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4-10-26 07:21 编辑
小渔村辞赋8期二年级第五讲***主讲爱德蒙
骈文游记的写法
【一】上讲作业中的问题:
1、平仄问题
平仄问题在骈文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句脚”的平仄问题,二是“句中”的平仄问题。
(1)、骈文的句脚平仄问题。
上讲我们学习了,骈文中的句脚要走马蹄韵。
有些朋友走得很好,有些朋友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故今天就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再次作交流。
骈文的句脚平仄,亦有一个随意到规范的过程。
大家在平时的阅读中发现了六朝有些骈文的句脚平仄显得有些随意
为什么呢?
因为声韵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大家看初唐以后的骈文就较为规范了。
这个大家在阅读中会遇到(2)、骈文句的句中平仄问题。
骈句的平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结论: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总结如下几点:
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都要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
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连平,三连仄。
5、骈文的句脚要走马蹄。
请注意:任何一个相同的骈句句式,在一篇赋体文里面,都不要连续使用两次以上
骈文(辞赋)中仄的特殊情况
两句间句脚的平仄要相反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也有特例是允许的,比如:
仄对 仄
大家知道诗中只反对三连平,不反对三连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平,无论阴阳都是平,阴平阳平发音很接近,所以三个平放在一起读起来不美,呆滞而没有乐感
仄,就不一样了。上去 入各自有独特的读音,所以,三连仄才被允许的
但是,三连仄【三个字同在一个音调上】却绝对不允许:
《上上上》《去去去 》《入入入》不可以的!!!
骈句组成的文章也是一样
如果节奏点该平仄相对的时候,你用了不同的仄相对,这是可以的。
句脚也可以仄对仄,但是不提倡。因为句脚的要求应以严格为好
以上是复习内容、
第一讲我们交流了骈体文运用平仄的规律跟“律诗”中的律句大致相同
要求在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中,平节和仄节相反
也就是句中节奏点上的字要尽量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上节课的课后作业是游记,大家发现没有,在遗留至今的辞赋中,游记居多
为什么呢? 辞赋适合写景
那是因为辞赋的特点决定。
骈文的写作讲究词句的凝炼、辞藻的华美
【二】骈文游记的写法:
1、什么是游记?
就是把自己游览中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
以写景为主的骈文通过描写记叙旅游过程中的见闻,如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游记的内容:
所见(自然景物,如山川、湖泊;人文景观,如庙宇、亭台楼阁等),
所闻(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所感(游览后的感想)
所以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登临兴怀骈文的有关写法,也就是屏文游记的有关写法
一 游记的内容
所见:自然景物,如山川、湖泊;人文景观,如庙宇、亭台楼阁等
所闻:神话传说、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古人诗文、风土人情等
所感:游览后的感想、感受
二 游记的特点
1、取材范围广泛
游记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地理、历史、气候、风俗、民族、饮食等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在游记中几乎没有不可以写的领域
高山大川、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旅途中的传说故事等等
都可以写
2、景物描写在游记中所占的突出地位
其他文体也会有景物描写,但是,在游记中,对秀山丽水、名胜古迹、风物传说等描写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3、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也就是我上面说到的在场感】
由于游记是写作者的经历
记录的是作者本人浏览中的所见所闻
因此要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不要用别的人称来写
4、以游踪作为写作线索
将自己融入景物中,随着自己视线或位置的不同,将景物陆续地描绘出来
游记常常以游程的时间、地域变换作线索,来贯穿全文
这样可使分散的景物、见闻由一根无形的线,串联成一个整体
使游记的内容显得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而不要落入游记的陈规俗套中:今天我去哪里游玩,上面时候上车了,在车上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不自不觉已经到了目的地,然后我们开始游玩,一路上看到什么,又看到什么,最后看到什么,啊!真美啊。。。。。。这叫流水账。
4、以游踪作为写作线索
将自己融入景物中,随着自己视线或位置的不同,将景物陆续地描绘出来
游记常常以游程的时间、地域变换作线索,来贯穿全文
这样可使分散的景物、见闻由一根无形的线,串联成一个整体
使游记的内容显得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而不要落入游记的陈规俗套中:今天我去哪里游玩,上面时候上车了,在车上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不自不觉已经到了目的地,然后我们开始游玩,一路上看到什么,又看到什么,最后看到什么,啊!真美啊。。。。。。这叫流水账。
5、突出吸引游客的魅力
游记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
许多游客想去某地一游,就是因为读到了某篇游记名作
当然了,要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我们在写作时就得赋予游记之真情实感
6、致力于艺术美的锤炼
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自然界之所以有美,归根结底是人的主观意识作用的结果
作者在再现自然景象时,或情随景生,或移情于景
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襟
都贯注着作者的见识和爱憎
这其中,艺术美的锤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游记的写作要求
1要细心观察景物,手写心记,并及时搜集所写景点的人文资料
细心观察,就是要抓住有特色的景观和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
要善于捕捉眼前的景物与其他地方的景物的不同之处
不能忽视景点中的人文资料,如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碑文楹联等等
2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依据主题,决定取舍
收集到的素材,要根据所定主题进行筛选,不能面面俱到
否则就会影响主题的表达
3要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写景文章,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诗词如此,骈文乃至咱们以后要学到的赋也是如此
