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刊头题字:钟振振
“诗评”系泰安市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会刊《泰山论坛》专用号,已邀众多当代名家发文、评诗。
《泰山论坛》第112期
吴惠良《试谈当代散曲精品之标准》
试谈当代散曲精品之标准
内容提要
散曲因与诗词赋联等体制与表现形式的不同,在创作、诗教、评论及评选上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在坚持“人民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大前提下,根据“格高、意新、情真、味厚、词工、时宜”的精品标准的大框架,试就散曲精品创作之标准,进行逐项分析,详解其理和相互关系,对散曲精品的创作、培训、评论、评选及推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当代散曲 精品 标准
创作筛选推介精品是我们中华诗词界当下工作的中心,而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精品,是当下我们都想解决好的问题,否则,无以创作之准绳,无以筛选之目标,无以推介之必要。那么精品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体方向还是明确的,在坚持“人民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大方向的要求下,我们诗词界推出了“格高、意新、情真、味厚、词工、时宜”的一个总体标准,但笔者认为:这个“标准”只是一个粗线条的大框架,还不够具体,操作起来还有难度不易把握,应当按照诗词曲赋联分门别类地予以细化,制定所谓的实施细则。艺术精品的评判虽没有也不可能象体育比赛项目那样有严格的规则,但总不能凭专家的感觉或个人的观点来评判,应当有个较为详细的“依凭”来衡量,方能有个“抓手”,所评的精品才会有“信服度”也或“权威性”。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散曲精品之标准,谈谈个人之见,以求教大方名家。
散曲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由宋词俗化而来,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始于宋盛于元。散曲流动着诗词等韵文体的血液,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但基于散曲的体制、韵律、语言等表现形式的不同,在创作标准上的要求,与诗词赋联的标准,有着明显的差异与不同。因此,在制定散曲精品的“标准”上,应该与诗词赋联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笔者根据散曲体制的特点,结合“格高、意新、情真、味厚、词工、时宜”总体框架的要求,进行逐项分析,厘清“标准”及相互关系,以便实践指导。
一、散曲精品标准的“格高”
何为“格”,从本义上讲它指的是树木的长枝条,从字义上理解是线条纵横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但就文学作品而言它应该是“格调”或“风格”,而在“格高”的语境下,笔者认为应该是“格调”,而不是“风格”,之所以作这样的判断,是因为风格不分高下,只能是有无或有别于其它。那么“格调”将作何解释?所谓格调主要指文学作品或个人的美学品格、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体体现。它涉及到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审美感受,是作品给予人的整体印象和感觉。格调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它更多地反映了创作者的内在修养和审美追求,是作品深层次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体现。这里,为了加深理解,有必要对“内在修养”及“审美趋向”这两个词作一辩析。所谓内在修养,它涵盖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知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是综合素质的体现。那审美趋向呢?那就是创作者作什么样的审美追求,也可以说是处在什么样的审美境界。我们说审美一般有四种境界,如:艳俗、含蓄、矫情、病态等。
就散曲而言,“格高”就是格调的高,就是曲作者内在的修养好,审美高,所创作的作品文化艺术、社会及语言的价值大。如元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些作品都反映出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其艺术造诣也堪称一流。再看徐耿华先生的〔双调•折桂令〕《老来乐》“抛却了利索名缰,醒也堂堂,睡也堂堂。兴会良朋,高谈风月,闲话农桑。有闲情每天上网,无拘谨随遇而康。睡觉脱光,吃面喝汤,打麻将连庄,穿裤子宽裆”。都体现了作者不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现代社会的思想境界,审美趋向高雅含蓄,创作手法别具一格。三首古今例曲,其主旨都能观照社会发展,洞察历史真相,关注民众生活,揭示人生哲理,具有引领时代潮流的艺术魄力和感招力,其思想深邃,格局宏大。
二、散曲精品标准的“意新”
