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30
注册时间2014-5-7
威望1165
金钱2671
贡献1207
金牌会员
 
威望- 1165 点
贡献- 1207 次
金钱- 2671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5-8-3 18:0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于都唢呐《公婆吹》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饱蘸浓郁的乡情。早在1929年毛主席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了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曾大显神威,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得胜曲》等《公婆吹》曲目依依难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的。从前,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以及过年或获得丰收之际,都要请几个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改革开放使老区人民逐步富裕起来,生活中的喜事越来越多,《公婆吹》不仅在红白喜事、老人祝寿、乔迁新居时吹奏,而且在送子参军、举办集体婚礼、男到女家、开张剪彩时都要聘请唢呐乐队,以壮声势。每当秋收以后,农村唢呐乐手更是被上请下迎,应接不暇。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各种重大的庆典活动、比赛、演出中频频出现,屡获佳绩,因而早在1992年,于都就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不断深入,许多昔日在家务农的年青人纷纷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去了。而一些唢呐老艺人也年事已高,不再从事唢呐的吹奏。于都唢呐《公婆吹》的演奏形式面临失传,抢救于都唢呐《公婆吹》这支客家文化宝库的奇葩,使其能够后继有人,发扬光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