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蓝心

古风学院楹联七期兰组第一讲作业贴

  [复制链接]

592

主题

767

帖子

9012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诗校绝句班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38
贡献
321
金钱
6448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4: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8号作业:
古风楹联七期兰组第一讲作业

兰副组长-宁静致远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并标出平仄。
答:
1、《无题》 前人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古 :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古: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2、《晋祠云陶洞》 傅山
        竹雨松风琴韵
古  :  仄仄平平平仄
       茶烟桐月书声
古 :  平平平仄平平

3、《九曲溪》黎士弘
       九曲初通三岛近
古: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万山遥拜一峰尊。
古: 仄平平仄仄平平

4、《湘西草堂》王夫之
       清风有意难留我;
古: 平平仄仄平平仄 ( 难.留平仄通用)
       明月无心自照人。
古: 平仄平平仄仄平

5、《金顶寺》段 昕
       烟寺晚钟情定否?
古: 平仄仄平平仄仄
       池塘芳草梦何如?
古: 平平平仄仄平平  (梦.如平仄通用)
3:课后预习笠翁对韵 http://baike.sogou.com/v216033.htm
      已预习
4: 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答:一、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二、对联的发展:
对联发展的阶段划分,联界存有诸多分歧,难以统一。我个人认为,划分为九个阶段较为妥当:
1、孕育阶段:先秦
先秦时期,先民创造了文字,偶文充分发展,为对联的产生准备了基本的条件。
2、产生阶段:汉代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偶文充分发展,产生了对联,形成对联、赋、五古诗并存的局面(见上文)。
3、成长阶段:魏晋
魏晋期间,文人之间交往,以接续作诗或联句为雅兴,对对子算是一种高雅的“清谈”,这促使文人勤于对句。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明确地提倡音韵的协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这为对联声律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联在此期间得以正常成长。
4、成熟阶段:南北朝至唐
南朝齐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对语言对偶中涉及的词义方面的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都做了理论上的解说和例述。南朝另一位文学家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说,很好地解决了对联的对仗、声韵等理论问题,这就为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对联的格律逐渐形成,对联作品的质量也得到提高和完善。上文所列唐联,均已达到律联的水平。(见上文)
5、推广阶段:宋元
宋元两代,对联的种类、应用范围有了增加和扩大。
北宋时,春联得到了推广和普及,王安石的《元日》诗描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出现了挽联,如苏颂挽韩康公联:
6、繁荣阶段:明代
在文学史上,明代是话本小说最繁荣的时代。对联,经过宋元两代的推广,到明代也进入了繁荣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皇帝提倡,大力普及。
(2)对联的形式更加灵活自由。
(3)联书刊行数量大增。
(4)对联作家大量涌现。

  7、鼎盛阶段:清代
对联经发展、繁荣至清代,进入联史上第一个鼎盛阶段(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对联成为有清一代格律文学的主流文体,使清联得以与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相提并论,享誉文坛。主要表现是:
(1)空前普及。
(2)品种完备。由于对联的普及,促使各类对联相继出现。以文字多寡论,中长联出现较多。以体裁论,除传统的状景、叙事、抒情联外,讥讽联、巧趣联多有出现。以创作手法论,出现了更多的集联、改联、征联。以应用范围论,除传统的名胜联、衙署联、喜庆联、哀挽联、题赠联外,出现了更多的行业联、岁时联、故实联和杂题联。
(3)艺术纯熟。对联艺术的纯熟
(4)战斗性强。对联的战斗性,突出表现在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和戊戌变法时期。此期间,对联在思想性、艺术性和政治性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战斗作用。
(5)联书盈世。对联书籍最迟刊行于南北朝,隋唐以降逐代增加,至明代已具相当规模。到清代,对联书目已知有300多种,实际可能达到千种。
(6)联家辈出。清代楹联家的代表人物,谷向阳教授在《中国楹联学概论》中列出了45位,这些是名符其实的“大家”,若算上“中家”、“小家”,当在两三千人以上。
8、彷徨阶段:1911—1949年
9、复兴阶段:建国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从此开始。对联的发展与时代同步,进入到复兴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