所谓“意”,通常指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或情感,它涵盖了作者在创作时的意向、意志、意图、意愿等。对于散曲作品来说,它通过特有的韵律体系、语言体系、架构体系及语法修辞体系等的综合应用,对社会事物描写的过程中,反映作者的思想观念及审美观念时所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主张”,而这个“主张”必须通过读者自己去领会和体悟才能得到。那么这个"新"呢?就是要求“古无先例”、“今无同例”,具有前瞻的、独特的、奇异的、生发的、深挖的等等,总之,是“别具一格”的,方称之为“新”。散曲精品的“意新”就是要通过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架构,独到的见解以及独特的视角所表现出来的,让人深思、令人深悟、给人启示、予人感化的中心思想及主旨观念等等。
我们可通过对古人及当代散曲精品的分析,来加深对“意新”的理解。如元汤式的〔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此曲立意的“新”在于对西湖的今昔对比,来表现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动荡,以西湖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的思想情感。再如元代的徐再思〔双调•清江引〕《相思》“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此曲将相思比作追债,立意新颖,感受深刻。当代南广勋先生〔正宫•醉太平〕《外行看冬运(组曲)之三花样滑冰》“花花的彩图,紧紧的衣服,小哥陪着俊媳妇,在冰凌上跳舞。一忽儿两手牵拉住,一忽儿转个陀螺步。一忽儿抱住又扔出,也不怕摔疼了屁股”!以独特的视角及恢谐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予人以立意之新,达到了感染人的艺术效果。
三、散曲精品标准的“情真”
“情”本义指的是感情、情绪,后引伸出实情、情况及情形等意义。散曲作品中的“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对人物事件的感发而催生出来的喜怒哀乐变化的种种情绪。而“真”是实的,不是虚假的,无中生有的,更不是无病呻吟的。精品所反映出的“情”必须是“真”的,是作者发自内心的,从心底里掏出的自身感受与体验,因此它能打动人、感染人、感召人,与之产生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从古至今,凡能成为精品或能留传于后世的,所反映的主题也好,故事情节也好,其流露的情感都是深沉的、真挚的,来自生活的体验有感而发的。戏剧人物、电影情节、小说故事等文艺精品无不如是。那么散曲精品更是如此。我们从古代留传下来的散曲精品中有很多“情真”的作品,如:元姚燧〔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短短四句,写出了妻子对丈夫出征在外的思念与担心受寒之情,而这“情”是发自心底里最细腻最真挚的情感,让人动容,产生共鸣。再如当代南广勋先生的〔正宫•醉太平〕《旧居》“老爹走啦,留我看家,青竹垂首不喧哗,叶噙泪花。燕巢还在屋檐下。旧居未作新规划。待他归来做巡查,好知道啥啥在哪”。表达了作者对老爹走后的深切怀念之情,作者如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哪来那么的真切,那么的感动人心。此曲之精彩就在于其情至真至深,成为散曲精品标准中“情真”的典范。
四、散曲精品标准的“味厚”
“味”其本义是滋味、味道。从文学艺术作品的角度来说,它所赋予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可以在语义及语境应用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从语义层面上指事物本身所具备的特质或属性,也可以指人们对这些特质或属性的主观感受和理解。它体现在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的多个方面,需要读者去品赏领悟。从语境应用层面上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应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给人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所带来的种种感受。
从散曲作品的角度来说,这个“味”跟其他文艺类别的作品既有共性但更具个性。散曲的“味”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感的表达上,是音乐性和文学性的综合表现。它包含着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意味”、“韵味”、“趣味”等,更有自己“曲味”所特有的“泥土味”、“烟火味”、“哈唎味”、“蒜酪味”等。
(一)、“泥土味”,这与它的出生有关系,因它源于民间田头地尾,流传于坊间闾巷,伴随于农家生活而自带泥土的味道。如元孙周卿〔双调•蟾宫曲〕《自乐二》“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再如元卢挚〔双调•沉醉东风〕《闲居》:“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等,都与农家田事活动或辞官退隐山野闲居的题材有关,曲中乡土气味浓厚。如当代李宏弟先生的〔双调•水仙子带折桂令〕《闲适》:“耕云种月走天涯,补肺缝心沐晚霞。西篱说说桃源话,烦时头一扎,望青蔬解解疲乏。抽空勤锄草,得闲频打芽,傻呆呆看看开花。(带)傻呆呆看看开花,挷挷藤条,莳莳黄瓜。整整蔬形,扶扶弱蔓,逗逗昏鸦。花蚊子红包送达,黑脸庞臭汗垂滑。品品香茶,赏赏奇葩,沉醉西园,忘了回家”。无论是古代或当代的精品中,都含有浓厚的乡村农家田头劳作生活的气息与土地味道。