4按照一定的顺序(线索),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一般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安排描写层次
描写要有条理,比如从下而上、由近及远、移步换景等
5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
6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调动读者的想像力
如采用比喻、拟人、对比等
使读者读游记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语言要优美,过渡要自然
段落之间的衔接,可借助合适的提引词来自然过渡
2、游记的特点:
一是抓住特征。
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它们的形貌、情状。
大家所熟悉的《阿房宫赋》
我们看发端之辞;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毕”、“一”概括了六国互丧、天下为秦的史实,
而“兀”、“出”,则形象说明“阿房出”是由“蜀山兀”换来的。作者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不仅写出了阿房宫规模宏大,而且生动地揭露了秦始皇的腐败、荒淫。
不仅有气势,而且含义尤丰,写尽秦王朝暴兴速灭的历史,其中“毕”、“一”、“兀”、“出”锤炼极佳
二是情景交融。
游览过程一般用叙述方法,景物用描写,可以抒情议论、写感想。
大家都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形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1
庆历四年2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具兴6。乃7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8,刻唐贤今人9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10。
予观夫巴陵胜状11,在洞庭一湖。衔12远山,吞13长江,浩浩汤汤14,横无际涯1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7,前人之述备矣18。然则19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0,迁客骚人21,多会于此2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3?
若夫淫雨霏霏24,连月不开25,阴26风怒号,浊浪排空27;日星隐曜28,山岳潜形29;商旅不行30,樯倾楫摧31;薄暮冥冥32,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3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34,满目萧然35,感极而悲者矣36。
至若春和景明37,波澜不惊38,上下天光39,一碧万顷;沙鸥翔集40,锦鳞游泳;岸芷汀兰41,郁郁42青青。而或长烟一空43,皓月千里44,浮光跃金45,静影沉璧46,渔歌互答47,此乐何极4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49,宠辱偕忘50,把酒临风51,其喜洋洋52者矣。嗟夫5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4,或异二者之为5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7;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8。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9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0?
岳阳楼记1
庆历四年2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具兴6。乃7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8,刻唐贤今人9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10。
予观夫巴陵胜状11,在洞庭一湖。衔12远山,吞13长江,浩浩汤汤14,横无际涯1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7,前人之述备矣18。然则19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0,迁客骚人21,多会于此2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3?
若夫淫雨霏霏24,连月不开25,阴26风怒号,浊浪排空27;日星隐曜28,山岳潜形29;商旅不行30,樯倾楫摧31;薄暮冥冥32,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3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34,满目萧然35,感极而悲者矣36。
至若春和景明37,波澜不惊38,上下天光39,一碧万顷;沙鸥翔集40,锦鳞游泳;岸芷汀兰41,郁郁42青青。而或长烟一空43,皓月千里44,浮光跃金45,静影沉璧46,渔歌互答47,此乐何极4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49,宠辱偕忘50,把酒临风51,其喜洋洋52者矣。嗟夫5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4,或异二者之为5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7;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8。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9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0?
三是动静结合。
在描写静景的同时,也要适时描述人或有关动物的活动、表现,有助于把景物写活。
四是语言优美。
选用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景物声、色、形、态进行准确的描写,让人感到景物的美和融在其中的情。
记得以前我们的阅读里面有这么一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这几句写两岸的高山凭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在互相比着高低
大家看看是不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五是过渡自然。
朋友们都熟悉《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有独到之处,那就是文思缜密,层层扣题。
我们之所以把这篇文章作为学习写骈文的典范,大家看看是不是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朋友们都熟悉《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有独到之处,那就是文思缜密,层层扣题。
我们之所以把这篇文章作为学习写骈文的典范,大家看看是不是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3、骈文游记的几种写法:
(1)、定点换景法。
即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
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我们看全文寥寥一百四十四字,极短小精悍,文辞简炼,对仗工整
骈散互用,自然流畅,写景状物,生动逼真,读来恍若亲临其境,令人情逸神飞!