帖子

1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243
金钱
392
发表于 2015-8-10 17: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楹联七期第一讲作业:

兰26—绮雨云梦

一、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对联是文学的和文字的表达形式,也是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句短却有深刻的内涵,对联也要上下对仗且要上下两句相关联

二、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1、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2、莫放春秋佳日过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最难风雨故人来
仄平平平仄平平

3、两树梅花一潭水
平仄平平仄平仄;
四时烟雨半山云
仄仄平平仄平平


4、竹雨松风琴韵
平平平平仄仄
茶烟梧月书声
平平平仄平平

5、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水归器内各显方圆。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三、课后预习笠翁对韵  
预习了小部分

四、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答:起源于桃符,唐代中期,门联已较普遍。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除了春联、门联、胜迹联等以外,又出现了书斋联、书院联、灯联、寿联、挽联等,明、清两代,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清代达到了对联的鼎盛时期。对联种类繁多,除原有品种外,又有婚联、行业联、装饰联、集联、课联、应制联等。形式多样,律句、散句,短联、长联,嵌字、回文等,争奇斗胜。内容更是广泛深刻,写景状物,抒怀言志,歌颂讽刺,各方面都有许多佳作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9
贡献
14
金钱
23
发表于 2015-8-10 2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楹联七期第一讲作业
兰10墨砚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即:
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结构相同,节奏相应,
平仄相反,上下相关。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一;风流顾曲情如绪=
  平平仄仄平平仄

  寥廓横空鉴若华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 竹疏烟补密=
    仄平平仄仄
   梅瘦雪添肥.
   平仄仄平平

三; 北院喜心成,有寒碧千层,远青一角;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仄平仄仄
  东君如旧识,正庭槐垂荫,梁燕将雏,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平仄平平

四, 夜雨闲吟左司句=
 仄仄平平仄平仄
 时晴快仿右军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 门心皆水=
   平平仄仄
 物我同心
 仄仄平平
3,课后预习笠翁对韵  
答;预习了部分

4, 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答: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  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2
贡献
38
金钱
60
发表于 2015-8-10 22: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学院楹联七期第一讲作业:
兰16-彩虹

一: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
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对联其实就是既对又联的上下两句话。


二: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答:
1、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古:仄平平仄平平仄
       远近青山画里看。
古:仄仄平平仄仄平




2、无 题 冒 襄
       风流顾曲情如绪;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
       寥廓横空鉴若华。
古:平仄平平仄仄平


3、九曲溪 黎士弘
       九曲初通三岛近
古:仄仄平平平仄仄
       万山遥拜一峰尊。
古:仄平平仄仄平平



4、金顶寺 段 昕
       烟寺晚钟情定否?
古:平仄仄平平仄仄
       池塘芳草梦何如?
古:平平平仄仄平平



5、湘西草堂 王夫之
       清风有意难留我;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
       明月无心自照人。
古: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课后预习笠翁对韵
答:已预习

四: 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对联的起源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另一种认为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而作为对联雏形的对偶句。则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在唐代,各方面的条件均已具备,对联的产生,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从宋代到元代,对联一直处于“桃符诗句”和“题桃符春联”并存的时期,摘录前人或同时代人律诗中的对句来作为春联的情况应该很普遍。
而这个时期对联的最大特点是开始向各个领域深入发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7

帖子

5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4
贡献
121
金钱
200
发表于 2015-8-11 00: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雪樱 于 2015-8-13 10:04 编辑

兰08-林雪樱第一讲作业: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对联其实就是既对又联的上下两句话。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1)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
     仄仄通平,通平仄平平平仄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2)烟寺晚钟情定否?
     平仄仄平平仄仄
     池塘芳草梦何如?
     平平平仄仄平平

3)园地久荒芜,纵然嘉木成荫,争似我孤怀落落;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诗文多失散,若有良朋问稿,只道他妙手空空;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4)诗怀淡处临春水;
     平平仄仄平平仄
     文味闲时数落花。
     平仄平平仄仄平

