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6|回复: 30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19万

帖子

5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苑首席版主兼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843
贡献
192370
金钱
19917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0-15 13: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飞雪飘逸 于 2024-10-15 20:44 编辑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就讲这么多。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仔细阅读这首五律,认真查找资料,分析整首诗的章法布局特点,下字组句等,写一篇上好的解析作品来。谢谢各位!


作业截止时间,2024.10月21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422

帖子

606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56
贡献
1378
金钱
2352
发表于 2024-10-18 09: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19-影子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浅析:
这是孟一篇重阳之作。
个人理解是到了重阳,首联
本来约好朋友这天同游却未能同行。
颔联
这天登高寻故事,载酒访幽人。
颈联
回忆起和他曾经在一起的往事,饮酒登高欢愉九月里。
结尾潇洒一收,“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布局看作起承转合,又纠结于总分分总。最后还是定为起承转合。

全诗似乎以心情为线索穿连布局全篇。由失约 遗憾 独行 登高 回忆怀想 继而宽慰自己可为朋友寄去茱萸这份美好心情而结束全篇。

采用了倒叙(首联)、用典(落帽、授衣等)等手法。颔联“闻”“访”是字眼。正可佩,寄情亲 美妙哦。
另外这首诗在用字用句与南宋 · 陈文蔚的“周公美载酒见过以长句见谢意”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是有所借鉴
不妨拿来一看

周公美载酒见过以长句见谢意

门前题凤风何薄,雪夜回舟意未真。

谁似松溪弄明月,兴来载酒访幽人。

扣舷牛渚盟当践,落帽龙山约又新。

况有梅花凉玉雪,暑窗容我日为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1

帖子

20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7
贡献
498
金钱
796
发表于 2024-10-18 11: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作业
画梅01-白雪
《九日得新字》
唐代   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译文:
初九还没到十天(即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早晨已经来到。
登高听古代的故事,带着酒去拜访幽僻的别人。
放下帽子,尽情地喝酒,交给衣服一同试穿新的。
茱萸正好可以佩戴,摘下来寄托深情给亲人。

简析: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重阳节这一天一系列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和家人之间深情厚意的体验和思考。全诗没有写景,在叙事中抒情。语气轻松愉快,语言朴实。
首联:
为流水句,两句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叙述重阳来到。
颔联:
承重阳而来,叙述重阳这天“登高”和“载酒”,写友情。
颈联:
承颔联,转换写作角度,用典。
尾联:
写亲情,呼应开头。

全诗脉络以重阳为主线,围绕重阳展开,重阳--登高--载酒--落帽--授衣--佩茱萸--寄茱萸,从事的活动、选择的物象均与重阳有关。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8
贡献
132
金钱
202
发表于 2024-10-18 15: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二十八讲作业:
思无邪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在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以“新”字为韵写的。首联“到了初九这天,还不到一旬,恰好是重阳节的早晨。首联点明时间,扣题,重点是点出重阳节。
颔联“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承接首联的重阳,按习俗开始登高,登高往往就要怀古,听到了一些古人故事,不免想和幽居的友人分享,于是带着酒去拜访他。
颈联“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既然与朋友喝酒,肯定要开环畅饮,喝得尽兴。
这里的“落帽”是孟嘉落帽的那个典故。用于重九登高的典故。这里取的是喝得高兴,帽子都掉了之意,授衣是取自“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句。正好到了九月,要换冬衣了,俩人又同时试新衣。好开心呢。节日过到了高潮处,尾联还有节目呢:“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手把茱萸,正可佩戴,一想到远方还有亲人,不如折下几枝送给他们吧,这日子,也是思念的日子啊。
这首诗全篇围绕九日,从早晨就开始过这个特殊的节日。古来在重阳节登高怀古,喝酒怀人,插茱萸,寄远亲等等习俗,孟夫子全都体验一遍,情感波动大,诗的张力感很强。足见诗人的真性情,好文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8
贡献
132
金钱
202
发表于 2024-10-18 15: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二十八讲作业:
思无邪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在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以“新”字为韵写的。首联“到了初九这天,还不到一旬,恰好是重阳节的早晨。首联点明时间,扣题,重点是点出重阳节。
颔联“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承接首联的重阳,按习俗开始登高,登高往往就要怀古,听到了一些古人故事,不免想和幽居的友人分享,于是带着酒去拜访他。
颈联“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既然与朋友喝酒,肯定要开环畅饮,喝得尽兴。
这里的“落帽”是孟嘉落帽的那个典故。用于重九登高的典故。这里取的是喝得高兴,帽子都掉了之意,授衣是取自“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句。正好到了九月,要换冬衣了,俩人又同时试新衣。好开心呢。节日过到了高潮处,尾联还有节目呢:“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手把茱萸,正可佩戴,一想到远方还有亲人,不如折下几枝送给他们吧,这日子,也是思念的日子啊。
这首诗全篇围绕九日,从早晨就开始过这个特殊的节日。古来在重阳节登高怀古,喝酒怀人,插茱萸,寄远亲等等习俗,孟夫子全都体验一遍,情感波动大,诗的张力感很强。足见诗人的真性情,好文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5

