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精华285
注册时间2015-3-17
威望6765
金钱36306
贡献29169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威望- 6765 点
贡献- 29169 次
金钱- 36306 枚

|
2023年赋学研究年度报告(下) 原创 程维 辞赋研究 2024年10月12日 16:32
2023年赋学 研究年度报告(下)
程 维
原文刊自《中国赋学》第四辑
正文 四、范畴术语与赋论史研究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相对于辞赋研究来说,赋学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乏人问津。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前5年,学界对于赋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整理为主,即对重要作家的重要赋论的梳理和诠释。近20年的赋学理论研究,渐渐走向深入化、多元化,主要呈现为范畴研究、赋论史研究、辞赋美学等方面的成果。 赋学范畴与术语研究方面,有对常见范畴、术语进行重新阐释的,也有另辟新说的。前者如对“丽”“缘情”“体物”“赋亡”等说的再阐释。如刘朝谦、张丹考察了“丽”范畴是如何在赋体发展过程中被逐步建构和获得认知的,继而认为其始于屈原、宋玉对赋之审美意识的初始生产,至扬雄而上升到赋言之“丽”,至曹丕而赋“丽”观成为辞赋美学的本质论思想。唐定坤《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一文认为,缘情、体物二说本源于一句之中,不可割裂而论;乃是从技法切入角度逼出的诗赋体格分异,故存在着彼此交越借用的可能;“缘情”偏于诗体的普遍性,“体物”偏于赋体的时代性。该文对于赋学领域核心范畴的研究是有所推进。孙敏强、吴雪美、孙福轩考察了唐以后“赋亡”说的内涵、文化背景和言说场域,认为“赋亡”说有“赋无用而亡”“赋体变而亡”两种内涵,儒家诗学教化观念的沉淀、赋学领域“祖骚宗汉”“崇古斥律”复古心态的确立、汉赋的经典化以及士人对考赋传统的质疑,为“赋亡”说流衍与多义性内涵生成的独特文化语境。开辟新说者,如许结《“侧附”说与赋体创作生态》和王飞阳《赋体“尚气”论》。许文首次对《文心雕龙·诠赋》中的“侧附”一说展开探究。文章认为从赋体创作生态看,对“侧附”的释解必须关注“赋体”与“赋理”,阐发赋史中“小制”从“谋篇”到“句法”的创作路径,而“理贵”旁渲则引申出赋体创作与批评的“比法”介入。王文从“气”范畴进入赋论的历史过程、辞赋诸体与“尚气”的关系、“气”在辞赋具体创作中的落实途径、诵赋与“气”之关系等多个角度,综合考察了赋体“尚气”的内在逻辑。 赋论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汉魏六朝和清代、近代。张巍分别了赋首、自作之序、他作之序三者间的差别,考察了赋序的源流,认为其是赋家对此前书册之序和篇章之序综合会通后的创造,是韵文自序的开端;而赋序与正文之间实质是一种文体组合关系,赋序有交代背景补足叙事、加强抒情性以及兼具某种文学批评等功能。论证精密平实,极有说服力。于信、张洪兴探析了《文心雕龙》对于屈、宋的批评倾向,认为其主要方法是折衷诸家,并从经学角度、赋学角度以及表现方法、艺术风格的揭示角度分析了刘勰在屈宋批评上折衷诸家的特色。该文发挥并拓展了周勋初先生对刘勰“折衷”“融合”的评价,结论平实可信。许结考察了“徐庾体”由诗文而进入辞赋领域这一现象,认为“徐庾体”以绮艳巧密、竞美宫奁为基本特征,以排调典型与丽词规范为写作风格,尤其是以“隔句作对”之法开启唐人应制律赋的创作,构成了赋史的三大误读。如果对照南朝赋论的基本情况,以及所倡导之“今体”的声律与俪词,“徐庾体”作为一个理论符号,在赋论史上又存在由误读而认同的批评问题。作者目光如炬,论述举重若轻。谢邱荣认为赋法谈说批评在体系建构、手法、诠题、谋篇、摘句分析等方面全方位模拟了诗话摘句批评的形式,然诗、赋文体不同,二者体律形式对句法限定有别,语用差异分明。庄亮亮认为祝尧赋体“六义”理论与实践虽然直接受到朱熹及元前其他文人对“六义”在诗中的研究与实践的影响,但从《古赋辩体》结集成书的角度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也应是祝尧“六义”辨体的重要理论渊薮之一;理论构建方面,一是继承朱熹的“三义”分析法并发展到“六义”分析,二是祝尧在辩证“诗”“骚”关系确立“楚骚”正统性的途径下援骚入赋。学界对于《古赋辩体》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赋论观、文论史的承续以及辨赋理论的解读上,该文对于《古赋辩体》研究有所推进。顾一凡、徐雁平考察了何焯的赋学旨趣,认为赋论的核心概念是“体制”,他不仅以体制衡量赋作的体裁、体貌和体源,亦考察其体用,兼有对赋体与赋用的思考;其评点以校勘为导向,以考据为初衷;其评语中虽有时文印记,但不妨其治经求道的深意。本文是第一篇综合讨论何焯赋论的文章,论证严谨深入,有说服力。倪晓明考察了章太炎的赋论特征,认为其赋学思想具有字字征实不蹈空言、语语心得不因成说的“求是”精神,集中体现在“赋离于性情说”“赋主物说”“小学亡而赋不作”三大层面。该文在古典赋论向现代赋学转型这一重大话题上作出了创新性推进。孙福轩以新发现的现代著名语言学家骆鸿凯的两部辞赋讲义《辞赋源流》和《辞赋史》作为研究对象,探考了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刊刻时间,并借此来观照骆氏对赋的起源、发展及其句法、音义的系统认识,以及在当时古体文学批评的大背景下辨析其对辞赋批评的继承和发展。该文为近代赋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也为赋学的古今转型研究增补了链节。 