大家看一看全篇山水,皆写“奇”“异”二字
写水之“异”则抓住水色、清澈的静态之美和湍急的动势之美来表现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山之“奇”,则抓住山势、山声、山意、山树之奇来表现。由于这样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使它不同于别处,因此,这“奇山异水”确乎为“天下独绝”了
运用“定点换景法”,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在具体描写时,不要随意改变观察点
(2)、定景换点法。
这种方法是说,不改换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描绘景物
这是因为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
大家读过大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看《滕王阁序》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
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
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
运用“定景换点法”观察一处景物,可以选择不同观察点,如远眺,近观,仰视,鸟瞰,立足点变了,观察的角度也就多了
在描写时,要注意交代清楚观察点,以便于读者把握文章对景物描写的角度
否则,写出来的文章会让人觉得顺序混乱,不知所云
(3)、移步换景法。
这种方法就是说,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
这种方法,可以逐一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这种写法的文章是以明显的浏览顺序为顺序,因而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并结合用到了“定景换点法“。定点换景法” 对各种不同景物的描绘抓住了特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了记“流水帐”
“移步换景法”=N个按顺序的 “定点换景法”
今天的内容小结:
1、什么是游记?
就是把自己游览中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
2、游记的特点:
一是抓住特征。
二是情景交融。(《岳阳楼记》)
三是动静结合。(《与朱元思书》)
四是语言优美。
五是过渡自然。(《滕王阁序》)
本讲到此结束。下面请班主任老师发放讲义,布置作业!
作业:
根据评阅老师的点评并结合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修改你上次的作业
骈文:《西湖游记》。
小渔村辞赋8期二年级第四讲
骈句造句训练(3) 上一讲的学习内容: 一、做珠的概念 二、词珠 三、骈珠 四、做珠的技巧 五、珠源 六、做珠的好处 今天我们利用诗钟的格式来练习骈句。 一、诗钟的概念 诗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限时吟诗文字游戏,诗钟活动的特点是限时限题写出一副七言律诗中的诗联,这种游戏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诗钟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所以叫做“诗钟”。诗钟吟成,再作为核心联句各补缀成一首律诗,游戏结束。诗钟多半还限定内容(诗题)、文字和种格,比如诗钟分咏,限“来、去”,即上联必须有“来”,对下联的“去”字。诗钟比一般对联要求格律更工整,内容更含蓄,甚至类似谜语才好。 诗钟是学习对偶技巧的一种训练方法,又是欣赏对偶佳趣的一种文字游戏。从清朝中叶在福建兴起,很快传开,“五四运动”以后趋于沉寂,现在又逐渐兴起。 二、钟格 关于诗钟的内容很多,有钟义,钟意,钟派,钟社,钟眼,钟题,钟典,钟句,钟对,钟律,钟声,钟评,钟格等等,今天我们要讲的诗钟,是翻版的诗钟,原版的诗钟是对联学习的内容,我们今天是利用对联和骈句的关系的特点,用诗格中的四种方式来练习骈句。 诗钟格式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笼纱格、嵌字格四类。而嵌字格又分: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魁斗、蝉联、辘轳、比翼、汤网、云泥、鼎峙、晦明、碎锦、双钩、四皓、五姐、六逸、七贤、八龙、九老等格,分述于左。
(一)合咏格 合咏格指上下联说的是同一事物。即是将题意表现于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题可以是一字,也可以是N字。但是上下联要求浑然一体。合咏可从同一角度去造句,但语言要搭配得当。 例1:以“梅”为题作合咏 瘦骨凌寒而娇媚 清魂卧雪则傲姿 本联钟上下两句都没有出现题字,同时,上下两句都是说的一个物“梅”。 例2:以“砚”为题作合咏 一夜案头而梅入 十年寒窗则石穿 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用到砚台,除非是书法家,甚至很多书法家也不会去磨墨。但是对古人来说,尤其是对古文人来说,几乎天天要去用,如果冬天晚上的时候,如果没有把砚中的墨汁倒出来,就会结冰,这个冰到第二天早上就会有一种花纹,这个花纹就长的跟梅花很相似。