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诗词诗歌(104)人类文化的相似性 文/韩鲁珩
我们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比中外诗歌和文学作品会发现很多相似的故事和思维。
文化(日语:文化/ぶんか Bunka)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經驗,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的人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文化平行論」或稱「文化並行論」,指在不同的地方,存在著文化的相似性。首先提出這種理論的是德國早期的人類學家巴斯提安(A. Bastian, 1826~1905),他主張人類具有「心理的一致性」(psychic unity),稱為「基本思想」。因此,在不同的地方,乃有類似的文化發生。這種基本思想的表現,常因不同的環境條件而不同,因而形成所謂族群觀念。這種對歐美早期的人類學家的理論頗有影響,如美國人類學家布林頓(D. Brinton)、英國人類學家佛雷策(James G. Frazer)等,都以「心理的一致性」來解釋文化的相似性。 「文化平行論」的另一種主張是由德國人類學家諾登斯基俄德(E. Nordenskiöld)所提出,認為人類具有創造模仿的才能,因此才有文化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可能是由模仿而來。他調查南美洲的印地安人得到這種論點。”(资料来自教育百科)
人类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本点是在于人性,无论地域,生存方式等等如何不同,人性是共同和一致的。“现代社会学家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所以只有一种人性。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但根据对婴儿反复实验,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与生俱来的有: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需要,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对与自己相似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己地位的关心,由于始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对还有同类帮助的冲动。从人脑的结构来看这些都直接对前额叶造成影响,但可以被出生后的记忆和周围事物所改变。” (资料来自网络)
两个证明文化相似性的故事
1,咖啡和牧羊人的故事 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伊(1613-1707)的记载: 大约纪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看到每只山羊都显得无比兴奋,雀跃不已,他觉得很奇怪,後来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这些羊群是吃了某种红色果实才会兴奋不已,卡尔代好奇地尝了一些,发觉这些果实非常香甜美味,食後自己也觉得精神非常爽快,从此他就时常赶著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後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可思议的红色果实摘些带回家,并分给其他的教友们吃,所以咖啡的神奇效力也就因此流传开来了。
2,淫羊藿和羊的故事 淫羊藿(羊藿叶)是一味经典的补阳中草药 据记载,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是个对中医药具有执着追求的人。一日采药途中,他忽听一位老羊倌对旁人说:有种生长在树林灌木丛中的怪草,叶青,状似杏叶,一根数茎,高达一、二尺。公羊啃吃以后,性欲旺盛,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就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羊倌实地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果然证实这野草的强阳作用不同凡响。因该草羊吃了后会淫乱母羊,故起名叫“淫羊藿”。
这两个毫不相关的植物发现和故事讲述,展示了非常相似的思维和认识过程。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 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以上文字资料摘录来自网络)
以上所有叙述其实要证明一个事情,中西文化的真正融合原点是在人性。由此谈诗歌和文学创作,西方诗人很早就在借鉴和学习中国诗词的文学艺术特征和手法,将这些思维和手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相反,我们今天许多作者对自己文学艺术遗产弃之不顾,盲目模仿西方文字格式。简单地模仿西方文学的形式,并非能达到文化相融的程度,只有从人性这个基本点来理解和学习西方诗歌和文学作品的内容,思维和意识,从细节和细腻来把握西方诗歌文化的艺术特征,摈弃假大空的空洞抒情,立足于自己民族文化基础,才能走出我们自己的局限。 2020,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