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8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5866
金钱106895
贡献94510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5866 点
贡献- 94510 次
金钱- 106895 枚
 
|
【原创】谈诗的情感的运用一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9-04-21 10:10 点击:1044 评论:5
五绝 以诗代序
写诗何用情,有感自然生。麻木不仁者,呻吟空作声。
谈诗的情感的运用
一、序言
二、拙例
三、赘述:写诗与诗的情感
1、怎样认识实践性话题。
2、写诗所要的情感。
3、情感与创作。
4、情感与技巧。
5、情感与写诗难易。
6、情感与欣赏。
7、小情感与大情感。
一、序言
上次写了《愤怒出诗(例说诗的源泉的运用)》,其中有两个基本认识。一是说:“生活是写诗的物质基础,认识是写诗的上层建筑,前者关乎写诗有无内容,能否鲜活生动,后者关乎写诗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即观念态度思想立场是否正确,能否为大部分读者可接受和共鸣。”
二是说:“实事求是地讲,写诗就那么点知识和技巧,翻来覆去就是怎么表达这点事,故不能说是古往今来写诗的创作水平在降低,而是写诗的针对性、有用性和有效性变成了一塌糊涂。”
这次,就来说怎么加强“写诗的针对性、有用性和有效性”。上次是把这归入生活与认识来说的,这次放在情感方面来讲。
的确,对生活有良好的态度,也有合理的认识,就会让人找准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个关乎写诗一切问题的根本定位,也就能找准对写诗最有价值的感悟。
但是,有时即使有好的生活态度、有合理的认识,也不一定给人带来多么深刻和多么有价值的感悟,这是因为人不是机器,到底还是需要有情感,特别是强烈的情感介入进来,方能让人把对生活的态度和认识推向深入。
比如、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一曝十寒,这些都不能说明一个人对生活就一定没有好的态度和认识,其实是其中的情感投入不够,或曰情感投入的耐力,也就是把握精神支撑的能力不够造成的,也可以说成是立场不坚定造成的。
应该说,情感才是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认识这两方面的眼睛和实际支撑,会左右这两方面的具体倾向如何。
又比如,一个人即使受过良好教育,有过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认识,却不一定真的反映到他的真实生活态度和认识上来,包括言行举止,这就是情感的原因在起作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甚至完全走向他自己的反面,也说不定。
情感是一个人对外界所表现出亲疏远近的,自觉不自觉主动或被动的必然联 系。一个人的情感越倾向什么,才越容易让他看到什么。只要情感是合理的,正确的,良好的态度和认识才能真正有利于对生活的感悟。
换言之,一个人的情感是最无法掩饰的,即便他对生活的态度和认识恐怕是三天两头变来变去的,恐怕没有稳定的思想观念和系统的精神意识,然而他的情感总是相对要比这稳定得多,除非他是个“疯子”。
情感是不以情绪波动来论的。一个人再反复无常,他也有相当稳定的一部分立场和总的态度,这是由一个人固有的感情和生活需要决定的。情感和感情是一个意思,是描述角度不同。
就写诗看,情绪代表灵感方面,哪怕是突出一时一地的生活,写出诗来反映的也是惯常的情感。