本联钟上联就是说的这个事情;下联比较容易,首先,砚,是一种特殊的石头做的,其次,砚用来学习的,寒窗苦读,水滴石穿都是说的学习的态度和精神。 例3:.以“酒”为题作合咏 两朵桃花而上脸 三杯竹叶则穿心 如果没有提出“酒”字,也许有人不会理解这句话。两朵桃花而上脸,这句说的是喝酒后脸色发红,犹如两朵桃花开在脸上;三杯竹叶则穿心,是说有一种酒,叫竹叶青。 例4:以“李白”为题作合咏 天姥梦游则脚健, 夜郎流放而鬓苍。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分咏格 顾名思义,分咏既是上联咏一物,下联另咏一物。它和合咏格一样,非常忌讳在对联中出现题目里的字。一定要注意句子结构和词性相对。 例1:以“月、茶”为题分咏 镰影半轮而夜展 紫砂一钵而香浓 例2:以“蛙、鹤”为题分咏 坐井观天而诩世 乘风破浪而修身 例3:以“月、剑”为题分咏 海角思乡则惹梦 乌江喋血而夺魂 例4:以“项羽、二乔”为题分咏 铜雀台中而迹渺 乌江岸畔则霸空 铜雀台,是曹操建的,他的儿子,曹丕曹植,《登台赋》,就是指的铜雀台。曹操用重金赎回过来的蔡文姬,就是在铜雀台前接见她,让她演唱《胡笳十八拍》,一直流传到今天。杜牧也写过《铜雀台怀古》,其中有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成为千古名句。 分咏格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结合起来写成一副诗联,看来是一种很奇怪的体式,其实在古典文学中早已出现过这类作品。中国的对偶文句本来有一种奇特的修辞效果,能通过工整的对仗把关系并不密切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杜甫《曲江》诗的颔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两句在意识的流动上有跳跃,一经用上对仗,“八尺曰寻,倍寻曰常”,用“寻常”一词的这个歧义,作为数字与“七十”结成对偶,联通了思路。苏轼的《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有诗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青州从事”指美酒,典出《世说新语》),把“六瓶酒”和“未收到”两个意思对立成联,写成惹人喜爱的作品。
(三)笼纱格
笼纱格诗钟为两字钟题,其创作规则是:换去(隐去)成语或成句中的题面字,加上必要的辅字或说明,剪裁成句。此格力求迫出隐去之字,达到隐而著、藏而显的效果,即将题字暗藏于钟联中,隐约如见,呼之欲出,例如
例1:换字重排,即用完整的七言成句,换去题字,将成句字序打乱重排。暖·二(笼纱格) 月冷山城则花不发 参考诗词:1、戏答元珍(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url=http://sou-yun.com/javascript isplayWord(118487);]冻雷[/url]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宋·苏轼)
竹外桃花[url=http://sou-yun.com/javascript isplayWord(2194);]三两[/url]枝,[url=http://sou-yun.com/javascript isplayWord(2038);]春江[/url]水暖鸭先知。 [url=http://sou-yun.com/javascript isplayWord(28492);]蒌蒿[/url]满地芦芽短,正是[url=http://sou-yun.com/javascript isplayWord(18588);]河豚[/url]欲上时。 例2:换字加字法,即换去成语中的题字,加上其他辅字凑成七言句。 渔·叶(笼纱格) 万木惊秋而去洞庭 参考:渔舟唱晚,一叶惊秋 例3:隐字法 糖·醋(笼纱格) 秋日双游而分炒栗 参考:糖炒栗子,酸菜鱼头 例4:换、隐并用 水·火(笼纱格) 曾经沧海而难为继 自是真金则不怕烧 参考:曾经沧海难为水,真金不怕火来烧 笼纱格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下联都必须用典,不可用白描手法。 2、不可用灯谜拆合字的方法。 3、不可用同义词,如拈“红”字,句子里不能出现“赤、朱、丹”等字。 4、忌对仗不工,平仄不偕。 5、忌不切题,否则即使对仗工整、语言生动亦非佳作。 特别说明一下,诗钟本是用来练习七言对联的,今天我们练习的是山寨诗钟,是专门为了练习骈句,所以,在此特别保留了原版诗钟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虚词,实则是偏离了原来的诗种的方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四)嵌字格 嵌字格又名嵌珠格,就是给定两字,平仄各一,分嵌于上下句中的第几字。从“一唱”到“七唱”一气呵成。 所谓一唱,就是把给出的两个字分别嵌入上下句中第一字的位置上,以此类推,七唱,就是把给出的两个字分别嵌入上下句中第七字的位置上。 一到七唱的名称如下:凤顶、燕颔、鸢(yuān)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格。下面我们逐次练习。 注意两点:1、避免语意重复。2、避免叠字。 至于意境,全在自悟,上下相辅相承即可。 例如:一到七唱“月、山” 例1:一唱凤顶格: 月华入水而醉江 山气随风则流谷 例2:二唱燕颔格 残月弯而送东君 苍山阔而迎北斗 注: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两个骈句,第一个月,其主旨在光,第二个月,在其形,山也如此。 