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3|回复: 33

学习老师《怎样写诗辨》

[复制链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1-2 13: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怎样写诗辨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04-15 12:12   点击:1026   评论:1  
五绝 以诗代序
悟得写诗时,缘何多老之。人生经历浅,岂可至深知。
——下面拙文里,有些话恐怕会惹起一些人不爱听,因自古真知文中有述,也只能这样了。


怎样写诗辨

这是在拙文《谈靠什么写诗》 第二部分里补充的几处论述,主要是为把一些认识说得更明白,更有益于思考,这样就增加了这一部分“辨别”的味道,且更利于悟到“靠什么写诗”。
故,于原处做了修改后,又摘一部分另题搁此,蓝字部分为所补充的文字。如下:
1、
什么是“苦吟”?“苦吟”不是“空吟”,把“空吟”当“苦吟”是对“苦吟”的歪解。真正的“苦吟”不在写诗上,而在于对生活的感悟。
诗里允许有针对词语的“推敲”情形,而不允许有变着法胡编乱纂的“推敲”情形,这是因为生活里没有的,或感悟不到的,在诗里也“推敲”不出来,更怎么“苦吟”都没有用。
想一想,卢延让说“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是不是真的为了“推敲”一个字而这般?古今多从这断章取义,以讹传讹,而忘了“诗中难更无”是什么意思。
人经历了生活,就总需要有所感悟,可是感悟是对生活的认知升华,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子得出来的,况且每个人对感悟的自我感受程度和满足程度也不一样,至于用语言能否及时概括下来,不过是个表面现象,
即使有些人因为语言能力不够,而被这个表面现象难得要死,这依然是表面看似与语言有关,其实原因仍在于日常生活体会不足、思考不够,语言就必然跟不上来,还不是到写诗的时候就“难更无”了?
可见,写诗也是不能“临时抱佛脚”的,必须注重日常生活储备,包括语言能力和用语言思考的习惯,如此到了写诗时才不会有“难更无”的情况。这又说明,写诗的确不是表面“苦吟”出来的。
再看一看,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作者标为《题诗后》,有具体的指向,且就是指所题诗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以为这两个句子写得很美,故发此感叹。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写诗可以不管日常生活,而就是从语言到语言的“推敲”?浅层看,没有平时的语言生活和本领,光凭“推敲”有用否?
深层看,没有平时对具体事情的关注,能否有这样写诗的倾向和敏感?这等于还是在说日常生活,所以才有了期待心理中的“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感受。
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就以为和“临时抱佛脚”时的语言能力有关,就以为写诗是“推敲”的事,最终“推敲”个天书出来也说不定,还敢否期待有人共鸣?又让人拿什么来共鸣?
2、
再回拙诗上,那么这几首拙诗里面,有没有“苦吟”呢?有也没有。没有,是因为这样写诗信手拈来,哪有“苦吟”之相?况且,也没有这样的时间。
有,则是不便由作者来说的,而只能问问作者以外写诗的人,能否这么信手拈来地就能实现其中的表达,并这么轻松地道出其中在情感、意思、道理上的对生活的感悟?
又可见,“苦吟”与“苦吟”是有分别的,这种分别就在于一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如何,包括意识、精神、素养、认识、经历、经验等生活的具体方方面面。
接着来看,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好多人记住了这个,以为这就是作诗之法,其实是急功近利的幻想,这种幻想后果极坏,不能说诗词的衰落与这种心态心理无关。
殊不知,诗圣本来是想把这当做教训来说的,他的真经验是“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意思是,到老了才知道写诗原来是个“浑漫兴”的东西,根本无须对“春来花鸟”这种日常生活来寻求刻意“深愁”般的表达。
这后来辛弃疾也有同感,所以讽刺说:“为赋新词强说愁”。稼轩认为,写诗是生活逼出来的,方有“而今识得愁滋味”,他是如何理解写诗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意味写诗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非深深的感悟不可,岂是“临时抱佛脚”所能憋出来的?因而,一个人对待写诗在未到“欲说还休”的时候,是不可“强说愁”的,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这除了能暴露心理上的缺陷,便没有任何价值。来几句:
悟得写诗时,缘何多老之。人生经历浅,岂可至深知。
   这样的感受,在陆游的嘴里,如他的《示子遹》,便直接说成了:“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可见古人对写诗真谛的探索,并早有了发现。
说白一点,写诗哪怕张口就出、随手就来,也是因为有日常生活的基础,而不得不表达又难以表达的行为,这样表达才是真的表达,也才是真的写诗,也就是对谁都是“诗中难更无”的,唯生活基础越扎实,表达起来才越方便。
3、
