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40|回复: 13

《悼迦陵》之哀析

[复制链接]

31

主题

90

帖子

7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7
贡献
119
金钱
297
发表于 2024-11-26 20: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江咆哮 于 2024-11-26 20:53 编辑

《悼迦陵》之哀析
      前天叶嘉莹先生走了,很遗憾,诗界一大损失。但更遗憾的可能是叶先生的灵魂,一生致力于古典的传承和发扬,桃李满天下,最后却是满天飞的不是“诗”的悼念“诗”,不知先生有灵,作何感想。
      正想提笔也当一回俗人,却偶尔发现了《悼迦陵》这首挽灵诗,先附在下面。自叹不敢再提笔,就以赏析代挽吧。

悼迦陵
故国番邦哪起坟,迦陵一隅葬飞云。
但教墨雪藏诗骨,还听家山赋酒文。
雁过长空书雁字,香丝不再惹莲君。

      起句就不落俗套。以坟这个悼亡比较忌讳的字,以设问的形式开篇。这吸引了我的眼球。突然就想起了白居易的《李白墓》。果然是首步韵作品。
附白居易诗如下:
李白墓
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故国番邦哪起坟”,这一个设问句,如洪钟大吕,敲响了全诗缅怀追思的前奏。 简洁而有力地勾勒出叶嘉莹先生一生辗转、漂泊于不同地域的坎坷经历。更是首肯了叶先生的家国情怀,结合后面一联,就仿佛勾勒出了叶先生的整个人生。含蓄哀婉而深情。深层次地引发了读者对叶先生那充满波折的人生轨迹以及深厚家国情怀的感慨,让我们真切看到了那个在时代洪流中被迫远离故土,却又始终心系家乡的叶先生形象。
     “迦陵一隅葬飞云” 承接上句,“迦陵” 一词是一语三关。巧妙地指代叶嘉莹先生,既点明了所悼念之人,又因这是先生的别号,增强了文化底蕴,多了几分亲近与敬重之感。更指代了南开及居所,重要的是指代了故国。回答了上一句。那种味道,闻得到。那种伤感,摸得着。而 “葬飞云” 堪称神来之笔,极为贴切地展现了她漂泊不定的一生。好一个“飞” 字泪几行。强化了那种动荡、游离的状态,生动地描绘出先生在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中历经的种种辗转。然而,如今 “葬” 于此,意味着这漂泊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在 “迦陵一隅” 这个有着特殊寓意的地方,先生终于得以安息,就好像那漂泊的飞云找到了归处,融入了这片承载着她诸多情感与记忆的土地,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宁静与庄重,同时也赋予了先生的离去一种诗意且超脱的色彩,让我们在感慨之余,又为她能获得最终的宁静而稍感慰藉。
      “但教墨雪藏诗骨”,意象独特,寓意深远。“墨雪” 在这里象征着诗词创作这一行为以及诗词文化本身,先生一生与诗词相伴,用笔墨书写下无数动人的篇章,诗词于她而言,就如同那浓厚的墨雪,纯净而又浓墨重彩。有着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而我们分明看到了这雪,就是一面旗帜,盖上这样一面旗帜,是上天给先生葬礼的最高礼遇。这个礼遇,先生当得起!彰显出先生在古典诗词领域所构筑起的独特的精神堡垒,以及其诗词成就对于文化传承的重大价值。“诗骨” 二字,来给先生盖棺定论,其内涵和外延,是很明显的,这里不再展开。
      “还听家山赋酒文”,从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上更进一步。“还听”(此处读 huán 更妙)有着回归之意,仿佛先生的才情、精神以及她在诗词创作上的斐然成果,如同游子归乡一般,重新回到了 “家山”—— 那片生她养她、饱含着她深情厚谊的故土。“家山” 二字,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无论先生漂泊多远,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而她也用自己的方式,反哺滋养着家乡的文化土壤。 “赋酒文”,其妙无穷,这里也不展开,留点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宛如那醇厚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永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雁过长空书雁字” 一句,引入了极富古典韵味的 “雁” 这一意象。满满的思念、消息的信使,承载着人们的牵挂与期盼。此处,雁阵飞过广袤的天空,它们排列成的队形仿佛在书写着大大的 “人” 字,这画面感极强的描写,不仅为全诗增添了一抹灵动且开阔的景致,更重要的是,这 “书雁字” (典故见后文) 巧妙地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了,好像那雁阵是在代替人们书写着对叶嘉莹先生的深深缅怀之情,使得这份思念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天地之间绵延开来,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对先生的追思之切,进一步烘托出全诗那种既深沉又悠远的情感氛围。
