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22

龚祖培: 《汉语诗歌“拗救”说辨伪》--摘要

[复制链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发表于 2025-3-7 22: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5-3-7 22:55 编辑

    清人阐述的汉语诗歌“拗救”理论,是没有依据的伪科学。今天的全部相关著述,包括学术性很强的权威性著述,仍然沿用清人旧说,甚至犯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唐代有完整的诗歌声律理论及规则,却没有“拗救”条文。宋人说“拗”,是说语言风格、用字艺术等,有“拗”的概念而无“救”的内容。所谓“救孤平”、“特定的平仄格式”等句型,是因“仿古修辞”得来;沈约所举曹植、王粲等人诗句的论说,对此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使古体句式融入律体之中。赵执信出于特殊的治学原因,最终确立了完备的“拗救”知识体系。《声调谱》中新说很多,但“大拗双救”是典型的欺人之说。综合分析,现在可以得出结论:“拗救”这一知识体系,因新说之多而建立,也因伪说之多而瓦解。

作者简介:龚祖培,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64

主题

502

帖子

2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1
贡献
655
金钱
1111
发表于 2025-3-7 23: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  “拗救”就是假象,虽然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但我是不会轻易的阐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08: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论极为草率,唐人虽无‘拗救’之字却有拗救之实,是为调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09: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察赵氏生平,可发现其著述极可能为推倒偶像,超胜以求荣耀之心理驱使。于是古体、律体一起用力,在他人不易考证之处故意标新立异。如此,就不能谨守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冷静、客观、平允的态度,用事实论据说话。如果只是阅读《声调谱》条文,那么聪明人也会被赵氏自负而肯定的论断控制,难以自主而误信。


现在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构成知识体系的汉语诗歌的“拗救”理论,因赵执信《声调谱》新说之多而成立,同时,也因其伪说之多而瓦解。-----龚祖培

把“拗救”理论想当然地推给所谓‘’考察赵氏生平,可发现其著述极可能为推倒偶像,超胜以求荣耀之心理驱使。‘’更是纯属臆想,这样的‘’理论‘’说白点是试图通过诋毁人品而诋毁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09: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立于清初的汉语格律诗”拗救“理论及规则,传播影响到今天,事实上是一个非科学的知识体系。今天的所讲的汉语诗歌拗救之说,仍沿用清人旧说,是应该清理和抛弃的诗学理论。赵执信最终确立的完备的拗救知识体系,因新说之多而建立,也因伪说之多而瓦解。


今天大量的书籍,如研究性专著、普及专门知识的读本、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以及众多的“唐诗辞典”等,都讲汉语格律诗的“拗救”理论及规则。有些阐述深入细微,非常严格。但是,今天的全部相关著述,依据的是后世创立的伪科学知识体系,是应该清理而抛弃的诗学理论。




今人“拗救”理论知识的来源


完整表达律体诗歌“拗”和“救”的概念,出现在清初。《贞一斋诗说》云:“或谓:唐人音律,于鳞始得其传,至阮亭尤极精细。”如果说王士禛讨论声律的著述能称“精细”,那么可以推知李攀龙以下的明人论说不成体系,有些零散之语一定纳入了清人的观点之中,因为今存的王士禛《律诗定体》还很单薄,对“拗救”的“单拗”、“双拗”、“孤平”等有所言及,有些论述清楚,有些语焉不详,很多内容没有涉及,仍然不成体系。赵执信《声律谱》使“拗救”之说成了完备的知识体系。此后尽管有称谓的不同,但没有再产生新说。


这一知识体系对学术的影响,尽管四库馆臣对古体部分存有疑惑,认为“不可解”,但律体部分却全部接受,还加以褒扬,《四库全书总目》中有“颇为精密”之评。遗憾的是,重要的诗歌声律理论著作,如初唐元兢的《诗髓脑》、盛唐王昌龄的《诗格》等,直到清末才为国人所知,然后国内学人逐渐知晓。那些论述才是真正的唐诗律体的“定规”,可惜与明清人无缘。因此,明清以下创建的“拗救”之说,很多条文皆为无源之水。