不管能不能理解这些,说到底,写诗虽有时可以看成是语言上的功夫,但语言对谁都是一样的,人与人可能有学识之别,最终也还是要回到语言的约定俗成的使用上来,那么这里面就不会有太大差别,以为有太大区别是骗人的。
例如,李白《静夜思》,一说出来,哪个人都拍案叫绝,因为每个人都能说,都想说,也只有这个效果,且这个效果越大,才能越让人共鸣,那么为什么其他人还是没能说出来?
毋庸置疑,这已经不是写诗的基本知识问题了,也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要看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到底对生活的感悟怎样。
因为每个人在生活里都是以个性的面貌存在的,故人与人既能够互相共鸣,却也说不出完全一模一样的话,又因为生活经历、阅历、认识的不同,在生活的感悟方面就更不可能说出完全一模一样的话,这就给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提 供了可能,写诗恰恰是赖此才得以应运而生的,岂是写诗的基本知识和语言本身就能解释这里的秘密?
比较“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难清楚,这岂是诗的格式、声调、韵、立意、写法等上的差异?
再比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近乎相同,到底是不一样的阐述,难道也是因为诗的格式不一样,才出现了这般情形?
一个人要学写诗并把诗写好,基本知识和遣词造句是绕不开的基本功,认真了解一下,学会得心应手大可足矣,没必要学着什么人“菜”买不回来,还煞有介事玩“拐杖”的做法。
至于对什么人打着声韵“和谐”、“好听”的旗号,鼓吹要知道所谓“撞韵”、“挤韵”、“蜂腰”的,也大可不必理睬,被这样的东西薰多了最是有害,若是先入为主,则恐怕一辈子也无法逃出窠臼了。
这些东西,是历史上的发现不假,却是影响后来写诗发展的毒品,好多人以为见识见识无妨,毒品的危害和它的市场也恰恰是这个。
写诗的人都是有嘴巴和耳朵的,这些干什么用的?写诗不先问问嘴巴和耳朵,反倒要从毒品里找答案,这是什么逻辑?
诗的声韵和谐不和谐,好听不好听,度量衡就是人的嘴巴而耳朵,而不是任何文字上的规定和说法。想尝试这样的“毒品”,待养成了分辨力和免疫力,特别是意志力,一点不晚。
4、
也不能否认,的确是有些人,应该说是相当多的人,想寻个写诗的近道,以绕过太多的努力。这个想法,应该讲也是常人之心,无可厚非,况且中国人广受“四两拨千斤”的影响。
不过,也要知道四两是怎么才拨动千斤的。四两之所以能够拨动千斤,没有个辩证思想是理解不了这个门道的。
写诗的人,凭“写诗”二字和以“诗”的名义,就应该是明白人,不应以为抓根稻草便能救命。与其垂死挣扎于几根没有未来的稻草,白白图个自我沉溺,不若奋力游上岸来,哪怕最终游不上来,也要留下最后的一点身前身后的尊严。
要知道,这种态度和表现本身就是诗,就可能是不期而遇的最后那个拨动千斤的四两。四两为什么要去拨动千斤?因为它有底气而自信能够战胜千斤。这个底气就是奋斗加尊严。除此,“四两”还能怎么解释?
四两永远拨不动千斤,这是铁板钉钉的科学,要四两拨动千斤,就要付出比千斤还多的努力,所谓“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
表面看,观众的掌声是给那“一分钟”的,可这“一分钟”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所以,四两拨千斤的“四两”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四两”不是无端的所谓“以小博大”,也不是某些人嘴里说的光凭所谓“立意高”,或写出所谓“好句子”,或“写好结句”,或“开头出新”,或“善于出奇”,就可以四两拨千斤,这等于痴人说梦,是开空头支票。
其实,说这些话的人,他们自己也做不到所谓“以小博大”,反而暴露和倒向了比这更没有出息的“以小偷大”的心理。他们说的“本领”,不过是看着别人的诗,特别是从古人那里,牵强附会出来的一些所谓“本领”。
换言之,与其说这是自我拔苗助长,莫若说主动提前走到了尽头。这种“本领”,除了满足一点鸡鸣狗盗似的小价值取向,除了糊弄别人信以为真,连他们自己都不信,因为他们也做不来,更拿不出这样的成功实践。这就是所谓“天桥把式”。
5、
话说回来,其实每个人都有个现成的“四两”,根本不需要牵强附会,更不需要制造新的糟粕,这就是生活。只要把生活做好并感悟透,谁都能说出专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且能够让人共鸣的话。
这个过程才是诗的“苦吟”过程,有了这个过程,谁的写诗就都能信手拈来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不能把写诗看得太重,弄得一写诗就像把自己关进考场里似的。
又如,一个不努力学习的学生,想到了考场再去临时发挥,以这个心态为竞争力能有多大优势?恐怕只能帮着他在考场里,又贪心又紧张又失落又悔恨,最终又没面子地灰溜溜地走出考场了。
写诗不是进考场,不能放着大路不走,走小路。真有考场,有能力都得问个性质效果怎样,没能力就不进。干什么事情都有专攻,包括好事和坏事,不能学某些人专门好吸食毒品上瘾。
考场有考场的规则,是给拼争考场的人用的,考场外有考场外的做法,且在规则、秩序方面更富有人情味,更有做人的乐趣,因而这个天地更广大,让人活起来也就更鲜活和轻松。写诗正是这样。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3: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怎样写诗辨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04-15 12:12   点击:1026   评论:1  