辞赋美学研究方面,袁济喜、刘睿考察了谢灵运《山居赋》在中国古代山水审美理论上的独特价值,认为其拓展了山水审美中的物我关系,体现出对山水审美中身心关系、性理关系的思考,开创了“游”与“居”的互动关系,极大地拓展了山水的审美空间与精神理趣,影响了后世的山水文化。该文对于中国山水美学研究有着切实的推进和重要的启发。薛富兴以“感赋”为例考察了魏晋的感兴美学,认为“心赋”乃魏晋辞赋的一大类型,其中又包括了以集中呈现人类感性心理状态为主题之“感赋”,而“感赋”的背后潜藏着“感兴”。该文的重要贡献在于,一是提出“心赋”观念,二是总结出魏晋“感兴”的五种模式,即由自然景观感发审美情感型、由自然景观兴发审美智慧型、由社会性情境感发审美情感型、由自然与社会综合性情境感发审美经验型、逆感型。这对于感兴美学是有重要推进的。刘朝谦、刘可论述了晋人的知识论辞赋观念,认为以左思和皇甫谧为代表的晋代赋论家试图超越汉人以“经”和“美”为核心赋体观念,开创出属于晋代的知识论赋观和赋文创作新格局。文章对于汉、晋赋文“审美论”“知识论”的提法,丰富了我们对赋的本质认识。冯小禄、张欢认为,汉赋的创作思想具有较显著的体系特征,分别体现为经典模拟、抒情而作和“缘事而发”的创作意识,整体性、具体性结合的整具性思维和文字学、经学、阴阳五行、历史评鉴等知识学谱系的创作倾向,以及将实用与审美、理性与感性兼容包括的创作精神。学界对于辞赋创作论向来缺少系统性的研究,该文在此角度对于汉代赋论研究有突出的推进作用。 五、赋的文体交叉、学科交叉研究
辞赋与其他文体、其他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千头万绪的关联。辞赋语象的类型化、描绘性,与戏曲小说表演性、叙事性、虚夸性也有着共通之处。辞赋的体物特质所构成的形象性,与绘画、书法与器物具有共同的表现形态。从文体交叉、艺术交叉的视角来拓展赋学批评的视域,也是本年度赋学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其一,赋与诗、文的文体交叉研究。陈特《诗赋兴替与六朝文学的演进》一书,以诗、赋二体为中心,以“文体秩序”与“文体生命”为视角,全面梳理魏晋南北朝诗赋的相关问题,从宏观、中层和具体三层面,全景而多维地对汉唐间诗赋兴替作出概括与深描。唐定坤探讨了赋体用歌诗的现象,总结出其历代呈现的三种功能模式。辛梓考察了赋与诗用典的异同性,认为有赋始举事、诗好化言,赋典多类义体物、诗典多代言写志等差别。该文切口虽小,但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即同一修辞在不同文体中的呈现方式,或不同文体对于同一修辞的容受方式。这是颇值得注意的。谢邱荣考察了五、七言句式在诗、赋二体中的差异。田竞以朱鹤龄、程梦星、姚培谦、冯浩四家笺注为例,考察了清儒以赋注李商隐诗的现象,认为其原因在于:一为标明语典;二为科场制艺重赋的习气所浸染;三为自觉追求语言美感;四为缓解以史注诗的僵硬感。其本意都是希望以精详的考证而最大限度还原义山诗隐晦的诗意,以工典雅驯的语言契合李诗秾丽纤巧的风格。该文讨论了赋与诗文注释之间的关系,是前人所未涉猎到的。欧阳一锋认为,夏侯湛《张平子碑》是在继承东汉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的基础上,一改崔作辨裁之风,援赋入碑,扩大了碑文的容纳能力,使碑文语言更具张力。印志远认为,辞赋文学从诞生的初期就与天文密切相关,而随着天文学说的演进,辞赋中的天文书写也会出现变动;辞赋的天文书写会涉及不同的学说以及概念,文本背后的知识面貌也不尽相同,只有回归历史语境,才能把握和体古人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当下的辞赋与天文关系研究,多是辞赋中的天文内容的静态考察,而缺少辞赋天文书写的动态整体观照,该文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 其二,赋与小说的交叉研究。王思豪《“知类”的时代——存在于子、集之间的汉代“小说家”与“赋家”》一文认为,赋与小说成“家”的最大学术背景是新的统一帝国所建构的“新王官之学”,故以新参与者身份择“小说家”与“赋家”分别入“诸子略”与“诗赋略”,观采新王政之道;在早期中国知识学系统化的过程中,小说家和赋家又以“艺文类聚”之法,将从“类”的知识体系文学化。该文的选题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书籍由六部向四部分类的转变,主要跟知识生产比例的变化有关。而汉代以后,小说与赋作的大量产生,正是这一新变化的重要体现。作者抓住这一重要现象,从文献分类的角度谈小说与赋体的产生,及其对于知识分类的重要影响,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王思豪《参体同构:关于<红楼梦>中赋与赋写<红楼梦>问题》一文,考察了《红楼梦》小说与赋的互文性现象:《红楼梦》不仅援赋作入小说,更是援引赋法入小说;反过来,诸篇《红楼梦赋》又在小说史上首次以“赋”体完整组织、重写小说。《红楼梦》与《红楼梦赋》二者的成功“互参”,是辞赋与小说试图以“赋法”同构的一个典型范例。邓凯月、王思豪《诗赋和骚赋 红楼梦>承载的两个文学传统》一文认为,《红楼梦》承载诗赋和骚赋两个文学传统,其中诗赋传统可凝练成“赋法”二字,骚赋传统以名物为物质载体,以骚情为义理源头。从赋及其在发展流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学传统角度来考察《红楼梦》“文备众体”在文学血脉上的组成,由此可以更加深刻地思考中国文学发展的演变之路。王思豪《星洲藏珍:新加坡早期中文报载“红楼梦赋”探赜》一文,考察了新加坡早期中文报纸上所存“红楼梦赋”,包括《振南日报》所刊载一组三篇“红楼梦回目赋”、《叻报》《星报》《天南新报》《石叻总汇新报》所载代贾宝玉所写祭林黛玉文四篇“类赋之文”等。既是文体交叉研究,又是域外接受研究,具有文献与研究方法上的双重创新。丁涵考察了李百川《绿野仙踪》中的赋体呈现,包括引用、改写、自创的创作途径,俗中见雅、寓庄于谐的审美特征等。