5)桑榆晚景休嫌少;
     平平仄仄平平仄
     日落红霞尚满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3:略……

4: 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的起源: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发展: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而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便是最初形态的对联。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 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 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 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 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 符”。

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 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 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 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 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 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 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 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 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

帖子

3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5
贡献
83
金钱
138
发表于 2015-8-11 00: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柳岸画桥 于 2015-8-13 00:06 编辑

古风学院楹联七期兰组第一讲作业贴
兰32·青鸾的作业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

不仅要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还要,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1.  书斋联 金圣叹


     真读书人天下少;
     平仄平平平仄仄


     不如意事古今多。
     仄平仄仄仄平平






2.  贺毛稺黄迁居   前 人


     望重不宜居闹市;
     仄仄仄平平仄仄


     书成恰似入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3.  湘西草堂   王夫之


     清风有意难留我;
     平平仄仄平平仄


     明月无心自照人。
     平仄平平仄仄平






4.  沧浪亭   宋 荦


     共知心似水;
     仄平平仄仄


     安见我非鱼。
     平仄仄平平






5.   题安宁温泉   张 英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8

帖子

1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43
金钱
61
发表于 2015-8-11 06:44: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竹雨松风琴韵 仄仄平平平仄 茶烟梧月书声 平平仄仄仄平  浅深流水琴中听 仄平平仄平平仄 远近青山画里看。 仄仄平平仄仄平  清风有意难留我 平平仄仄平平仄 明月无心自照人 平仄平平仄仄平  梅花岭畔三山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宵市楼头一草堂。 平仄平平仄仄平  浣花旧事谁能继; 仄平仄仄平平仄 桃叶新诗手自题。 平仄平平仄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14

帖子

48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5
贡献
351
金钱
3879
发表于 2015-8-11 08: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素素 发表于 2015-8-9 09:19
古风联七期第一讲
兰02-素素
作业:

3,浅深流水琴中听,远近青山画里看。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显方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14

帖子

48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5
贡献
351
金钱
3879
发表于 2015-8-11 08: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素素 发表于 2015-8-9 09:19
古风联七期第一讲
兰02-素素
作业:

老师辛苦了!记住了。是我粗心,下次不会这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帖子

6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7
贡献
155
金钱
246
发表于 2015-8-11 14: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纳兰飘雪 发表于 2015-8-9 08:16
古风学院楹联七期第一讲作业:
兰15-纳兰飘雪

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11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8
贡献
27
金钱
47
QQ
发表于 2015-8-11 16: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学院楹联七期兰组第一讲作业贴
兰21守望北极星的作业: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对联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在词性、压韵、平仄、音节划分符合一定的规律!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308、勉家人 谭嗣同
      为人竖起脊梁铁;
      仄平仄仄平平仄
      把卷撑开眼海银。
      平仄平平仄仄平
306、无壁楼联 丘逢甲
  陆沉欲借舟权住;
       仄平仄仄平仄仄
       天问翻无壁受呵。
       平仄平平仄仄平
47、题门联 徐大椿
  一生那有真闲日;
       平平仄仄平平仄
       百岁仍多未了缘。
       仄仄平平仄仄平
43、题焦山别峰庵 前 人
  室雅何须大;
       仄仄平平仄
       花香不在多。
       平平仄仄平
61、题园圃联 冯 钤
  为恤民艰看菜色;
       平仄平平仄仄仄
  欲知宦况问梅花。
       仄平仄仄平平平

点评

(雨露天使点评):问,四声,仄。同样一个问字,一题标仄,一题标平,说明作业没有认真,下次注意改正。  发表于 2015-8-13 15:59
欲知宦况问梅花。 仄平仄仄平平平 这里问是仄,如果平,下联三平尾,是对联大忌  发表于 2015-8-13 15:55
(雨露天使点评):第一题没有回答对联六要素  发表于 2015-8-13 15: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11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27
金钱
45
发表于 2015-8-11 19: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对联就是既对又联的两句话。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书斋联  金圣叹
真读书人天下少,
平仄平平平仄仄,
不如意事古今多。
仄平仄仄仄平平。

