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精华5
注册时间2021-12-14
威望597
金钱3409
贡献1967
副首版
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威望- 597 点
贡献- 1967 次
金钱- 3409 枚
|
浅谈国粹近体诗词之精华“理”
造理是诗词入门前的第一课。
古人言: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写诗有十大难处,最难首推造理:就是你正确的思维逻辑,比如白天有满天的星星吗?夜里有太阳吗?鱼会在陆地上走路吗?蝴蝶会在水里游泳吗?是个人都会说,傻瓜都晓得。这个都不符合常理,不可能的!对了,这就是近体诗词的造理!
必须符合现实逻辑,西风能代表秋天,因为秋天多西风。偶尔有东风,秋天刮东南风是季节的反常,什么是反常呢?不符合常理,而东风能代表春天,可是春天偶然也会有西风,那么阳春三月刮西北风也是属于反常,反常不能代表春天的特有景象,要代表春天的特有景象是必须符合造理,也就是常理。
所以写近体诗词的诗友,首先要考虑,你能不能接受正常简单的求现实依据的造理逻辑。
想要写近体诗,所有你要表达的素材,外象或者内意都是要有依据,都是需要符合造理。
诗还没写,第一难就遇到了。
不存在随意胡扯或者凭空得来或者凭空想象捏造。学近体入门前就需要讲的都是事实,学的都是事实。写的都是事实为依据。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按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及根据。对于事物所见所触而生的自然合乎情理的反应。合乎道理.合乎情理,合乎一切的自然逻辑规律。合乎一切现实逻辑思维。道理顺当;理由正当。合乎一切事理。它是: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道理。顺理。条理。情理。义理。在理。事理等等的包含组合。——这就是造理!
这个是学习近体诗词的第一课。对于初学者遭遇的第一个瓶颈。造理先学会才能入门。
*临屏《浅谈诗词造理》
宋 ·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写诗词的章法技巧有很多种类,鉴赏这样的文章是基础章法的精进。
比如:古人常用的“两句一意”交代中心立意造势手法,前后互补。而两句一意有它的配合技巧,对偶句式、意补意对方法等;凸出点或者说重点描述等;如何让它们自然互补,自然意对,在互补之中,还不能产生堆垛重复现象,同时还要归类区分归类走向,引导下文如何展开等等。
古名人写一首词调,那是经过多少的深思熟虑后出来的。你要把他的文章释义透、释义懂,你需要站在他写作的思维逻辑角度去寻求答案。
一篇文章的归属,定性了一篇文章的走向。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出现它自身的章法。比如曰景文章,不管诗词长短,文章都不会凸出情的所在;曰情文章,就会景中融情,用景煽情等等这类的情和景的穿插手法。
很多东西一旦产生了,就会给予一个必然的定性,也就是区分对待。
(二)缺月/疏桐,漏断/人静——艺术!
缺月~说明交代了:时间
疏桐~说明交代了:季节。秋。
缺月时间,疏桐季节。疏桐又是一个时间产生的景象状况。
漏断~交代一个时间,深夜。将近天明,临近拂晓时分。漏:滴漏,古代计时用的器物。里面装满沙子往下滴漏。沙子流尽了就到了深夜。
人静~一个时间产生的景象状况。
释义这样的文章是对艺术的剖析——夜深月缺人孤独,秋夜漫长,永夜寂寥无人,孤枕难眠,一个人心境到了如此状态,已然属于迷茫了。
可能是爱情,可能是事业可能是功名的迷茫,只剩下了理智。
(三)即便是这两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作者的用意意图是啥?作者交代了一些啥如何互补?如何确立领导的立意?用啥造势贯穿全文?
作者通过这两句话,作者抛给读者在特殊时间景象,产生如何的渲染情绪,来明确作者想要阐述表明的观点。
古人言,景句能做情句用。景句同样能表达一个人的思维情志的涌动,感触,同样能掀起人内心的共鸣。
我们再回过头去理解古人的话,一句话内外的表达,你能得到很多东西,能让人一下子打开了灵性。
到了后续那已经不再说知识而是精品艺术!如同一群舞者——一篇文章的完成就似一曲舞的成败!这不是一个人舞,而是一群人舞,所以每一个舞者都需要知识到位,动作到位,意识到位,才能很好的配合完整。
(四)一首好作品来自于作者的谋篇布局 整体构思
知识——没有知识无法谋,拿啥谋?不懂立意如何布局,不知道中心立意如何构思?没有中心,重点。如何构思?所以古人言,先行立意!这是道理,至理!
