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与潘金莲 二首 七律 新韵 陈玉喜 【一】 崇文尚礼喜诗书,七尺男儿植武著; 及第登科任县令,利兴除弊显清荼。 鸾飞鹓动潘闺女,温顺良淑德继珠; 达理知舒庭贵秀,楚名杜撰浒糟忽。 【二】 黄堂接济愤怀潜,诬陷郎潘播散娴; 荒语谣言糟鼓记,耐庵道歉悔诗谦。 恶毒毁谤莲植败,无故蒙冤贬数年; 累世因缘重塑展,宣昭假错案平閂。 赏析; 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自幼家庭贫困,父母早亡,考古证明武大郎身高一米八。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从小聪颖过人,崇文尚武,尤其喜欢诗书。前半生的不幸造就了这位七尺男儿,中年的时候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并且出任山东谷阳县令,在任期间兴利除弊,清正廉明。《水浒传》里关于武大郎的描写不过是杜撰而已,武大郎不但不是卖烧饼的,还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 武大郎的配偶潘金莲,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大小姐,出生富裕,住在距武大郎1.5公里的黄金庄。这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对武大郎一心一意。从小便爱慕武大郎的才华,早在武大郎穷困潦倒的时候,潘金莲不顾家人反对接济他。武大郎金榜题名后,这段良缘终成正果。并且生育了4个子女,没有任何的出轨,尤其是潘金莲的贤良淑德,反而是贤妻良母的好榜样。 那为什么施耐庵的水浒中,对这对夫妻所为人不齿呢?后来得到证实,武大郎家贫时,曾受过好友黄堂的接济。后来,黄堂家的房子被烧,投靠已经当了县令的武大郎。但是武大郎绝口不提关于资助的事,暗中帮助黄堂,黄堂感到不满。于是,黄堂四处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丑事”,张贴“大字报”。武大郎和潘金莲因此成了焦点人物。西门庆见黄堂抹黑武大郎后,决定给黄堂出主意。西门庆让自己成了谣言里的“男小三”,与诸位女人谱出一段段荒唐之曲。 而当事人武大郎却还蒙在鼓里。黄堂回到家里后,却发现家里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诉他,这是武植派人建的,黄堂后悔莫及,已经晚了。而谣言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施耐庵信以为真,写进了《水浒传》里。这一事件,见于施耐庵后人的道歉诗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志铭中得到了证明。谣言止于智者,三人成虎的事情比比皆是,而故事终究只是故事,切不可信以为真,我们所要做的是从每一个故事里面提取一段感悟,而并非把故事当做人生经验,带进生活之中。 在清河县的武家村,原有一座武大郎墓,墓志铭文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从墓志来看,武植还是殷商王武丁之后,正经的王族子孙。1946年,从坟中还发现有一口楠木悬棺和两具骨骸。据三位参与挖坟的老人证实,从骨骸判断武大郎相当高大,推算生前少说也有1.78米。再者,若是卖烧饼的,哪有楠木悬棺和许多青砖垒墓,武植的盟兄弟与西门庆狼狈为奸一丘之貉,恶毒毁谤武植与潘金莲,而施耐庵的后代则深明大义,引疚自责,竭力为武潘平反昭雪。 施耐庵的后裔,河北威县的施胜辰赴武家作画16幅,并配诗文以道施家欠债施家还之歉疚。其中,武县令画像的配诗为:【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潘金莲画像的配文曰:‘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