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九门提督

[五律] 返乡

[复制链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61
贡献
13774
金钱
16764
发表于 2024-10-21 10:58: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10-21 10:49
天井的天指露天,井指汇聚雨水,而院落的涵盖明显大于天井,但不知山东人把天井、院落混同是咋回事{:1_10 ...

我们这边,大院落(有耳房那种)当门就是天井的话,一般前面有一块影壁用作挡煞,进门是见不到天井内里容貌的。

点评

也许南北方的差异大,入门就是天井在我们这里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一入外大门的也不叫天井 井字,望文生义都可知是周围有栏或台、中间凹的地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1: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诗乐斋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88
贡献
21423
金钱
2547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21 11:01: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10-21 10:49
天井的天指露天,井指汇聚雨水,而院落的涵盖明显大于天井,但不知山东人把天井、院落混同是咋回事{:1_10 ...

其实用天井没有关系,随便一首诗,象征意味明显。读者也不去追究什么。但九门兄这是一首怀念母亲的诗,就必须让人觉得可亲可信,一旦信任度没有了,诗就变得虚假了。只剩下煽情了。嘿嘿

点评

不懂呢,可以蹲一边看着就行了。嘿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1:15
另一个是九门兄这首的用韵可榷,以妈字入麻韵大抵是受搜韵的影响所致,清代的竹枝有此用法,近现代也有,但跟古韵中的妈为莫补切的音读已经相去甚远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1: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有相逢 发表于 2024-10-21 10:58
我们这边,大院落(有耳房那种)当门就是天井的话,一般前面有一块影壁用作挡煞,进门是见不到天井内里容貌 ...

也许南北方的差异大,入门就是天井在我们这里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一入外大门的也不叫天井

井字,望文生义都可知是周围有栏或台、中间凹的地方

点评

齐鲁大地,自孔夫子他老奶奶那个时候就就这么叫“天井”,至于八垓之外,夫子不知,俺也不知矣。嘿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1: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10-21 11:13 编辑
雨箭蛙 发表于 2024-10-21 11:01
其实用天井没有关系,随便一首诗,象征意味明显。读者也不去追究什么。但九门兄这是一首怀念母亲的诗,就 ...

另一个是九门兄这首的用韵可榷,以妈字入麻韵大抵是受搜韵的影响所致,清代的竹枝有此用法,近现代也有,但跟古韵中的妈为莫补切的音读已经相去甚远了

归处尚为家亦可榷

点评

《康熙字典》就有“妈”入麻韵部,有啥奇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1
贡献
27956
金钱
3460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1:14: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10-21 11:04
也许南北方的差异大,入门就是天井在我们这里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一入外大门的也不叫天井

井 ...

齐鲁大地,自孔夫子他老奶奶那个时候就就这么叫“天井”,至于八垓之外,夫子不知,俺也不知矣。嘿嘿

点评

所以说也许南北的差异大,不奇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1: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4-10-21 11:14
齐鲁大地,自孔夫子他老奶奶那个时候就就这么叫“天井”,至于八垓之外,夫子不知,俺也不知矣。嘿嘿 ...

所以说也许南北的差异大,不奇怪

点评

诸位提及南方之天井,俺不是不知道。据俺所知,自淄博到鲁南地区,都这么用天井一词——何必少见多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1
贡献
27956
金钱
3460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1:15: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雨箭蛙 发表于 2024-10-21 11:01
其实用天井没有关系,随便一首诗,象征意味明显。读者也不去追究什么。但九门兄这是一首怀念母亲的诗,就 ...

不懂呢,可以蹲一边看着就行了。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1
贡献
27956
金钱
3460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1:23: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10-21 11:15
所以说也许南北的差异大,不奇怪

诸位提及南方之天井,俺不是不知道。据俺所知,自淄博到鲁南地区,都这么用天井一词——何必少见多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1
贡献
27956
金钱
3460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1:31: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10-21 11:11
另一个是九门兄这首的用韵可榷,以妈字入麻韵大抵是受搜韵的影响所致,清代的竹枝有此用法,近现代也有, ...