五绝 以诗代序

悟得写诗时,缘何多老之。人生经历浅,岂可至深知。

——下面拙文里,有些话恐怕会惹起一些人不爱听,因自古真知文中有述,也只能这样了。





怎样写诗辨



这是在拙文《谈靠什么写诗》 第二部分里补充的几处论述,主要是为把一些认识说得更明白,更有益于思考,这样就增加了这一部分“辨别”的味道,且更利于悟到“靠什么写诗”。

故,于原处做了修改后,又摘一部分另题搁此,蓝字部分为所补充的文字。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3: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1、

什么是“苦吟”?“苦吟”不是“空吟”,把“空吟”当“苦吟”是对“苦吟”的歪解。真正的“苦吟”不在写诗上,而在于对生活的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3: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里允许有针对词语的“推敲”情形,而不允许有变着法胡编乱纂的“推敲”情形,这是因为生活里没有的,或感悟不到的,在诗里也“推敲”不出来,更怎么“苦吟”都没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3: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一想,卢延让说“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是不是真的为了“推敲”一个字而这般?古今多从这断章取义,以讹传讹,而忘了“诗中难更无”是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3: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经历了生活,就总需要有所感悟,可是感悟是对生活的认知升华,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子得出来的,况且每个人对感悟的自我感受程度和满足程度也不一样,至于用语言能否及时概括下来,不过是个表面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3: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有些人因为语言能力不够,而被这个表面现象难得要死,这依然是表面看似与语言有关,其实原因仍在于日常生活体会不足、思考不够,语言就必然跟不上来,还不是到写诗的时候就“难更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3: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写诗也是不能“临时抱佛脚”的,必须注重日常生活储备,包括语言能力和用语言思考的习惯,如此到了写诗时才不会有“难更无”的情况。这又说明,写诗的确不是表面“苦吟”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3: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一看,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作者标为《题诗后》,有具体的指向,且就是指所题诗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以为这两个句子写得很美,故发此感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3: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写诗可以不管日常生活,而就是从语言到语言的“推敲”?浅层看,没有平时的语言生活和本领,光凭“推敲”有用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层看,没有平时对具体事情的关注,能否有这样写诗的倾向和敏感?这等于还是在说日常生活,所以才有了期待心理中的“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就以为和“临时抱佛脚”时的语言能力有关,就以为写诗是“推敲”的事,最终“推敲”个天书出来也说不定,还敢否期待有人共鸣?又让人拿什么来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2、

