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2-7-7
威望181
金钱496
贡献197
高级会员

威望- 181 点
贡献- 197 次
金钱- 496 枚
|
本帖最后由 思无邪a 于 2025-2-19 09:50 编辑
思无邪漫谈之四十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
诸:“之于”的合音。求:要求,责求,苛求。
译文: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有释为:君子靠的是自己,小人总是求助于别人——这应该是错误的(孔子的君子概念,与当今君子涵义差别不大;小人概念,与当今小人涵义有重合,有不同,总的来说区别较大,此处不赘,预期另谈)。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自省、反思精神之核,强调内求,相对于西方的外求文化。后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它的继承繁衍。
“求诸己”作为中华的为人处事之道,可以理解在这样几个方面:
表现在事业和工作上,"求诸己"就是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怨天忧人,不比不攀,够努力,尽人事,强调外因于事无补,尤其不可骂党骂娘。如孔子所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表现在人与人相处及其纠葛冲突上,“求诸己”就是换位思考,辩证思维。偏执意识和固执己见是大敌,能设身处地从对方考虑积极理解对方是正途;会或善于反思,不纠葛当前检查自己,不一味指责对方。文革时期以及部队提倡的“各自多做自我批评”,是“求之于己”的经典做法,此法可以化紧张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求诸己”,是得理要让人,流于偏激要不得。而以己度人挑事端攻讦之后又巧言令色给别人上课,有辱骂、沆瀣之后不思己过反要求被攻谗者淡泊宁静如何如何,这不但已大失良知,更是一种无赖逻辑,乃“求诸己”之大逆。
表现在社会关系上,求诸己就是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孰为孰纲等等规范。剔除封建因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每一个人对国家、党、父母、家庭、亲朋、单位、群体等等都有明确定位和要求,每个人都做到了应该做的,奉行二十四字方针,尊重,友善,支持,社会也就和谐了。而骂党骂社会闹单位闹同事又以为有道理,一般应属小人“求诸人”范畴。
表现在论坛和微群,“求诸己”在言行上,发语者要有尊重、合法度、出正能、守底线、不攻谗,要找到并坚持符合特定群体的共同有益主题和话题。微群最忌:搞攻击搞指桑骂槐(这是一种敌意的恶劣);最忌,转无聊怨怼的帖子去教导别人(这是一种狭隘和好为人师其实是肤浅狭促)。好的公共,多有尊重,不发纠结,不转怨怼;听者观者则看得惯、不对号,少有庸人自扰。因为偏执多疑而对号而师出讨伐是病态低劣;因为偏见嫉妒而动辄恶从胆生、轻率攻讦、频生网上暴力,是一种品性的卑劣。闲适和谐,是一个有宿缘群体的当有氛围。
表现在重大是非和涉及法律问题上,“求诸己”,不是不要原则,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矛盾的挑起和主要方面,过错方面,要尤其认识问题的严重和危害。涉及法律,侵犯人格,属于污谗诽谤,已不属“求诸己”范围。
孔子的求诸己,既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升华自己的难得途径。一个人每每找到自己的不足,其实是认知自己和认知世界的过程,是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佳境。固执己见,愚昧偏执,狭肠以对,执于求诸他人,那思想、修养、格局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逼仄可怜的空间,也势必会每每失礼失尊以至无道不法。
求诸己还是和谐环境和谐群体和谐社会的人道,每个人都能注意检查、修正自己,“日三省吾身”,厚于他人,群体和社会自然会呈现融洽和谐,梁漱溟预言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社会必将复兴和谐的局面,就应该会到来。
2013-07-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