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江咆哮 于 2024-11-26 20:53 编辑
《悼迦陵》之哀析 前天叶嘉莹先生走了,很遗憾,诗界一大损失。但更遗憾的可能是叶先生的灵魂,一生致力于古典的传承和发扬,桃李满天下,最后却是满天飞的不是“诗”的悼念“诗”,不知先生有灵,作何感想。 正想提笔也当一回俗人,却偶尔发现了《悼迦陵》这首挽灵诗,先附在下面。自叹不敢再提笔,就以赏析代挽吧。
悼迦陵 故国番邦哪起坟,迦陵一隅葬飞云。 但教墨雪藏诗骨,还听家山赋酒文。 雁过长空书雁字,香丝不再惹莲君。
起句就不落俗套。以坟这个悼亡比较忌讳的字,以设问的形式开篇。这吸引了我的眼球。突然就想起了白居易的《李白墓》。果然是首步韵作品。 附白居易诗如下: 李白墓 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故国番邦哪起坟”,这一个设问句,如洪钟大吕,敲响了全诗缅怀追思的前奏。 简洁而有力地勾勒出叶嘉莹先生一生辗转、漂泊于不同地域的坎坷经历。更是首肯了叶先生的家国情怀,结合后面一联,就仿佛勾勒出了叶先生的整个人生。含蓄哀婉而深情。深层次地引发了读者对叶先生那充满波折的人生轨迹以及深厚家国情怀的感慨,让我们真切看到了那个在时代洪流中被迫远离故土,却又始终心系家乡的叶先生形象。 “迦陵一隅葬飞云” 承接上句,“迦陵” 一词是一语三关。巧妙地指代叶嘉莹先生,既点明了所悼念之人,又因这是先生的别号,增强了文化底蕴,多了几分亲近与敬重之感。更指代了南开及居所,重要的是指代了故国。回答了上一句。那种味道,闻得到。那种伤感,摸得着。而 “葬飞云” 堪称神来之笔,极为贴切地展现了她漂泊不定的一生。好一个“飞” 字泪几行。强化了那种动荡、游离的状态,生动地描绘出先生在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中历经的种种辗转。然而,如今 “葬” 于此,意味着这漂泊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在 “迦陵一隅” 这个有着特殊寓意的地方,先生终于得以安息,就好像那漂泊的飞云找到了归处,融入了这片承载着她诸多情感与记忆的土地,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宁静与庄重,同时也赋予了先生的离去一种诗意且超脱的色彩,让我们在感慨之余,又为她能获得最终的宁静而稍感慰藉。 “但教墨雪藏诗骨”,意象独特,寓意深远。“墨雪” 在这里象征着诗词创作这一行为以及诗词文化本身,先生一生与诗词相伴,用笔墨书写下无数动人的篇章,诗词于她而言,就如同那浓厚的墨雪,纯净而又浓墨重彩。有着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而我们分明看到了这雪,就是一面旗帜,盖上这样一面旗帜,是上天给先生葬礼的最高礼遇。这个礼遇,先生当得起!彰显出先生在古典诗词领域所构筑起的独特的精神堡垒,以及其诗词成就对于文化传承的重大价值。“诗骨” 二字,来给先生盖棺定论,其内涵和外延,是很明显的,这里不再展开。 “还听家山赋酒文”,从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上更进一步。“还听”(此处读 huán 更妙)有着回归之意,仿佛先生的才情、精神以及她在诗词创作上的斐然成果,如同游子归乡一般,重新回到了 “家山”—— 那片生她养她、饱含着她深情厚谊的故土。“家山” 二字,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无论先生漂泊多远,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而她也用自己的方式,反哺滋养着家乡的文化土壤。 “赋酒文”,其妙无穷,这里也不展开,留点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宛如那醇厚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永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雁过长空书雁字” 一句,引入了极富古典韵味的 “雁” 这一意象。满满的思念、消息的信使,承载着人们的牵挂与期盼。