宋元人有无“拗救”之说


宋人的著述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拗”、“字拗”、“拗句”概念。很显然,与黄庭坚提出的“宁律不谐,不使句弱”创作理念密切相关。但是宋人论“拗”,却与明清人所论大有不同,其诗学理论的价值远超声律形式论。如方回《瀛奎律髓》中说:“如必不可依平仄,则拗用之尤佳耳。”又说:“五言律亦有拗者,止为语句要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两字平仄,无害也,但不如七言吴体之全拗尔。” 只说用字“拗”,无关“救”;只说炼字劲峭好,无关字声平仄“救”。虽无唐人理论引述,却与“拗救”之说有本质的不同。


宋元人论说是文学审美的,“拗救”之说是语言格式的;前者重语言风格变化,后者重平仄字声规范。如此看来,宋元人的著述之中可以附会“拗救”之说的内容仍然是单薄而贫弱的,没有清楚的论断,更说不上详细而完备成体系。究其主要原因,宋人论说重心根本不在此。




理论原则、规则与仿古修辞的不同影响


众所周知,汉语诗歌讲求声律,是从“永明体”开始的。沈约等人提出诗文创作杂用四声的理论,讲求将字声平仄两分运用。虽然此前古体诗歌无四声理论,却受到汉语四声“自然声律”的影响,此外还有诗人对诗歌韵律的“创作”成分。“永明体”乃至唐诗律体都与古体有“形式”上相沿袭的重要联系。唐人的著述之中有清楚的诗歌平仄运用的理论及规则,涉及了律体的每一个字声,可以说是详细而完备,但是,在详细而完备的知识体系之中,连“拗”和“救”的字眼都没有。


关于诗歌“拗救”的诸多说法和条文从何而来,其实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声律理论的原则影响,二是声律理论的规则影响,三是仿古修辞相沿成习,自然而然形成“惯例”,即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所说的“诗家通例”。三者既有独立的影响,也有相互作用、综合而成的影响。


既然唐人的全部诗歌声律理论及规则之中,没有一条讲“拗救”,那就只能寻求其他途径去解决。简单推论,最有可能的成因,就是不成文的写作习惯。




对“拗救”之说的清理


今天讲律体诗歌“拗救”的著述,如果要论对学人影响之广泛,那么莫过于教科书和唐诗辞典类书籍。有关“拗救”之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双拗(大拗、对句相救)”、“小拗(双拗)”、“救孤平”以及一种所谓“b型句的拗救”。这些说法本于王士禛和赵执信。赵氏之说本无据,今人却讲得异常纠缠复杂,虽然看似精微玄妙,实则漏洞百出,大多是强古人以从己。比如在一些可平仄两用而意义不便的关键字上出错。“双拗”中所谓“此字救上句,亦救本字”一说,杜甫的七律中就找不到用例,所以就将平仄两用的字硬定为仄声。明白了大拗之说实为无中生有,小拗又有所谓“亦可不救”,那事实上其说已无意义。


许多长于律体的诗人作品都与“小拗”不合,普遍“拗”而不“救”。而王氏发现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平仄句式,是有诗学理论价值的。但是以“拗救”来解释却是错误的。其实唐人的应试之作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句式,可见已得官方认可,是“合格句式”了。这其实是唐人群体的仿古修辞之风,移用于不同内容的相同平仄句式之中,甚至可以在无理性之下完成。至于“救孤平”,这种句式虽然很普遍,但是“救孤平”却没有理论依据。五言中,第一字仄声,第三子平声,七言类推,这种句式符合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声交替相反的理论原则,早期可视为诗人创作时有意或无意识地自然协调。




赘论


汉语诗歌“拗救”理论及规则是诗学理论中的独立的知识体系,确立于清初。其传播影响直到今天。事实上这是一个非科学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解释可将其一分为二:一是因理论原则和仿古修辞等因素影响形成的唐人“惯例”,无关“拗救”之说;二是子虚乌有的“拗救”理论及规则。出句为平平仄平仄的非理论规则句式为王士禛发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以“拗救”理论解释,同一句中竟有第三字仄声救第四字平声之说,违背同位相应,前后、上下相反相合的声律学理论原则。究其实,他也没有找到这种句式为什么被唐人广为应用的根源所在,反而使这种错位相救的说法产生了不良影响。赵执信因而提出了对句错位相救,一字双救等谬说;又因不能自圆其说,提出了“亦可不救”的自相矛盾之说,事实上其自身已经否定了“拗救”规则的存在。