例3:三唱鸢肩格 中天月色乃成诗 野岭山光则入水 例4:四唱蜂腰格 无情岁月乃留人 有意关山则凋客 例5:五唱鹤膝格 林幽而霁月清澄 风细而春山寂寞 例6:六唱凫胫格 春池风起而月明 烟渚云飞而山远 例7:七唱雁足格 扇底楼心之风月 窗前柳色之云山 又如: 1、一唱凤顶格“琴、雨”。 琴因焦尾而成弦 雨为销魂而作曲 2、二唱燕颔格“拖、送”。 云拖小月而照帘 风送清秋则开牖(yǒu) 3、三唱鸢肩格“风、酒”。 一夜风吹而白发 三杯酒入则红颜 4、四唱蜂腰格“诗、酒”。 霜叶煎诗乃入味 菊花煮酒则多情 5、五唱鹤膝格“善、真”。 通达而兼善不渝 进退乃怀真自贵 6、六唱凫胫格“妙、奇” 剪绮裁红而妙色 摇云钓紫则奇情 7、七唱雁足格“来、去”。 一行之旅雁飞来 数点之暮鸦噪去 诗钟还有很多格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一一练习。如果朋友们有时间、有兴趣,我们可以在班群里天天练习各种句式。 万事有一利就有一弊,以上诗钟练习虽然好,只是不能练习骈句的其他句式。大家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在班群里练习。 本讲提纲: 一、诗钟的概念 二、合咏格 三、分咏格 四、笼纱格 五、嵌字格 第4讲作业 一、用四种钟格分别造一组七言骈句 1、以“风”为题作合咏。 2、以“春、秋”为题作分咏。 骈句造句训练(2)
上一讲我们训练了给出对偶诗句,经过压翻展,做出壮紧长隔句。今天我们要继续骈句造句训练。
我们的思想灌入文章之后,只能算是有了“骨”。而一篇好文章还需要“血”和“肉”,然后再加上华美典雅的“皮”,这样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古人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叫“质”与“文”。思想部分是内质,其余部分是文采。所谓文质彬彬,就是要质与文都要配合协调。在一些旧塾教育中,要分得更为详细与具体一些,并且各有相对的训练方法。思想部分,分为“骨”;典故部分,分为“血肉”;其余的句式与用韵,乃至平仄与提引使用技巧等,分为“皮毛”。文章=骨+血肉+皮毛。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我们所学的,都只不过是一点点皮毛,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血肉”部分,就是典故部分。
一、“做珠”的概念
写赋,离不开用典。目前一些人一说起文章用典,就会认为是在搬弄学问、掉书袋。其实,典故之于辞赋,那是非有不可的,没有典故的辞赋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赋。
那么什么是典呢?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典,经也。——《尔雅•释言》
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
根据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篇文章如果大量使用古代的事或人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稍不留心,这篇文章就很容易被这些典故把自己的“骨”(即思想)给淹没或者模糊掉,同样的,一篇文章若完全没有典故,也难以真正出彩。因此,用典多寡,重在适
在我们掌握平仄、用韵、句式、章法、骈对等构成一篇赋文的技法要素之后,当面临实际写作之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这个障碍应该就是词汇的不足与可用典故太少,这个障碍直接导致我们难以下笔或者辞不尽美。所以,在掌握技法并熟练之后,我们就必须突破这个障
碍。而突破这个障碍的最佳途径就是大量阅读与记录。我们很多人都有作阅读笔记的习惯,但是,作为一个辞赋作者,我们的记录方式与其他人应该是有区别的,这点非常关键。今天我们要学习和介绍的就是一种最适合于作赋的阅读时的记录方式,这种方式叫取典化珠,或者做珠。具体来说就是从阅读的典故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词汇或句子,以备后用。
“珠”这个概念在一些旧塾中被分为两种,即骈珠与词珠。所谓骈珠,就是据典故而自行炼化而成的骈句;所谓词珠,是指通常以两个字为一词组的经典词汇。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关键是要在阅读的岁月中不断积累,并且时时温习。这样才永远不会有词穷之日。否则我们在作赋到一定数量时,就难免会感到词穷而不断重复用词。
每一篇古赋文,里面都有可取之词珠。在取骈珠或词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历史典故知识,而且对于所取的珠,亦会有较深刻的印象。所以这与翻看查找词典类书籍不同。词典类书籍包括太广,比如《分类字锦》之类,虽然也有分类,但是有相当部分是很常见的词汇,并不适合我们使用。而我们自己做的词珠,则是有选择性的,所选皆有所用,这是最大的区别。其次是词典类书籍,最多见的是是词珠类的内容,大多缺乏骈珠。
具体如何取典化珠呢?我们先仔细阅读下面的这篇律赋:
日中有王字赋 / [唐]郑锡
至阳之精,内含文明,成命宥密(yòumì ,深密,机密),神化阴骘(zhì,安定)。倬(zhuō,高大,显著)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人文变见,元象贞吉,焕尔殊容,昭然异质。三阳并列,契乾体以成三;一气贯中,表圣人之得一。当是时也,河清海晏,时和岁
