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5-1-18 20:10 编辑
杂谈诗词诗歌(160)诗的对比
文/韩鲁珩
旅居北美大半生,英语是不得不掌握的基本生存需要。出于个人业余爱好,我也阅读了很多英语文学诗歌作品,并且翻译了过百英语现代诗。尽管不想有意对比什么,但作为一个有着深刻传统中华文化烙印,以汉语为母语的炎黄子孙,对比是来自潜意识的,甚至无意之中形成的。既然已经形成了对比之后的印象,简单说说或许让人可以反思。我对比有深刻差别的诗歌主要是过去三十年中发表的中外诗歌。
1, 宏大和渺小 今天的中国诗普遍具有宏大的特征,有着浓厚的看门的保安,收发室的大爷关心五洲变幻,四海风云的意味。例如,余秀华在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人的时候牵挂着政治犯的命运。相反国外诗歌普遍写得渺小,一个大学教授的诗记录的全是他爷爷的音容笑貌,孵小鸡的具体情形。今天的中国诗普遍写得很大,动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落笔可见宇宙星空,而今天的英语诗普遍缺乏气魄,多是源自个人生活的事件,小事琐事。
2,幼稚和成熟 读今天的外语诗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单纯(幼稚)。英语诗写生活,写事件等等给人感觉就是看不破红尘,也没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意识,他们就是一粒尘埃在红尘之中,简单展示一粒尘埃的单纯感受。今天的中国诗歌则不然,无论作者何种身份,何样的处境,愤怒也好,激情也好,普遍具备勘破红尘的成熟,仿佛尝尽世间百味,悟透人生至理。
3,愚笨和聪明 曾经读过一个写中国人在澳大利亚感觉澳大利亚人傻逼的短文,不懂人情世故,利人而不利己,把自己的真诚当作别人会同样真诚,不会拐弯抹角,缺乏数学计算头脑等等。其实这种情况在英语诗歌也有体现,英语诗普遍缺乏精妙的心思,意象简单,意境自然朴实。相比,我们则是聪明许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紧跟潮流,顺应时代,这种聪明在今天的汉语现代诗中有充分的展示,周密的构思,跨界震撼的比喻,一鸣惊人的奇思妙想,复杂无法猜测的意象等等。
4,个人意识和团队精神 读今天的英语诗的一个明确感受就是千奇百怪,各行其是, 每一首诗,每个作品都是独自的个人体验,结果是意象不同,意境不同,内容更是五花八门。相反,读今天的中国诗可以感觉牢靠的团队精神,意象共用,意境共享,内容近似,情感雷同,形成一个统一协调,规模宏大的文化潮流。隐去名字随意读十首英语诗,可以明确意识到来自十个不同的作者;隐去名字读十首汉语诗,无法判断作者的不同,似乎属于同一个团队。
5,敬畏和无畏
或者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外国诗歌作者写作时候有着敬畏之心,作品中有着对上帝,对自然的敬畏和卑微,所以文字收敛虔诚。或者是来自人定胜天的文化精神激励,今天的汉语诗普遍是无畏,诗中尽是翻江倒海,充满革新和创造语言的豪气,引领时代的宏图。
6,自身定位差异 写诗的潜在关键地方就是作者写作的自身定位,自身定位决定了写作的视角,意识和表达。阅读英语诗时可以明确感受到作者多是真实定位自己,大学老师,保险推销员,印第安土著,西班牙语后裔等等,他们基本都是写自身经历并熟悉的事情。读今天的中国诗则是不然,作者普遍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没读过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但充分明悟和把握人生哲理,高考数学物理零分落榜依旧能够撰写麦克斯韦方程, 面对黄土背朝天不失国务院总理的情怀等等。
7,情感表达的差异 我参加过西方的葬礼,也很小就没了亲爹。西方葬礼的氛围是克制的悲伤,充满对生命的赞美。我十岁丧父,当时年纪小甚至不知道该放声悲号,我清楚记得当时我姑姑在我身边催促我大声哭泣,对我说“ 快点大声哭,大声!” 这种情感表达在中外诗歌中差异巨大,西方诗歌即使悲哀也是悄声细语,自我克制,中国诗歌的抒情是极尽发挥,宛如我儿时经历的一幕。
8,清晰与模糊 清晰与模糊是我对比今天的英语诗和汉语诗感受非常明显的区别,这一点似乎前面所述有些相似,其实有着完全的不同。读英语诗多数可以感受作者的信仰,理念,情感是什么,究竟在表达什么,读汉语诗常见的困惑就是除了在表达本能欲望和乡土情结上非常清晰之外,其它普遍模糊。为了弄清楚这种困惑,我有意选择了一些中国今天的著名诗人的代表作让人工智能进行具体分析,人工智能给出的分析结果多半是运用丰富的表象和意象煽动情绪,没有实在深刻的内容,更不见升华的哲学思想,理念和个人的信仰。我感到英语诗和汉语诗的最大区别就是信仰的存在与否!信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环保主义,同性恋,科学主义,甚至颓废主义等等都是信仰,信仰的关键不是信仰的好坏,而是信仰的存在。汉语诗的作者普遍没有信仰,按照中国的文化普遍是务实,功利,虚荣,相信金钱和名利。这种务实功利也是需要无可厚非,但从来不属于诗歌的艺术内涵和精神内容。
以上对比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些认识体会,不同的文明认知和文化习俗传导致不同的文学艺术意识,难说孰优孰劣,也许是各自所好而已。我从来在远方和宇宙中找不到诗意,因为远方是未知,宇宙无限博大,还是在日常生活,琐事小事能有一点点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