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明末“岭南三忠”之陈岩野先生殉难三百六十四年(十一首之三、四)
(三)祭陈岩野墓 通衢不知幽深处,忠魂幽梦香一缕。 昨夜寒风又乍起,秋叶落红化飞雨。 自注:清乾隆年间,满清统治者逐步以一种宽松的民族政策去缓和民族矛盾,将一批因抗清而牺牲的爱国志士进行谥封。陈岩野被谥为“忠烈”。陈忠悯公墓园(陈邦彦墓)在北区津宁巷闹市中。据说是陈邦彦少年时的好友罗炳汉秘密将他的断骨残躯秘密带回顺德,埋在自己的后花园里,即今津宁巷(旧志称之为珠玑巷,俗称渡头巷)。 (四)北上献书 易水悲歌壮行尘,儒冠报国竟无门。 中原日暮起干戈,南国骚人盼圣君。 北江击楫扬波清,庾岭风物不关情。 良策三十可填海,太仓一粒空献廷。 自注:崇祯十七年(1644年),神州大地风云突变,北京明廷覆亡、清兵入关和南京南明小朝廷建立等一系列巨变,使陈邦彦忧心如焚。疾呼:“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随即结束在锦岩的讲学,写了数万言的《中兴政要》,具体开列了32条抗敌救国方略,踌躇满志地只身赴南京进呈弘光帝。启程之际,与诸友宴别,慨然赋《舟发珠江,承诸子携酒饯送,次韵赋别》:“扬尘伐鼓发江干,变徵声高七月寒。夜渡可能知大漠?日边何处是长安!杯因惜别兼贤圣,策为忧时杂管韩。燕石自惭仍跃冶,归来休笑旧儒冠。”可是,陈邦彦殚思竭虑撰成的《中兴政要》被弘光帝轻蔑的一句“褐衣徒步一迂儒”而弃如秕草。陈邦彦只得失望返回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