丰。车书混合,华夷会同。皇帝乃率百吏,禋(yīn,古代烧柴升烟以祭天)六宗。登台视朔,候律占风。祀夕月於礼神之馆,拜朝日於祈年之宫。霁氛雾,扫烟虹,地涯静,天宇空。阴魄既没,大明在东。吐象成字,昭文有融。法科斗以为体,并踆乌(cūnwū古代传说中三足乌)以处中。冯相未觌(dí,同睹,相见的意思),畴人发蒙。此乃圣人合契,至化元通。不然者,何得曜灵起瑞,明被於有截;垂光
烛地,运行而无穷?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贞观契无为之功,休祥应无疆之寿。没於地,我则取诫於明夷;登於天,我则呈形於大有。其初见也,昭昭彰彰,流晶耀芒;若神龙负图兮,呈八卦於羲皇。其少登也,发色腾光,乍见乍藏;状灵黾(mǐn,,勉,努力)衔书兮,锡九畴於夏王。蔽亏若木,隐映扶桑。曈昽(tónglóng,天将亮的样子)五云之表,辉映重轮
之旁。临紫宸(chén)兮千门洞照,出黄道兮八极增光。惟德化成,惟王正位。兄其日兮姊其月,父事天兮母事地。罄六合以为王,统三才而制字。道不藏宝,神开奥秘。王在日兮垂文,日在天兮重懿。岂徒色映合璧,光连抱珥(ěr,日、月两旁的光晕)?三舍回鲁阳之
戈,载中美汉文之志。皇上以为命不于常,惟德是据,灾逐祥启,福随祸著。知微知彰,一喜一惧,因嘉瑞以增德,合元符而降祚。客有上国 观光,金门献赋。睹日中有字之感,成天下至公之务。倾心太阳,企踵云路。顾回光以暂烛,庶千载之一遇。
关于这篇赋的理解及其他学习部分,我们今天不做分析,仅仅就如何作珠的方面,做些初步引导。
二、词珠
就取词珠而言,通过阅读,我们先要感觉哪些词汇你觉得要学习,并有意取用。这方面,每个人的想法不同,难以统一,我们今天只做个引例。比如我们觉得以下的词汇是可取的:
宥密:a 谓存心仁厚宁静。b 深密,机密。c 引申指隐密之地。d 借指机要官员、枢密使等。
学习这个词汇时,我们要进行以下思考:若按词性分,应归属形容词大类,再细分就可以分为褒义词,再细分就可以分为赞美人品类词。
然后就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将这个词汇放进自己的记录中,这就是一个词珠了。
阴鸷:a 默默地使安定。 b 犹阴德。宋梅尧臣《欧阳郡太君挽歌》之二,“暮年终飨福,阴鸷不应欺”。
这个词,是中性词,无特别的褒贬含义。用作名词或者动词,常做名词使用,细分可归纳在“德行”一类,这又是一个词珠。
这样学习取珠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广泛地掌握这个词汇的多面含义,而不是仅限于这篇文章所用的含义,这对于我们拓展知识面,无疑有极大的帮助。这也是旧塾提倡如此学习方式的原因之一。我们查过这个词汇含义的过程,还有可能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典故或者珠中之珠,即一些新词汇。
需要强调的是,取词珠,除专有名词之外,一般仅仅限于两字之内。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出现使用前人的熟语熟句,无论怎么看,都易给人以辞穷乏新的感觉,这在一个老手笔下,无论如何都是应当尽量避免的。当然,为文章需要而故意引用前人的句子则当另别论,而如果我们仅仅取用词组(通常是两个字),那便无妨了
当我们词珠和骈珠越来越多时,也意味着我们的眼界与阅读要求越来越高。这时,或许不是随随便便拿一篇古赋就可以引起你的学习兴趣。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就是正常的,这说明你的水平以及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骈珠
处了词珠之外,还有因典而成的骈珠。词珠可以从典故中直接选择,而骈珠是指在词珠的基础上组珠成为骈句。一些旧塾把这种集典化珠的训练方法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做珠(炼化)、寻较、做骈。
1、分类
分类是做骈珠前的准备工作。古人的分类是非常严格,非常细致的,这点,我们现代人倒是没有必要那么死板,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比如新建两个不同的文件夹,一个为“人”,一个是“事”,再新建几个子文件夹,分别标注为“仁义”“智慧”“勇武”“勤学”“仙境”,这个步骤
就是要求大家自己准备写作素材,以备后用。如前面讲义中所述,这个准备的过程,我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加强了记忆,一旦创作,将这些骈句根据需要修改一下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在旧时的读书人中流传很广,曾有一种“连珠体”,通常是一些平时学习积累的骈句,一文
不过数骈,根据内容串联起来的一种体裁。陆机就曾流传出过“五十连珠”。但是要注意,一旦我们积累的“珠”被使用过了,就要自己打个标记,以后尽量少用,并要准备重新做“珠”了,一个人做的“珠”越多,就说明他度的书也越多,下的功夫也越多。当然,如果记忆力好,把自己所做的这些骈珠和词珠都能烂记于心,那就更好。
2、析义
析义的前提就是要寻找珠的来源,简称“珠源”。找“珠源”的方法很多,无定法。可以从《左传》《战国策》《四书》《五经》《三字经》等开始,也可以直接从《蒙求》《声律启蒙》等开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与习惯,甚至根据学校环境,跟同学们一起选择一个同一个起点开始进行。下面我们以《蒙求》为珠源,讲一下什么叫析义。