这样的探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小说的文本解读,也为明清小说的文体互参研究提供借镜。陶明玉考察了赋与白话小说纵向的源流关系和横向的影响关系。研究现代小说与辞赋关系的文章有雷世文《<野草>中的骈赋文体修辞》一文。该文认为鲁迅《野草》的创作吸收了骈体与赋体的修辞遗产,又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改造;鲁迅化用、改造了赋体“铺采摛文”、骈体“沉博绝丽”的修辞,以服务于自己的文体实践。该文不但是小说、辞赋、骈文的交叉研究,更是打通了古今,选题巧妙并颇具启发性。 其三,赋与戏剧的交叉研究。宋永祥《“观戏赋”的文本书写及其价值》一文,考察了以辞赋书写戏剧的艺术交叉现象,认为其大抵经历了从“附着”到“独立”的历史创作阶段,从书写简单的角抵、百戏到傀儡,直至对杂剧、传奇的全景式再现,赋体都有过参与。咏剧文学中,“咏剧诗”已得到充分研究,而“观戏赋”尚未得到充分注意;对其梳理和解读,对于古典戏剧史及赋体文学的研究都具有一定价值。宋永祥《论赋体因素在戏曲作品中的旁衍——以汤显祖戏文创作为中心》一文,以汤显祖的戏文为例,考察了戏曲中大量存在的赋体因素,包括于戏文中嵌入赋作,以赋法用赋典,以赋体写人、事、景、物等,及其对于戏曲创作的意义。赋体与戏曲及其他口头文学的关系是尚未被学界关注的重要文学艺术现象,至今很多口头艺术形式中仍然存在赋体的渗入。这两篇文章都是在此领域的重要开拓。 其四,赋与绘画的交叉研究。王一楠《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一书,以艺术史上大量作品表现苏轼游览、书写赤壁的事件的绘画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对图像和文本的历史语境、文化传播的深入考察为路径,考察看似偶然遗世的画作、间隔久远的艺术代际之间的内在关联。该书从艺术史、文学史、思想史融合的角度,梳理赤壁图像的发展脉络,阐明与图像相关的人文记;是一本兼具思想性与人文性、专业性与趣味性的“语—图”互文研究作品。书中多个章节涉及不同版本的《赤壁赋图》和《后赤壁赋图》的精彩解读。同样研究赤壁赋图的还有王文欣《糅合与挪用:16、17世纪赤壁赋瓷碗图像源流考》。该文聚焦16、17世纪赤壁赋瓷碗,通过图像比对、文献考证等方法,考察其装饰图案的源流,认为其图像均大致遵循同一程式,不但糅合明代东坡戏文内容,还很可能挪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中曹操赤壁横槊赋诗插图的视觉元素和构图,是明代晚期通俗文化发展的产物,显示出晚明制瓷业与出版业的紧密关联。陈子衿考察了孙绰创作《游天台山赋》时是否曾借助图像、为何借助图像、如何借助图像等问题,认为赋中所写实景为孙绰亲眼所见的天台山自然景象,虚景为孙绰借助图像构想的天台仙境。阳清认为魏璀《捣练赋》与张萱《捣练图》是演绎盛唐文学与绘画“语图互文”、艺美互渗的重要作品,二者之所以俱臻绝妙,其关键在于艺术构思层面的“博见贯一”之功;二者各有特色、卓然独立,又会通互文、交相辉映,成为“赋画双绝”。 其五,赋与书法的交叉研究。许结《论赋与书的同体批评》一文认为,赋体与书体批评具有同构性,表现在赋用与书用构成征实原则,赋法与书法成就技术特征;赋象与书像呈示形似艺术,赋势与书势表现气运风骨。许结《论书法赋的类型与体义》一文认为,书法赋对文房四宝的关注及呈现方式,对各类书体法式的描绘及以句法形容笔法的方式,对书法本事与主题的聚焦,一并完成了这类赋作的类型与体义;而由书事与赋事建构的经典性,与由书法与赋法共通的技艺性,则成就了书法赋的独特意义。该文以书法赋为媒介,来观察赋体与书体的内在关联性,视角精妙而论证谨严。 综上所述,2023年度的赋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在赋学本事、赋史建构、文体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推进。但也有一些相对不足的地方,例如文献研究上,依赖传统校雠学路径,对于新的研究范式注意不够;本土学者与海外学者之间的相互关注度不够,致使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没有进入对方的学术视野;对于图像文献与域外文献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等。相信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赋学研究未来一定会取得更为深入而丰硕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连凡《<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前三种赋分类考论》,《国际儒学(中英文)》2023年第2期。2023年度有关《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文章还有白少雄《<汉志·诗赋略>收录辞赋标准蠡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等。 [2] 吴光兴《文集“首赋”体制之建构——以两汉之际学术演变为背景》,《文艺研究》2023年第1期。 [3] 踪凡《赋学文献考辨方法论》,《中山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 [4] 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十七辑)》,学苑出版社2023年版。 [5] [美]柯马丁著,郭西安编,杨治宜等译《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版,第183—202页。 [6] 本年度赋学文献校勘与辨伪的相关论文还有孙联博《<杜诗详注>征引江淹诗赋考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王彬《<东原录>所载<丹凤门赋>考辨》(《华夏文化》2023年第4期),郭薇《晚明常熟两篇<松声赋>作者考辨》(《嘉兴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等。 [7] 董龙光《刘宋时期的<赋集>编纂及其学术意义》,《励耘学刊》(2023年第2辑总第3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 [8] 刘明《敦煌唐写本<啸赋>残卷校理》,《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9] 华若男、杨许波《吕祖谦<宋文鉴>的选赋特色及赋史意义》,《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9期。 [10] 林思仪《南宋科考律赋集<大全赋会>考述》,周裕锴主编《新国学》(第二十四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类似单个选本的研究还有辛梓、吴日霞《刘节<广文选>赋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年第2期)等。 [11] 彭安湘、程琛《<古文苑>辞赋“选系”三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12期。 [12] 左江《朝鲜时代的<哀江南赋>注解研究》,卞东波主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23年版。 [13] 冯芒《辑佚之外:日本典籍中的新赋、典丽赋考述》,汤家浩主编《华中学术(第42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14] 薛瑞丰《欧阳修<憎苍蝇赋>在东亚汉文化圈的传播与仿拟》,卞东波主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23年版。 [15] 陈灿彬《理学意蕴·政治情愫·域外流播——朱熹<感春赋>新论》,《中国韵文学刊》2023年第4期。 [16] 张雪君《交流与回响:论徐居正的<赤壁赋>题诗》,《东疆学刊》2023年第1期。 [17] 本年度赋学文献东亚传播研究的论文还有丁泰匀《李奎报骚体赋的文学意蕴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王贺雷、苗振浩《金光煜赋对楚骚精神的接受与继承》(《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张雪君《文本与空间的交互——韩国“海东江西诗派”对苏轼<赤壁赋>的接受与演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等。 [18] 蒋哲杰《汉魏六朝赋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研究》,《国际汉学》2023年第2期。 [19] 阮诗芸《李高洁的苏轼赋文译介与研究》,《燕山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 [20] 本年度有关辞赋英译的论文还有尚巾斌、唐家扬《文学典籍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以<赤壁赋>3种英译本为例》(《常州工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等。 [21] 于淑娟《汉赋与汉代辞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 [22] 成玮《追寻不变者:苏轼气论与<赤壁赋>新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 [23] 岳进《早期辞赋中的身体治疾与山水观想研究——以<七发>为中心》,《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第2期。 [24] 邓稳《由齐、楚设喻论<子虚上林赋>的大一统主旨》,《天中学刊》2023年第6期。 [25] 赵敏俐主编《乐府学(第二十七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 [26] 本年度单篇赋作文本研究的论文还有康芸英《从贾谊<鵩鸟赋>看其对<庄子>的接受与变异》(《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罗惠龄《董仲舒<士不遇赋>的易学思想——以本体诠释学的认知模式探析》(《衡水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贾红莲《登高远望使人心瘁——从王粲<登楼赋>探析“登望兴悲”的文化渊源》(《名作欣赏》2023年第20期),杨秋萍《空间与文学:曹植<洛神赋>的空间叙事论析》(《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伍奕宣《浅析<洛神赋>对<离骚>的继承与新变》(《大众文艺》2023年第3期),梅国春《论陶渊明<闲情赋>的互文书写》(《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兰宇冬、过文英《清旷之域——谢灵运<山居赋>的园林景观营造》(《美术大观》2023年第2期),梁爽《薄冰之上:萧皇后<述志赋>与入隋江南人之心态》(《汉语言文学研究》2023年第3期),孙元宸《鲍照<芜城赋>之“芜中有生”》(《名作欣赏》2023年第26期),庄亮亮《<丑妇赋>:另类书写的本质指向》(《陇东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刘悦蕾《从赤壁怀古到“赤壁赋”怀古》(《博览群书》2023年第6期),王正《共享