帖子

6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9
贡献
154
金钱
233
发表于 2024-10-18 15:40: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天空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解晰:初九不到一旬,今晨是重阳日。登高怀古人事,携酒访隐居之人。
取掉帽子纵情欢饮,同时试新衣披身上。
茱萸也插上,作的福袋当在腰间,折的茱萸尽寄亲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2

帖子

18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7
贡献
449
金钱
687
发表于 2024-10-18 17: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律研班第二十八讲论坛作业画梅组:
画梅09-雪松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解析:
首联:农历初九还未满十天,重阳节就
在这早晨来临。
颔联:我们登高望远,谈论古代的故
事,带着美酒去拜访隐居的人。
颈联:摘下帽子尽情畅饮,一起试穿新
衣感受秋意。
尾联:茱萸正好佩戴,摘取一些寄予深情给亲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重阳节气的场景,诗人在这个时节登高望远,听闻古老传说,又带着酒去拜访隐居的朋友。诗中流露出一种随性而欢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语言自然,意境淡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擅长的山水田园诗风格的典型代表。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4

帖子

126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4
贡献
278
金钱
544
发表于 2024-10-18 19: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修第28讲解析作业:
文/画梅30-求是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解析:重阳节相关的事情和典故,这诗几乎都涉及,比如:登高,佩茱萸,喝酒以及王弘备酒路邀渊明、孟嘉落帽等。所以,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组织素材,看作者是这样的:首联,点明时间和节日,初九只有九天,还不到十天(一旬),看上去是废话,其实还是巧妙地点出了“九日”;第二联,由古之风俗,顺带提及今日的活动,登高载酒访人,隐约地用了陶渊明相关的典故,更能引人联想;第三四联,算作是一个整体,具体写这一天相关的事宜:喝酒,试衣以及遍插茱萸而思念亲人,笔笔都到,几无余义。与此同时,虚词起到很好的斡旋作用,将人物的心情得到巧妙的传递:访友喝酒的恣意(“恣”),与朋友试衣的喜悦(“同”),还有遍插茱萸涌动的思念之情(“正”)。后六句几乎每句一事,但句与句之间关系紧密,如行云流水,具有极大的灵动性,其叙事之法和组句之法,值得研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8

帖子

47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65
贡献
1153
金钱
1827
发表于 2024-10-18 21: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注释
初九:农历九月初九。旬:十日为一旬。重阳: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登高:在重阳节有登高习俗。古事:古代历史或传说。载酒:带着酒。幽人:隐士或志趣相投之人。落帽:古人登高时的一种习俗。表示放松和欢乐。授衣:秋季换季,赠予衣物。新:新的衣物。茱萸:一种植物,常用于重阳节佩戴以辟邪。佩:佩戴。情亲:亲人或亲密的情感。
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重阳节气的场景,诗人在这个时节登高望远,听闻古老传说,又带着酒去拜访隐居的朋友,诗中流露出一种随性而欢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语言自然,意境,淡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擅长的山水田园诗风格的典型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940