      “香丝不再惹莲君” 则又是一处令人拍案叫绝的妙笔。“香丝”就是藕丝,又含有无尽地 “相思”, 一语双关,既可以让人联想到那有着袅袅香气、丝丝缕缕的痛苦有甜蜜着的相思气息,婉约且惆怅的氛围,仿佛那若有若无的味道萦绕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同时又明确地点出了 “相思” 这一深层含义,表达出对先生绵绵不绝的牵挂与怀念。而 “莲君”,结合上一句里“长空过雁”正是叶先生自己的词作《浣溪沙》里的句子组成部分, 厮人已逝,自然成了典故,曾经先生借莲花来抒发内心的相思。所以这里把叶先生称为莲君,其内心的尊崇和无比哀痛,可见一斑。词作附如下:
《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如今 “不再惹” 三个字,蕴含着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既有对先生已逝的无奈与惋惜,又有着希望先生在另一个世界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与牵挂,得以安息平静的美好祈愿,体现出对逝者的敬重与关怀,也让这份追思之情更加细腻入微,触动人心。
       前面二联层层递进、巧妙铺陈的基础上,到尾联实现了意境的升华与情感的完美收束。从对先生漂泊人生的回顾,到对其诗词成就与精神品质的赞美,再到借意象传达出的深切思念与祈愿,一气呵成,毫无赘余之感。诗中通过这些精心选取且饱含深意的意象,构建起了一个既有着现实生活的影子,又充满诗意想象的诗意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跟随着诗句一同去缅怀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去感受她的精神魅力,去体会那份对她深深的敬意与不舍。
       最后墨浓重彩的一笔,让我们一起来揣度一下。为什么要选择白居易的这首三联诗呢,为什么不写四联呢。
我估计,按照我国传统的祭奠礼仪,三是对逝者的一种尊敬和哀悼。三炷香,三碗酒,等等都成三……另一联可能是天书,寄给了先生,我等不得见而已。虽不得见,仿佛见到都是真情,那一联更真情吧。正因为缺少了那两句,才越发凸显出一种不完美的遗憾感,而这份遗憾恰恰如同对逝者离去那种难以弥补的空缺心情的映照呀。叶嘉莹先生的离去本就是世间的一大损失,无论用怎样的文字去缅怀都好像总觉得不够圆满,所以这六句诗的形式,仿佛是在用诗歌的结构本身去呼应着内心深处那种意难平的情感,让读者在欣赏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那种不舍与遗憾交织的复杂情绪。
       白居易当年或许也是怀着类似的心思,以这样看似不那么规整、留有缺憾的形式,去承载他内心充沛且复杂的情感吧。 通过这样独特的三联体式,既展现出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融入了极为个人化、饱含深情的巧思,真的是令人赞叹不已。
       这首《悼迦陵》确实称得上是一首极为艺术范的祭奠诗作。它在立意上,紧扣对叶嘉莹先生的悼念与追思这一主题,却又能通过巧妙的构思,深入挖掘先生的生平经历、精神境界以及诗词贡献等多个维度,展现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诸多精巧的意象,借助双关、象征、借代等修辞手法,步韵自然流畅,将古典诗词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沉浸在那浓厚的追思缅怀之情中,尤其是比兴手法炉火纯青,平实的字词,却满满的泪痕,读下来,怎不叫人泪流满面。
      呜呼,谨以拙笔,愿叶嘉莹先生一路走好!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59
贡献
13772
金钱
16760
发表于 2024-11-27 00:17: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女士生于农历荷月,故她父母为为其取了一个乳名,称“小荷子”。诗中“莲君”,或应该对应理解。   叶女士亦有《咏荷》诗。


点评

谢谢,更加深了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1-27 08: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90

帖子

7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7
贡献
119
金钱
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8: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有相逢 发表于 2024-11-27 00:17
叶女士生于农历荷月,故她父母为为其取了一个乳名,称“小荷子”。诗中“莲君”,或应该对应理解。   叶女 ...

