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抺寒烟 于 2015-8-6 10:12 编辑
文赋两行无限意 畅怀千载有情诗 . ——读《铁联六人集》漫谈 徐信科(大庆) . 大庆文坛铺绣锦,北国联苑灿星云。最近,读了王运革老师送我的一本,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铁联六人集》,使我心襟摇荡,愉悦畅怀,感触良多,以吐为快。作为外行,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诚祈方家不吝赐教。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中国语言文学特点的产物,它植根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迎接送别、景物遣怀等无不以联为之。对联的形式当源于诗歌的格律化、形式化,早在《诗经》中已有联缀排列的对称句式,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骈体文中,多有句式、词性、语韵对仗的行文方式。对联的文词、内容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即要“对”,包括句式相对,字数相同,词性相对,音节、平仄相对等;又要“联”,上下联之间在变化中,要有密切的形式关联与寓意关联,对联形式的规定性,蕴含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与秩序理念。这种特殊的形式规定与思想基础,也影响到对联的审美倾向。为此,那么好对联的标准是什么?一般从形式上说,首先应合乎格律。合乎平仄;再有上下联相应的词句要讲究对仗。从内容上看,好的对联要讲究意境,赋有文采;显示出较强的思想性。还有,好的对联要讲究创新,不能总是陈词滥调。总之,运用学识修养与自身的生活实践,展开奇思妙构,撰写对联已成为文人的一种雅玩,成为当代社会上独特的文化生活内容。 包括对联在内的文学艺术是智慧的明灯,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闭着眼睛。它有责任揭示我们的失误和伤痛,以激发切实救治的行动。《铁联六人集》是一部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赞美新生活,针砭时弊的教科书,不管是从内容的丰富性、艺术性上都是可圈可点的。全书共收联1000多副,其中歌颂党、祖国、英雄、抗战、劳动等主旋律作品就有290多副,占作品的30%.赞美山河与人文环境的有550多副,占作品的55%;反腐和针砭时弊的150多副,占作品15%。读这本书让人感觉形象具体,情感真实自然,意境深远。如“秋歌几曲风弹唱,雁阵一行云往来”(孙春梅)。它就像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给人一种苍茫辽阔,高远神奇的感觉。“满室图书千古史,半弦明月一潭诗”(吴奉岱)。给人一种安恬、悠然的惬意。“血月芦沟,倭寇侵华留旧恨;烽烟钓岛,神州亮剑报深仇”(吴奉岱)。它令人愤然激越,是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读罢令人难忘。“海市蜃楼君不见,镜花水月可由之”(李静莹)。此联从容练达,表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反腐须当除硕鼠,倡廉应更断浊流”(刘耀南)。慷慨激昂,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生活的本身就是智慧和天才的老师,世界著名作家狄德罗曾经说过:“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只要你留心,到处都得到有益的启迪,使你灵感的神思飞动,从而产生艺术的创造。从这种“创造”里才能涌现出真正的艺术意境。意境不是自然主义的摹写现实,也不是抽象的空想构造。它是从生活的极深刻的和丰富的体验,情感浓郁,思想沉挚里突然的创造性地冒了出来的。就像音乐家创作的乐调和旋律;书法家任他写出艺术性的书法,每一篇的章法是一个独创,表出独特的风格,丰富了人类艺术的收获。 “人心震撼,村民老弱病残筑路荫福,注定永垂青史; 国法难容,脏吏昏贪酒色丢官短命,理应遗臭万年。”(李景富)。 . 此联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辩证的道出一个真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庄子提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这是我们包括诗词联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崇高原则。我们即使达不到这么高,起码也要坚持有益有趣。即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文学创作,就是从零乱的现实生活中整理出秩序。有了这个层面的内容,对联或诗词作品给予人们的东西,可以比生活本身给予的更多。诗包括对联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哲学的极玄之域是诗包括联。“哲学的蒸发必定是诗;诗的凝固必定是哲学”赵金珊(《哲学与当代世界》)。判断一首诗或联的好坏,其标准之一,是看它的终篇是否接近哲学的境界,既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此相仿佛,判断一片哲学论文的好坏,标准之一,则看它的终篇之际,是否弥漫着缕缕诗意,使人执卷留连,余味萦回。 “诗凝窗外柳,墨润壁间书”(吴奉岱) “冷月无声嫌酒淡,丹枫着意染霜浓。”(孙春梅) “梅花问雪春何处,柳线拂风梦有时。”(李静莹) “野鹤声声湿地舞,白云袅袅碧空飞。”(李景富) “映水荷花初照影,临池月色漫凝香。”(姜春艳) “剑胆尚存龙虎气,诗心常伴日星光。”(刘耀南) . 触景生情,情景入诗、入联这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其优秀作品不枚胜举。以上六副对联,只是艺海拾珠,挂一漏万。尽管如此,也能从中闪烁出令人敬慕的艺术端倪。作者以联明志,借助景物或形态,表示自己淡泊无求的精神和鄙视世俗的态度,并期望与人共勉。