此处,雁阵飞过广袤的天空,它们排列成的队形仿佛在书写着大大的 “人” 字,这画面感极强的描写,不仅为全诗增添了一抹灵动且开阔的景致,更重要的是,这 “书雁字” (典故见后文) 巧妙地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了,好像那雁阵是在代替人们书写着对叶嘉莹先生的深深缅怀之情,使得这份思念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天地之间绵延开来,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对先生的追思之切,进一步烘托出全诗那种既深沉又悠远的情感氛围。 “香丝不再惹莲君” 则又是一处令人拍案叫绝的妙笔。“香丝”就是藕丝,又含有无尽地 “相思”, 一语双关,既可以让人联想到那有着袅袅香气、丝丝缕缕的痛苦有甜蜜着的相思气息,婉约且惆怅的氛围,仿佛那若有若无的味道萦绕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同时又明确地点出了 “相思” 这一深层含义,表达出对先生绵绵不绝的牵挂与怀念。而 “莲君”,结合上一句里“长空过雁”正是叶先生自己的词作《浣溪沙》里的句子组成部分, 厮人已逝,自然成了典故,曾经先生借莲花来抒发内心的相思。所以这里把叶先生称为莲君,其内心的尊崇和无比哀痛,可见一斑。词作附如下: 《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如今 “不再惹” 三个字,蕴含着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既有对先生已逝的无奈与惋惜,又有着希望先生在另一个世界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与牵挂,得以安息平静的美好祈愿,体现出对逝者的敬重与关怀,也让这份追思之情更加细腻入微,触动人心。 前面二联层层递进、巧妙铺陈的基础上,到尾联实现了意境的升华与情感的完美收束。从对先生漂泊人生的回顾,到对其诗词成就与精神品质的赞美,再到借意象传达出的深切思念与祈愿,一气呵成,毫无赘余之感。诗中通过这些精心选取且饱含深意的意象,构建起了一个既有着现实生活的影子,又充满诗意想象的诗意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跟随着诗句一同去缅怀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去感受她的精神魅力,去体会那份对她深深的敬意与不舍。 最后墨浓重彩的一笔,让我们一起来揣度一下。为什么要选择白居易的这首三联诗呢,为什么不写四联呢。 我估计,按照我国传统的祭奠礼仪,三是对逝者的一种尊敬和哀悼。三炷香,三碗酒,等等都成三……另一联可能是天书,寄给了先生,我等不得见而已。虽不得见,仿佛见到都是真情,那一联更真情吧。正因为缺少了那两句,才越发凸显出一种不完美的遗憾感,而这份遗憾恰恰如同对逝者离去那种难以弥补的空缺心情的映照呀。叶嘉莹先生的离去本就是世间的一大损失,无论用怎样的文字去缅怀都好像总觉得不够圆满,所以这六句诗的形式,仿佛是在用诗歌的结构本身去呼应着内心深处那种意难平的情感,让读者在欣赏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那种不舍与遗憾交织的复杂情绪。 白居易当年或许也是怀着类似的心思,以这样看似不那么规整、留有缺憾的形式,去承载他内心充沛且复杂的情感吧。 通过这样独特的三联体式,既展现出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融入了极为个人化、饱含深情的巧思,真的是令人赞叹不已。 这首《悼迦陵》确实称得上是一首极为艺术范的祭奠诗作。它在立意上,紧扣对叶嘉莹先生的悼念与追思这一主题,却又能通过巧妙的构思,深入挖掘先生的生平经历、精神境界以及诗词贡献等多个维度,展现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诸多精巧的意象,借助双关、象征、借代等修辞手法,步韵自然流畅,将古典诗词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沉浸在那浓厚的追思缅怀之情中,尤其是比兴手法炉火纯青,平实的字词,却满满的泪痕,读下来,怎不叫人泪流满面。 呜呼,谨以拙笔,愿叶嘉莹先生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