下”式所谓的诗评饱受诟病,为免尴尬,还真有以冷冰冰的机器取而代之之势呢!然而,读诗也好,评诗也罢,均需先鉴后赏,值得一评时才予以点评。从这个意义上说,值得一评者都应有动人之处,否则评它作甚呀?抬轿子吗?吹喇叭吗?当众跪拜跪舔吗?如此评诗,不评也罢。
由前述“AI货”对两位“雅腐大鳄”“非诗式”代表作之“瞎掰式超高评”不难看出,在“赝品”铺天盖地之当下,“知人论世”该有多么重要啊!无需赘述,笔者的结论是:
“AI拼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评,无论多么能拽!”
当然,此乃笔者一家之言。如有不对,列位方家尽可提出有理有据的反批评!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