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6|回复: 2

[国学纵横] 思无邪漫谈之三十三:驳“明智山有虎”歪解叶嘉莹

[复制链接]

70

主题

156

帖子

12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1
贡献
197
金钱
496
发表于 2024-11-26 22: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思无邪a 于 2024-11-27 10:04 编辑

       思无邪漫谈之三十三:驳“明智山有虎”歪解叶嘉莹
      

      这个小文或者说驳议,在“明知山有虎”(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明知山有虎为“有虎”)贴出《浅谈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之后,本来是要专文发出的,因为杂事迟了两天。毕竟属于理论问题,又有涉名家名论,应该说清楚。所以把当时跟帖时的未尽之言,在此补及并单独成篇。
     
   
     《浅谈叶嘉莹先生的局限性》,帖主确有勇气,专挑专家大家,偏向虎山行。但不能不坦率的说:“有虎”之于叶嘉莹先生《什么样的诗是好诗》的有关解读,是肤浅、错误的。
      有虎会员说:“就说这篇《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吧,叶先生的绝大部分说法无疑都是对的。关于好诗,叶先生认为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有二:其一是感发生命的有无;其二是所传达的这一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简而言之,这第一条其实说了两层意思:一曰“缘情”,二曰“不隔”。这无疑都是对的,但是,叶先生的第二条显然没说清楚。窃以为,第二条中应该只有深、厚、大、正,而无浅、薄、小、邪才是。”
      
叶先生《什么样的诗是好诗》里的原话是:“所以,诗的好坏,第一要看有无感发的生命,第二要看能否适当地传达。与此同时,感发的生命人们常会有,然而它却有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等种种不同,每一种感情都是不一样的。”
      
      
      叶先生的“诗之好坏第一要看”“有无感发的生命”,应该是说 : 好诗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征:即真实的、情感的、心灵的、骨子里的、血液中的、人生体验的、生命感悟的。很显然,它不仅仅是说是情感的,更强调一定是生命的;不只是感性的,还是理智的;不是肤表的,是骨髓里的。这一条,其实来于《毛诗序》的“诗言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和钟嵘《诗品》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这种"生命感发",它不是表层、一时的激动、感动,常常是所感所思早已酝酿在心,于偶然中涌出必然。毛泽东收到李淑一来信和《菩萨蛮》后,很快回了信并寄上《蝶恋花·答李淑一》。毛主席答李淑一兴发很快,但怀念杨开慧、柳直荀,一定是所积已久——由此可见,有虎对叶先生诗词是“感发的生命”的“缘情”、“不隔”解,似是而非,显然错谬!"缘情"肤浅,“不隔”风马牛不相及。叶先生的“第一",主要是说感悟、“感发”,还没有说到“传达”、表达。
      

      叶先生的“诗之好坏第二要看”“能否适当地传达”,无疑是指表现力,即诗者的认知能力、提炼能力、立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造境能力和语言能力等等,也就是好的内容好的情感是否能够找到好的表现形式。而审美不同,能力不同,就会“有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种种等不同”。前述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不是硬做,不是强说愁,不是附庸风雅于泥古,是“生命感发”。这“生命感发”又是在“第一等胸襟”和充满浪漫主义又在文章诗词巨匠下完成,想象力思维开阔,表达力天衣无缝,天上地下,人间神仙,感性与理智齐飞,私情并道义共茂,语言与内涵和谐,这自然就成就了让人泪目又振作的千古名词。
      由此,我们还可以拿来蒋介石当年动员国民党及重庆等地文人写《沁园春·雪》以抵消、贬低毛泽东纵横捭阖、尽显共产党人胸襟的《沁园春·雪》的那场闹剧,作说明。