考察赵氏生平,可发现其著述极可能为推倒偶像,超胜以求荣耀之心理驱使。于是古体、律体一起用力,在他人不易考证之处故意标新立异。如此,就不能谨守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冷静、客观、平允的态度,用事实论据说话。如果只是阅读《声调谱》条文,那么聪明人也会被赵氏自负而肯定的论断控制,难以自主而误信。


现在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构成知识体系的汉语诗歌的“拗救”理论,因赵执信《声调谱》新说之多而成立,同时,也因其伪说之多而瓦解。



作者简介:龚祖培,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文章原载:《文史哲》2015年第5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09: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中文系的大学教授为论竟如此草率,难怪诗词理论一直为人垢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502

帖子

2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1
贡献
655
金钱
1111
发表于 2025-3-8 09: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了,你有什么有见解的观点?你把这里的版主位置卸了,这里自然有理论。你就是传播诟病的主角。

点评

说话注意点,你有观点无妨阐述,但只会说些无关诗词理论的废话则不允许 书面警告一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8 0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502

帖子

2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1
贡献
655
金钱
1111
发表于 2025-3-8 09: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帮子说笑话的在论坛张扬,还有什么诗词可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09: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3-8 09:34 编辑
一笑间 发表于 2025-3-8 09:14
行了,你有什么有见解的观点?你把这里的版主位置卸了,这里自然有理论。你就是传播诟病的主角。

...

说话注意点,你有观点无妨阐述、争鸣,但只会说些无关诗词理论的废话则不允许

书面警告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502

帖子

2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1
贡献
655
金钱
1111
发表于 2025-3-8 09: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用警告,我要说的都说了。我根本就不想跟你们说废话。

点评

你可以出去了,理论版不欢迎你 想当这里的首版尽可以向站长申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8 09: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09: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笑间 发表于 2025-3-8 09:40
你不用警告,我要说的都说了。我根本就不想跟你们说废话。

你可以出去了,理论版不欢迎你

想当这里的首版尽可以向站长申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10: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讲律体诗歌“拗救”的著述,如果要论对学人影响之广泛,那么莫过于教科书和唐诗辞典类书籍。有关“拗救”之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双拗(大拗、对句相救)”、“小拗(双拗)”、“救孤平”以及一种所谓“b型句的拗救”。这些说法本于王士禛和赵执信。赵氏之说本无据,今人却讲得异常纠缠复杂,虽然看似精微玄妙,实则漏洞百出,大多是强古人以从己。比如在一些可平仄两用而意义不便的关键字上出错。“双拗”中所谓“此字救上句,亦救本字”一说,杜甫的七律中就找不到用例,所以就将平仄两用的字硬定为仄声。明白了大拗之说实为无中生有,小拗又有所谓“亦可不救”,那事实上其说已无意义。

此说纯属臆说,平仄两读字古已有之,韵书上相当清晰

所谓小拗、大拗、救孤平诸说,第一当先明诗律何以为律,其次当明拗何以救或不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10: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3-8 10:48 编辑

许多长于律体的诗人作品都与“小拗”不合,普遍“拗”而不“救”。而王氏发现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平仄句式,是有诗学理论价值的。但是以“拗救”来解释却是错误的。其实唐人的应试之作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句式,可见已得官方认可,是“合格句式”了。这其实是唐人群体的仿古修辞之风,移用于不同内容的相同平仄句式之中,甚至可以在无理性之下完成。至于“救孤平”,这种句式虽然很普遍,但是“救孤平”却没有理论依据。五言中,第一字仄声,第三子平声,七言类推,这种句式符合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声交替相反的理论原则,早期可视为诗人创作时有意或无意识地自然协调。

此说尚有一点道理,平平仄平仄句式也未必只以拗救解释一途
但所谓的“救孤平”却并非没有什么理论依据,理论的依据是可以从前人大量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既云什么‘’早期可视为诗人创作时有意或无意识地自然协调‘’则可知早期诗人创作时有意或无意识地‘避孤平’的实践中已明白了‘孤平’的某些不合理或不合适之处。