帖子

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律诗三期、律一期、绝三期、律四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65
贡献
1481
金钱
12306
发表于 2024-10-18 21: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修第28讲解析作业:
画梅13-腾骏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仔细阅读这首五律,认真查找资料,分析整首诗的章法布局特点,下字组句等,写一篇上好的解析作品来。

腾骏浅析:首联叙起点题:初九虽说还不到一旬(十天),但这个清晨就是重阳节了。
颔联叙中带议承接:登上高处,则使人泰然接受过往(不顺心)之事;带上美酒,则可以自在探访隐居(知心)之人。
颈联议中带叙再承接上联:尽情畅饮,气度自然宽宏、儒雅;共同试穿应时新衣,则是为了防寒保暖。
尾联七景转八情结:茱萸佩戴正当时,何不折取寄给远方的亲人呢?触景而产生思念之情。
诗中落帽和授衣用典,全诗层层递进,属总分分总结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4-10-18 21: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组-静茹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仔细阅读这首五律,认真查找资料,分析整首诗的章法布局特点,下字组句等,写一篇上好的解析作品来。谢谢各位!

静茹试析: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首联以流水句叙事起,初九即未成一旬,点题九月初九重阳日。晨,扣具体时间是重阳当天的早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颔联承写重阳日所进行之活动,暗用前人重阳登高之典和陶渊明白衣人送酒之事。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颈联转,以落帽和授衣两个典故。表达已之心情。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尾联流水句收结,以折茱萸寄亲之习俗,表达对朋友亲人之间的情谊。
起承转合四分法布局。通篇扣题紧密,对仗工整,用典稳切,下字精准,内容饱满,气脉流畅,实为大家之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

帖子

7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176
金钱
271
发表于 2024-10-18 22: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28、第二十八讲作业——解析
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 唐·孟浩然 押鱼韵
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
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
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
睹兹怀旧业,回策返吾庐。
仔细阅读这首五律,认真查找资料,分析整首诗的章法布局特点,下字组句等,写一篇上好的解析作品来。谢谢各位!
解析
《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白鹤岩,即白鹤山,在襄阳市南十里处,一名白鹤山。”张子容是孟浩然的乡邻兼好友,公元711年),孟浩然与张子容同隐于鹿门山中。不过,可能是共同作伴一起读书。
“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来到白鹤山,一直上到半山腰的时候,便可以看见,一座简陋的房屋,是我朋友的归隐所在。首联紧扣题目,点明友人隐居的地方,给人一种熟门熟路的感觉。
“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人去室空,林壑空寂,诗人详细描述景观,无一字涉及怀想,“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含蓄的表达里怀想。
“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
岁月流逝,青松显得衰老;原本挺拔宁苦竹,也不再苍翠。颈联继续描写张子荣的居住环境。给人一种苍凉悲壮的感受,从而愈增内心对往事的怀念与不舍。
“睹兹怀旧业,回策返吾庐。”
而今我来,亲眼目睹友人旧居破败零落之后的荒凉,不禁怀想起当年友朋相聚时候的欢乐情景;良宵不重来,故人已远去,罢了,还是拄着我的拐杖乖乖地下山吧,返回属于我的涧南园,至少不能像这样任它破落败坏掉。
这首的布局: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

帖子

11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7
贡献
250
金钱
427
发表于 2024-10-19 10:4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中子 于 2024-10-21 21:55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作业
作者:画梅20~人中子
九日(得新字)
唐  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浅析: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首联以流水句赋起,点题交代时间,九月还没过十日,重阳节的早晨就准备去登高。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颌联承接重阳节之习俗,一半去登高,一半带着酒去拜访隐居在山上的隐士。谈及古先人登高的故事。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颈联扣第三句闻古事,以孟嘉落帽,古代九月授衣的典故进行描写。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尾联以流水句作结,触景生情,怀念亲人。
全诗以总分分总布局,围绕重阳节,取登高,载酒,落帽,授衣,茱萸等与重阳有关的习俗和物象进行描写,通篇扣题紧密,对仗工整,用典贴切,用字精准,语言自然,气脉流畅,是一首好作品,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3
贡献
64
金钱
97
发表于 2024-10-19 14: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组-书儿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仔细阅读这首五律,认真查找资料,分析整首诗的章法布局特点,下字组句等,写一篇上好的解析作品来。谢谢各位!