(二)、“烟火味”,烟火本义指炊烟,即生火做饭的烟雾。而这“烟火味"在散曲作品中所指的就是社会底层民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及民风所带来的特有气息。它根植于乡土、根植于传统、根植于下里巴人。具有地域性、时域性和民族性。如元卢挚〔双调•蟾宫曲〕《沙三伴哥来嗏》:“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元孙周卿〔双调•水仙子〕《山居自乐》“西风篱菊灿秋花,落日枫林噪晚鸦。数椽茅屋青山下,是山中宰相家。教儿孙自种桑麻。亲眷至煨香芋,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从卢挚、孙周卿的两曲中都涉及到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礼仪往来及待人接物等乡风民俗,其充满着人间烟火味。同样现代社会的生活也如此,只不过所体现的方式不同罢了。如当代徐瑞理先生的〔双调•沽美酒带快活年〕《王老五逛年博会》“年关将近了,日夜费操劳,麻辣酸甜众味调。好生苦恼,俺只得年博会上选原料。(带)进得来前摊后铺细观瞧,东边宁夏羔。西边南海大鳞鱽,满屋湖鲜妙。更有山珍俏,全是宝”。从逛年博会购年货中,反映当代幸福社会城乡居民过年过节的浓厚气氛所体现出的烟火味。
(三)、“哈唎味”,是散曲所体现出的一种天然的、本真的、清纯的风味。元曲论家 钟嗣成说:“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王举之也对此有很好的概括:“问蛤蜊风致何如?秀出乾坤,功在诗书,云叶轻盈,灵华纤腻,人物清癯。采燕赵天然丽语,拾姚卢肘后明珠。”等,因哈唎是东南沿海百姓大众喜爱的海产品,用"“哈唎”来比喻,其实就指代有平民的、山野的趣味。我们光从当代的散曲佳作中也可领略到。如南广勋先生的〔正宫•塞鸿秋〕《萤火虫》“倏忽又是秋天到,天黑又见萤虫闹。飞出蒿草穿街道,人前人后来回绕。腚尖那点儿光,敢向星空耀,烛天自诩红灯照”。又如岳贵春先生的〔中吕•山坡羊〕《喜得小孙女》“时而睡笑,时而哭闹,爷爷奶奶轮番抱。你瞧瞧,我瞧瞧,都夸小脸儿生来俏。乐得俺把烦忧全忘了,钱,咱愿掏;汤,咱愿煲”。他们作品的素材都来自生活当中,不扭捏造作,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本真,体现精品中的“哈蜊味”。
(四)、“蒜酪味”,就是大蒜的辛辣味与奶酪的浓醇香甜味。与散曲而言就具原始的、野生的、辛辣的、刺激的,同时又具温醇的、柔和的、甜美的。如元佚名〔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再如徐耿华先生的〔中吕•醉高歌带过红绣鞋〕《某公论续弦》:“某公丧偶三秋,好友亲朋运筹。张三介绍杨花秀,李四撮合宋柳。(过)提起续弦眉皱,闲花野草通收。此间学问有研究:太多方便奶,何须养头牛。亏他厚颜寻口”。这两首例曲其讥讽辛辣之大蒜味颇浓。再看韩景明先生的〔正宫•叨叨令带折桂令〕《哭嫁》“新娘秀发吹成浪,高跟靴子擦铮亮。一身艳彩神奇样,犹如仙女从天降。轿车到也么哥,放声哭也么哥,唱辞谐趣随风荡。(带)告别了年迈高堂,后院鸡鸭,圈里牛羊。走到宅门,骂天骂地,又骂红娘。抛泪水、人前假装,送秋波、车内真狂。搂一会新郎,吻一会新郎,关紧了车窗”。以上几例都具清新、温馨、甜润却又具酸涩辛辣的所谓五味杂陈的“蒜酪味”,它成为散曲精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当然,散曲精品的“味厚”,不仅仅限于这么几种,所体现的味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渗杂其间溶于彼此。总之,随语境的变化而不同。
五、散曲精品标准的“词工”
这里所指的“词”,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唐诗宋词的“词”,它从本义上说是语言中具有固定语音形式和特定意义的、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但对于散曲来说,这个“词”所赋予的内涵不仅仅是本义上的,而应当是散曲在创作时为内容服务时所表现的一切形式。它包括音韵、格律、句式、语法、修辞、结构及体例等。“词工”就是要求散曲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长于对这些"技艺"的巧妙应用。“词工”是散曲精品标准中最基本的要求,是作者文采的表现,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的形而下的东西。
周德清《作词十法》所论述的“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定格”,是对散曲“词工”的很好注解,虽不完全且在某些方面有所争议,但作为创作标准"词工"的要求一直被沿用所遵循。