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赤壁赋>解读与诵读》(《名作欣赏》2023年第14期),李曼婷、陈嘉琪《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艺术魅力》(《名作欣赏》2023年第12期),王凯丽《慕仙求道非此处,崇圣忆贤纷至来——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浅析王十朋<蓬莱阁赋>》(《名作欣赏》2023年第11期),房召义《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谈苏轼<前赤壁赋>对汉赋的承变及意义》(《语文建设》2023年第15期),张媚东《游戏体的另类书写:论李清照<打马赋>辨体、尊体意识》(《红河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等。 [27] 刘朝谦、张丹《汉魏<琴赋>美学意识结构探析》,《河南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 [28] 孙晶、王凯丽《通情·别域·异趣·巧拟——论越州、登州同题<蓬莱阁赋>》,《聊城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 [29] 田胜利《移植镕铸:东汉京都赋的<诗>典义涵释析》,《文艺评论》2023年第5期。 [30] 刘伟生《书声政声蛙鼓声:常州左辅赋的听觉叙事》,《常州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31] 潘静如《早期<海赋>创作与赋体及审美流变》,刘怀荣主编《古典文学研究(第8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32] 本年度系列赋作文本研究的论文还有梁玉田《<高唐赋>与<神女赋>的互文性探究》(《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5期),牟歆《文辞相副与视听融合——扬雄辞赋的纪实性书写》(《大西南文学论坛》第五辑,巴蜀书社2023年版),陈舒凡《圣地、空间与回归:扬雄赋中的创世神话》(《百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丁娅兰《汉代文人行旅与汉赋中的北方地域景观》(《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年第7期),张莹莹《心悲·孤怨·愁离:曹丕诗赋创作中的感伤情绪与身心体验》(《文化学刊》2023年第10期),刘宁、高榕《论阮籍赋的主题及艺术特色——兼与前代赋对比》(《唐都学刊》2023年第5期),张英伟《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悲秋的承继与发展探赜——以“象喻”言说机制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视点》(《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梁凯悦《潘岳悼亡之作探赜——以<悼亡赋><哀永逝文>为例》(《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3年第6期),王丹阳《南朝宫体赋中的美人书写及其审美意趣分析》(《荆楚学刊》2023年第2期),吴银玲《唐玄宗朝科场诗赋的政治内涵》(《名作欣赏》2023年第2期),王彬《宋太宗赋的用韵状况与类型归属》(《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俞冰越《宋代文赋结尾对汉赋的传承与转写——以苏轼文赋为例》(《名作欣赏》2023年第23期),李曙豪《庆云寺高僧成鹫诗赋中的端州风物人情》(《肇庆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房召义《<药性赋>和<伤寒药性赋>的赋学特征》(《辽东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于淇《药性与赋体文学的结缘——“药性赋”源流考》(《名作欣赏》2023年第9期)等。 [33] 刘跃进主编,孙少华编著:《秦汉文学纪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刘刚、李骜《宋玉赋地理、宋玉遗迹传说田野调查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 [34] 吴怀东《杜甫<天狗赋>“献赋”性质考论》,《文学遗产》2023年第6期。 [35] 孙微《杜甫献<三大礼赋>后未能立即授官原因新考》,《文学遗产》2023年第6期。 [36] 王雨晴《由“触邪之义”到“正色立朝”:杜甫进<雕赋>的政治文化内涵及相关问题论析》,《杜甫研究学刊》2023年第4期 [37] 侯文学、王珊珊《<九宫赋>颂章帝汶上明堂祭礼考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38] 周兴泰《唐张阶<黄赋>本事考》,《江海学刊》2023年第4期。 [39] 本年度有关赋学本事的研究还有马银川《<哀湖南赋>的记录与反思》(《文史知识》2023年第11期),樊荣《阮籍写作<东平赋>的真实意图》(《天中学刊》2023年第4期)等。 [40] 马言、安相《赋写民族:和瑛<西藏赋>的边地书写》,《贵州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 [41] 高人雄、周兴阳《清代西域天山赋的书写及其审美意蕴》,《南都学坛》2023年第5期。 [42] 倪浓水、张洁莉《邱濬<南溟奇甸赋>中的“琼人扬琼”作为》,《浙江海洋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43] 本年度有关边疆赋的研究还有唐欣、张勇《崔琰<述征赋>考述——汉代郁洲岛的珍贵实录》(《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12期),王准《明代纳西族土司木增<雪岳赋>考论》(《地域文化研究》2023年第5期),罗雨星、罗红星《汉魏辞赋的海洋书写及其体现的海洋观念》(《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王飞阳《“赋史”互观:乾隆时期西域武功赋的本色与流变》(《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等。 [44] 葛刚岩《解释学视野下的赋体原始》,《清华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45] 刘成敏《汉赋的谈辩:传统、辩者及文学史意义——兼及辩学视域中的汉赋批评》,《励耘学刊(第三十七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 [46] 唐定坤《别子为祖:论汉赋附<诗>的尊体建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47] 杨金波《<左传>与汉赋溯源的散文视野》,《求是学刊》2023年第4期。 [48] 《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第138—182页。 [49] 孙少华《“文本流动”与“赋家建构”——以西汉辞赋八家为例试论汉初文人赋学地位之升降》,《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第4期。 [50] 程章灿主编《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六辑上)》,凤凰出版社2023年版。 [51] 沈相辉《模拟圣人 汉书·扬雄传>中的身份认同与自传叙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52] 杨晓斌《史笔文心 魏书>对北魏赋史的建构》,《民族文学研究》2023年第6期。 [53] 刘培《思想、历史与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54] 时俊龙《长江赋史论》,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55] 许结《辞赋的时运与文心》,《文史知识》2023年第7期。 [56] 蔡丹君、于晨雪《银雀山汉墓<唐勒>赋的入墓因由与赋体价值》,《中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3期。 [57] 孙少华《“一士其重九鼎轻”——汉宣帝时期王褒的赋体创新与文学贡献》,《求是学刊》2023年第4期。 [58] 陈丽平《班固<两都赋>在京都赋中经典地位的确立》,《唐都学刊》2023年第5期。 [59] 周兴泰《唐代节日赋的文化意蕴》,《中州学刊》2023年第7期。 [60] 马银川《论汉魏六朝游艺赋中的礼文化及其政教内涵》,《东岳论丛》2023年第1期。 [61] 唐定坤《论“六朝体”赋的演进与特征》,《中南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62] 钱志熙《论谢灵运隐逸行为与思想——以<山居赋>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2期。 [63] 余江《前科举时代赋与文人仕途之关系浅议》,《文学与文化》2023年第2期。 [64] 陈蕾《从北大汉简<妄稽>和敦煌<丑妇赋>看俗赋流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65] 曹世瑞《赋可以群——唐代同题赋创作与唐赋传播》,《文学评论》2023年第1期。 [66] 陈莜烨《论宋代室宇赋的发展》,《辽东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67] 李卉《女性文学范式:明清闺秀花卉赋的“突围”》,《南通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68] 张佳生、张晴《八旗赋论》,《满语研究》2023年第1期。 [69] 赵俊波《中国近现代传媒与报刊拟赋》,《中国韵文学刊》2023年第3期。 [70] 陈怡雯、孙福轩《民国时期文教报刊中的师生赋作》,《辽东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71] 本年度赋史研究的论文还有姚奎《论金元科举试赋的困境与嬗变》(《中国考试》2023年第9期),陈巧燕《唐赋京都书写之思想意蕴研究——以长安为创作中心的考察》(《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万羽《宋人“平淡”观念下的菊花书写——以菊花赋为例》(《辽东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黄笑、张靖林《清代蒐狩赋:“以赋述礼”与释经特色》(《辽东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连国义《东坡入赋:苏轼经典化的独特视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2期),范陈鑫《辽朝臣子进献诗赋现象探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0期),陈莜烨《理学视域下的宋代室宇赋创作》(《临沂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姚奎《回顾与前瞻:金元辞赋研究述评》(《高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3期),谢邱荣《清代律赋的篇法讲求》(《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徐馨《论天人合一思想对西汉咏物赋创作的影响》(《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杨健、董秀秀《永嘉南渡文人辞赋创作特征及成因论析》(《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刘飖《<陈沆集>校点兼论陈沆的律赋成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等。 [72] 刘伟生《赋体铺陈叙事研究》,九州出版社2023年版。 [73] 李霖、吴广平《地理、身份与屈宋辞赋香草美人意象审美异同的形成》,邹华主编《中国美学(第1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 [74] 易晓闻《赋本义与名物推类铺陈》《类赋的辞章:汉代对问和设论的文体属性》,分别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 [75] 马言《学问所系:汉大赋的文本建构》,《求是学刊》2023年第2期。 [76] 潘务正《清代律赋神韵论》,《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六辑上)》,凤凰出版社2023年版。 [77] 曹天晓《櫽括成赋:清代辞赋创作新路径》,《天中学刊》2023年第2期。 [78] 程维《论赋无流派的文体机制与创作心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2期。 [79] 易闻晓《主物的文学:赋体分别与题材交互》,《中山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80] 蒋晓光《汉大赋名物书写的地理特征及其文学价值》,《学术研究》2023年第12期。 [81] 踪凡《汉大赋中动植物书写的特色》,《聊城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82] 王飞阳《汉赋旗类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3年第1期。 [83] 黄水云《论<长门赋>意象及其在唐代之接受》,《天中学刊》2023年第4期。 [84] 刘朝谦、张丹《从屈宋赋象审美意识到“丽”范畴的定型——中国赋体语言审美家园的筑造》,《云梦学刊》2023年第2期 [85] 唐定坤《论陆机“诗缘情”“赋体物”的分异互用》,《宁夏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86] 孙敏强、吴雪美、孙福轩《唐以后“赋亡”说及其文化语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 [87] 许结《“侧附”说与赋体创作生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6期。 [88] 王飞阳《赋体“尚气”论》,胡晓明主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五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89] 本年度赋学范畴术语研究的相关论文还有支媛《汉赋“讽劝”说生成的创作机理及理论内涵》(《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佘红云、叶秀清《曹植“辞赋小道”再探》(《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3年第9期),肖林松《从宋玉<风赋>看赋家之“欲讽反劝”》(《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李瑞珩《<文心雕龙·诠赋>“虽合赋体,明而未融”辨》(《名作欣赏》2023年第20期),陈珂岚《袁宏道对扬雄“丽则”赋论的继承与发展》(《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等。 [90] 张巍《赋序文体源流与功能论略——兼论赋序与赋首的差别》,《中山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91] 于信、张洪兴《<文心雕龙>在屈、宋辞赋批评上折衷诸家之说》,《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4期。 [92]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93] 许结《徐庾体与南朝赋论》,胡晓明主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五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94] 谢邱荣《律赋赋法对诗法的援取与分异——以句法为中心的语用考察》,《中国韵文学刊》2023年第3期。 [95] 庄亮亮《<古赋辩体>赋体解读理论的渊薮与构建》,《人文杂志》2023年第4期 [96] 顾一凡、徐雁平《何焯赋论及其评点旨趣发微》,《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97] 倪晓明《论章太炎赋学思想的“求是”精神》,《社会科学动态》2023年第5期。 [98] 孙福轩《骆鸿凯赋学刍论——以新发现的两部“辞赋史”为中心》,《中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 [99] 本年度有关赋论史研究的论文还有钱林《论东汉辞赋家的“现实性”赋学观》(《辽东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高文绪、罗宏梅《王阳明为赋取径探赜》(《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张学成《论汉武新政背景下文学观念的转变与形成》(《名作欣赏》2023年第6期)等。 [100] 袁济喜、刘睿《古代山水审美中物我关系的重构——以谢灵运<山居赋>为中心》,《学术研究》2023年第6期。 [101] 薛富兴《感兴:魏晋美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以“感赋”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 [102] 刘朝谦、刘可《晋人知识论赋观及其美学偏向》,《聊城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 [103] 冯小禄、张欢《汉赋创作思想体系论:意识、倾向、精神》,《中华文化论坛》2023年第1期。 [104] 陈特《诗赋兴替与六朝文学的演进》,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 [105] 唐定坤《论赋用歌诗的功能模式与文学旨趣》,《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106] 辛梓《赋与诗用典异同论》,《铜仁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 [107] 谢邱荣《诗、赋五七言句式的差异》,《合肥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108] 田竞《清人引赋注义山诗考论——以朱鹤龄、程梦星、姚培谦、冯浩四家笺注为例》,《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109] 欧阳一锋《援赋入碑:夏侯湛<张平子碑>对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之承变》,《阴山学刊》2023年第6期。 [110] 印志远《汉唐天文学说的演进与辞赋书写》,《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111] 王思豪《“知类”的时代——存在于子、集之间的汉代“小说家”与“赋家”》,《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112] 王思豪《参体同构:关于<红楼梦>中赋与赋写<红楼梦>问题》,《辽东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113]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编《中国诗学研究(第二十三辑)》,凤凰出版社2023年版。 [114] 王思豪《星洲藏珍:新加坡早期中文报载“红楼梦赋”探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4期。 [115] 丁涵《清小说<绿野仙踪>中辞赋的形态、艺术效果及其成因》,《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116] 陶明玉《源流与影响:赋与白话小说的两重关系》,《中国韵文学刊》2023年第4期。2023年度赋体与古代小说交叉研究的论文还有苏煦雯《<水浒传>中赋体文的运用》(《菏泽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等。 [117] 雷世文《<野草>中的骈赋文体修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1期。 [118] 董晓、傅元峰主编《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119] 宋永祥《论赋体因素在戏曲作品中的旁衍——以汤显祖戏文创作为中心》,《天中学刊》2023年第6期。 [120] 王一楠《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年版。 [121] 王文欣《糅合与挪用:16、17世纪赤壁赋瓷碗图像源流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年第1期。 [122] 陈子衿《孙绰<游天台山赋>借图创作缘由考》,《中国美术》2023年第5期。 [123] 阳清《赋画双绝:魏璀<捣练赋>与张萱<捣练图>》,《深圳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2023年度赋与绘画的交叉研究的论文还有王玲娟、曹馨芳《<西京赋>与汉画体育图像探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杨倩《对汉画舞重建中“左图右书”的思考》(《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石琳《唐代“工艺赋”中的工匠技术文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常先甫《宋代书画艺术赋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 [124] 许结《论赋与书的同体批评》,《齐鲁学刊》2023年第3期。 [125] 许结《论书法赋的类型与体义》,《济南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程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发表过论文《从律赋格到文章学——论唐代律赋范畴向宋代文章学的整体迁移》等。
END
编辑|肖金梦
校对|丁赵宣 审核|刘长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