这其中的艺术价值,在于它在景物和情感中所蕴含的高境界。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情与景的统一。只重写景或只重抒情,都是偏执一端,只有情景交融,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品。其次是情景须真。真正的文学作品应感自己所感,言自己所言,不应受到功利的干预。文学作品的好坏,在于是否有个“真”字贯穿其中,如果没有,“境界”就被架空了。其三是要把自己看到的真景物和内心的真感情,真切、自然、鲜明地表达出来。这样才算有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古代的艺术评论家谢赫曾提出艺术“六艺说。”其中之一,就气韵生动”。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生动”的要求。气韵生动,这是包括对艺术创作要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艺术批评的主要标准。五代时期的荆浩解释“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笔法记》)。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隐法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己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能成功典型形象了。这样的形象就能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的余地。诗人联家不是不能写风花雪月,但是全写风花雪月、雕栏玉砌,就像只有砖瓦,而无梁柱,总造不出像样的房屋来。艺术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一副联既然不仅是描绘景物的外形,而且要表现内在神情,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到对象内部去,这就叫“迁想“;经过一番曲折之后,把握了对象的真正神情,是为“妙得”。也就是把客观对象的真正特征,把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迁想妙得”就是艺术想象。《铁联六人集》书中的景物情趣联,只所以有着语言朴素淡雅,清新自然,优美高致的艺术效果,就是作家艺术想象之使然。 “麻辣酸甜,皆道诗文耐品; 丰盈娇艳,更宜秀色可餐”(孙春梅)。 “莲倚红妆招柳妒, 叶撑绿伞掩蛙鸣。”(孙春梅)。 . 把日常生活中的味觉和颜色,恰如其分的溶入联中让人有一种情理意料之外,求中见奇,赏心悦目的感觉,这出奇制胜的意象创造是《铁联六人集》的又一大特点。意象与形象异同在于:形象时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而意象则是凭人的味觉或视觉感知意象,它只能意会,不能描摹,如酸甜无法用颜色,或图形描绘,红绿也无法用线条和面积描绘一样。它只能通过作家的感觉形成一种意象,意象其实就是形象的另一种形态。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象中的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和价值。 对联作为最短的文学形式,要表现社会时代宏大的主题,即所谓的“庙堂之气象”。这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和当代有识之士所追求的大雅之境。是厚重的文化传承与作家所追求的文化风骨的无间和融合。《论语》中“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道德经》中“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都是讲做人的境界。但却自古以来都贯穿在文人对联的创作中。如“厉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又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等。都明显的体现“君子不重则不威”的儒家思想。 “建党为民求解放,兴邦立业树宏图。”(刘耀南) “离时两袖清风客,归去一腔热血人。”(吴奉岱)。 .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做人思想境界。在当今,自然会追求与时俱进的新境界。上述两联,就是这种境界的体现。当然,在审美主调中有着多元的雅正之意和文人的书卷之气,也是人们对对联创作所追求的重要审美境界。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说,由于对联形式的规定性较强,形式变化空间很有限。所以,长期以来文人联家对对联创作,无意于在形式上求新求变,而重在内在文化境界的蕴含上下工夫。艺术境界表现于作品,就是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蒙之中的真理闪闪发光。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以轻骑兵一样短平快,蕴含深厚,受众广泛的艺术的特点发挥文学与文化的社会历史功能。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尔曼说:“艺术家的职责是利用有限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发挥艺术才能,尽可能的创造出最华美的乐章。”艺术是文化的最早而最优秀的成果,艺术的任务(包括对联)在于发现和表达事物的主要特征,艺术的寿命必然与文化一样长久。大庆的对联事业正在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让我们用对联这种特别的文学形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为繁荣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5年5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