一个人的情感总是相对一定的。如果他的情感不合理、不正确、不强烈,哪怕他再有本领,再懂得多少写诗技巧,再想迎合外界欣赏,也不可能让他写出深刻的东西来。这就是情感掩饰不了的地方。
说到底,写诗有怎么表达的一面,这是普遍规律,对谁都一样,谁写诗都要尊重这个,同时写诗也毕竟有分谁来表达的一面,这是诗的个性化规律,是这一面才赋予了写诗活生生的生命。
现在的情况是,有闲的人多了,每个人都想来试一试普遍规律方面,却又不无掩盖和掩饰作者真实生活的倾向。这样的写诗情形,可想而知。
无需深究,就知道,这一方面就是对写诗本身投入情感不够,暴露的是拿写诗来撞大运,至于撞什么大运,瞒不了这样做的人自己。
另一方面,是面对写诗没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明知这样写诗不行,还偏要试一试。还有一方面,就是表面看来没有自知之明,其实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便是,早就清楚自己是庸庸碌碌,无可炫耀的,可就想用写诗来炫耀,来满足一下虚荣心。
其实,不管怎么想都没有什么不正常,唯掩盖掩饰本身才不正常。写诗不是什么人的专利,谁都可以写诗,无非要遵循写诗的规律罢了。即,除了写诗本身那点人人适用的普遍规律,不要忘了写诗是以作者这个人有生命而有生命的。
这就涉及到了对情感的运用,且是对生活常态下稳定的真实情感的运用,而非以一时一地小情感为能事。
上次说:“写诗既要有具体的源泉,也要有开放的天地,不然也是徒有源泉,无处流淌和奔流。这个天地,就是把源泉放在一个大的视野里来对待,于是才可能受天地之启发而发现一个源泉的真正价值,这就是诗的表达。
这也是把“小我”、“小美”放入“大我”、“大美”来联 系的意思,如此才能避免写诗的狭隘,才能使写诗获得真正的欣赏意义。”
写诗就是要一个人有这样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情感,写诗首先就是有生命的,具体到一首诗怎么来表达,还不是容易又容易的?即使表达上有欠缺,也是好改进的,生命要是缺了,则着实不好办。
前文《愤怒出诗(例说诗的源泉的运用)》,以实例来说了本人对写诗实践的认识,其中要是没有那样的生活和情感,自然也就做不出据理力争的事,也就不可能带着这样的态度和认识,特别是以这份情感来写诗,有可能就不写了,即便写出来也恐怕是假的、虚饰的,骗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
下面,亦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情感是怎么具体运用到写诗里的。这样来说写诗实践,还是因为拿别人的例子不好说话,除了猜测,什么也看不出来。
二、拙例
以下引过来在本人写诗空间,贴出的一首诗《五律(折腰,新韵)暂无题》,其下也写了一个很长的“尾巴”,无疑是看得出这首诗是怎么得来的,其中流露了什么情感,对这种情感是怎么运用的,又该怎么判断真假。
还是要说,这个“附记”表面看写的是认识,假如本人没有从其中经历过,也没有这种生活情感,包括没有一定的研究体会,还会有这样的认识吗?甚至懒得谈,乃至麻木不仁也说不定。
那么,这就会造成要么不写这样的诗,想写也写不了,要么写了就是“临时抱佛脚”瞎说瞎写骗人的。假如这般,我再怎么自诩多么有生活和情感,包括认识的深度,除了虚荣掩饰,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对我而言,还糊涂不到这份上,也闲不到这份上,宁可放弃这些,也不会糟践我的人格、生命和时间。拙诗(含序)和附记如下:
五绝 以诗代序
一闲生是思,稍有便成诗。要我头颅止,请从劳体时。
五律(折腰,新韵)暂无题
不做愤青人,休无讽刺心。世间多困惑,头上富风云。
但凡常警醒,岂可苟生存。除却糊涂客,谁容眼里针。
其后附记:
忽然见到“愤青”一词,就写了这首拙诗,还想到了毛主席,想到了“批林批孔”运动,那时的“批”,与现在的“愤青”或可一比。这么说,那时的人是不是都是“愤青”了?
