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风韵特邀顾问
精华36
注册时间2014-5-31
威望765
金钱4439
贡献1313
栏目顾问
翠微风韵特邀顾问
 
威望- 765 点
贡献- 1313 次
金钱- 4439 枚
|
诗联句中自对之管见 邱才扬 律诗要对仗,尤其是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这是众所周知的诗词写作的基本常识。因为对仗首先要求句型要一致,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上下两句,左右对称。字音既相对,意义又相关或相联;且要词性相对,平仄互对。正由于对句对仗的使用而使律诗读起来平仄相间,声调抑扬顿挫,高低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极富艺术美,从而得到了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但也正由于句子结构、句型句式、词性等要一致,两两相对、平仄互对要求十分严格,所以给律诗的写作带来较大的难度。要完全达到工对,又往往难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兼之还要描情写景、畅言心志等等,在一首诗短短的数十个字中,要写出好作品,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不用对句对仗,难于达到艺术美和意境美。而过分追求句中的对仗工整,又往往会束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于达到意境合一的境界。为了使诗词创作者放开思绪,拓宽诗路,做到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露,使之和谐统一,意境浑一,于是便有了一种句中先自对,而后再上下联相对的对仗,(或不相对的诗句)。如杜甫的《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及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诗中的颔联句中用“风”对“尘”、“涕”对“泪”,颈联中“迟”对“暮”、“涓”对“埃”相对。白居易《代春赠》中“山吐晴峦水放光,辛荑花白柳梢黄”。上句“山”对“水”、下句“白”对“黄”等等,都是句中先自对,再在诗联中相对。从而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使全诗读起来妙趣无穷。我在拙诗《秋怨》等诗中也借鉴了句中自对的作法,如“静水悠悠风激浪,前山隐隐绿添黄”。在《谢蔡厚示教授惠赐华翰》中用了“评诗论韵探深浅,立意抒情展异同”。前一联中用“风”对“浪”,“绿”对“黄”,后一联中“深”对“浅”、“异”对“同”。
有了句中自对,两诗联中的对仗便可以放宽。这就为我们拓宽视野,放开思绪,敞开诗路更好地抒情、描景、言志创造了条件。首先是句中自对使创作手法更丰富了,作者不用再为对句对仗拘于其间,为寻求工对而束缚住手脚。其次是句中自对,另一句可不再相对,使描写的范围更宽更大,作者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驰骋空间,从而使诗路更加开阔了。
但也有人提出句中自对是字数不相等的,所以应该叫做“不等字自对”。并举例如“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细草”与“绿汀洲”为对。“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白居易《登澄洲白雪楼》)“青山簇簇”与“水茫茫”为对。也有上下两句均相对的。如“山吐晴峦水放光,辛荑花白柳梢黄”。济南大名湖铁公祠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等等。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句中自对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只要句中有两两可相对的字或词就行,其它的修饰辞语则完全可以抛开不论。如上所举例“细草”与“绿汀洲”为对,其实“细草”与“汀洲”则同属名词,尚可宽对。但“绿”字在这里是作动词和形容词兼用的,是染绿了汀洲的意思,不能认为是不等字的上下自对。这是诗词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手法和技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也是作动词和名词兼用的。
我的拙诗《贺西院吟草》中“院竹茹辉翠玉栏”中的“翠”字;《仙人湖咏秋》中的“金风黄翠叶”中的“黄”字,也是作动词、形容词兼用的,这是诗词写作中特有的一种形式。“青山簇簇水茫茫”句中也可抛开其它修饰词语不论,只要句中出现了“山”与“水”相对便行。同理,如上所举杜诗中的“风尘”、“涕泪”、“迟暮”、“涓埃”;白诗中的“山水”、“白黄”;铁公祠中的数字“四三”、“一半”;拙诗中的“风浪”、“绿黄”;“深浅”、“异同”等等,都是句中自对的工对。根据对联写作的特点和要求,我倾向于对联“字数不等不能成对”的规则。句中自对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可以抛开其修饰词语不论,但必须有可相对的字或词两两相对,且字数相等(如上举例),才能成为其对。所以,我赞成“果真字数不等可以对仗,那么对联还是对联吗”的观点。 “字数不等不能成对,这是写对联常识的常识”。因此,正确地理解句中自对,而不是曲解句中自对,并能熟练地加于运用,不但可以放开思绪,解放思想束缚,拓宽诗路,提高欣赏水平;而且可以丰富创作手法,提高写作技巧,更好地描情达意,畅抒胸臆,进一步提升格律诗词的创作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