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盆景梅》之赏析
七绝 盆景梅 心语轩窗 愿守孤山把梦栽,不教夫婿惹兰台。 幽窗雪下谁人叩,未及询来鹤已开。
一幅意境幽远、引人遐想的诗意画卷,处处留白,给予读者无尽的探索空间去品味其中的美妙。 首句“愿守孤山把梦栽”根据“林逋以梅为妻赋予梅花,以鹤为子”的典故,赋予盆景梅一位超脱尘世的“梅妻”形象。她钟情于夫婿,毅然扎根于属于自己的静谧角落,呵护内心的梦想,尽显其高洁、清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风姿。 次句“不教夫婿惹兰台“顺着拟人化的笔调,如同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知性少妇。不容许自己身边有任何污秽存在。这里的 “夫婿”,显然指林逋。可类比为与梅花心灵相通、同样纯净高雅的情怀。梅花以近乎执拗的执着,为 “夫婿” 筑起一道抵御世俗的坚固屏障,使其远离象征功名利禄、虚荣繁华的 “兰台” 之地,深度强化了自身遗世独立、冰清玉洁的品性,守护着内心纯净的精神家园,不被丝毫尘埃沾染。 接下来“幽窗雪下谁人叩”,诗意在此骤然一转,从对梅花内在品格的精雕细琢中抽离,精心勾勒出一幅雪夜幽窗的唯美神秘场景。窗外,大雪纷纷扬扬,如轻柔的羽毛肆意飘飞,将整个天地温柔地包裹进一片静谧之中,万籁俱寂之下,唯有一扇紧闭的幽窗,突兀地传来几声若有若无的叩击声。 这叩击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激起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寒意与神秘气息相互交融,肆意弥漫,引得人们不禁在心底反复揣测:究竟是谁在这寒夜踏雪而来?是与梅花志趣相投、能够共赏其高洁风骨的挚友,悄然带着融融暖意前来相聚?还是同样钟情于这份清幽、慕名寻访心灵慰藉的隐者?亦或是来自别样神秘世界、怀揣特殊期许的访客?诗人巧妙地在此留白,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神秘氛围之中,开启想象之旅。 尾句 “未及询来鹤已开”,紧密贴合前文营造的紧张神秘氛围。屋内之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叩窗声惊起,满心疑惑,还没来得及开口探问叩窗者究竟是谁,一声清亮的鹤唳划破寂静夜空。鹤子已悄然将窗扇开启。到此诗文戛然而止。此时,读者心中疑云更重:为何是鹤子开窗而非梅?是叩窗者的举动触动了它的警觉,还是它敏锐捕捉到与梅花相关的微妙气息变化?到底是谁来了呢?他为什么来? 其实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奇妙悬疑的问题,得出梅的独特品格。 第一,我们可以品味出梅的暗香特点。即使梅坚守在这孤山,哪怕成为一盆景梅。都不愿红杏出墙,招惹是非。但孤山关不住这怡人暗香,自是有人来寻访。 第二,我们可以品出正是由于梅的傲性和忠贞,她怎么可以去向一个未知敲窗者开窗呢?雪中敲窗是不是一登徒子呢? 随着窗子开启,目光自然而然随着诗人的笔触望向窗外,那神秘的叩窗者身影隐现于纷飞的大雪之中,究竟是谁呢?诗人最终并未给出确切答案,而是将这一悬念完整地保留下来。这雪夜孤山,清冷高洁之气四溢,诸多元素都暗示着可能的访客身份,或许是那被文人墨客赋予浪漫神秘光晕的月,悄然循梅香而来,轻叩幽窗。或许,在雪中无处藏身,只好带着诗意的拜帖,却又羞涩地隐匿在朦胧之后,来此暗香之地寻求避居?不肯轻易袒露真容;又或许是其他同样钟情于这高洁之境的未知存在。 这般含蓄的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神秘感,让读者的想象如同脱缰野马,肆意驰骋在这空灵的诗意天地间,反复玩味、细细品味那悠长无尽的余韵,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回味这首诗,凭借巧妙的用典而加以改编引申以及精心营造的留白,丝丝入扣地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品性、坚守精神,以及诗人由此而生的向往之情,读来如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涤荡,更让读者成为这诗意世界的探索者,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