接下来,不妨谈些想法。这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尽管上个世纪70年代里和其后出生的人,也许对此不感兴趣,或另有见解。
毛泽东作为领袖,为什么熟谙孔孟,又要反对孔孟?是因为他意在解放人民。统治阶级利用孔孟之道束缚人民,而自身既做不来,也不做。
新中国毕竟是从旧社会而来的,如果不把人民从孔孟中解放出来,人民就不肯看清统治阶级打着各种旗号为所欲为的本质,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就不可能走向真的扬眉吐气和当家做主。
是恪守孔孟之道,还是从被统治阶级利用的枷锁里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彻底的扬眉吐气、当家做主,哪个更重要?当然是后者,且不反对前者就没有后者。事实证 明,因受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之深,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认识能力极其有局限,新中国的建立,当时能够解决的也只能是制度和枪 杆子问题,并不能一下子带来一切的转变。
尽管毛泽东是真正的人民利益的代表,无人怀疑,可惜终归因为智慧的差异,后人还是把这误解了,以为批判孔孟就是对祖宗文化的践踏,殊不知这种认识也是任何统治阶级的人最喜闻乐见的。
统治阶级要的是顺民、愚民,并非觉醒了的人民,而孔孟之道的一个核心就是“顺”字。毛泽东恰恰要的是觉醒了的人民,反对的也是这个“顺”字,即便他已经站在了高高的统治地位上。这更说明,他代表的是人民利益,且是绝对的人民利益。
要维护人民利益,单靠一群统治者是做不到的,哪怕是纯粹的统治者也做不到,毕竟任何统治者不可能真的再是平民,智慧稍有不足,就总有脱离群众和变得主观片面,甚至腐朽的一面,故没有人民的自我觉醒和解放,已经获得的人民利益终归是要打伤耗的,甚至保不住的。
看来,毛泽东连这样的一点点伤耗都不愿打。亦看来,为了这,孔孟之道即便再伟大,也真的是微不足道了,而且越是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就越容易被统治阶级利用,特别是被其中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而就必须把人民从中解放出来。
可以相信,在毛泽东的智慧里,人民扬眉吐气,当家做主,要比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孔孟之道,重要而重要得多,甚至不管什么文化,不管延续几千年,只要不利于人民扬眉吐气,当家做主的,都是要让路的。
这种“让路”,对新中国,对封建统治欺凌诱骗下走过来的人民群众,比什么都急迫。那么,这个事情上有没有中 间 道路可走?想来,从历史到今天,一切事实就摆在那里,无须证 明。
不能不说,由于智慧和眼光的天壤之殊,到底在这个事情上,毛泽东的不被人理解还是让他输了,输给了一群曾经追随过他的人,也输给了是他带出黑暗的自己的人民,更输给了那些因个人利益被剥夺而对他耿耿于怀的人。
弱民没有祖国,也没有文化。当祖国与文化不能维护人民利益,甚至用来束缚人民而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祖国和文化就必然是可推翻的,可打 倒的。
然而,毛泽东打 倒了一个旧中国,重新建立起了一个新中国,却没能在这同时和之后的27年间,也推 倒一个旧文化而建立一个全新文化,因为人民还没有彻底从孔孟中解放出来,就还会被人利用,更何况还没有人跟得上他的智慧,甚至反对他的智慧。
和平了,输赢胜负不再关紧,更很少能看出来。于是,每个人都想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每个人都想站在舞台中央,每个人都想暗地里与毛泽东的智慧比一比,而且还有胜可王侯、败可推卸的理由,谁让毛泽东还在台上呢。即使10年退居二线,毕竟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足以使他逃不脱。
他犯了“主观错误”,这是人人眼里的事实,可是为什么没人用战争时期来反证这些?为什么没人判定他那时就是主观的?
智慧既无法提前验 证,也来不得放马后炮。战争时期,别人的一次次失败,换回了毛泽东的指挥权,即便如此,就认定他指挥下一个战役不主观,同相信他必定能胜利一样,都是犯了主观的。为什么那时一个主观可以听从另一个主观,而到了和平时期则不情愿听从了呢?