《康熙字典》就有“妈”入麻韵部,有啥奇怪?

点评

又俗讀若馬平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1: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10-21 11:41 编辑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4-10-21 11:31
《康熙字典》就有“妈”入麻韵部,有啥奇怪?

又俗讀若馬平聲
搜韵被某些人搞乱了你也不察,《康熙字典》是啥音都照录的,连叶音都照录,能啥都作数?


点评

虽然南方目前为止还有部分古音存在,可是历来声韵都是以北方为基准的。妈,这个字发音很复杂的,多数人在使用,自然得到公认。俺研读了一些方言著作,见到很多普通字在不同地域,那意思颠倒我们常规认知,比如“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1
贡献
27956
金钱
3460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1:45: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10-21 11:32
又俗讀若馬平聲
搜韵被某些人搞乱了你也不察

虽然南方目前为止还有部分古音存在,可是历来声韵都是以北方为基准的。妈,这个字发音很复杂的,多数人在使用,自然得到公认。俺研读了一些方言著作,见到很多普通字在不同地域,那意思颠倒我们常规认知,比如“姐”,在一些地方称呼母亲。

点评

我们这里的叫法,爷是父亲,大是母亲。爷爷就是叔叔。爹爹是祖父,爷的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2:20
九门兄故意要失粘吗?嘿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2:13
诗韵是承继着切韵的同用、独用而来,宋后称礼部韵略、平水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之类,一般均为官定科考用韵,并不与俗读音、方言音、异读音、叶读音之类等混同,妈字在官韵中并不入麻韵而只入虞韵 妈字在中原音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2: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2: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4-10-21 11:45
虽然南方目前为止还有部分古音存在,可是历来声韵都是以北方为基准的。妈,这个字发音很复杂的,多数人在 ...

诗韵是承继着切韵的同用、独用而来,宋后称礼部韵略、平水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之类,一般均为官定科考用韵,并不与俗读音、方言音、异读音、叶读音之类等混同,妈字在官韵中并不入麻韵而只入虞韵

妈字在中原音韵中倒是入家麻韵,但曲韵是曲韵,诗韵是诗韵,岂可混同

曾在搜韵上看到过它的归韵方式,就是按举凡有的音都归为一韵,这么个整法就象它的律诗归类一个样-----数字对得上就可一律归为律诗

诗的用韵还是按官韵来比较靠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诗乐斋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88
贡献
21423
金钱
2547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21 12:13: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4-10-21 11:45
虽然南方目前为止还有部分古音存在,可是历来声韵都是以北方为基准的。妈,这个字发音很复杂的,多数人在 ...

九门兄故意要失粘吗?嘿嘿

点评

推门入天井,脱口一声妈。泫目终无应,椎心忽有加。灶忆曾温饭,壶沉总热茶。惟今父还在,归处尚为家。 折腰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2: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雨箭蛙 发表于 2024-10-21 12:13
九门兄故意要失粘吗?嘿嘿

推门入天井,脱口一声妈。泫目终无应,椎心忽有加。灶忆曾温饭,壶沉总热茶。惟今父还在,归处尚为家。

折腰体

点评

这样的问题蛙也问,也不知道他一天忙乎啥了?嘿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1

主题

9203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437
贡献
10207
金钱
12870
发表于 2024-10-21 12: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4-10-21 11:45
虽然南方目前为止还有部分古音存在,可是历来声韵都是以北方为基准的。妈,这个字发音很复杂的,多数人在 ...

我们这里的叫法,爷是父亲,大是母亲。爷爷就是叔叔。爹爹是祖父,爷的爷。

点评

你们那里太乱了。自鲁至陕,日常呼父多为“大”(音阳平)(陕一般是单字,而山东呼双字“大大”);少数呼单字“爷”(音阳平),呼母几乎都是“妈”,山东呼“妈哀”。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与普通话一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2:48
所以说诗要用文言、通语 文言对父母的叫法就叫父母,北人的俗称是爷娘,客家人则叫爷哀,都不按文言、通语来的话哪叫一个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2: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10-21 12:57 编辑
小子规 发表于 2024-10-21 12:20
我们这里的叫法,爷是父亲,大是母亲。爷爷就是叔叔。爹爹是祖父,爷的爷。 ...