无题   前人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水归器内,各显方圆。
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鹤舞关河动,
仄仄平平仄,
云飞楚塞长。
平平仄仄平。

共知心似水,
仄平平仄仄,
安见我非鱼。
平仄仄平平。

自题联  姜宸英
优游乐闲静,
平平仄平平,
恬淡养清虚。
平仄仄平平。

3:课后预习笠翁对韵  预习中

4: 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蜀主孟昶。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雏形的对偶句,唐代各方面都已具备。松代处于桃符和题桃符春联并存时期。明清两代鼎盛。

点评

恬淡养清虚。 平仄仄平平。 这里虚是一声,平。 (雨露天使评阅)  发表于 2015-8-15 08:56
优游乐闲静, 平平仄平平, 这里静是四声,仄。  发表于 2015-8-15 08:54
(雨露天使点评):第一题没有回答对联六要素  发表于 2015-8-15 0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4

帖子

71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5
贡献
189
金钱
266
发表于 2015-8-11 21: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七期第一讲作业:
兰18-寒江钓雪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有人把对联叫做动人两行字,说的很形象。
对联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
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对联其实就是既对又联的上下两句话。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11/10/7007487_277524309.shtml
贺毛稺黄迁居 前 人
   望重不宜居闹市;  
古:平仄平平平仄仄 
今:仄仄仄平平仄仄 
    书成恰似入名山。  
古:平平仄仄仄平平 
今:平平仄仄仄平平 
、题今又园 前 人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  
古: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今: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古: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今: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赠贾汉复联 前 人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  
古: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今:仄平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古: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 
今:仄平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 

无 题 冒 襄
风流顾曲情如绪;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平平仄仄平平仄 
    寥廓横空鉴若华。  
古:平仄平平仄仄平 
今:平仄平平仄仄平 

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古:仄平平仄平平仄 
今:仄平平仄平平平 
    远近青山画里看  
古: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仄仄平平仄仄平