      同样题材同样诗词样式,国民党文人出手的《沁园春·雪》,或酸臭迂腐、或扭捏作态、或小里小气、或陈词滥调、或妒火中烧、或贬低叽骂、或螳螂反动,委实丑态百出。这些费尽气力,不但无遮无损毛伟人半点光彩,反而越发衬托出毛泽东的胸怀大气、立意高远和文采飞扬——在《沁园春·雪》的歌咏中,我们可以更为明晰的理解叶先生的“能否适当表达”以及“深浅、厚薄、大小、邪正”的诗词好坏阐述。这就是:由于三观、立场、审美和功力的不同,因而决定、影响了作品格调、境界的不同或大相径庭。有虎的“第二条中应该只有深、厚、大、正,而无浅、薄、小、邪才是”的“窃以为”,的确是私下以为、一己以为、错谬以为,歪批了三国!
      
      
      有虎会员对于叶先生《什么样的诗是好诗》的“第一、第二"的理解和解读,与叶先生的原意是“有隔”“大隔“还错误的,在没有读懂叶先生这篇读者较多、影响较大的诗谈就匆忙草率质疑还妄下“叶先生是有局限性的"断语,是对叶先生及其理论的不负责,也是一种理论探讨的轻慢和随意。
     
      什么样的诗是好诗?因了认知不同,答案自然也会不同;即使同宗诗教一致,亦有表述不一和追求差异。     
      我认同叶先生的见解。
     (2021-10-30)










70

主题

156

帖子

12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1
贡献
197
金钱
49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6 22: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前的,重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56

帖子

12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1
贡献
197
金钱
49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8: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无邪a 于 2024-11-27 10:05 编辑

叶嘉莹:什么样诗才是好诗?
作者:叶嘉莹   2019年11月11日 10:07  中国诗歌网    2

英国有一位学者叫理查兹(I.A.Richards),曾对学生做过一个测验,让他们区别好诗和坏诗。一般人对名诗人往往盲目崇拜,一见莎士比亚的名字就以为是好诗,一见李白、杜甫的名字就以为是好诗,但理查兹在测验时,隐去了作者的姓名,只留下诗歌。

结果有些人判断得很不正确,他们把好诗当作了坏诗,把坏诗当作了好诗。这种情形,不论在外国或中国,都是很普遍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才叫好诗呢?怎样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呢?这是一个很重要而又经常遇到的问题。

要想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该首先认清什么才是一首诗歌的重要质素。我们就先说中国诗歌,我以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

表达感动:诗歌孕育的开始
《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首先内心之中要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再用话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

如果你看到自然界山青水碧、草绿花红的风景,而你只是记叙风景的外表,没有你自身内心的感动,你就不能写出好诗。

可是内心怎样才能有所感动呢?《礼记·乐记》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人心受外界事物的感动,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大自然的因素,一种是人世间的因素。

先谈大自然给予人的感动,像杜甫《曲江》诗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写得很好,具有诗人敏锐的心灵。

他对春天有这样赏爱的感情,有这样完美的追求,他看到一片花飞,就感到春光不完整和破碎了,所以说“一片花飞减却春”。

接着又说“风飘万点正愁人”,何况等到狂风把万点繁红都吹落,当然更使人忧伤。他是看到花飞花落就引起这样的感动。

杜甫在《曲江》的另一首诗中还写有这样两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观察得仔细、深微,那藏于花丛深处的蝴蝶,他看到了,那蜻蜓点水的姿态,他也看到了。这是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给他的感动,使他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好诗与坏诗的不同
大自然的景物是大家所共见的,可你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诗。
是要你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

现在我们要将两句坏诗与杜诗做一对比:

这是仇兆鳌在注解杜甫《曲江》二首时引用的晚唐诗人写的“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前文我曾提到那位英国教授所做的测验,如果我现在把这两句诗写给大家,然后再把一句也是写动物的诗——“群鸡正乱叫”,也写给大家,你说哪首是好诗,哪首是坏诗。

你看,“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写得多么漂亮,而且对偶是多么工整,说有一条鱼跳出来横过像白绸一样的水面,这个形象就如同一根玉尺抛在白绸子上;又说黄莺穿过像丝线一样的柳条,黄莺是黄色的,飞来飞去,就像一枚金梭一样在许多条丝线中穿织。