再回拙诗上,那么这几首拙诗里面,有没有“苦吟”呢?有也没有。没有,是因为这样写诗信手拈来,哪有“苦吟”之相?况且,也没有这样的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则是不便由作者来说的,而只能问问作者以外写诗的人,能否这么信手拈来地就能实现其中的表达,并这么轻松地道出其中在情感、意思、道理上的对生活的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可见,“苦吟”与“苦吟”是有分别的,这种分别就在于一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如何,包括意识、精神、素养、认识、经历、经验等生活的具体方方面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来看,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好多人记住了这个,以为这就是作诗之法,其实是急功近利的幻想,这种幻想后果极坏,不能说诗词的衰落与这种心态心理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殊不知,诗圣本来是想把这当做教训来说的,他的真经验是“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意思是,到老了才知道写诗原来是个“浑漫兴”的东西,根本无须对“春来花鸟”这种日常生活来寻求刻意“深愁”般的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后来辛弃疾也有同感,所以讽刺说:“为赋新词强说愁”。稼轩认为,写诗是生活逼出来的,方有“而今识得愁滋味”,他是如何理解写诗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意味写诗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非深深的感悟不可,岂是“临时抱佛脚”所能憋出来的?因而,一个人对待写诗在未到“欲说还休”的时候,是不可“强说愁”的,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这除了能暴露心理上的缺陷,便没有任何价值。来几句:

悟得写诗时,缘何多老之。人生经历浅,岂可至深知。

   这样的感受,在陆游的嘴里,如他的《示子遹》,便直接说成了:“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可见古人对写诗真谛的探索,并早有了发现。

说白一点,写诗哪怕张口就出、随手就来,也是因为有日常生活的基础,而不得不表达又难以表达的行为,这样表达才是真的表达,也才是真的写诗,也就是对谁都是“诗中难更无”的,唯生活基础越扎实,表达起来才越方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3、

不管能不能理解这些,说到底,写诗虽有时可以看成是语言上的功夫,但语言对谁都是一样的,人与人可能有学识之别,最终也还是要回到语言的约定俗成的使用上来,那么这里面就不会有太大差别,以为有太大区别是骗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李白《静夜思》,一说出来,哪个人都拍案叫绝,因为每个人都能说,都想说,也只有这个效果,且这个效果越大,才能越让人共鸣,那么为什么其他人还是没能说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毋庸置疑,这已经不是写诗的基本知识问题了,也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要看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到底对生活的感悟怎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每个人在生活里都是以个性的面貌存在的,故人与人既能够互相共鸣,却也说不出完全一模一样的话,又因为生活经历、阅历、认识的不同,在生活的感悟方面就更不可能说出完全一模一样的话,这就给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提 供了可能,写诗恰恰是赖此才得以应运而生的,岂是写诗的基本知识和语言本身就能解释这里的秘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难清楚,这岂是诗的格式、声调、韵、立意、写法等上的差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比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近乎相同,到底是不一样的阐述,难道也是因为诗的格式不一样,才出现了这般情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要学写诗并把诗写好,基本知识和遣词造句是绕不开的基本功,认真了解一下,学会得心应手大可足矣,没必要学着什么人“菜”买不回来,还煞有介事玩“拐杖”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对什么人打着声韵“和谐”、“好听”的旗号,鼓吹要知道所谓“撞韵”、“挤韵”、“蜂腰”的,也大可不必理睬,被这样的东西薰多了最是有害,若是先入为主,则恐怕一辈子也无法逃出窠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东西,是历史上的发现不假,却是影响后来写诗发展的毒品,好多人以为见识见识无妨,毒品的危害和它的市场也恰恰是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的人都是有嘴巴和耳朵的,这些干什么用的?写诗不先问问嘴巴和耳朵,反倒要从毒品里找答案,这是什么逻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47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6
贡献
94416
金钱
10680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4: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声韵和谐不和谐,好听不好听,度量衡就是人的嘴巴而耳朵,而不是任何文字上的规定和说法。想尝试这样的“毒品”,待养成了分辨力和免疫力,特别是意志力,一点不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