谢谢,更加深了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发表于 2024-11-27 12: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墨浓重彩的一笔,让我们一起来揣度一下。为什么要选择白居易的这首三联诗呢,为什么不写四联呢。
我估计,按照我国传统的祭奠礼仪,三是对逝者的一种尊敬和哀悼。三炷香,三碗酒,等等都成三……


没哪么复杂,如是律,三韵律叫小律,又称别为一格。
如非律,古风而已,意尽言尽,长短由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707

主题

264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8
贡献
3820
金钱
7834
发表于 2024-11-28 10: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5
贡献
3574
金钱
4984
发表于 2024-11-30 11: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我国传统的祭奠礼仪,三是对逝者的一种尊敬和哀悼。三炷香,三碗酒,等等都成三……”
这个说法倒是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在作诗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 公认的规格规定,而四联八句诗最为一般认可的一个格律结构。
白居易 的《李白墓》诗,查看搜韵网也是如此:
   李白墓(818年) 唐 · 白居易
采石江邊李白墳,遶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壠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渚蘋溪草猶堪薦,大雅遺風不可聞。

  《悼迦陵》诗基本上是首 步韵诗,步韵的 古风诗。

   本来古风诗的格式是长短由人,但不知为何只引用了《李白墓》前三联而隐去了第四联,来作为所依证据。

点评

在现存的诸多权威的白居易诗集版本,如《白氏长庆集》等,以及古代的诗词典籍、文献资料中,所收录的《李白墓》均为六句版本。我都严格对照过了,这些版本经过了历史的传承和学者的考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是确定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1-30 14: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90

帖子

7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7
贡献
119
金钱
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14: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江咆哮 于 2024-11-30 15:00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4-11-30 11:38
“按照我国传统的祭奠礼仪,三是对逝者的一种尊敬和哀悼。三炷香,三碗酒,等等都成三……”
这个说法倒是 ...

在现存的诸多权威的白居易诗集版本,如《白氏长庆集》等,以及其他诗词典籍、文献资料中,所收录的《李白墓》均为六句版本。我都严格对照过了,我想这首步韵诗的作者也应该查过。这些版本经过了历史的传承和学者的考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是确定白居易诗歌原文的重要依据。老师依据搜韵的八句,后两句很明显是后加的,而且加的人,文学素养很差,甚至说极差。六句诗在逻辑结构上紧密相连,先景后情,层次分明。“就中淪落不過君”是明显的结句。如果加入后两句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不可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与前文的凭吊主题相契合,但与诗歌整体结构不符,显得明显冗余。前面“曾有惊天动地文”等都包括了,白居易不可能这水平。即使要用,逻辑上也该用在“就中淪落不過君”前面。  用字也都是重复上面的。如“草”、“不”、“可“。而且韵脚“闻”和“文”同音。这种现象出现在成熟的律诗中,是很少的,只有极个别。后加的痕迹很重。就算原作可能出现这种现象,但这些异常都这么密集地出现的7、8句上,就不是巧合了,只能说是别人加的。谢谢您的关注和交流,我很喜欢这样的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502

帖子

2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1
贡献
655
金钱
1111
发表于 2024-11-30 16: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句诗在逻辑结构上紧密相连,先景后情,层次分明。这句说的很好。但你看看

故国番邦哪起坟,迦陵一隅葬飞云。
但教墨雪藏诗骨,还听家山赋酒文。
雁过长空书雁字,香丝不再惹莲君。

一隅  葬与但教  赋酒文的联系是不是有些牵强。还有(雁过长空书雁字)是不是与(但教墨雪藏诗骨,还听家山赋酒文。)跳脱的厉害。
香丝不再惹莲君  这句不错。

总结,我同意这诗很好,是现代人写诗中不错的诗。

关于(渚蘋溪草猶堪薦,大雅遺風不可聞。)我也是有疑问。但没有人给出文献,也只能怀疑。可能是明人用小字的注批,后人加上的(妄想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5
贡献
3574
金钱
4984
发表于 2024-11-30 19: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查看了一下,有关的影印件,两个版本都有。搜韵也是有所依据的。
例如:
    李白坟.png 等。

  权威的白居易诗集版本,如《白氏长庆集》是如你所说。
  但说“明显是后加的,而且加的人,文学素养很差,甚至说极差。”此论断是不是过于轻率?