♦一篇文章在为行文前和行文后为啥那么注重造理?你自己都理不通,写的无法理喻,叫人又如何看懂看明白?所以古人说写诗十难,首推造理。
这篇文章,作者在哪个季节哪个时间段,那么它产生的景象,事物状况就不同。每一个季节和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有代表它们的景象事物。秋天最能代表的景象物象在近处,在离住宿很近,甚至会在院子房屋前后道路旁常见到的梧桐树。
若选择枫树呢?若选择桑树呢?枫树常见哪里?桑树呢,常见哪里?物象选取需要符合现实造理逻辑!枫树常见于山;桑树常见于农家;作者晚上在山野嘛?(不会)
最能代表夜的景象物象是啥?——月/夜漏
秋夜如何状况呢?秋夜漫长、秋季萧瑟清冷,那么如果写热闹景象呢?(不符合造理)
因为漫长,所以残月离去很慢,还挂在枝头树下;因为漫长,漏声断了,天还没有亮;因为漫长,所以能让人产生更多的所思时间;也因为漫长不去,让人感触甚至产生了很多的举动;因为漫长,所以挥之不去。
没那么容易一挥就走了,即便感触漏声已经断了,不滴了。思绪被打断了,而天色依旧未明,说明作者想了一夜,还没想透,依旧不明迷茫了,索性停顿不想了——说明了作者还是非常理智!合乎情理!
那么不想之后,作者会有何合乎常理的举动呢,出去走走。活动一下。引出下文。
(五)秋夜月残漏断人静后,所见所感所触。
在这季节这个时间段所发生的景象物象,那么在造理逻辑之下,如何承接上句人静?
“静”这里有两层用意:一个是说明:思绪停顿。一个是说明作者一个人,人少不喧闹。如何安排上接:出去走动:谁见幽人独往来。
幽:幽禁。幽禁在此的人。没有光泽的人。精神面貌不是很好,还面带不满而忿怒的人。叫做:幽人。这里的幽人其实就是幽愤的人,指作者。
作者为什么会在秋夜漫漫中所思,心绪无法平静?因为心中有:不满而忿怒,所以无法平静。那么这个幽愤何来呢?
秋夜起思:见秋望月所起,思故乡亲人,或者还有思别的东西。那么当作者思绪停顿后,不再所思而选择了出去走走。或者活动一下或者散散心。那么在这秋天里,在天还没亮,秋寒深重的时间段,有谁会在这个早晨无事来回走动呢?难道是吃饱饭无事干了吗?那是因为内心有忿怒。怒火中生,不感觉到冷,思绪虽然暂且停顿,可是胸中的怒火依旧。
作者说,这样的早晨,谁见过这样面带不满而忿怒的人,独自来回走动。只有作者自己,这个是造理逻辑的安排!
(六)这独自在秋天的早晨来回走动,如同这隐约可见落孤的大雁——离群之雁。
离群之雁也是秋夜难眠,为什么离群之雁在秋夜难眠呢?因为被抛弃了,心中有愤。什么是孤雁呀?离群之雁。作者通过把自己比作离群之雁,来说明这个幽愤是被无情抛弃而产生的——造理逻辑!
(作者在造理逻辑中完整地完成文章,你说学知识,通过这篇文章学知识,这篇文章的知识入门的都讲过,你若是想把它全面通透释义讲过各个知识点,那么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现在只是在讲造理,还没有讲到立意,还没有进入6个知识点… )
(七)那么雁和秋是有相关牵连的,你们现在清楚雁的作用——信使。一会儿是人字一会儿是一字。大雁嘛。可是这个雁是落孤的雁。被抛弃的雁,不带信的孤雁,所以有恨无人省。*造理逻辑为后续造理埋下伏笔!