李翰《蒙求》全书所讲的,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也包括一些传说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现某种可取言行的,有带有激励劝勉意味的,有文学上脍炙人口的轶闻,如“王商止讹”、“西门投巫”、“孙敬闭户”、“屈原泽畔”、“绿珠坠楼”,其中很多成为后来《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取材的来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四字典故,通过分析理解,然后扩展成六到九字长句或隔句,所得的句子就叫“骈
珠
例1:王戎简要
这是《蒙求》中的第一个句子,也就是我们的“珠源”,下面就是我们要开始“析义”。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信息: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西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简要:简明切要,指的是说话做事较干脆果断。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 目眩。 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传说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 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 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这就是“王戎识李”的典故。
跟王戎有关的典故还有:王戎死孝、王戎卖李、卿卿我我、邈若山河、璞玉浑金 瑶林琼树等等。
经过以上析义,我们可以做珠为:
(1)戎怀取李之智。
(2)浑金璞玉之质。
(3)邈若山河之感。
以上便算是做出了三个“珠” ,当然还可以做更多,没有定数。然后,就可以把这三个“珠”放到相应的分类中去,日后要使用时,稍微变化一下就可以用了。比如我们要写某人聪明就可以用,“天生慧眼,不惭识李之智。”当然,这只是骈句的一半,要成完整的骈句,还要经过寻较和作骈的步骤。
例2:孔明卧龙
这也是《蒙求》中的一句,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以下信息: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卧龙先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做珠:亮有卧龙之心
例3:伯牙绝弦
信息: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做珠:高山流水之音
3、寻较
所谓“寻较”,就是寻找和比较,就是在众多的“珠”中寻找一个合适相骈的“珠”。“寻较”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平仄要符合我们前面讲义中的要求。
(2)内容要有关联性,忌合掌。
4、做骈
通过寻较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后一道工序——作骈,即将自己所做之珠,做成骈句。比如我们刚才所做的珠,就可以做成两对骈句:
戎怀取李之智,亮有卧龙之心。
浑金璞玉之质,高山流水之音。
这个骈句,在平仄上,内容上都符合骈句的要求,这就是骈珠。然后,再进行分类收藏。 这些经过精心整理的材料,就是一个一个珠子,等到需要的时候,我们用线穿起来,就是一件一件的珠宝饰品,必要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秀给别人看了。
四、做珠技巧
做珠也要讲究技巧,通常来说有虚实两个方法。
(1)实珠法
所谓实珠法,就是根据典故,直接描述,让人一看就知道此句的出处和含义。
比如前面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珠:“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
(2)虚珠法
虚珠法,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提出,而是采取一些委婉的方式,把这个典故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惊汉阳穷鸟之客,叹梁甫卧龙之才。
《穷鸟赋》是东汉词赋家赵懿的作品,在当时无可奈何的背景下,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穷途末路的鸟,巧妙的表达出心中的不满与无奈之情。而《梁甫吟》为诸葛亮所喜爱。这个骈句,前后两个分句讲的赵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如果大家对这两个典故不是很熟悉的话,就不会明白这两句话所言何事。虚珠法有点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借代,有一定的隐喻性,当然就更富有想象的空间,更能代表一定的功力。
我们在做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声律方面的问题,一定要用规范的艺术来处理自己的灵感,丝毫也不要马虎。如果我们只考虑内容,不考虑章法,那这个世界就不可能有这么多色彩缤纷的文学体裁可以区分,也就不需要分门别类的学习了,顺口溜,打油诗之类,凡会说话的人都能说几句,还学习什么呢?