统观全文,作者还停留在前人甚至是唐宋人有无拗救的说法层面而不知理论从实践中总结之途径,唐宋人有无拗救的说法一如沈约之前有无什么“前有浮声,后须切响”一样的道理,“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沈约之前复谁论

点评

“平平仄平仄句式也未必只以拗救解释一途” 我的观点是这样 :这一句式,对多数学者来说是属于单拗范围并以此为例。 如果其他的拗救都不成立的话 ,这句式也就不能以拗救或特拗句来解释,或为示例了。 只能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8 1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10: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有一代的理论,诗律理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声律而言,从律吕的五音之律到四声碎用的四声之律便在历史上留下了沈陆之争,四声碎用的四声之律又由二五异声过渡到二四异声,由二四异声过渡到初唐的换头、调声之类又经历了几百年,初唐的换头、调声之类再过渡到沈宋的平仄二元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沈宋以降,诗律虽已定,然诗体上仍笼统,这从白居易把二韵以上【含二韵】悉归律诗中可知,后人论律诗则已明显区分出了绝句、小律、律诗、排律,不知一代一代理论的进步而拘于古人有无说过‘拗’、‘救’云云无异泥古,这不是科学的理论态度,理论之方式、方法及态度往往决定了理论自身的成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楼主| 发表于 2025-3-8 11: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5-3-8 11:34 编辑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5-3-8 10:17
许多长于律体的诗人作品都与“小拗”不合,普遍“拗”而不“救”。而王氏发现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平仄句式,是 ...

“平平仄平仄句式也未必只以拗救解释一途”
  我的观点是这样 :这一句式,对多数学者来说是属于单拗范围并以此为例。  如果其他的拗救都不成立的话 ,这句式也就不能以拗救或特拗句来解释,或为示例了。
只能是,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特别认可而定的一种 b句式的变格。

  关键是在于这“拗救”说 能不能成立。

   拗救本是传统作诗的一般规则,但近年来不断受到学界的质疑。2013年,尚永亮发表的《唐人作诗是否拗救?这是一个问题——读石观海《诗词格律新说》》,有如是耐人寻味的开头:
  粗略算来,从事唐诗教学和研究已逾三十年了,对近体诗的特点和相关规定也有了些粗浅了解,但提及“拗救”,仍然不甚了了,甚至心生畏惧。于是,知难而退,讲课时将其匆匆带过,写诗时亦绕道而行,不多理会,便成了我对付它的常用招数。虽然,有时不免生出些许疑虑:唐人作诗果真如此烦琐地前拗后救吗?倘若每首诗都这样折腾,是否会失去很多兴致和生趣?然而,也只是疑问而已,并未从根本上予以否定,因为各类格律入门书上将拗救规则写得明白,且举出不少诗例作证,不容你不信。(页115)

尚永亮 简介:
  简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主要从事贬谪文化与文学、唐诗学、传播接受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等方向的研究。国家级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曾先后担任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院长,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日本京都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巴黎第七大学等海外高校的客座教授,以及教育部高等院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湖北省楚辞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学会名誉会长等。---。

点评

赵执信出于特殊的治学原因,最终确立了完备的“拗救”知识体系。《声调谱》中新说很多,但“大拗双救”是典型的欺人之说。综合分析,现在可以得出结论:“拗救”这一知识体系,因新说之多而建立,也因伪说之多而瓦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8 14:02
且以今人作诗而论,几乎悉数遵从句律的两个基本特征和两个基本避忌,两个基本特征是平仄相替和平不令单,两个基本避忌则是避忌孤平和三平尾,至于平平仄平仄则属特例,特例自然当特论,王力谓之特拗,赵执信则谓之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8 13:38
在我看来,所谓的拗救删繁就简来说不外八字可概-----平衡平仄、稳顺声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8 13:28
前面已经说过了,所谓的拗也好救也罢均只是个名称,这个名称并不是凭空而来,它是继承了初唐的调声术,而调声术相当明确,上句仄多平少则下句多用平声以平衡平仄。 至于本句自救和上拗下救则就牵涉到了前人对律的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8 13: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13: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3-8 13:58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5-3-8 11:27
“平平仄平仄句式也未必只以拗救解释一途”
  我的观点是这样 :这一句式,对多数学者来说是属于单拗范围 ...

