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杨慎的诗与人
清人沈德潜的《明诗別裁集》收杨慎诗十五首,其中有首《宿金沙江》,写得非常动人: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杨慎在三十六岁那年被流放到云南永昌卫,他活到七十二岁,一直到死都不能被宽赦。在流放期间,他往来川滇间,颠沛流离,备受凄凉。杨慎的身世怎样?杨慎因何被流放?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新都,明代隶属成都府。杨慎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殿试第一,状元,授翰林编撰,他时年二十三岁。二十三岁中状元,鲲鹏举翼,年少得志,得益于家风家教。杨慎的父亲杨廷和,也有同儿子一比的地方,杨廷和十二岁中举人,真是少年出英雄;杨廷和在宪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考中进士,时年十九岁;十九岁中进士,可谓志气凌云。杨廷和杨慎父子一代风流,天下传颂。 杨廷和在正德年间为吏部尚书,与首辅大臣李东阳同心协力,匡正朝政,他们平定刘瑾阉党。李东阳致仕后,杨廷和为首辅大臣。武宗皇帝骤然驾崩,武宗又没有儿子,没立接班人,宰辅杨廷和总执朝政四十多天,他诛杀心怀不轨的江彬一党,他拥立嘉靖皇帝,他引用正人,革除前弊。如此等等,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至其除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 嘉靖皇帝很是令人失望,他一即位,急忙去议“大礼”,要把他的从未当过皇帝的父亲给追加个帝号。张璁、桂萼等躁进邪佞之徒打着“继统不继嗣”的大旗,甚嚣尘上,接踵而来。杨廷和在众大臣的支持下,反对宪宗皇帝的做法。随之而来的,杨廷和与嘉靖皇帝政见日愈不同。嘉靖三年正月,杨廷和被迫辞职。嘉靖皇帝是一个令人极为失望的君主,明朝的江山在他的统治下,开始雾霾笼罩,瘴疠充斥着四面八方。 杨慎本来得到桂萼、张璁的赏识,曾被桂萼、张璁举荐为翰林学士。然而杨慎不肯与桂萼、张璁为伍,偕同僚三十六人上书“愿赐罢斥”,也就是要集体辞职。三十六人集体辞职,这在封建王朝是否第一次出现?嘉靖皇帝大怒。杨慎率众臣伏阙大哭谏诤,杨慎被廷杖,他遍体鳞伤,他扶病被贬谪云南。 杨慎被贬谪,此一去,杨廷和再次被小人构陷,给他加上很多莫须有罪名,法当诛戮。好在嘉靖皇帝还知道是杨廷和把他扶上帝位,给个宽大处理,才被削职为民。 同朝为官的杨廷和、杨慎父子被“大礼”之议裹挟,做出那么大牺牲,现在看来,他们父子如此执着,也许实在没多大价值,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能够置生死度外,这种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精神,无疑要被称颂,要被称之为至刚至大的浩然正气! 杨慎被投往蛮荒之地,从此无缘与政治接触,如此也好,倒是闲暇无扰。他没有沉沦,他读书无所不览,而且著述颇丰。《明史》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惟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 仁人志士在逆境中也总要创出别一番天地来,杨慎像屈原被流放,像苏东坡在黄州那样,他也为历史留下了不朽篇章。 《宿金沙江》这首诗,描写往来于川滇之间的内心感受。前四句描写往年离别之情景,曾宿嘉陵江头,他把驿站栏杆拍遍,徒增黯然神伤;江水彻夜喧嚣东去,只增叠叠离愁,天地间弥漫着清幽月光;只身一人飘零,愈是倍感天地间的自己是那么渺小孤独和凄凉。这首诗的后四句,与上四句对比,是更进一层:谁料今日夜宿金沙江头,比往昔夜宿嘉陵江头更为凄苦更为伤痛!瘴海,是充满瘴疠之气的销魂寂灭心死形亡的丧人之海,比起嘉陵江来更为险恶!江声月色,往昔在嘉陵江头已是令人肠断,而今则是“江声月色哪堪说”,岂是令人肠断而已!如此之境,源于心情。“江声月色那堪说”,其江声其月色,非不壮观,非不引发壮美,而在杨慎的笔下,愈发增添愁绪而已。这是以壮美之景写浓重哀情,所以结句道出“肠断金沙万里楼”。 杨慎被贬云南,可以按照规定探家。然而回到家乡也好,再由家乡返回贬所也好,往复途中惟有愁绪满怀。嘉陵江在四川,金沙江在云南,前者是他的故乡,后者是他的流放贬谪之地,亦为第二故乡。看来,同为凄苦,后者更甚;川滇之路,江水奔流山壑奇险何其凄苦漫长! 这首诗哀怨缠绵,凄婉动人。前四句是回忆往昔离别,实则为后四句做铺垫。嘉靖皇帝议完大礼后,又专心祈求长生,不再理论朝政;又宠任大奸巨怼像严嵩那样的人去了,杨慎有那么多忧愁,恐怕不惟在一己 一身,而还在心忧天下吧? 这是一首创格之作。前四句押入声韵,“宿”、“曲”、“独”,都是入声字。入声字声调短促急迫而且喷口有力,对抒发愤扼幽咽之情大有帮助。后四句用平声韵,平声字声调上扬悠长,更能彰显回环往复之美。诗中转韵,如此转法,读者仿佛听到江水时而呜咽,时而激扬,读者仿佛看到月色时而朦胧晦暗,时而幽冷清亮,而这些变化,都是诗作者内心变化的写照。 《明诗別裁》还选录杨慎的《三岔驿》。其诗曰:“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今古消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官员北去南来,北上京师是指升官,南来是指贬谪。读者在这里,已经读不到杨慎在《宿金沙江》中写下的凄苦幽怨,愤激忧伤。杨慎在这里是在冷眼观世界。这首《三岔驿》颇具幽默调侃,绝不是春风得意身在朝廷为官时之作。杨慎遭贬,随着日月更替,他把人生悟透了,他是在昏君和奸佞催逼之下悟透的,所以他在笔下人生的三岔路口,十字街头,才肯演绎着宦海沉浮荣华消长的故事。大彻大悟之后的杨慎,终于可以无情地讥讽嘲弄那些“扬扬拥盖来”而“寂寂回车去”的势利之徒了。其中些许文字,抑或有同情,抑或有批判?这位曾经的殿试第一者的状元,被政治被宦路被生活折磨得终于有些“离经叛道”了。 杨慎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殿试第一,位状元,授翰林编撰,他时年二十三岁;到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被流放,他时年三十六岁;再到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七月病逝于贬所,这位老人还算幸运,因为他活了七十二岁,当年是为高寿,倘若早年不遭贬,张璁一党执政的那十四年也会被害死,即使不死,也会被后来的大奸巨盗严嵩害死。因为这是他的性情使然。如此看来,对他来说,谁说在风华正茂时遭贬又终身被禁锢是一件坏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