我们可试列几例,来看看古今散曲在这方面的应用和表现。如元白朴〔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元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再如元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二首》、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乔吉〔越调•天净沙〕《即事》等,在鼎足对、连壁对、扇面对、叠字、衬字等方面的应用上有独到的一面,堪称典范之作。如当代曲家在形式表现都出手不凡,在“词工”方面的佳作精品很多,列举一二。如徐耿华先生的〔双调•胡十八〕《同学聚会有感》“师兄妹,一大伙。心机女,富家婆,饰金戴钻靓衣着。摆阔,摆阔,人富歪理多,说啥都没错!师兄妹,一大伙。农家汉,住寒窝,粗茶淡饭自行车。畏缩,畏缩,人穷言语拙,说啥都觉错!”李宏弟先生的〔双调•水仙子带折桂令〕《华山脚下战国魏长城南起点遗址》“一袭荒草覆残身,一阵清风荡旧痕。一堆老土留刀印,一溪抚妙音,一禅庭紫气氤氲。一任青松戴,一畦油菜馨,一方丘惯看红尘。 (带)一方丘惯看红尘,屹立千年,不论魏秦。常倚莲峰,常襟渭水,常枕山林。忆往昔烽烟滚滚,思新元万象欣欣。抛却仇恩,抛却人神,抛却纷争,惟羡当今”。还有郭顺敏先生的〔中吕•红绣鞋〕《在黄河壶口瀑布前拍照(通韵)》;徐瑞理先生〔商调•秦楼月〕《雪中情》等,在他们这些作品中衬字、复沓、增句、排比及结构、体制的应用十分精彩,不胜枚举。
六、散曲精品标准的“时宜”
这里的“时宜”指的是现时的需要和风尚。语出《汉书•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作为散曲精品的创作,应立足当下,注重现实,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真实地的反映当前社会的现状,把准时代脉博,或歌颂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各行各业所取得丰硕成果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或针砭时弊、鞭策社会,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古时元曲,其流传下来的散曲精品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如明冯惟敏〔双调•玉江引〕《农苦》“倒了房宅,堪怜生计蹙;冲了田园,难将双手杌。陆地水平铺,秋禾风乱舞。水旱相仍,农家何日足?墙壁通连,穷年何处补,往常时不似今番苦,万事由天做。又无糊口粮,那有遮身布,几桩儿不由人不叫苦”。反映当时社会遭遇旱涝天灾时老百姓家图四壁,忍饥挨饿的悲惨生活的现实状况。如元乔吉〔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府》“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哇。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就是通过福王府遗址衰败的描写,表现当时朝代更替,兴亡盛衰无常的社会变迁的现状,揭露朝庭的黑暗,反映底层民众生活的困境。
当今在反映现实,体现时代精神方面主题的精品也很多。比如周成村先生〔仙吕•春从天上来〕《“太空教师”王亚平》“茫茫浩宇,渺渺鸿蒙。莺声凤韵动天宫,琼楼玉宇女先生。寄语红领巾,扣条寻掌太空。摘星斗,逐流萤。河清海清,日明月明,环宇春光送”。张四喜先生的〔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观看荣获共和国功勋称号人物国家荣誉称号人物步入人民大会堂走红地毯》“仪容放光,步伐铿锵。气昂昂英雄勇武,发苍苍轮椅经霜。一座座巍峨泰山,一篇篇传世华章。(过)看他们挟稻蔬千顷溢芬芳,率潜艇龙行傲汪洋。携嫦娥奔月启新航,统重器隆隆射天狼。泪盈眶,敬仰这埋名隐姓郎,爱煞他动地惊天王”。这两位曲家的作品都反映了我国航天、军事、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描写基层劳动人民生活和工作状态的题材,更是俯首皆拾,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李宏弟先生《三百六十行咏叹调》等,这些作品都通过生动的描写,较为真实地反峡了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从古今例曲作品中可以看出,“时宜”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时宜”列为精品中的“六大标准”之一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是必须的。
行文至此,就“格高、意新、情真、味厚、词工、时宜”与散曲精品标准的要求进行了对应的论述,为了便于理解,笔者进行了各项分述,但并不表示各项是独立的存在,它们是互为作用、互为生发、互为因果等的关系。比如“词工”,它是技术层面的,直接影响作品的立意与格调的高下,“味厚”能生动形象地表达“情真”等等。总之,散曲精品的标准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能人为的割裂予以单独的评判,虽在精品中各方的体现有所侧重,但在评价过程中,对其是否属于精品,当进行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厘清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包容各种审美意趣,认同各种风格流派,方能不失偏颇且公平公正。在此基础上对推出的评选机制及参与推选的评委具有合理性和信任度,对所推选出的精品具有权威性。
名家风采
吴惠良简介
吴惠良,浙江东阳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和楹联学会会员,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东阳诗联散曲社社长。《东阳散曲》主编。诗词曲作品及评论文章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散曲》《中国当代散曲》《九州散曲》《瞿塘潮诗评》《云帆诗友会》等纸媒微刊。《泰山论坛》曲评特邀嘉宾。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