3:课后预习笠翁对韵  http://baike.sogou.com/v216033.htm

4: 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答:讲对联的发展历史,难度最大的是关于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是指对仗句式最初从作为一种修辞的对偶中分离出来独立使用的时间。 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但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神荼”与“郁垒”也非对仗句子。因此,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理由是《宋史•蜀世家》记载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提句。但从后来发现的材料看,在孟昶以前的唐代,已经有人作对联了。因此,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五代,为时过晚。 谭伺同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石菊影庐笔识》中,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梁代。他说:“考孝(梁代)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是诗,而语皆对仗,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但这个结论同样不严密。因为,对联上下联末句句脚要求一仄一平,而“卿”与“生”都是平声,且正好押韵,因此两人是在作诗,而不是对联。 还有人把对联的产生定在西晋,谓“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是我国最早的对联。这也是难以另人接受的。考证结果,说明这两句之合于对仗,不过是二人自报家门时的一种巧合而已。 对联的产生时期- 唐 对联产生于唐代,是有史实根据的。陆续发现的一些出现于唐代的实实在在的对联作品,便是有力的说明。方东先生就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三幅唐代的堂室对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这是唐代进士林嵩所题自己读书草堂之联,时间在(860--873)) 还有两幅对联为陈蓬所题。 一: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另一: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陆续发现的唐代对联逐渐增多,这至少说明唐代对联的确实存在。导致对联产生于唐代的理由,绝非偶然。从对联产生的途径可以说明。 对联的产生途径,除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律诗除排律外,八句中要求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对联也讲对仗平仄。这说明对联最本质的东西,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根据很多史料记载,唐代很多诗人创作时,并非先得全诗,而是将律诗中比较精彩的中间两联写出,最后再配全诗。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一诗就是如此。据《唐才子传》载: (贾岛)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濯。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 此对后来入了诗,因此没有被作为对联。没有能够独立成联,这说明律诗之“联”与对联,有联系又有区别。由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还有一定得条件。这一点,香港的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一文中,介绍得非常透彻。他举例说,杜甫的《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概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莺空好音”就不能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 除了律诗以外,在唐代,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对联的产生。这些因素,主要是联句、摘句和书壁等。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由两人或多人共同作一首诗,相连成篇。后来习惯于一人出上句,续者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这种作诗方式唐代很常见。《孟浩然集序》中记载:(浩然)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联句在唐代,又扩展为酒令、口号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摘句,就是把一篇作品中特别精彩的句子摘出来单独使用。程千帆先生在《关于对联》一文中说:将一篇作品中特别精彩的句子摘出来,单独加以赏析,此风起于六朝,盛于唐。白居易18岁入长安时,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就被广泛传诵。 书壁,即将诗句写在壁上。唐代一些诗人和书法家都喜欢如此。无锡惠山有唐代张祜题壁联:“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沙”便是一例。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诗的隔句对的特殊影响。这些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可以结合有关书籍自己课外阅读吧。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唐代,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对联的产生,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对联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都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对联的发展时期-宋元明 唐代以后,对联便逐步推广开来。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吴越广顺初(951年),龙华寺僧人契盈一日陪吴越王游碧波亭,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契盈称可谓: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时人称为佳对,便题到了碧波亭上。这时游览题联,曰之为胜迹联。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是书斋题联。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作灯门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这是灯门题联。寿联和挽联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同时,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在宋代。宋话本小说,常常用对联进行章节的总结。总之,对联在宋代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被人们喜爱。 元代对联录载不多。赵子昂奉忽必烈之命所书的两副对联,是为元帝歌功颂德的,影响比较大。书于大殿上的一副录王维的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书于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赵子昂还在扬州迎月楼题了这样一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得到了一次大的普及。“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史书载,朱元璋建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执行情况,朱元璋还“微行出观”,据说,他还专门为一家阉猪的题写了这样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地;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对联: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的重视,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春联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对联的发展。 对联的鼎盛时期-- 清代 命清以来,出现了无数撰写对联的高手。明代的解缙、清代的孙髯翁、郑板桥纪晓岚、曾国藩、俞樾等。有关他们的对联轶事,至今还在流传。他们所写的对联,有的已集而成册。 对联汇集,远在宋元两代就已经出现。周守忠的《姝联》、钱德苍的《玉堂巧对》就是。明代扬升庵所著的《榭华启秀》,是今天所见到的较早的一部对句专集。 清代,凡值大典庆成,皆有进御文字,为对联的鼎盛时期。康熙、乾隆年间曾有两次编辑楹联,因未见其书,不知面目如何。清代汪升刻了一部《评释古今巧对》汇集了康熙以前的趣联巧对,可称当时趣巧对联的集大成者。乾隆年间,李谦堂所著《联经》,共四卷,集儒家经语或根据经意自撰成联。有影响的还有:王有光的《吴下谚联》,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影响最大。个人专集有曾国藩的《求阙斋联语》、左宗棠的《盾墨馀沈》、俞樾的《楹联录存》等等。章太炎、吴恭亨等也有专门的对联集,而且中多精华。还有诸如《对联汇海》、《对联大全》之类的联集。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越写越长。号称“海内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有180字,已属洋洋大观,但就字数来说,清代光绪以来有不少对联都超过了它。如吴可读题甘肃举院长联、钟耘舫题成都望江楼长联、俞樾题杭州西湖彭玉麟祠长联、潘柄烈题武昌黄鹤楼长联、张之洞题屈原湘妃祠长联等等,每副从192字到1612字不等,可谓鸿篇巨制。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以后在“对联的艺术技巧”中将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风景甚佳有景物联;某人去世,有挽联;感于世情,有喻志联;交朋会友,有娱兴联。诸如此类,官民皆有。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这在以后的讲解中有专门介绍,也不再展开)。总之,对联在清代以来,进入了它的空前鼎盛时期。

点评

資料节录就好  发表于 2015-8-15 19:22
第二题只要标出古音平仄即可。  发表于 2015-8-13 15:27
第一题回答基本可以,如果加上对联六要素,答案更完整。  发表于 2015-8-13 15: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4

