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4-11-22 13:45 编辑
水倒流 水倒流与水往上流不同。水往上流是从低往高处走,水倒流是往回走。 水倒流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潮汐作用:在河口地区,潮汐作用会导致河水倒流。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结合的地段,落潮时河水下泄入海,而涨潮时潮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面从向海倾斜转为向上游倾斜,导致河口水流向上游流动,从而出现河水倒流的现象。 水流受阻:当水流遇到障碍物时,会在障碍物前后形成回旋流。水流一般一分为三股:一股向前下泄,一股沿坝体逆流向上游(即回流),另一股则垂直坝体下切。 大气压力和力学作用:水分子群体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以大于零度角或小于180度角方向上升,这是因为在水流上升的路程中形成了与大气层的压差空间,或者存在某种力(如收缩力、甩抛力等)的作用,同时大气压力也协助了这一过程。 另一种是指河流的方向。中国的河流一般都是向东流,也有往南流的。但由于地形问题,那些数量不多的往西流、往北走的河流便被叫做倒流河。
1.入海的河口段周期性的倒流现象 河水不会倒流,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留下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然而,在河流即将入海的河口段却是一个例外。那里的河水每天都会出现周期性的倒流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结合的地段,也是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的地段。落潮时,河口段的水面高于口外海域,水面向海倾斜,河水下泄入海;涨潮时,当潮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面从向海倾斜转为向上游倾斜,河口水流即向上游流动,于是便出现河水倒流的现象。因此,是潮汐作用引起河口水流作周期性往复运动,而涨潮流是导致河水倒流的直接原因。 河口是河流淡水与海洋盐水交汇的地段,落潮时径流的淡水通过河口向海扩散,涨潮时海洋的盐水通过河口向河流入侵,由此便产生盐淡水混合现象。由于径流和潮流的强度不同,不同河口盐淡水的混合程度也不样。在潮差较小而径流量较大的河口,比如珠江的磨刀门河口、美国密西西比河口西南水道,混合作用就弱,淡水与盐水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盐水呈楔形插入于淡水之下,因而也称盐水楔型。 如果径流和潮流都比较强,如长江河口的南支水道、美国的哈得孙河口,盐水与淡水之间的界面并不明显,属于缓混合型。 在潮差大、潮流作用较强,而径流作用较弱的喇叭形河口,如钱塘江河口、英国泰晤士河口,水体上下垂向混合均匀,那就是强混合型。 盐水入侵是潮汐河口存在的普遍现象,它对河口生态环境、泥沙运动,以及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当进入河口的盐水与淡水混合后,其盐度超过一定标准时便形成盐水入侵灾害。 如1978年冬季至1979年春季,因长江径流量很小,加上沿江各地大量抽水,长江口南支盐水上溯强度大增,同时北支盐水倒灌南支,使得整个祟明岛被盐水包围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吴淞水厂氯化物超过饮用水标准(250毫克/升)的时间持续近3个月。其时,盐水入侵范围从河口向上延伸170余千米,直至江苏常熟的望虞河口。此次盐水入侵对上海市及江苏省部分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2.倒淌河(青海)
倒淌河的流域面积不大,长度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也是算比较短的一个,但绝对算得上是最独特的一个,因为它的河水是极其少见的“东流西进”,与其他主流水系都是相反的走势。在日月山西边的察汗草原,有一条很小的水沟,这便是倒淌河的发源地。倒淌河便是反过来流向,由东向西流进了青海腹地的高山平湖,这条河流便是倒淌河,流入的便是著名的高原明珠:青海湖!倒淌河所在的地区名字也很奇特,叫做“海南”。只不过此海南可不是三亚所在的那个海南岛,而是青海湖南边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倒淌河便是横穿自治州而过,全长约40多公里地,流经区域为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沿途风景如画引人醉,是环青海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倒淌河却拥有最为独特的美景,河水清澈见底如同一条玉带在草原上扭来扭去,画出一幅美丽的巨大画卷。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此地,留下了一座日月山;而今天看来,还多了一条倒淌河。
3.倒流湾风景区(广东)
倒流湾风景区位于化州市中部官桥镇东面,倚临秀丽的罗江河畔。景区以1.29平方公里的“倒流湾”奇观和名教村前景观为主体,“倒流湾”因河水倒流而闻名,形成了一个奇特的自然景观。一泻千里的罗江水流打了个360度的大转弯,又向前奔涌而去,洪流滚滚,旋起了深深的旋涡。一会儿,水势渐弱,水面平缓。每隔十余分钟,江涛又起,水声震响,滔滔的江水又往回倒流。如此流转往返,从早到晚,周而复始。倒流湾,水倒流。名教有个倒流湾的消息不胫而走,方圆数百里,人们纷至沓来,争先一睹倒流湾的神采。村中的“倒流湾”因河水倒流而出名,形成一个奇特的自然景观。景区内包含多个景点,如“神奇倒流湾”、“滴翠护祝岭”、“百年荔园”、“月姑织绵”、“犀牛望月”、“古树村宝”、“村牌门楼”、“名教村雕”、“蟹塘莲池”、“古楼怀古”、“水上乐园”、“书法长廊”、“文笔塔”等十多个景点等,民间传说有“龙”绕村北(高田龙、龙颈坡)、“虎”镇村东(“猛虎跳河”岭)、“鹤”鸣村西(“鹤嘴岭”)、“蟹”守村南(门前坡蟹塘),同时还有“双桥映月”、“美女织布”、“倒流一绝”、“护祝笔峰”、“古树村宝”等诸多景观,和村中古风古韵的“大屋厅”、“六房头”、“骑楼”、“襟江楼”等一批经历了数百年风吹雨打的古建筑群,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倒流河(广东)
梅江,它是广东第二大河流韩江的中上游河段。28.3公里。虽然最终还是流入南海,但超过一半的河段是倒着淌的!梅江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上峰,从梅江源头到入海,作为韩江干流的总长度为470公里。源头段一开始叫琴江,在兴宁市境内接纳宁江以后,开始叫梅江,得名原因是古时候河谷地带梅花比较多。梅江在梅州市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流,和广东北高南低、南面为海的地势格局相反,因此可以说是倒淌。从源头到梅州大埔县,总体离大海越淌越远了。地图上看着也比较神奇。梅江的流向,是广东省东部最重要的山脉——莲花山塑造出来的。莲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脉起自大埔县北、粤闽省界,西南至惠东县,长280公里,余脉延伸至深圳、香港,并延伸出多条支脉。梅江位于莲花山北面山脚下,流向和山脉一样,斜切粤东大地。但为什么不是从东北往西南流呢?像被罗浮山塑造的东江一样,东北往西南流,到珠三角入海?原因在于梅州市境内北面海拔更低,五华、兴宁、梅州一连串的小盆地,引导者河流倒淌向北。为啥会有那么一串小盆地和河谷,地质上这一条斜线可能有断层。但是流向北方是没有前途的:山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梅江到了梅县区不得不屈服,转向往东南。到大埔县三河坝,与北面来的汀江汇合,被裹挟在一起,径直南下潮汕,山区的泥沙淤积出较大面积的三角洲平原,哺育了全省另外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梅州自己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