被秋夜的种种景象,被人的靠近,被落孤幽愤惊起。这惊起的是恨,恨,被无情抛离,恨无法所带信件。
恨这秋夜漫长煎熬,恨心中幽愤难平,这种恨无人知晓。
(八)这里又讲到了古人的话: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
内意是什么呢?为什么漫漫秋夜难眠?作者所思什么呢?什么让作者无法平静。外意是什么呢?这样的不眠秋夜的种种景象导致了最终的不眠,经过作者的造理逻辑一步一步的现实勾勒,符合情理的事物景象的出现,来完成作者的外意其像构思。
也就是说:通过种种现实迹象的勾勒描述,来对外意其像的补充说明完整。从中推理推论出一种思维逻辑的构思,贯穿,衔接,联络等等作用的体现。
(九)也因为依循这个: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按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及根据。对于事物所见所触而生的自然合乎情理的反应。最终建立起来了中心点的精确性表述,因此就有了立意的产生。
通过对于在立意的领导下对于外意其像的精确性表达。
☆一篇文章首先是明确你要写什么,然后是通过写什么来表达什么。
表达什么是一种思想思维逻辑最终得出的观点,那么你需要的是:首先通过写什么来表达。比如通过描述桃子的外意其像,来表达水果的甘甜或者美味等等,那么首先你要把桃的外意其像写清楚。也就是说,你写的是首先是用桃来立意!
通过对外意其像桃的描述中来达到你要表达的那层意思。这个是: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十)你推出的观点,那么你至少需要通过论据来论证你的观点,来说明你的观点。
外意其像,来说明你的观点,来阐述你的观点,来证实证明你抛出的观点。这个是符合事理的。外意其像==素材
要会去参照,古人每一篇文章的外意其像都是针对立意,也就是从立意中出来的。为什么外意其像是针对立意呢?属于造理!
所以说,造理在文章还没有动笔的时候就开始展开了,直到文章完成!所以造理是行文的先驱者。
那么我们知道在行诗文中,动笔之时什么是先驱者呢?——立意!而在动笔之前是造理,立意是针对外意其像展开,而造势是针对内意其理来的。
♪古人言:写诗十难,首推造理。古人又言:先行立意。我讲的知识,你们自己要会思、会悟,会去比较。
(一篇文章的组合而成逃离不了六大要素的组合,少了一个就不对,诗词文章就是被这六大要素包裹。明白掌握了这六大要素,写诗词文章并不难。)
什么是造理呢?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按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及根据。对于事物所见所触而生的自然合乎情理的反应。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下面用杜甫/春夜喜雨《浅谈近体诗造理(一)》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起句言:好雨知时节!
晓得应该在什么时节下的雨是不是好雨呢?造理问题。
雨是自然天文景象,但是雨因为下的时节不对,数量不对,地方不对。会导致不好得事情发生。因此我们可以言这样的雨下的不合时宜,也就是说不符合时节。
那么哪些是符合时间符合季节的雨呢?当然是好雨了。这些是写诗描写事物,表达作者观点的造理逻辑。
什么是造理: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按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及根据。
那么也就是下雨因为符合时间季节所以这样的雨被称作好!它到底有多好?到底是如何是所谓的符合时间季节而下。也就是换成诗人之言:懂得,会掌握时间季节合理的下。
那么作者就构思造理逻辑:什么样的雨是好的雨,什么样的雨是符合作者想要描述的雨。起承句:当春乃发生!作者言:春天的雨,当然春天下的雨,发生的就是好雨。
为什么春天的雨就是好雨呢?有一句话老话说道:春雨贵如油。雨和油一样贵,能不是好吗?造理逻辑,出有依据。为什么言春天的雨好,所以造理逻辑是不存在臆想成分,它的由来都是需要依据。
所以造理是: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按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及根据。
第二个素材:随风潜入夜!
作者言:入夜的雨是好雨。为什么入夜下的雨是好雨,因为白天下雨,导致人的出行劳作都不方便,而夜里下,出行的人少,劳作的人都休息了。说这雨懂时间。那么前面就是懂季节(当春乃发生)。
造理是什么?对于事物所见所触而生的自然合乎情理的反应。合乎道理.合乎情理,合乎一切的自然逻辑规律。合乎一切现实逻辑思维。
第三个素材:润物细无声!
什么是作者认为的好雨呢?能滋润天下万物生长的雨自然是好雨。真造理。你说这雨好不好。你说这雨是不是知时节。因此古人言:此乃真造理也!
