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4-10-25 19:13 编辑
杂谈诗词诗歌(127)诗的陌生化 文/韩鲁珩
文学艺术的陌生化最早由俄罗斯文学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俄语: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Шкловский),1893年1月24日 (儒略历:1月12日)生于圣彼得堡,是苏联时期的批评家、作家和宣传家。苏联形式主义的发起人之一。1984年12月6日卒于列宁格勒。)。
陌生化(英语:Defamiliarization;俄语:остранение,IPA:[ɐstrɐˈnʲenʲɪjə] ) ,是一种艺术技巧,将常见事物,以陌生或奇怪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促使观众从新的视角观看世界。这个概念影响了20 世纪的艺术与艺术理论,包括达达主义、后现代主义、叙事戏剧、科幻小说和哲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出“ 诗歌语言必须显得奇怪而美妙”。所以诗歌陌生化是一种早就存在的诗歌写作意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的语言与每日使用的日常语言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诗的语言更难理解──“诗的语言是组织过的语言。散文则是日常中的演说——经济的、轻松的、合宜的;散文女神(拉丁语:dea prosae)是准确、轻松、像孩子般“直率”表达的女神。” 这个区别是艺术创作的关键,并防止“过度自动化”,防止个人“照公式按表操课”。(维基百科)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技巧,是一种形式的陌生化,具体应用在诗歌写作上不过是把熟悉的事物和东西在语法,修辞和文字组织上变得超出习惯性的熟悉认识,制造陌生新奇感,这种手法不仅是在表达形式上,同时更是在人们通常忽略的细节上。这种陌生化可达到引人注目,或者耳目一新的视觉(听觉)刺激。
从本质而言,西语的“陌生化”更多是打破习惯性思维的套路。相比较而言,中文的“陌生”表达常常制造歧义,陌生包含着明确未知的含义,比如,“陌生人”,“陌生的事物”等等,人类从生物本能和心理习惯而言诗对陌生有着明显的警觉和防范意识,所以“陌生化”给人对文本疏离的感觉,这种人为制造的疏离恰恰是诗的败笔,诗应该是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创新和出新。我们都同意好诗歌“自然”真情,这里所说的“自然”是组织过的语言的自然,这个“自然”意味着符合人感性的本能属性。但如果诗歌的陌生化带来明显的刻意做作,雕文刻镂的痕迹,就会失去人们对诗的自然感性,就很难触动,这样的诗毫无魅力。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艺术的陌生化有益于推动诗歌的形式技巧,但在今天的具体运用中却出现了忽略诗歌本质,导致了今天诗歌写作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造成烂作极多的现实状况。
今天所谓诗的陌生化,多是来自有意识的挖空心思,违背情理的编造。相反诗的出新和新颖则多是来自无意识中的灵感,其中以悖论形式为主。悖论具有似是而非的特征,这种特征恰恰在诗中制造感性的联系,理性的过度,从而新颖但不陌生的表达诗意。
诗歌的形式特征,对文字的要求决定了诗歌这个文学体裁的特殊性,与其说“陌生化”,不如说“出新”更具体符合诗歌的写作要求。新,自然有陌生的含义,但不包含刻意做作的意味。出新在修辞,想象,文字组合等等,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新意,题材的新意,新视角,内容的新意和新的深度等等。出新的关键在于有新意而不失之自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以自己这首诗为例 三月的东山 文/韩鲁珩 沉睡的樱桃树与我一般呼吸 一缕清风荡来,溢出淡淡霜意 我们一同眺望远方,东山 三月,擎天的睡兽依然沉寂 两粒渺小的尘埃 距离千里万里 我们知道,春天在那山的后面 东风带着走近的晨曦,冉冉 白雪渐渐蒸腾,云雾缭绕 岩石显现裸露的黝黑身躯 岁月之中,我们眺望着 直到鬓发缠云,枝头新绿 这个世界有无数相似的尘埃 像我们,在庭院和街边 在旷野,卑微中满怀期冀 2023 ,03,18
这首诗写得并不满意,感觉并没有把我的意思突出地展示出来,但这首诗写作确实出于我自己的一个独特视角。
1,这首诗自然联想和想象是我对自然和季节的认识。我没有看到有关春天来自何方的讲述,在开车的路上偶然想到这个事情,认真思考了一些自然现象,感觉春天其实是来自东方,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春天里有东风,东风是来自东方,东方升起太阳,太阳是温暖的源泉,东风把温暖带到全世界。太阳一年四季都在东方升起,为什么只有在三月份才带来温暖,因为在这个时间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比冬天更近了。
2,伟大和渺小有着对春天同样的期盼,春天是平等的,无论高山还是尘埃,接受温暖和生命的情怀是一样的,春天赋予给生命的活力没有强弱之分。
3,这首诗没有有意制造“陌生化”,唯一的四个字“鬓发缠云”也是自然写出,没有挖空心思。 我自己考虑,当我把春天来自东方(阳光的接近),万物在春天有着同样的期冀两者放在一起写出来,这也是一首完全具备我个人思考,不摹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一个诗作。
附录:
我:汉语的陌生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英语的strange ,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全新的不认识的事物。但英语的 Defamiliarization 从语义而言并不是陌生,而是熟悉的东西和事物有了不同以往的新奇感,本质还是以往的事情。
ChatGPT said: 你说得很对!汉语中的“陌生”通常指的是完全不熟悉或全新的事物,而英语中的“defamiliarization”确实强调的是对熟悉事物的重新呈现,以引发新奇感和新的理解。
- “陌生”:强调的是对事物的完全不认识,意味着缺乏经验或接触。
- “Defamiliarization”:主要指的是通过艺术手法使熟悉的事物看起来不那么熟悉。这并不是创造全新的事物,而是以新的视角或方式来体验已经存在的事物,从而使观众或读者意识到原本被忽视的细节和感受。
这种区别反映了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在理解事物上的不同,突显了语言在传达文化内涵方面的复杂性。谢谢你提出的这个有趣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