书儿试析: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首联以流水句叙事起,初九即未成一旬,点题九月初九重阳日。晨,扣具体时间是重阳当天的早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颔联承写重阳日所进行之活动,暗用前人重阳登高之典和陶渊明白衣人送酒之事。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颈联转,以落帽和授衣两个典故。表达已之心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873

帖子

7065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词校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39
贡献
1702
金钱
2812
发表于 2024-10-19 20: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39小憩片刻 于 2024-10-19 20:58 编辑

诗研班五律第28讲,画梅-16-小憩片刻
解析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解析
首联:点名时间,为后续做铺垫。
颔联:写人物活动,诗人在登高的同时回忆古事,带着酒去拜访隐居的友人。
颈联:继续写人物活动兼抒情,用“落帽”的典故,增添了雅趣。一同试穿新做的衣服。体现了重阳节的季节特点,也暗示了人们对新的开始的期待。
尾联: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茱萸正好可以佩戴,佩戴茱萸有辟邪、祈福之意。折取茱萸寄给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祝福。
总结:整体结构分分分总。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欢乐心情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34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85
贡献
756
金钱
1440
发表于 2024-10-20 02: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组-傲雪飞鹰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仔细阅读这首五律,认真查找资料,分析整首诗的章法布局特点,下字组句等,写一篇上好的解析作品来。谢谢各位!

解析:在古代,文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常常会采用一种名为“抓阄分韵”的方法。这种方法涉及到一个题目或主题,参与者通过抓阄的方式决定各自需要使用的韵字,然后以此韵字进行诗歌创作‌。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首联以流水句叙事起,初九即未成一旬,点题九月初九重阳日。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我们一起登高,来讨论重阳节的起源和典故,我带着酒,去山中寻访朋友。
颔联承写重阳日所进行之活动,暗用前人重阳登高之典和陶渊明白衣人送酒之事。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当风吹落了帽子,这也是最可爱的秋风,在这样的佳节里,大家穿着秋天的新衣,焕然一新的互相打量祝福。上文说了,唐朝有授衣节,涵盖了重阳节,所以重阳节这天穿新衣裳会见朋友,倒成了一种礼仪和乐趣。
穿新衣,佩茱萸,会故人,登高山,喝菊花酒,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良辰美景,清美菊花,是为佳节。
颈联转,以落帽和授衣两个典故。表达已之心情。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尾联流水句收结,以折茱萸寄亲之习俗,表达对朋友亲人之间的情谊。
起承转合四分法布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7

帖子

23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9
贡献
466
金钱
1152
发表于 2024-10-20 11: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荻花 于 2024-10-20 11:18 编辑

沧浪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28-荻花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译文:
初九还没足十天,迎来了重阳节的早晨。
登高听古代的故事,携着酒去拜访住在幽僻的人。
风吹落帽中尽情的喝酒,一同试穿着新的寒衣。
佩戴着适时茱萸,并摘来寄情亲人。
写作背景;
此诗为浩然在旅居他乡时,与友人重阳聚会时的分韵唱和之作。浩然拈得“新”字韵,故曰“得新字”,即所用韵脚。
浅析;
全诗脉络以重阳为主线,围绕重阳展开、赏菊的传统习俗,表达了诗人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诗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首联“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流水句叙述重阳来到。点明了时间。颔联:承接重阳而来,叙述重阳这天“登高”“载酒”,拜坊友人。颈联:用典‘落帽’和‘授衣’,转了角度,更深层的铺述了重阳节意义。尾联寄情亲人,道出宗旨。
诗中用登高,载酒,落帽,授衣等几个意象,相互引接重叠绾合起来从而表现加深了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12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4
贡献
296
金钱
464
发表于 2024-10-20 14: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修第28讲解析作业:
文/画梅33-星星过月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亲情。