在下的时候还是静悄悄的在夜里下。是不是知时节。杜甫一代文豪,虽然我们未必能做到他那么好,但是我们可以向古人,前辈学习,拜他们为师。学习他们知识,为我所用……
那么前四句中都是在围绕一个:好雨知时节的造理中展开思维逻辑构思布局。因此诗在没有动笔之前,造理是先驱者。在动笔后,造理是查阅者。因此诗词文章造理无处不在。
你的构思是不是合理的,正确的。行文后,你的观点理由是不是理由正当,道理顺当。在这些理由正当,道理顺当。首先一点他们都是:符合现实逻辑。因此诗词不存在你所谓的臆想成分,不允许半点自我臆想!
都是通过字里行间的释义,字里行间的表达,不允许臆想释义和臆想表达。为什么不允许臆想呢?因为诗词有造理当做了拦路者,充当一篇文章的警察,检阅你所有东西的合理性,而非凭空想象!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下雨时间的景象:云俱黑。下雨天的江中行驶的船就少了,船上的灯火更加明亮非常。为什么:江船火独明
造理问题。野径云俱黑这个都晓得这是下雨时候的景象,因为下雨的夜里,特别黑,缺少光线。比较昏暗。因此衬托了船上的灯火更加明亮,同时因为下雨江上的船只就少,更何况是夜里下雨,那么更加少。
古代的船不是现在的船是机器的,因此语句的由来都在造理中检阅。你是不是存在的合理。这里为什么写这样两句,暂且不讲,这是关系到别的知识点,关乎中心立意语句的问题以及知识(造物和造势转向问题)。我们今天讲的是造理!
☆☆秋色亦可胜春光☆☆
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
我认为秋天比春天美有错吗?秋天实际是未必能比春天美,春天万紫千红,但是我认为的秋天景象比春天要美。也没有错。为什么比春天美,素材说明。
但是如果说:秋色无限胜春光
那么就出现造理问题,违背了人之常理,自然常理。但是“秋色亦可胜春光”就对了
秋色无限胜春光。说的是秋色全面超越了春天的万紫千红的美。一个说秋色在某一点上胜春光,而不是言秋色美到了无极限而超越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一个言秋景之美,却在某个方面胜过了春天的美
一个言秋景之美处处胜过了春天的万紫千红之美
为什么前面:一个言秋景之美,却在某个方面胜过了春天的美。是对的,而后面是不对的,这就是造理逻辑问题
前面为什么是对的:因为秋天枫红万里,春天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不是在某个方面美过春光。
秋色亦可胜春光✔
秋色无限胜春光✘
《浅谈近体诗造理(二)》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承接立意
造物:红花映白花(“造物”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却颜色不同。)
造势:多事
江水幽深,修竹幽静的地方有两三户人家。换句话讲:这个清幽僻静没人打扰的地方,住着两三户人家。记叙文的开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心点交代事情。
如此清幽僻静居然来了因为红花夹杂白花的美丽而喧闹,迎来了作者或者人的观赏,而打破了这里的:清幽僻静。所以作者言多事。
若没有这红花夹带白花这样景象的美丽,就不会引来外面原本不属于这里的人,甚至是游客的到来,甚至是引蜂招蝶。
红花映白花是造物,多事是造势。“造物”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却颜色不同。说明原本白花中夹杂了红色,导致颜色的鲜艳,色多而热闹。这个是对于花的样子的精缩说明。多事就是作者埋怨的意思。
立意言:这里的花色不单单是一种,但是多数的还是白花。但是因为都是素白的却在其间夹杂了红色的那么更加美丽、显眼。
为什么作者言:多事
为什么作者说:红花夹杂在白花中是多事
又为什么言:白花和红花多事
读懂造理。本来幽静的地方惹来人观赏 显得喧嚣对那么一种花,一种白花也已经多事了,已经能把原来的僻幽之处破坏了,再在其中夹杂了红花,因为色多而热闹。
原本的景象江水青青,修竹青青,茅房青青。景象都是一致的。因为花的加入和夹杂所带的颜色而破坏了。因为有这样的色彩所以还会引来行人止步观赏,甚至花香还能引蜂招蝶,也就是把原本属于这里僻静的地方的原始生态给破坏了,因此作者言:多事!