所以说诗要用文言、通语

文言对父母的叫法就叫父母,北人的俗称是爷娘,客家人则叫爷哀,都不按文言、通语来的话哪叫一个乱

蜀人呼母为姐,又岂蜀人焉,兴宁人至今都还有呼母为姐的旧习,外的、对手亲的则称姐公、姐婆,其实是外公、外婆之意,比姐高一辈

点评

我们村到我们这一辈还称父亲为伯(口音叫医,和姨又不同),后来年轻一代才叫爸。这旧风俗真的不明,其他村都没有这称呼。 我们家更特别,大伯叫爸爸(口音有差异),我父亲排第二,就叫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2: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1
贡献
27956
金钱
3460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2:4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子规 发表于 2024-10-21 12:20
我们这里的叫法,爷是父亲,大是母亲。爷爷就是叔叔。爹爹是祖父,爷的爷。 ...

你们那里太乱了。自鲁至陕,日常呼父多为“大”(音阳平)(陕一般是单字,而山东呼双字“大大”);少数呼单字“爷”(音阳平),呼母几乎都是“妈”,山东呼“妈哀”。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与普通话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7
贡献
24015
金钱
26454
发表于 2024-10-21 12:5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语言特色是十里不同音,各种方言乱炖。而雅言,自然是以王朝的首都为准,比如汉唐,开口必须是额额额一片。有人说南方的一些方言是古汉语,大概不会错,南方远离政治中心,交通又不方便,语言受到的冲击必较小,所以能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但是不是当时某个时期全国都是这口音呢?肯定不是,只不过是当时的一种方言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7
贡献
24015
金钱
26454
发表于 2024-10-21 12:58: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10-21 12:27
所以说诗要用文言、通语

文言对父母的叫法就叫父母,北人的俗称是爷娘,客家人则叫爷哀,都不按文言、通 ...

我们村到我们这一辈还称父亲为伯(口音叫医,和姨又不同),后来年轻一代才叫爸。这旧风俗真的不明,其他村都没有这称呼。
我们家更特别,大伯叫爸爸(口音有差异),我父亲排第二,就叫二。

点评

旧时生养不易,称父亲为伯是旧习,大抵来自于旧时的避讳习俗,即把亲生的避讳亲生而刻意疏远以便生养,有的甚至会寄托于庵庙之类,刻意疏远应是源于鬼神之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61
贡献
13774
金钱
16764
发表于 2024-10-21 12:59: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爺娘聞女來……。

点评

北人的木兰辞不闻爷娘唤女声,南人的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我有亲父兄 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3: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7
贡献
24015
金钱
26454
发表于 2024-10-21 13:08: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10-21 10:56
我们这里的老房子不仅有天井,还有天街,就是老房子里侧房一排排的象个街道的露天部分,靠翻词典怕也得完 ...

小时候很怕去我舅舅家,我妈在村里排老大,除了三个亲舅舅,下面还有一大串舅舅。大厅是祖屋,由我大舅住,总共有几进屋没有了印象,只记得偏房是长长的一排,用来做厨房。我走进去个个叫我外甥,但我都不认得他们。所以真不敢去,太失礼了。

点评

大眼兄,成活化石了。这一切对于在城里的孩子,早已是非常陌生了。老父亲参加革命早,他从家里出来也才十几岁,能懂得多少?再传给我们,几乎不可能。嘿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3: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3: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10-21 13:11 编辑
大眼怪归来 发表于 2024-10-21 12:58
我们村到我们这一辈还称父亲为伯(口音叫医,和姨又不同),后来年轻一代才叫爸。这旧风俗真的不明,其他村 ...