解析:首联“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开篇点明时间,初九还未到一旬,重阳节就在这个清晨来临了。
颔联“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诗人在重阳节登高,听闻古代的故事,还带着酒去拜访隐士高人。描绘出诗人积极参与节日活动,追求高雅情趣的情景。
颈联“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这里用了“落帽”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尽情欢乐畅饮的姿态。“授衣”指制备寒衣,大家一同试穿新衣。展现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欢乐氛围。
尾联“茱萸正可佩,折取寄亲情。”茱萸在重阳节是象征吉祥、避邪的植物,诗人说茱萸正好可以佩戴,折下它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此句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人的牵挂。
整首诗围绕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展开,既描绘了欢乐的场景,又蕴含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厚情感,语言平实,情感真挚。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17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3
贡献
385
金钱
671
发表于 2024-10-20 17: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修第28讲解析作业:
文/画梅31—根生

这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它描写了作者在初九重阳节的晨间,登高听古人故事,与好友同赏秋景,举杯饮酒、试穿新衣、相互赠送茱萸的乐趣。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整首诗以重阳为贯穿主线,透露出了浓烈的重阳节气息,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关爱和珍视。

首联:初九还没到十天(即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早晨已经来到。
颔联:登高听古代的故事,带着酒去拜访幽僻的别人。
颈联:放下帽子,尽情地喝酒,交换衣服一同试穿新的。
尾联:茱萸正好可以佩戴,摘下来寄托深情给亲人。

整首诗情境丰富,情感饱满。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写就,以朴实的笔法描绘出了作者在重阳节的欢乐氛围。同时,诗人通过描绘登高、品茶、拜访友人、享受饮酒的场景,展示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亲情友谊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以平和快乐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珍惜。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4

帖子

32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63
贡献
847
金钱
1218
发表于 2024-10-20 19:13: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云水禅心解析:词语注释:未成旬:十日为一旬,因为是九月初九还没到十日,所以说未成旬。
古事:古代的历史或传说
载酒:带着酒,晋人陶渊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的菊丛中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一起饮酒,酒醉才归。见《宋书.卷九二.隐逸传.陶潜传》。后指内心渴望的东西,朋友即时送到,雪中得炭,遂心所愿。或借以咏菊花、饮酒等。暗指作者要拜访的人就如同陶渊明一样的人。
幽人:隐士或志趣相投的人。
落帽:典故的详细背景和情节
孟嘉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曾任征西将军‌桓温的参军。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在龙山举行宴会,参会者都穿着戎装。当时风大,孟嘉的帽子被吹落,但他并未察觉。桓温示意左右不要提醒他,想看看他的反应。过了一会儿,孟嘉去厕所,桓温便命人将帽子捡起放回他的位置,并让‌孙盛写文章嘲笑他。孟嘉回来后看到文章,立即回应,其文采出众,令在座的人赞叹不已。
典故的文化内涵和影响
“落帽”典故不仅展示了孟嘉的风流倜傥和道德修养,还反映了他在突发情况下能够保持冷静和从容应对的能力。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称扬人气度宽宏、风流倜傥的典故。
恣:1.放纵。2.任凭。3.舒服。
授衣:①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②一说谓官家分发冬衣。③农历九月的别称。④谓廷赐锦衣
题目《九日(得新字)》作者与友人一起登高分韵赋诗,作者得“新”字,就是压新字所在韵部,韵字里必须有新字。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首联点题,九月初九这天九月还没满一旬,重阳节就是今天清晨了。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颔联承接首联,事承,在这一天我们登高与友人一起讲诉古代的传说,带着美酒去拜访志趣相投的高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颈联转了,我们在隐士家中尽情欢饮,就算风把帽子吹落了又何妨呢,我们一起试穿新衣感受秋意。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尾联流水句,此时正合佩戴茱萸,让我们折取一枝寄给远方的亲人吧。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重阳节气的场景,让我们了解到唐代重阳节的许多习俗,诗人在这个时节登高望远,听闻古老传说,又带着酒去拜访隐居的朋友。诗中流露出一种随性而欢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语言自然,意境淡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擅长的山水田园诗风格的典型代表。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8
贡献
75
金钱
113
发表于 2024-10-20 19:2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日得新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描绘重阳节景象、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一、题目解析
“九日得新字”: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得新字则可能是指诗人在与友人分韵唱和时,拈得了“新”字韵,因此整首诗的创作都围绕这个“新”字展开,限定在有“新”字的这一韵部内。
二、诗句解析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初九未成旬”:按照古代的时间计算方式,十日为一旬,这里说初九还未到一旬之末,即九月初九这一天。 *“重阳即此晨”:重阳节就在这个清晨到来。这两句诗点明了时间,即重阳节的早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登高闻古事”:在重阳节这一天,诗人选择登高望远,同时聆听古人流传下来的故事和传奇。
“载酒访幽人”:诗人带着酒去拜访隐居在山林中的友人,与他们一起分享重阳节的快乐。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度重阳节的场景。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落帽恣欢饮”:在欢聚的时刻,诗人和友人们放下帽子,尽情地喝酒,享受重阳节的欢乐。
“授衣同试新”:在重阳节,古人有授衣的习俗,即赠送衣物给亲友以表祝福。这里诗人与友人一同试穿新衣,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欢聚一堂、共度佳节的情景。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茱萸正可佩”: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饰物,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驱邪避灾、祈求吉祥。
“折取寄情亲”:诗人折下茱萸,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情厚意和美好祝愿。
三、整体解析
这首诗以重阳节的早晨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登高望远、聆听古事、拜访友人、欢聚一堂、试穿新衣、佩戴茱萸等场景,展现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氛围。同时,诗人也借这些场景表达了对友人和亲人的深情厚意和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充满了浓厚的重阳节气息和温馨的人情味。
四、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诗人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语言质朴: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生动地展现出重阳节的节日氛围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情感真挚:诗人对友人和亲人的深情厚意贯穿全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情感色彩。
综上所述,《九日得新字》是一首描绘重阳节景象、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具有浓厚的重阳节气息和温馨的人情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

