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由资料编撰而成。 第一节 概念一、什么是诗钟 1.起源时间:约出现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发源于福建福州地区,后传播至广东、北京等地。“五四运动”以后趋于沉寂,现在又逐渐兴起。 有关资料:诗钟大约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在福建。咸丰八年成书的《闽杂记》中说:“今馆阁诸君亦多为之。”说明已经传到京师。同治二年癸亥科进士赵国华、李宪之和探花张之洞曾在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倡导。光绪十几年北京的满族知识分子以宗室盛昱领衔成立了“榆社”。北京聚合着从各地往来的名士,诗人如易顺鼎、陈三立,词人如王半塘、朱古微,政治活跃人物如文廷式、杨锐,重要官员如瞿鸿机、陈宝琛,都先后参加各社吟作,形成过很大的一股诗钟热。学童参加诗钟活动得到家长的支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猎取功名的人写作诗钟,是为了能写好八股文和制艺诗;附庸风雅的人也愿意参加这种“诗酒酬唱”,光绪年间曾“都下宴集相率为诗钟”。各地也成立一些大社,王闿运、樊增祥等很多名流参加。上海首先在报纸上发题征作,洁社的作品有时用电报发到南京,由江宁布政使樊增祥阅卷。有些饭庄还专以接待这一活动而出名。辛亥革命以后,北京成立潇鸣社和塞山社,各有会员一二百人,名流网罗殆尽,连梁启超都列名其中。上海的樊园诗钟活动,集合了同光诗人的主要代表人物。福建人才济济,作品风格俊秀,称为“闽派”。其它各省也有水平很高的社继续活动,作品水平不断提高,到抗日战争前达到顶峰。后来,在政治和社会的大变革中,诗钟活动很快消沉,现在国人已经不大知道以前诗钟的盛况,不大注意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 2.名称由来:创作时需在点燃的香枝上系细线并坠铜钱,香尽线断钱落铜盘,钟声响起即停笔,故称“诗钟”。 3.创作限制: ①限时完成:通常以一炷香为限,需在燃香时间内完成,香尽钟鸣,必须完成一联或多联。考验即兴能力。 ②主题约束:题目多为抽签或他人指定,如咏物、嵌字等。多半限定内容(诗题)、文字和种格,比如诗钟分咏,限“来、去”,即上联必须有“来”,对下联的“去”字。根据题目要求,分为嵌字(如将特定字嵌入固定位置)、合咏(上下联共咏一主题)、分咏(上下联分咏不同主题)等格式。 4.基本结构:形式上为七言对联,可视为七言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需严格遵循对仗、平仄等格律要求。 5.功能演变:早期作为学童学习诗词、对联的练笔方式,后发展为文人雅士的消遣游戏。与对联竞赛结合后,成为兼具竞技性和趣味性的文化活动。 6.主要流派:分闽派(主张性灵,注重意境)和粤派(主张典实,注重用典),两者均强调创作需“浑成”与“超脱”并重。 7.历史地位与传播:诗钟在清代盛行于福州书院,被称为“诗钟国”,近代因与大型对联赛事融合而广泛传播,形成“起于闽、兴于粤、集大成于京华”的轨迹。 8.定义:诗钟是一种限时创作的文字游戏,通常由两句严谨对仗的七言诗句构成,强调技巧性与即兴性。其名源于创作时以燃香计时,香尽钟鸣为限,故称“诗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