帖子

71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5
贡献
189
金钱
266
发表于 2015-8-11 22: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七期第一讲作业:
兰18-寒江钓雪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有人把对联叫做动人两行字,说的很形象。
对联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
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对联其实就是既对又联的上下两句话。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贺毛稺黄迁居 前 人
   望重不宜居闹市;  
古:平仄平平平仄仄 
今:仄仄仄平平仄仄 
    书成恰似入名山。  
古:平平仄仄仄平平 
今:平平仄仄仄平平 
、题今又园 前 人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  
古: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今: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古: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今: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赠贾汉复联 前 人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  
古: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今:仄平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古: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 
今:仄平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 

无 题 冒 襄
风流顾曲情如绪;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平平仄仄平平仄 
    寥廓横空鉴若华。  
古:平仄平平仄仄平 
今:平仄平平仄仄平 

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古:仄平平仄平平仄 
今:仄平平仄平平平 
    远近青山画里看  
古: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仄仄平平仄仄平

3:课后预习笠翁对韵
4: 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答:讲对联的发展历史,难度最大的是关于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是指对仗句式最初从作为一种修辞的对偶中分离出来独立使用的时间。 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但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神荼”与“郁垒”也非对仗句子。因此,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理由是《宋史•蜀世家》记载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提句。但从后来发现的材料看,在孟昶以前的唐代,已经有人作对联了。因此,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五代,为时过晚。 谭伺同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石菊影庐笔识》中,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梁代。他说:“考孝(梁代)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是诗,而语皆对仗,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但这个结论同样不严密。因为,对联上下联末句句脚要求一仄一平,而“卿”与“生”都是平声,且正好押韵,因此两人是在作诗,而不是对联。 还有人把对联的产生定在西晋,谓“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是我国最早的对联。这也是难以另人接受的。考证结果,说明这两句之合于对仗,不过是二人自报家门时的一种巧合而已。 对联的产生时期- 唐 对联产生于唐代,是有史实根据的。陆续发现的一些出现于唐代的实实在在的对联作品,便是有力的说明。方东先生就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三幅唐代的堂室对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这是唐代进士林嵩所题自己读书草堂之联,时间在(860--873)) 还有两幅对联为陈蓬所题。 一: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另一: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陆续发现的唐代对联逐渐增多,这至少说明唐代对联的确实存在。导致对联产生于唐代的理由,绝非偶然。从对联产生的途径可以说明。 对联的产生途径,除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律诗除排律外,八句中要求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对联也讲对仗平仄。这说明对联最本质的东西,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根据很多史料记载,唐代很多诗人创作时,并非先得全诗,而是将律诗中比较精彩的中间两联写出,最后再配全诗。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一诗就是如此。据《唐才子传》载: (贾岛)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濯。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 此对后来入了诗,因此没有被作为对联。没有能够独立成联,这说明律诗之“联”与对联,有联系又有区别。由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还有一定得条件。这一点,香港的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一文中,介绍得非常透彻。