点评

我的意思不是说写这两句的人文学素养差,而是加入这两句到诗里的人,明显不符合原诗的内容,硬加在诗中凑成八句。尤其以重复字过多,再加上闻和文同音,可以看出加入的人,文学素养很差。从两句意思看,更像是读后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2-2 17: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502

帖子

2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1
贡献
655
金钱
1111
发表于 2024-11-30 20: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渚蘋溪草猶堪薦,大雅遺風不可聞。)这句的黑框不是后加的,那么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就是本诗。  

诗要醒目,首句以“坟”为首韵,充分说明白居易的文学自信,不愧李杜白的排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59
贡献
13772
金钱
16760
发表于 2024-11-30 20:5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解放后暨文革后首次出版付印的《白居易集》(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十月笫一版第一次印刷 . 四册/套)第二册第三六三页 :
                李白墓

   採石江邊李白墳,遶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兰詩人多簿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抄录本《白居易集》“出版说明”倒数第二自然段:
   白居易生前曾親自對自己的詩文進行多次編集、整理,分爲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並請人抄寫數份,分存各處。會昌五年(八四五年),也就是他臨終前一年,寫有《白氏集後記》,自云 : 【白氏前著《長慶集》五十卷,元微之爲序,後集二十卷,自爲序;今又續後集五卷,自爲記。前后七十五卷,詩筆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  後来雖經兵亂,有些散失亡佚,但絶大部分算是完整保存下来,並以《白氏長慶集》、《白氏文集》或《白香山集》之名傳世(其中羼人少量僞作)。宋紹興刻七十一卷本《白氏長慶集》是現存最早的白集刻本,此次整理卽用紹興本作底本,請顧學頡同志參校宋明清各本進行校勘和標点。這雖然不是現存各本的會校,但舉凡原本明顯的錯誤和脱漏之處,或改或補(衍文以圆括號

点评

不知什么原因,后少部分“说明”内容傳不上来。 现补上“……衍文以圓括號爲識、脱文以方括號爲識),都一一做了校記,對于僅依版本不能解映的問題,整理者也參證史料加口以考訂,盡量使它成爲一部較爲完整的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1-30 21:28
但“兰”詩人多“簿”命,错误“兰”、“簿”二字,应为 : “但是詩人多薄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1-30 20: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59
贡献
13772
金钱
16760
发表于 2024-11-30 20:58: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有相逢 发表于 2024-11-30 20:54
根据解放后暨文革后首次出版付印的《白居易集》(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十月笫一版第一次印刷 . 四册/套)第二册 ...

但“兰”詩人多“簿”命,错误“兰”、“簿”二字,应为 : “但是詩人多薄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59
贡献
13772
金钱
16760
发表于 2024-11-30 21:28: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有相逢 发表于 2024-11-30 20:54
根据解放后暨文革后首次出版付印的《白居易集》(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十月笫一版第一次印刷 . 四册/套)第二册 ...

不知什么原因,后少部分“说明”内容傳不上来。  
    现补上“……衍文以圓括號爲識、脱文以方括號爲識),都一一做了校記,對于僅依版本不能解映的問題,整理者也參證史料加口以考訂,盡量使它成爲一部較爲完整的白集讀本。此外,整理者又將前人已經拾補的連同新近發現的佚詩佚文編爲外集兩。書末附載有關白居易的傳記和白集的序跋,以及重新編寫的白居易年谱簡編,目的是爲讀者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續完。

   这白集,“说明”中已提到,是顾学颉先生整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90

帖子

7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7
贡献
119
金钱
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17: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江咆哮 于 2024-12-2 17:59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4-11-30 19:17
重查看了一下,有关的影印件,两个版本都有。搜韵也是有所依据的。
例如:
    等。

我的意思不是说写这两句的人文学素养差,而是加入这两句到诗里的人,明显不符合原诗的内容,硬加在诗中凑成八句。尤其以重复字过多,再加上闻和文同音,可以看出加入的人,文学素养很差,或许实际并不差,只不过应付交差的痕迹很重。从两句表达的意思看,更像是读后感,批注之类。尤其是钦定全书版本,很大一部分,为完成圣旨,工作量巨大,根本没时间仔细分析而捕风捉影的错误现象比比皆是,只求一个字“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