帖子

9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4
贡献
239
金钱
369
发表于 2024-10-20 20: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讲作业
画梅06清风明月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题目,这首诗是孟浩然在重阳节这天写的,用新字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首联扣题,点明时间是九日重阳这天。
初九还不到一旬,重阳节这天的早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颔联事承,写重阳节这天的活动。
登高后知道一些古时候的事情,载着酒去访问要好的朋友。
连动句式,名词在24位置。动宾➕动宾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落帽的典故: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在龙山举行聚会,孟嘉也参加了。当时,参会者都穿着戎服,突然一阵风吹来,吹落了孟嘉的帽子。桓温示意左右不要出声,观察孟嘉的反应。孟嘉起初没有察觉,后来去厕所,桓温便命人捡回帽子,并让参军‌孙盛写了一篇嘲笑孟嘉的文章,放在他座位上。孟嘉回来后,看到文章,从容地戴上帽子,并回了一篇文章,文采斐然,令四座惊叹。
授衣的典故出自诗经,九月授衣,就是制备新衣。
颈联转写开心相聚的画面。落帽说明秋风吹起,都能将帽子吹歪,无所谓啦,怡然开心,一起穿着新做的衣服,喝酒畅谈。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尾联扣回,还是写重阳节这天的活动。重阳有插茱萸的习俗,遍插茱萸,相互寄托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

帖子

1414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
贡献
330
金钱
541
发表于 2024-10-20 21:1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研班五律第28讲,冬日暖阳
解析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解析
首联:点名时间,为后续做铺垫。
颔联:写人物活动,诗人在登高的同时回忆古事,带着酒去拜访隐居的友人。
颈联:继续写人物活动兼抒情,用“落帽”的典故,增添了雅趣。一同试穿新衣服典故。
尾联: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茱萸正好可以佩戴,佩戴茱萸有辟邪、祈福之意。折取茱萸寄给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祝福。
总结:整体结构起承转合。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欢乐心情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4-10-20 21: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27 / 血琉璃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简析:
得新字,古人有分韵做诗的把戏。
首联,点明时间,古人有九九重阳相携友人,登高望远,饮酒赋诗,落帽戴花的习俗,