就是这样,毛泽东没有时间等到另一场胜利了,他只有犯着主观错误而去,并不再来,而人民依旧在他没有建立的“王国”里念着孔孟之道,一边痛恨贪污腐败,痛恨找不到话语权,一边人人思腐地幻想着一夜暴富,有权有势。
毛泽东的智慧和能力是不可判断的,也无法判断,即使拿着他的语录也不一定领会他的智慧,弄不好反倒被自己的智慧差距,搞得拉大旗作虎皮。得承认,至今也无人有智慧判断他,除了跟着走便别无选择,不跟着走,吃亏的还是人民利益。
或许,这么说在通常看来不科学。科学是解释规律的,把毛泽东的出现放在规律上解释,合适否?正如科学是要得的,孔孟也是要得的,但是在科学里,在孔孟里,还找不到像他这样,既绝对能够把中国人民带出黑暗,又绝对是人民指路明灯的人。
科学解释不了偶然现象,这只能用中国人民有此独特的幸运来解释。毛泽东的出现、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话,对于中国人民的价值来讲,要比孔孟和孔孟之道超越一万倍,甚至都不可以这么比,二者完全是两种不同指向的文化。
孔孟树立了中国几千年传统价值观,一方面丰富了民族修养,却也在另一方面束缚了人民群众的手脚,这也是被统治阶级能够利用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孔孟就是为统治阶级服 务的。
毛泽东则以他极大的博学和深厚的洞察力,开辟出了一种全新的令人遥不可及的智慧,并付诸于实践和指导实践,这也是他把中国人民从此引向光明的无人可替代的本领。这一本领又都一直见诸于他的著作,及各种场合的思想、理论和言语,远比孔孟之道在物质外形和内涵上,要丰富和系统得多得多。
毛泽东缔造和留下的,是一个既不脱离民族发展脉络,又指向人民幸福未来,且具有高度理论和思想内涵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而且只有这个体系和价值观,才是最适合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并幸福地生活的,因而这个体系和价值观才真的是为人民和人民利益而服 务的,首先就是解放人民,且具有鲜明的斗争性。
与孔孟之道作为人性主张而成为人们渴求美好生活的共识不同,毛泽东的智慧则是被普遍证 明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完整思想体系和这样的全面文化主张,特别是革命主张和斗争精神,是在胜利果实这个事实基础上形成的,专门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共识。
辩证来看,孔孟的深远影响,在于中国人习惯于需要和接受孔孟,统治者正好借此更有这样的需要,乃至求之不得,什么时候孔孟不再是被统治者所利用的,或者是统治者最先做到的,这也许才是不再束缚人民的文化,也才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孔孟文化。
就新中国当时讲,难道以毛泽东的智慧,不会想到这才是人民利益所要的孔孟?不过,可以确信的是,毛泽东是讲究“不破不立”的,从他的著作随处可见传统精髓可知,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比谁都高瞻远瞩,而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他的一贯态度。至少要相信,以他的胸怀怎么也不会带着一国人民去无谓地反对孔孟。
这就说明,他一定有另一番超乎常人理解的,基于他无与伦比智慧所形成的思考和对孔孟的地位,无非出于对人们认识程度和政治时局的考量,他无法也不可以把自己降到一个简单学者的智慧去给孔孟定位。到底如何,智慧所异,无可想象。
历史一页翻到了今天,在孔孟和毛泽东之间,人们似乎已经做出了选择。例如,宁抱着孔子思想复兴它、推崇它,甚至极力扩大它的价值和作用,也无视“去毛化”,无视毛泽东对建立和维护人民利益无法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为什么如此?好像这是人民群众自发自愿的行为,其实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哪有闲暇管这些?毕竟孔子思想缺少斗争性,这更适合有发言权的人所需要和利用。
这一切已然无以挽回,看来也无须挽回。“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早已成为森林法则的柱脚石,“市场如战场”更成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理和堂皇原则,这虽与孔孟之道也是有龃龉的,可人们就是愿意一片嘴喊着“民族文化”,一片嘴叫着“适者生存”,即便毛老人家显灵,又能怎样?
毛泽东会想象得到,他曾经带出黑暗的人,除了有他要从中解放的愚昧,还有他未曾料到的虚伪吗?
人民利益的核心是让人民感受幸福而渴望进步,既不是躺在所谓“幸福”上睡大觉,也不是不顾其余而仅仅追求这种没有精神的简单“幸福”。幸福是做人的合理和相应的价值体现,其本质是以觉醒为代价的,基础是各种权利的保证,特点就是人民的扬眉吐气和当家做主。即,不再受统治阶级任何欺侮和诱骗,以主人翁的姿态生存和参与社会治理与建设,并享受社会合理的待遇,概括成四个字就是“翻身解放”。
翻身解放的特征有两个,一是生存翻身,一是文化翻身。二者缺一都不是真正的翻身,也就谈不上解放。解放的意义在于,从旧的生存和文化枷锁里解脱出来,并重新建立为了人民利益而与此相适应的全新生存和文化传统,特别是以总的意识形态为基本特征的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与追求。
说到此,这些话虽构不成愤青,却称得上反思,故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拙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