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故城 于 2025-2-13 12:17 编辑
得房公池鹅
唐 杜甫
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
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一、创作背景:
房公,即房琯(697年-763年),字次律,河南(今河南偃师)人,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杜甫与王琯是布衣之交,友谊深厚。公元758年房琯因董庭兰受贿案牵连被罢相之时,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上疏为其辩护,也因此失去了唐肃宗的信任,断送了政治前途。
杜甫的这首咏物诗,大致创作于公元763年。名曰“得鹅”,实乃贺友。友人房琯在罢相六年后重返朝廷,故首句称“房相”,而三句说“凤凰池”。南北朝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权在尚书之上,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唐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诗文中多以“凤凰池”称宰相。房琯被重新启用进刑部尚书虽属尚书省,然杜甫仍以“凤凰池”代之,似有旧话重提的意思,也是望友人再有升迁的愿景。此番杜甫虽访友未得见,然仍是一副好心情,把得鹅之事写得诙谐活泼。只可惜房琯经绵州、梓潼至阆州卧病,于八月四日未及出川便辞世,终未能由凤凰池上“回首”。
二、关于用典:
“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一句,是诗中的核心用典之处。凤凰池,古代指中书省,象征朝廷的高官显职,此处借指房琯曾任宰相官职。“王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以爱鹅著称,有以书法换鹅的佳话。
三、艺术手法:
“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开篇两句,杜甫以极简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鹅群或眠于沙滩,或游于水边,其洁白之色甚至超越了天边的云朵,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突出了鹅的纯洁无瑕,也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色彩与动态的完美结合,画面生动、富裕层次,引人入胜。
四、表达的情感:
整首诗虽以鹅为题,实则借鹅言志,表达了杜甫对房琯的深切关怀与自我情感的寄托。一方面,通过赞美鹅的高洁与自由,杜甫间接表达了对房琯人品与才华的认可与敬仰;希望房琯重返朝廷,能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大有作为。另一方面,诗中也透露出杜甫自身对于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五、译文:
房相家西亭有一群鹅,它们或在沙滩上睡觉,或在水里浮游,鹅的羽毛比白云还洁白。远在凤凰池(中书省)上的房公应该会回望怀念你们的,但请放心,我已像当年的王右军(王羲之)一样把你们带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