我们要清楚多事的理由是什么?哪里来的依据?这个造理逻辑是不是真切真实。
我们现在就言造理,外象外意造理:合乎一切的自然逻辑规律。合乎一切现实逻辑思维。
你说:江深竹静两三家,这样的地方开出一片花,是正常自然现象嘛?这个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造理逻辑在于: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合乎一切的自然逻辑规律。作者表达的观点。
而造物呢?是不是正常自然现象(是)。因此造理的由来需要:合乎一切的自然逻辑规律。这样的地方出现了花是正常现象,但是对于作者来言属于多事的。也就是属于多余的。因为这样的景象原本就是非常幽美的,安详而宁静。
你再来一片美丽多色的花,打破了这里原本僻静却有着安详而宁静氛围,因此作者的观点出自这里。也就是他的根据由来。
那么花开在这里,开出这样的美丽颜色,是为了:报答春光。用实际行动表示对春天的感谢,所以开的那么的鲜艳。来告知人们这里有春光无限,这里一片春色盎然。花开不就是为了报春吗?
作者的造理逻辑:报答春光是多事,江水青青,修竹青青。就不是春吗?江水深深,这不就是春天多雨,江水自然要比别的季节深,又何必在于花的报呢?你说春光就没地方呈现吗?江水修竹都能报春,春光都有地方去。
所以作者言多事,这就是作者的造理依据。
要么就开一种,要么都走。送生涯,意思说,从此这一生中都不要来了。在人的生命中不要出现了。你去别处吧,别来破坏这里的安详宁静的环境。意合嘛,造理逻辑。
真正理解:它是: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道理。顺理。条理。情理。义理。在理。事理等等的包含组合。
古人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浅谈近体诗造理(三)》
写作不要急于动笔,先听,先看,听明白,看明白。然后说明白。比如造理到底是何物?古人是如何说造理的,造理在诗词创作中的实际运用。
我所言的都是使用的写作技巧,但是需要大家自己会举一反三。我只是讲系统的知识,具体使用还是要靠自己磨合。
为什么在诗词文章中要造理,甚至离不开他。
诗文的景象物象或者情感观点的由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比如你写秋,想要写秋的什么景象物象,那是取决于你的情感和观点所选用的景象物象等。
你写秋的美,就不会去选用萧瑟的景象衰败的物象。所谓景自有情生,意思说是情在主导景象物象的选取。因此萧瑟的景象不会有高兴的情致,因为见景触及情的产生。
若是违反了他们的运用规则,就是违反了造理。违反了造理,要么语句出现矛盾。多么可笑,这样都属于诗病。诗病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造理问题,逻辑混乱。
那么别人还怎么看,构思不清楚,自己最终表达啥自己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别人一旦质疑,处处是漏洞。造理不通,人家还怎么看明白?
造理首先是让你写的语句句意是通顺的,句子的词汇组合达意是合理的,顺畅的。因此我们写首先有一句话,你先把那句话写顺了(中心立意语句)
写不顺人家读不懂,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造理的重要性!不可能你写的文章语句,读者去漫天的胡乱臆测。
很多时候诗友们在写诗的时候,往往会嵌入某些别人出的语句。有的语句是不通,有些语句词汇比较丽。问题出句的是不是理通了?古人言: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这个是出自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有时间大家都可以去看看那些诗话,欧阳修等这些大儒写的写诗心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的诗句
两句造景的语句,写景来述事。那么来看这两句的造理逻辑:露从今夜白:露水怎么会是白的呢?水是透明的液体。有谁看到露水会像雪一样的白色,那么我们晓得白露是一个节气,有听说过露白的吗?只有霜白、雪白,有雨白吗?那么用露白来写露水的景象那是绝对是错的。
问题我们要看作者如何在表达露会变白:自然的天时物象。秋天露后是霜。天气慢慢变冷。因此冷热空气遭遇后就会产生露水。那么当时节冷空气强大的时候,那些原本的露水就会结成霜。
作者言:露从今夜:露水从今天夜里开始,怎么了,变白了。那不就是说;因为天气季节的转冷,露水结成了霜而产生了霜白吗?那么也就是说:从今夜开始天气转冷了。以前的露水现在结成了霜。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因此语句的出现,不是説你想写哪就写哪,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而是需要你在表达中的意思通顺。理由正当。道理顺当。合乎一切现实逻辑思维。
月是故乡明。你说月全世界一样,又不存在大小。哪里有这里特别,有,还真有特别。时间特别。月圆之夜是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人家人团圆的时候。也是月亮最明的时候。但是他不分地区,问题是这里有一个造理。
什么造理呢?圆月之夜是家人亲人团圆的时候。那么也就是说月最明之夜就是团圆之夜。我们反过来思维,今夜家人不团圆,月还是最明的吗?