从这两句诗的形象描写及其对偶的工整来说,好像是好诗。而“群鸡正乱叫”,大家一定说不好。

但评价诗的好坏,是不以外表是否美丽为标准的。

诗歌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要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才是好诗。

而像上边的两句诗,很容易混淆我们的耳目,因为它外表很漂亮,就会使人误认为是好诗,然而在这两句诗中,没有任何感发的作用和内心的感动。

心动与否,内心有无一种真正感发的活动,是作为诗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

只是用眼睛去看,没有用心去感受,尽管也学会了描写的技巧,写出了如此漂亮的句子,然而这不是好诗,因为它只有文字和技巧而缺乏诗歌应有的生命。

“群鸡正乱叫”,是杜甫的句子,是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经历了不知家人妻子生死存亡的长期隔绝和分离,回到自己家中写成的。

你不要以为它不美丽,倒是那里面有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有多么深厚的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

所以判断诗歌的好坏,不该只从外表的美丽和文字安排的技巧来判断,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只要有形象就是好诗。

杜甫写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和仇兆鳖所举的两句诗有什么不同呢?杜甫和仇氏,写的都是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的美丽事物,表面看起来都很美,而杜甫那两句是好诗,晚唐诗人那两句是坏诗,因为仇氏那两句写的只是眼睛所看到的一个形象,没有内心之中的感发的活动,杜甫的两句则有之。

感动要让别人也感受到

好诗和坏诗的区别,除了有无感发的生命这一项衡量的标准外,还有另一项,就是你有没有把这感发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也受到你的感动。

我在台大教书时,有“诗选及习作”一门课,学生都要练习写诗。我引用《易经·乾封·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说真诚是作文也是做人最起码的条件和基本的要求,于是一位学生交来了这样的诗作,他写道“红叶枕边香”,我说我不大能接受:

第一,红叶不香;
第二,红叶长在外面,在山里,怎样会在枕边呢?
但他说这是真实的,老师不是说要真诚吗?
原来这红叶是他女朋友寄给他的,上边有香水的香味也说不定,他将红叶和信放在枕边,所以“红叶枕边香”。
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作诗,第一是你要有真诚的感动,第二是你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你才是成功的。

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你内心中有了感发的活动,这是一个生命的孕育、开始。
把它写出来,使之成形,能使读者,甚至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这才完成了这种生生不已的生命。

不找最美的字,而找合适的字


凡是好的诗歌,都不应该把它任意割裂,使之破碎。
一首诗歌,甚至一组诗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要看整体的传达。
所以杜甫的“鸡群正乱叫”,只摘下一句来,好像不是好诗。
但你要看他《羌村》全部的三首诗,它所表现的是经过战争离乱,经过与妻子儿女长期的分别后回家重逢的情况。
在这里“鸡群正乱叫”是好诗,因为它在整体中是产生了一种作用的。

可见,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要在这完整的生命中有某一种作用才对。
不是你选择几个漂亮的字就成了好诗,是要看你选择的字对于传达你的感动是否适当。

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合适的字。
杜甫在一些诗中用了许多丑字,他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又说“亲故伤老丑”,然而这是好诗,因为他所经历的是那样一种艰苦患难的生活,只有这些朴拙、丑陋的字才能适当地表现那种生活。

所以,诗的好坏,第一要看有无感发的生命,第二要看能否适当地传达。

结语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内心有一种真的感动,这种感发的生命是人们常会有的,然而它却有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等种种不同,每一种感情都是不一样的。

晏几道的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情景未尝不美丽,但将晏几道的词与杜甫的诗一比较,就会发现,晏几道的词确实非常清丽,非常美好,但他那感发的生命,却缺少像杜甫的诗那份深厚、博大的力量。

所以,我们认为是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第一是感发生命的有无;第二是所传达的这一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8: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