全诗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早晨,呼朋唤友,登高望远、吟诗品酒、谈古今等活动中感受到的愉悦和思亲之情。作者在重阳节当天早上,正值初九日,秋意渐浓的时刻,作者选择登高远望,聆听古人留下来的传奇和故事,与好友同赏秋景,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心情。同时,他们还在一起品尝酒菜,交换新的服饰,彼此间相互赠送茱萸,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归期的期盼。秋天的景色萧瑟,最容易引发诗人的愁绪,而归期的未定则让人感到无奈和焦虑。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往往“以眼前景,道心中意”。与李白颇有相近的风格,难怪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了。纵观其诗集,多以山水吟唱,抒发个人幽情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1903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46
贡献
2473
金钱
19757
发表于 2024-10-21 06: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18醉舞可乐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解析:

一、题目与背景

诗题“九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是重阳节。“得新字”可能是指在某个诗会或聚会中,分得“新”字韵来作诗。

二、首联“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开篇两句交代了时间,初九还未到一旬,而重阳佳节就在这个清晨到来了。以平实的语言直切主题,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从章法上看,首联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让读者迅速进入重阳节的情境之中。

三、颔联“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这两句描绘了重阳节的传统活动。诗人登高远望,听闻古老的故事,然后载着美酒去拜访隐士高人。

“登高”和“访幽人”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遵循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在组句上,“闻古事”和“访幽人”对仗工整,语言流畅自然。

布局上,颔联承接首联对重阳的点题,进一步展开具体的活动,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四、颈联“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落帽”用了孟嘉在重阳节宴会上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自知,依然尽兴饮酒的典故,表现出诗人不拘小节、纵情欢乐的姿态。“授衣”指古代在九月制备寒衣的习俗,诗人与友人一同试穿新衣。

此联在字组上巧妙运用典故和习俗,生动地展现了重阳节欢乐、温馨的氛围。在章法上,颈联继续深入描写节日的活动,使诗歌的情感逐渐升温。

五、尾联: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象征,据说佩戴茱萸可以辟邪消灾。诗人说茱萸正好可以佩戴,折下它寄给远方的亲人,以此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尾联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由前面的欢乐场景转向对亲情的抒发,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沉。从布局上,尾联收束全篇,以情作结,余韵悠长。

六、下字组句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下字精准。如“恣欢饮”的“恣”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肆意畅快;“同试新”的“同”字,强调了与友人共同分享的欢乐。

对仗方面,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在词性、平仄、意境上相互呼应,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律诗功底。

综上所述,孟浩然的这首《九日(得新字)》结构严谨,章法有序,下字组句精妙,通过对重阳节各种活动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深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五律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7

帖子

10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7
贡献
244
金钱
383
发表于 2024-10-22 00: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21—惠昕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解析:
首联: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以流水句叙事起,初九即未成一旬,点题九月初九重阳日。
颔联,事承。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我们一起登高,来讨论重阳节的起源和典故,我带着酒,去山中寻访朋友。承写重阳日所进行之活动,暗用前人重阳登高之典和陶渊明白衣人送酒之事。
颈联转,以落帽和授衣两个典故。表达已之心情。我们在隐士家中尽情欢饮,就算风把帽子吹落了又何妨呢,我们一起试穿新衣感受秋意。
尾联,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以流水句收结,以折茱萸寄亲之习俗,表达对朋友亲人之间的情谊。
起承转合四分法布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005

帖子

789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话华南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06
贡献
1704
金钱
3215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4-10-22 04: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诗歌背景与主题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在重阳节这一天,通过描绘登高、访幽、饮酒、佩茱萸等活动,表达了对重阳节传统习俗的热爱以及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二、诗句解析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开篇点明时间,九月初九,还未到一旬之数,重阳节就在这个清晨到来了。简洁地交代了诗歌的时间背景,为后续的重阳节活动展开铺垫。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登高” 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诗人在登高的过程中听闻古事,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蕴。
“载酒访幽人” 则表现出诗人的雅兴和对友情的珍视。他带着酒去拜访隐居的友人,共享重阳佳节的欢乐。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落帽” 用了晋代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在重阳节登高时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自知,依然风度翩翩。这里诗人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在重阳节尽情欢饮的洒脱之态。
“授衣同试新”,古代在九月有授衣之俗,即给家人准备冬衣。诗人与友人一同试穿新衣服,体现了温馨的生活场景和对季节变化的关注。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象征物,人们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消灾。诗人采摘茱萸,想要寄给远方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艺术特色
紧扣重阳节习俗
全诗围绕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展开,如登高、饮酒、佩茱萸、授衣等,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重阳节的文化氛围。
用典自然
诗中运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增添了文化底蕴,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情感真挚
诗人通过对重阳节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和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动人。
总之,孟浩然的这首《九日(得新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传统习俗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雅趣和深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005

