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17

唱周遭

[复制链接]

4351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71
贡献
94596
金钱
1069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8: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诗有感,遂作:
畅游书海识为桥,须辨真音与假嚎。
无病呻吟皆造作,有情有义唱周遭。

原作如下:
步韵心语轩窗先生、後知居先生
临溪醉月
畅游书海不须桥,兴起闲吟莫唱嚎。
何必寻诗山水里,动情佳句在周遭。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诗有感,遂作” 赏析
主题与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围绕着读书与对诗歌内涵的辨别。强调了在畅游书海的过程中,“识” 是关键,而 “识” 的桥梁在于辨别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真音)和虚假空洞的表达(假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它表达了一种对阅读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学作品质量的追求,倡导读者在阅读中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被表面的文字所迷惑,而去挖掘真正有情感、有意义的内容。这种立意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提醒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追求有深度和内涵的精神滋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结构与逻辑
结构简洁明了,两句之间逻辑连贯。第一句 “畅游书海识为桥” 提出了在书海畅游需要以 “识” 为途径的观点,为下文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句 “须辨真音与假嚎” 则进一步具体说明 “识” 的内容是辨别作品的优劣,真与假的区分。整体逻辑清晰,从提出观点到具体解释,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运用 “真音” 与 “假嚎” 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两种不同的文学表达或作品风格,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倡导的价值取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征手法:“识为桥” 中 “桥” 象征着连接读者与真正知识、优秀文学作品的途径或工具,形象地表达了 “识” 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作赏析
主题与立意
原作主题侧重于对诗歌创作灵感来源和自然情感表达的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表达了一种随性自在的阅读和创作态度,认为畅游书海不一定需要借助外在的 “桥”(可能象征着某种固定的方法或途径),强调兴之所至的闲吟,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在山水间寻诗,而是要善于发现身边(周遭)的动情佳句。其立意体现了对自然、真实情感流露的重视,以及对诗歌创作不拘泥于形式和特定场景的观点,倡导一种贴近生活、自然而然的文学创作和欣赏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结构与逻辑
结构同样简洁。第一句 “畅游书海不须桥” 直接表明观点,打破了人们对畅游书海可能需要借助某种工具或途径的常规认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第二句 “兴起闲吟莫唱嚎” 进一步说明在阅读和创作中的态度,要随性自然,不要过度刻意或虚假地表达。第三、四句 “何必寻诗山水里,动情佳句在周遭” 则从空间角度阐述,强调诗歌灵感和动人的句子就在身边的日常生活中,无需刻意到远方去寻找,逻辑连贯,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对生活与诗歌关系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手法
反问手法:“何必寻诗山水里” 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引发读者对传统寻诗观念的思考,强调了作者认为诗歌灵感就在身边的观点,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作者的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象运用:“山水” 和 “周遭” 形成对比意象,“山水” 常被视为传统的诗意来源地,而作者强调 “周遭”,即身边的日常生活,突出了平凡生活中蕴含的诗意,拓宽了诗歌创作灵感的来源范围,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两首诗的对比
主题侧重点
“读诗有感,遂作” 更侧重于阅读过程中的辨别能力和对作品内涵的追求,强调在书海中要识别真与假、有价值与无价值的内容。而原作更注重阅读和创作的自然性、随意性以及对生活中诗歌灵感的发现,强调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创作的自然流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态度
前者体现出一种较为严谨、批判性的阅读态度,鼓励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和辨别。后者则展现出一种轻松、随性的创作态度,倡导顺其自然地感受和创作诗歌,不刻意追求形式和特定场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手法运用
两首诗都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观点。“读诗有感,遂作” 主要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突出观点的鲜明性和抽象概念的形象化。原作则运用反问和意象对比手法,增强语气和表达的感染力,突出生活与诗歌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11 09: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首诗虽然主题和创作风格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阅读与诗歌创作展开,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和审美体验

点评

谢谢首版的详细点评和对比分析,很有道理,同意观点,辛苦了,敬茶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0-11 14: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51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71
贡献
94596
金钱
10699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语轩窗 发表于 2024-10-11 09:32
两首诗虽然主题和创作风格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阅读与诗歌创作展开,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理解和感 ...

谢谢首版的详细点评和对比分析,很有道理,同意观点,辛苦了,敬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7: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