虚珠法和实珠法,各有各的用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前面是实珠,后面也是实珠,反之亦然。这两种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只要坚持就会胜利。否则,就是徒劳。
五、珠源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取典化珠是旧私塾启蒙教育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听到、看到、想到的优美词汇收集起来,化成自己的句子,这些句子,就像一颗一颗的珠宝,等到用的时候,把它们用一根线穿起来,叫引线贯珠,就可以变成一串绚丽多彩的项链或者手链,这就是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那么,这些美的词汇从哪里来呢?下面我们要讲的作珠的词汇来源。
1、在典故里找
我们辞赋班大都是学过律诗的,一定掌握更多典故。举例说,前面说的《蒙求》。《蒙求》,取经传故事,编为四言韵语,共596句,2384个字。内容所涉,范围很广,包括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医药、占卜、民族、战争、动物、植物等多方面内容,保存着丰富的资料,确是一部名著。书中有典故592个,有的被广泛应用在诗、词、赋中,如“子猷访戴”,在李白诗集中出现十六次之多,杜甫诗集中也出现六次;“山简倒载”在李白诗集中出现十二次,杜诗中出现七次。而“堕泪碑”这个典故被引用或化用的唐诗共6页118首之多。可见,作珠这个方法,自古就有,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继承。
又如:岐下送友人归襄阳(唐•贾岛)
蹉跎随汎梗,羁旅到西州。
举翮笼中鸟,知心海上鸥。
山光分首暮,草色向家秋。
若更登高岘,看碑定泪流。(这里就是化用了“堕泪碑”这个典故的。)
2、从古诗文里找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读唐诗,每天都在学习《声律启蒙》等,常常读,每次读到好的句子我们就可以分类收集起来,做珠化成自己的骈句。如:原句:柳丝、春雨、漏声、塞雁、城乌、画屏雾薄,帘幕。。。等(温庭筠《更漏子》)。我们就可以把它作珠自化为:柳丝长,知春雨之漏声迢递;香雾薄,识谢家之帘幕低垂。
例1:材料1 七言绝句《春游》( 宋 ,王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材料2(百度):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根据以上两份材料,我就自化成轻隔骈句一组:
春城儿女,留早有之游风 ;汴水清明,记久传之习俗。
我在这里献丑,不是因为自己的句子化的好,最多只能算是抛砖引玉。
例2:原句为“连环吐月,空临玉匣之间;一叶乘风,渐入寒烟之际。”(【唐】宋言《渔父辞剑赋》 )
有人化句为“容华戴月,空临今古之间;思绪乘风,渐入无垠之际。”
例3:原句为“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秦观《八六子》)
化句为“弄晚之飞花片片,笼晴之残雨蒙蒙。”
例4:原句为“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有客经巫峡,停桡向水湄。” (李珣《巫山一段云》 )
化句为“古庙依之屏嶂,行宫枕于水流。游仙经于巫峡,轻桡(ráo)向其水湄。”
除了以上几种办法,尚有其他几种办法可以作为我们作珠词汇的来源。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六、作珠有什么好处
1、省时间
我们很多在这里学习,都是要工作,要生活,难得在这中情况下抽出一点时间保持一份爱好,实在是不容易,现代人本来也崇尚“效率”二字。在学习律诗的时候,就常常听大家说词穷,这个是非常好理解的,要到唐诗这个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无异于是大海捞针。所以,找到一条学习唐诗的捷径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做珠,开始的时候看似有些麻烦,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我们的词珠和骈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2、古味浓
做珠的词汇来源,决定了化出的句子必定是古香古色的,这就像我们做家具一样,木料本身就是红木,做出的家具不管是不是漂亮,起码可以保证它就是正宗的红木家具。我们大家都是生活在二十世纪,很多人写律诗,写辞赋,最头疼的就是写出的东西都是大白话,做珠能帮助我们去掉这些毛病,使我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古香古色的美。
3、弘扬国粹
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如刚才我们所提到《蒙求》等,都是古文化的精华,《蒙求》本来就是一个百科全书,里面的那些典故不管是工作,生活,为人,处事,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被都具有超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去化用这些经典的东西,其实就是在弘扬国粹,于人于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做珠,要化得巧妙,最忌讳是全盘照抄。全盘照抄,对我们自己创作水平的提高起不到该有的作用,这个应该是不难理解的。我们实际生活中,也同样讨厌抄袭,考试的时候,抄袭会判零分,高考中考试卷抄袭会作废,生活中我们看见别人穿跟自己同一款式的衣服,就算衣服再美,也不会有保留原来的好的心情,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我们在这里学习,大概会是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有底,因此抄袭,是一种很容易就会被发现的愚蠢的行为,当然也是我们要唾弃的行为。
做珠,不管是词珠还是骈珠,也必须是高质量的,有内容有内涵,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珠”。从骈赋审美鉴赏角度讲,词汇运用不得当,会给作品带来硬伤。有很多原创辞赋,由于词汇运用不得当,太白话味了,给人感觉不像辞赋,这样就降低了辞赋的品质。 我们在学习和阅读古赋古文时,经常会遇到遣词造句十分妥贴又十分精彩的句子或片段,如果能把这些句子或片段读熟甚至背诵下来,就可以积累很多词珠和骈珠。古典文学,其语句是符合多数人的逻辑思维,即便省略主语、谓语,也能看明白,其中很多句子很美。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过、背过的词语、句子时间长了容易忘掉,如果把平时看到的好词好句随手摘录下来,就不会忘记了,但是,不能乱七八糟的摘,一定要分类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反之,越是积累得多,越难在必要的时候找到想要的珠。
此外,骈赋创作时,我们不能受现代汉语语法的束缚,应基于古典文学组句方法,从模仿中继承和发扬。学会组合压缩,五言七言的对偶句诗句中有很多可以转化为不同形式的骈句。要化得不留痕迹才是高手,再次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照搬。
本讲提纲
一、做珠的概念
二、词珠
三、骈珠
四、做珠的技巧
五、珠源
六、做珠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