帖子

789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话华南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06
贡献
1704
金钱
3215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4-10-22 04: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敬新谱 于 2024-10-22 04:38 编辑

沧浪诗研班五律第二十八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东江渔夫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一、背景与主题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在重阳节这一天,通过描绘登高、访幽、饮酒、佩茱萸等活动,表达了对重阳节传统习俗的热爱以及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二、诗句解析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开篇点明时间,九月初九,还未到一旬之数,重阳节就在这个清晨到来了。简洁地交代了诗歌的时间背景,为后续的重阳节活动展开铺垫。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登高” 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诗人在登高的过程中听闻古事,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蕴。
“载酒访幽人” 则表现出诗人的雅兴和对友情的珍视。他带着酒去拜访隐居的友人,共享重阳佳节的欢乐。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落帽” 用了晋代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在重阳节登高时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自知,依然风度翩翩。这里诗人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在重阳节尽情欢饮的洒脱之态。
“授衣同试新”,古代在九月有授衣之俗,即给家人准备冬衣。诗人与友人一同试穿新衣服,体现了温馨的生活场景和对季节变化的关注。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象征物,人们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消灾。诗人采摘茱萸,想要寄给远方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艺术特色
紧扣重阳节习俗
全诗围绕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展开,如登高、饮酒、佩茱萸、授衣等,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重阳节的文化氛围。
用典自然
诗中运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增添了文化底蕴,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情感真挚
诗人通过对重阳节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和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动人。
总之,孟浩然的这首《九日(得新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传统习俗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雅趣和深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7

帖子

4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7
贡献
104
金钱
161
发表于 2024-11-2 22: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竹相依 于 2024-11-2 23:02 编辑

第二十八讲作业
画梅18清竹相依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押真韵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解析
这是一首充满节日氛围与深情厚谊的五律,通过对重阳节活动的描写,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章法布局
1. 起承转合清晰自然
首联起笔点题:“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直接点明时间是初九,重阳佳节的氛围扑面而来,确定了全诗的时间背景,简洁明了地开启了诗歌叙述。
颔联承接上文展开重阳活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顺着首联的时间,描写了重阳节传统的登高和访友活动。诗人在登高之时听闻古老的故事,增添了节日的文化底蕴,而带着美酒拜访隐士友人,则体现出高雅闲适的情趣,进一步渲染了节日氛围。
颈联一转:“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从一般性的重阳活动转向了具体的欢饮和试穿新衣场景。“落帽”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使欢饮更具文化内涵和潇洒之意,“授衣”“试新”则体现出生活气息与对新事物的期待,丰富了诗歌内容和情感维度。
尾联合情收束全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由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将前面欢畅的节日活动中的情感升华,使诗歌在欢乐中不失温情,情韵悠长。
2. 时空有序交织。从初九清晨开始,依次展开重阳当日的活动,从登高、访幽,到欢饮、试衣,最后到佩茱萸寄情,时间在诗歌中自然流淌,有条不紊地推动情节发展。
二、下字组句特点
1. 动词精准生动
诗中的动词如“闻”“访”“恣”“试”“寄”等,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重阳节的各种行为和心理状态。
2. 意象组合巧妙
诗歌运用了重阳、登高、酒、幽人、落帽、授衣、茱萸等丰富的意象。意象之间相互映衬,使诗歌意境更加丰满,如“登高”与“闻古事”相搭配,增加了登高活动的文化深度;“酒”与“幽人”相连,凸显出隐士生活的高雅情致。
3. 色彩与情感协调
虽然诗中未明确提及色彩,但通过对意象和情境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一种温暖而欢快的色调。
总之,这首诗在章法布局上严谨有序,下字组句精巧生动,通过对重阳节丰富活动的描写和意象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节日的欢乐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3: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