所以一样的日子一样的时间,在不同的地方望月,感受不一样!!在故乡今夜望月是团圆,在他乡今夜望月是离别,这里的月明就是圆的意思,月亮越圆越明。那么人不圆,自然月就感触不明了。
所以作者言:月是故乡明。故乡照团圆,他乡照离别。
古人言:写诗有四种高妙!
首推第一的是:理高妙。什么是理高妙呢?碍而实通,曰理高妙!
古人言:诗词文章千古一理也
都逃离不出,造理的把控。理是依据,理是根源。理是人情思绪。理是世俗。理是自然之物和自然规则。
千古诗词逃离不去一个理字。我们讲诗词知识也在理之中,求的是事实真实。古人言:入门要正,立志要高。我讲的古人话都是有出处的。因此古人都是那么看重造理。言造理是:写诗十难之首!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造理是什么东西……
近体诗词首推造理,近体诗词求:理,意,兴。因此和汉魏时期的古诗体就明显区分了。明白了造理,才能入门学立意知识。理只要稍有不对就过不去。
关于造理知识是有出处的,并非我胡说八道,它出自于理学大儒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建议不懂造理还无理闹,肆意指责他人的人去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学学吧,相信惊掉下巴的不是老杜而是自己。
浅评宋代秦观的《满庭芳》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独棹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出自宋代秦观的《满庭芳》
红蓼花是水生植物。一般在中秋前后开花,花色紫红。那么黄芦呢?是指秋天里的芦苇。这两句话交代了一个季节里的景象情节。
我对秦观的文章不熟悉,很少看他写的文章,所以不是很清楚他的创作风格。
我初略读了一下,发现造理有些问题。夜深之际,芦苇荡中的景致不应该很清楚。即便是明月高悬。
作者说,那是在秋夜里坐小船过楚江所见之景象和当时的感触。那种爽朗的自在。
问题来了:那么作者又何言: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收尾处却说:太阳高照人却未起。因为酒醉的原因。
◆这篇文章要不流传有误,要不就是伪作。前后时间冲突,导致事物景象冲突。导致前后感触冲突。
词调一般来言:四字句并行,三字句并行多做对偶形式出现。在首对偶形式出现通常会做两句一意使用。极少会在第三句去中心立意。通常第三句会对前两句做出一个必然姿态,介绍,说明,补充,完整前面的两句。但是也有特殊情况。
霁天空阔:虽然作者说:天空晴朗。云淡风静。天象倒映在江水中。明月高挂。但是毕竟是夜里。视觉不可能如白天一样所见红蓼花繁,也同时很难察觉黄芦叶乱,所谓夜里花影入水不明。分不清楚。何况小舟会和芦苇荡有一些距离。
那么还有问题:夜深玉露初零,才刚刚来临,说明秋天不深。最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天也不寒冷。这个爽朗的季节在夏末秋初之际。那么问题又来了:红蓼花繁,黄芦叶乱。景象对吗?这两个景象至少在中秋。
——所以这篇文章是有问题的文章。
哪怕我们把这篇文章定性在:曰景文章:一二句对偶形式疑似当做中心立意。表明一个季节状况,在这个季节中产生的江水中的景象状况。
后面的问题很大,毫无造理和章法可言。
你们看:霁天空阔:天象是,天空晴朗,空荡而广袤。那么说明什么呢?星辰不是很多。多了就不会产生空阔。那么下面却写着:牵动一潭星。却说明一天空的繁星。
因此造理明显矛盾,属于前言不搭后语。
作者写的很美,清风皓月金钩垂钓江中繁星。问题是,前后矛盾连连,只是一些文辞堆砌。所以我说这篇文章要不误传要不伪作。
我们首先通过造理巡查一下就出现严重问题,因此近体诗词文章,你若伪的。造理这一关就过不了。唐宋之人都晓得:写诗四妙。也都精通理,意,兴。
到了明朝都在研究学习唐宋的理,意,兴!因此这样的文章若是唐宋出来的近体,那么伪了一塌糊涂了。我倒是觉得是清人的手笔。
尚若是皓月高挂,景象清明,那么何来言:金钩垂钓江中繁星?
——所以凑合的文章是根本不会去考虑造理需要。也不会懂造理。更不会在意这些细节。
——因此凑合的文章是漏洞百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