前面已经说过了,所谓的拗也好救也罢均只是个名称,这个名称并不是凭空而来,它是继承了初唐的调声术,而调声术相当明确,上句仄多平少则下句多用平声以平衡平仄。
至于本句自救和上拗下救则就牵涉到了前人对律的认知问题,所谓律有古律有今律说明了前人对诗律之律的认知并不是等同的而是有其演变的,以王渔洋、赵执信对律的认知来说,此律不仅是声律也是规律、甚至是规定,在律句之律的认知上他们无外都是认同平不令单的句律的。
至于联律和篇律此不赘,无外是对与粘。

古今之辞义演变甚大,只以粘而言,古人比较笼统,无论是句律的替还是篇律、联律的粘对均可笼统称之为粘,故亦有广义、狭义之别,律之一字类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13: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5-3-8 11:27
“平平仄平仄句式也未必只以拗救解释一途”
  我的观点是这样 :这一句式,对多数学者来说是属于单拗范围 ...

在我看来,所谓的拗救删繁就简来说不外八字可概-----平衡平仄、稳顺声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13: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3-8 13:50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5-3-8 11:27
“平平仄平仄句式也未必只以拗救解释一途”
  我的观点是这样 :这一句式,对多数学者来说是属于单拗范围 ...

且以今人作诗而论,几乎悉数遵从句律的两个基本特征和两个基本避忌,两个基本特征是平仄相替和平不令单,两个基本避忌则是避忌孤平和三平尾,至于平平仄平仄则属特例,特例自然当特论,王力谓之特拗,赵执信则谓之准同律,并是仄韵律诗的正格句

特拗有两个句式,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仄,两个句式宋人都喜欢用,但只有平平仄平仄能被视为准律句,个见原因有二,一是平平仄平仄是仄韵律诗的正格句,二是平平仄平仄不违平不令单,而仄仄平仄仄则以上两者均不具备。

平平仄平仄句式,谈拗救的人自然从拗、救的角度去谈,从拗的角度来说,平平仄平仄无疑是失替的,从救的角度来说,失替就当救,如何救是个问题,个见一是避科考的中三不能三连的规定,二是遵从平平仄平仄为仄韵格之正格律句的惯例。

至于人家愿意从别的方面去探讨平平仄平仄句式的内在机理,我并不反对,其实王力先生也并没指定死只能从拗救的角度去解释,人家解释得有一定的道理就姑且听之,因为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句式不仅用得多且源头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14: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3-8 14:05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5-3-8 11:27
“平平仄平仄句式也未必只以拗救解释一途”
  我的观点是这样 :这一句式,对多数学者来说是属于单拗范围 ...

赵执信出于特殊的治学原因,最终确立了完备的“拗救”知识体系。《声调谱》中新说很多,但“大拗双救”是典型的欺人之说。综合分析,现在可以得出结论:“拗救”这一知识体系,因新说之多而建立,也因伪说之多而瓦解。

苏版看看这些话是什么话哪里象是一个搞理论的大学教授该说的话

点评

估计这个龚祖培教授还没有搞懂什么是“大拗双救”,大拗比较容易懂,说白点是指格律诗中,倒数第二个字使用了该平而仄的情况,这种拗句被称为大拗,仄仄平平仄的基本句式因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而比较容易出现仄仄仄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8 21: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8 21: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3-8 22:16 编辑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5-3-8 14:02
赵执信出于特殊的治学原因,最终确立了完备的“拗救”知识体系。《声调谱》中新说很多,但“大拗双救”是 ...