旧时生养不易,称父亲为伯是旧习,大抵来自于旧时的避讳习俗,即把亲生的避讳亲生而刻意疏远以便生养,有的甚至会寄托于庵庙之类,刻意疏远应是源于鬼神之道
梅州也有此习

点评

方言不仅仅是发音差异,语法语序也不一样,比如普通话“不知道”,我们这边方言是“知不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3: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1
贡献
27956
金钱
3460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3:1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10-21 12:18
推门入天井,脱口一声妈。泫目终无应,椎心忽有加。灶忆曾温饭,壶沉总热茶。惟今父还在,归处尚为家。

...

这样的问题蛙也问,也不知道他一天忙乎啥了?嘿嘿

点评

现代这个世道,我早年学诗的时候,写出折腰体的诗,是要挨罚的。老师管这种诗,叫作凑合体。此诗贴出来连招呼都不打,真是世风每况愈下呀!嘿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51
贡献
27956
金钱
3460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3:12: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10-21 13:10
旧时生养不易,称父亲为伯是旧习,大抵来自于旧时的避讳习俗,即把亲生的避讳亲生而刻意疏远以便生养,有 ...

方言不仅仅是发音差异,语法语序也不一样,比如普通话“不知道”,我们这边方言是“知不道”。

点评

所以嘛,山歌民谣竹枝之类用方言方音可以无妨,但诗、尤其是格律诗也用的话就可榷了----很难在唐宋的格律诗找到相关诗例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6
贡献
16
金钱
28
发表于 2024-10-21 13: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山西河北,一般称母为娘。写诗称妈,应不是问题。
关键在情真,这种感情不是故意要给人看的。有些圣洁,不可标榜。

点评

写诗称妈的是问题不大,是用韵的问题大,几乎无法在唐宋格律诗中找到妈押麻韵的相关诗例,不是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3: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诗乐斋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88
贡献
21423
金钱
2547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21 13:16: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归来 发表于 2024-10-21 13:08
小时候很怕去我舅舅家,我妈在村里排老大,除了三个亲舅舅,下面还有一大串舅舅。大厅是祖屋,由我大舅住 ...

大眼兄,成活化石了。这一切对于在城里的孩子,早已是非常陌生了。老父亲参加革命早,他从家里出来也才十几岁,能懂得多少?再传给我们,几乎不可能。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3: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人的木兰辞不闻爷娘唤女声,南人的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我有亲父兄

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诗乐斋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88
贡献
21423
金钱
2547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21 13:2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4-10-21 13:10
这样的问题蛙也问,也不知道他一天忙乎啥了?嘿嘿

现代这个世道,我早年学诗的时候,写出折腰体的诗,是要挨罚的。老师管这种诗,叫作凑合体。此诗贴出来连招呼都不打,真是世风每况愈下呀!嘿嘿

点评

王力先生说过,拗粘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征,一般来说折腰体应注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3: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3: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门提督 发表于 2024-10-21 13:12
方言不仅仅是发音差异,语法语序也不一样,比如普通话“不知道”,我们这边方言是“知不道”。 ...

所以嘛,山歌民谣竹枝之类用方言方音可以无妨,但诗、尤其是格律诗也用的话就可榷了----很难在唐宋的格律诗找到相关诗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4-10-21 13: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10-21 13:43 编辑
羽箭娃 发表于 2024-10-21 13:15
山东山西河北,一般称母为娘。写诗称妈,应不是问题。
关键在情真,这种感情不是故意要给人看的。有些圣洁 ...

写诗称妈的是问题不大,是用韵的问题大,几乎无法在唐宋格律诗中找到妈押麻韵的相关诗例,不是吗
不赞成故意要给人看的之说,情至深、哀至切,人有时会不由自主很正常也能理解,挑刺到‘有些圣洁,不可标榜’就有点过了,蛙兄的十万之蛙箭还是省着点为好

点评

我对妈韵没有疑义。只是板着小板凳来学习的。嘿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4:23
我说的不是韵,是意。山东人一般称母都叫娘,但在诗中,称妈当该可以。韵,另当别伦。 用意在哪儿,小子规所说脱口秀,这个需要眼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21 1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8: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