他举例说,杜甫的《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概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莺空好音”就不能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 除了律诗以外,在唐代,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对联的产生。这些因素,主要是联句、摘句和书壁等。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由两人或多人共同作一首诗,相连成篇。后来习惯于一人出上句,续者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这种作诗方式唐代很常见。《孟浩然集序》中记载:(浩然)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联句在唐代,又扩展为酒令、口号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摘句,就是把一篇作品中特别精彩的句子摘出来单独使用。程千帆先生在《关于对联》一文中说:将一篇作品中特别精彩的句子摘出来,单独加以赏析,此风起于六朝,盛于唐。白居易18岁入长安时,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就被广泛传诵。 书壁,即将诗句写在壁上。唐代一些诗人和书法家都喜欢如此。无锡惠山有唐代张祜题壁联:“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沙”便是一例。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诗的隔句对的特殊影响。这些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可以结合有关书籍自己课外阅读吧。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唐代,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对联的产生,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对联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都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对联的发展时期-宋元明 唐代以后,对联便逐步推广开来。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吴越广顺初(951年),龙华寺僧人契盈一日陪吴越王游碧波亭,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契盈称可谓: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时人称为佳对,便题到了碧波亭上。这时游览题联,曰之为胜迹联。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是书斋题联。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作灯门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这是灯门题联。寿联和挽联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同时,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在宋代。宋话本小说,常常用对联进行章节的总结。总之,对联在宋代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被人们喜爱。 元代对联录载不多。赵子昂奉忽必烈之命所书的两副对联,是为元帝歌功颂德的,影响比较大。书于大殿上的一副录王维的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书于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赵子昂还在扬州迎月楼题了这样一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得到了一次大的普及。“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史书载,朱元璋建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执行情况,朱元璋还“微行出观”,据说,他还专门为一家阉猪的题写了这样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地;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对联: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的重视,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春联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对联的发展。 对联的鼎盛时期-- 清代 命清以来,出现了无数撰写对联的高手。明代的解缙、清代的孙髯翁、郑板桥纪晓岚、曾国藩、俞樾等。有关他们的对联轶事,至今还在流传。他们所写的对联,有的已集而成册。 对联汇集,远在宋元两代就已经出现。周守忠的《姝联》、钱德苍的《玉堂巧对》就是。明代扬升庵所著的《榭华启秀》,是今天所见到的较早的一部对句专集。 清代,凡值大典庆成,皆有进御文字,为对联的鼎盛时期。康熙、乾隆年间曾有两次编辑楹联,因未见其书,不知面目如何。清代汪升刻了一部《评释古今巧对》汇集了康熙以前的趣联巧对,可称当时趣巧对联的集大成者。乾隆年间,李谦堂所著《联经》,共四卷,集儒家经语或根据经意自撰成联。有影响的还有:王有光的《吴下谚联》,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影响最大。个人专集有曾国藩的《求阙斋联语》、左宗棠的《盾墨馀沈》、俞樾的《楹联录存》等等。章太炎、吴恭亨等也有专门的对联集,而且中多精华。还有诸如《对联汇海》、《对联大全》之类的联集。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越写越长。号称“海内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有180字,已属洋洋大观,但就字数来说,清代光绪以来有不少对联都超过了它。如吴可读题甘肃举院长联、钟耘舫题成都望江楼长联、俞樾题杭州西湖彭玉麟祠长联、潘柄烈题武昌黄鹤楼长联、张之洞题屈原湘妃祠长联等等,每副从192字到1612字不等,可谓鸿篇巨制。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以后在“对联的艺术技巧”中将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风景甚佳有景物联;某人去世,有挽联;感于世情,有喻志联;交朋会友,有娱兴联。诸如此类,官民皆有。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这在以后的讲解中有专门介绍,也不再展开)。总之,对联在清代以来,进入了它的空前鼎盛时期。