估计这个龚祖培教授还没有搞懂什么是“大拗双救”,大拗比较容易懂,说白点是指格律诗中使用了该平而仄的句式失律情况,这种拗句被称为大拗,如仄仄平平仄的基本句式因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而比较容易出现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句式虽不失替却不是律句,因为其有违平不令单,其对句则是平平仄仄平,同理,这基本句式因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而比较容易出现仄平仄仄平的情况,如此就陷入了孤平,孤平也是有违平不令单,同为非律句,出句、对句均同为非律句时是不符合出宽对严的基本规则的,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在对句上进行律化以补救,即变孤平句为仄平平仄平的拗而仍律,既救了自身的孤平,又救了出句的仄多平少,一联之中不仅平仄上达到了基本平衡,对句的律化又稳顺了声势,何来什么“大拗双救”是典型的欺人之说

一些人老是搞不懂救的意义而误会为对句的多用平声能把出句的非律救成律句,甚至是出句非律了再把对句也非律,这纯属胡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4: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5-3-9 15:05 编辑

有关“平不可令单也”资料如下: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 。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衹剩一個平聲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

    关键词:“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

《律诗定体》【清】王士禎 撰
   【1】五言仄起不入韵
      --
    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
    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大约仄可换平,平断不可换仄,第三字同此。若单句第一字,可勿论。

    关键词:1,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  (苏注:即“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
                 2,二四应仄平者。(苏注:即“仄仄平平仄”這個句型,"第一字平仄皆可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6
贡献
3575
金钱
4986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4: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5-3-9 19:01 编辑

有关“拗救”的资料如下: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見下文)。
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
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
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
聲,後面必須(成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下面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a)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
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b)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
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仄平”。這是對句相救。
  
  (c)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衹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
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嚴格性稍有不同。
  
  詩人們在運用(a)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b)或(c)。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現在試舉出幾個例子。並加以說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類型,但它衹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無拗救關係。




李白的诗解释如下:
No001 :   诗 名:《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作 者:李白
诗  式:五言律诗 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第二式
入韵部:014上平十四寒 (平水韵)


  01 :我宿五松下,    (下,上声二十一马,去声二十二祃 )
     :●●●○●     :上◎上平◎     标准式: a11001   -----
     :
  02 :寂寥无所欢。    (欢,上平十四寒 )
     :▲○○●○     :入平平上平     标准式: A00110  (韵)
     :
  03 :田家秋作苦,    (苦,上声七麌,去声七遇 )
     :○○○●●     :平平平◎◎     标准式: b00011   -----
     :
  04 :邻女夜舂寒。    (寒,上平十四寒 )
     :○●●○○     :平◎去平平     标准式: B11100  (韵)
     :
  05 :跪进雕胡饭,    (饭,上声十三阮,去声十四愿 )
     :●●○○●     :上去平平◎     标准式: a11001   -----
     :
  06 :月光明素盘。    (盘,上平十四寒 )
     :▲○○●○     :入平平去平     标准式: A00110  (韵)
     :
  07 :令人惭漂母,    (母,上声七麌,上声二十五有 )
     :◎○○●     :◎平平上     标准式: b00011   -----
     :
  08 :三谢不能餐。    (餐,上平十四寒 )
     :◎●◎○○     :◎去◎◎平     标准式: B11100  (韵)
     :
本诗里出现相同字是: 0
说明:1)诗文下面○●▲◎符号,分别是代表此字的平、仄、入、多声属性。
      2)平,上,去,入四声,为诗句用字的四声属性。
      3)带字母数字行表示标准平仄格式分别为 :0 平声,1 仄声。
      4)空白栏如有文字,即为简略出律评价内容。但可平可仄◎处,不予评价。
      5) 带圈数字例如① ② ③ 是表示“犯大韵”字的所在位置。但在◎处,仅供参考。
      6)拼音 采用 有女罗马字 拟音推导字母。

点评

詩人們在運用(a)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b)或(c)。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 王力先生说得够明白了,搞不懂这个龚祖培教授为什么还要说“大拗双救”是典型的欺人之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9 19: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8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1
贡献
7951
金钱
10408
发表于 2025-3-9 19: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3-9 19:40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5-3-9 14:48
有关“拗救”的资料如下:
《诗词格律十讲》--王力


詩人們在運用(a)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b)或(c)。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該平而用仄,“無”字平聲,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類型,但它衹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無拗救關係。


王力先生说得够明白了,搞不懂这个龚祖培教授为什么还要说“大拗双救”是典型的欺人之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