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简历:
⑴ 吕碧城(1883~1943)祖籍是安徽旌德,父吕凤岐为翰林副编撰。
⑵ 1896年吕碧城13岁,父亲病逝,因无子嗣,全部家产被族人霸占,并唆使匪徒将母亲严氏强行幽禁。小小的吕碧城挑起重担,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四处求人告援,其中包括时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与父吕凤岐同年进士)。樊向安徽各州府施压,官员们哪敢怠慢,囚禁多时的母亲得以脱险。
⑶ 1896年,吕碧城的长姐吕惠如嫁外家严象贤为妇,母命吕碧城投奔在塘沽为宦的舅父严凤笙,生活了大约7-8年。
⑷ 1904年吕碧城欲往天津探访女学,但遭舅父的反对。她愤然离舅家独自乘火车往天津。举目无亲下吕修书一封拟投靠大公报(旧父属僚)方君的夫人,机缘巧合信被《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看到,甚为赏识,聘之为报社编辑,开始人生另一途程。
⑸吕碧城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几位女性编辑人之一,除了在《大公报》积极宣扬女权,作妇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在办女学的实践上,她积极筹办北洋女子公学,并发表多篇言论以作舆论宣传,宣扬兴办女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认为办女学开女智、兴女权才是国家自强之道的根本。稍后得到津门名流严修、傅增湘、卢木斋、林墨青等人之力,于1904年9月成立"北洋女子公学",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传奇才女。
⑹ 1908年慈禧去世,吕碧城任天津大公报发表《百字令・ 排云殿清慈禧后画像》一词 (百字令即念奴娇),云:" 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翚衣耀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妩。屏蔽边疆,京垓金币,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鹉…" 谑责慈禧淋漓尽致,大快人心,吸尽神州社会目光,吕的声名鹊起。
⑺ 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洋女学一时停办,吕碧城离职他就到袁世凯总统府任秘书。她对民国肇造有过一定的热情与期望。惟多看了民初政坛上光怪陆离的情景,对时政渐恶。1915年8月袁世凯称帝之心日露,她便携母离京至沪与友人张謇等经商。
⑻ 1918年,吕碧城请天台教观43世祖谛闲法师开示引导。同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将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后学成归国,1926年,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此次走的时间更长,达7年之久。她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字字珠玑,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⑼ 1930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宝莲"。1933年吕碧城欧游后回国,寄居香港跑马地东莲觉苑,以红鱼青磬为伴。
⑽ 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在香港孤独辞世,享年61岁。遗嘱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和面粉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