点评

作业交重复了,下次记住可以点击编辑删除作业内容,写句:重复作业已删除  发表于 2015-8-13 15: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帖子

2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5
贡献
54
金钱
80
发表于 2015-8-11 22: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七期第一讲作业
兰组20-万里风云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 :对联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
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对联其实就是既对又联的上下两句话。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答:
1、共知心似水     安见我非鱼。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2、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3、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门心皆水;物我同春。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5、紫微栖凤;碧浪潜龙。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3:课后预习笠翁对韵
答:阅
4: 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答:搜索结果如下:
究其对联的起源,众说纷坛,尚无定论,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
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与同步发展的文体合二而一,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对联与其它文体相比,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偶句形式。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骈偶阶段: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
律偶阶段:律偶是指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

对联盛行于明清两代,完美于康乾盛世。

点评

作业整体很好,排列规整,一目了然,回答问题主题明确,思路清晰,没有盲目的复制粘贴,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5-8-13 15:34
竹疏烟补密:仄平平仄仄,竹:今平古仄字。  发表于 2015-8-13 15:29
第一题加上对联六要素更加完整  发表于 2015-8-13 15: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77

帖子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5
贡献
134
金钱
203
发表于 2015-8-12 16:3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学院第一期作业  兰27-对对碰 一,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联虽然多是短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东西。 对联不仅上下句要对仗,而且还要关联。对联其实就是既对又联的上下两句话。 二,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1桑榆晚景休嫌少;   平平仄仄平平仄   日落红霞尚满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2软红不到藤萝外;   仄平平仄平平仄   嫩绿新添几案前。   仄仄平平仄仄平 3烟寺晚钟情定否?   平仄仄平平仄仄   池塘芳草梦何如?   平平平仄仄平平 4一庭芳草围新绿;   仄平平仄平平仄   十亩藤花落古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 5寄迹此山中,数亩方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田,日看犁云耕雨; 平,仄通平平平仄 忘机斯世外,三间古 通平仄仄仄,平平仄 屋,时欣弄月吟风。 仄,平平仄仄平平

点评

谢谢老师点评辛苦了,以后会改正的,不会再出现这次情况,再次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23 14:36
忘机斯世外,斯是平  发表于 2015-8-13 16:11
日看犁云耕雨 仄仄平平平仄 看这里不能标通,根据整体句意判断平仄,这里我判断为仄。同样的道理,自己判断一下后面几个字平仄:忘  发表于 2015-8-13 16:09
第一题回答不全面,加上对联六要素更加完整。  发表于 2015-8-13 15:37
首先作业比较紧凑,没有安排好,手机上网的问题,下次注意一些手机上网交作业技巧方法,适当改进好吗?  发表于 2015-8-13 15: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2

帖子

20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3
贡献
575
金钱
743
发表于 2015-8-12 21: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墨- 发表于 2015-8-9 15:46
古风七期第一讲作业兰组19- 子墨 一、          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对联是以简短的两句话,来表达实事、 ...

第四题错了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2

帖子

20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3
贡献
575
金钱
743
发表于 2015-8-12 2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七期第一讲作业
兰13-咖啡杯里茶

一、
对联是中国除诗词歌赋曲文之外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用两行文字上下对举,共同表述一个主题。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又称楹联。俗称对对子
二、
竹雨松风琴韵
仄仄平平平仄
茶烟梧月书声
平平平仄平平

鹤舞关河动
仄仄平平仄
云飞楚塞长
平平仄仄平

一庭芳草围新绿
仄平平仄平平仄
十亩藤花落古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

室雅何须大
仄仄平平仄
花香不在多
平平仄仄平

人从宋后羞名桧
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到坟前愧姓秦
仄仄平平仄仄平

点评

三题是课后阅读,记得一定要阅读哦。 四题是对联起源和发展,记得自己去搜索资料学习。  发表于 2015-8-13 16:18
第二题回答正确  发表于 2015-8-13 16:16
第一题加上对联六要素更加完整  发表于 2015-8-13 16: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

帖子

3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5
贡献
83
金钱
138
发表于 2015-8-13 23: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岸画桥 发表于 2015-8-11 00:33
古风学院楹联七期兰组第一讲作业贴
兰32·青鸾的作业

谢谢老师点评,辛苦了,
这是兰-32青鸾的作业哦,她说进不来论坛。是我给代交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492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古风学院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1019
贡献
5241
金钱
15351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8-16 11: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8

帖子

1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43
金钱
61
发表于 2015-8-18 2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飘尘 发表于 2015-8-11 06:44
作业:  1: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 ...

谢谢各位老师点评,今天刚看到,各位老师辛苦,因为用手机交的作业,,、没排好版,下次我会注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77

帖子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5
贡献
134
金钱
203
发表于 2015-8-23 14: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对对碰 发表于 2015-8-12 16:32
古风学院第一期作业  兰27-对对碰 一,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文字的艺术,对 ...

谢谢老师点评辛苦了,以后会改正的,不会再出现这次情况,再次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19

帖子

17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40
贡献
343
金钱
803
发表于 2015-8-30 22: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王 发表于 2015-8-9 07:42
古风七期第一讲作业
兰副组-兰亭王

感谢老师的点评,下次我会注意,特别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9 09: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