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7-2
威望1036
金钱6003
贡献4587
金牌会员
 
威望- 1036 点
贡献- 4587 次
金钱- 6003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5-1-18 11: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精灵 于 2025-1-18 12:57 编辑
参考资料寄存
歧义性谬误
1.语词歧义的谬误
语词歧义的谬误,是指在同一语境中,一个词语或短语的不同意义被混淆使用。又叫词语多义、暧昧、模稜两可或含糊其词。
......
2.构形歧义的谬误
构形歧义的谬误,是由于语法结构不严谨而导致的语句整体上的歧义。它又叫语法歧义,可以有多种表现。
﹝1﹞语词结合关係不明
如一篇文章标题《评鲁迅论孔子》。这个标题中词语不同的结合关係可以有不同的语义。如果是“评/鲁迅论孔子”,意为“评鲁迅对孔子的论述”或“评鲁迅的孔子观”。如果是“评鲁迅/论孔子”,意为“评鲁迅并且论孔子”。这两种语义显然是不同的。
﹝2﹞动宾关係不明
如说:“他连我都不认识。”这里宾语究竟是“他”还是“我”,意义不同。即:﹝1﹞他连我都不认识,即“他”不认识“我”。这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2﹞他是谁?连我都不认识,即“我”不认识“他”。这是把宾语提到主语前面。
﹝3﹞代词所指不明
如“小安的父亲说他今天不在家”,这里的“他”是指小安,还是指小安的父亲,是不明确的。“小芳把信交给小兰,因为她明天就要走了”,这里的“她”是指小芳,还是指小兰,也是不明确的。
﹝4﹞定语修饰不明
如说:“这是欧阳的画。”这里所谓“欧阳的画。”,究竟是欧阳画的画,欧阳拥有的画,还是这幅画画的是欧阳,是不明确的。
﹝5﹞状语修饰不明
如说:“10天前,我访问了上海的朋友以后,去深圳了。”这里“10天前”这个时间状语是修饰“访问”,还是修饰“去”,是不明确的,所以究竟是10天前访问上海的朋友,还是10天前去深圳,令人迷惑不解。又如“小李在火车车厢里写字”,这里“在火车车厢里”这个地点状语是限制“写字”这个动作的环境空间,还是限制动作的对象与结果,是不明确的,因而语句可有如下歧义:﹝1﹞“小李在火车车厢中写字”。﹝2﹞“小李把字写在火车车厢上”。还有容易带来交际障碍的是动作起止时间不清。如在广州的哥哥给在北京的弟弟发电报说:“父10日48次车来。”1这里“10日”这个时间是表示出发还是到达,不明确。
﹝6﹞施受关係不明
如“关心的是班里的几位女同学”,这里“班里的几位女同学”是施事还是受事,即是表现关心,还是被关心,不明确。“批评的是几位青年人”,这里“几位青年人”,是“批评”,还是被“批评”,不明确。“找到了舅舅的孩子”,可以有以下歧义:﹝1﹞“找到了/舅舅的孩子”,“孩子”为受事者。﹝2﹞“找到了舅舅的/孩子”,“孩子”为施事者。
如果用这一类歧义语句做论证的论据或论题,就会造成谬误。
在求神问卜、抽籤算卦等活动中,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我们前面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求测父母存殁情况,通常遇到“父在母先亡”之类语句。如果对这种语句的主语、状语等作不同分析,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语义,能够把父母存殁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囊括进去:
﹝1﹞“母亲在,父亲先死。”﹝2﹞“父亲在,母亲先死。”若加上时间的因素,可解释为无论过去、现在、未来,或父亲先死,或母亲先死。于是,某些头脑不清醒的求算者,就会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而不知已被歧义语句所愚弄。
摘自:《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 1995年6月
〈待续 待校正-错漏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