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菊
动若游龙灿若金,秋光偏向小园深。
曾经和露临坡坐,也作同俦伴月吟。
玉骨凌霜明素志,寒风拂蕊寄清音。
相看默默两无厌,独对疏篱惜寸阴。
画菊
吟罢新诗性欲狂,挥毫先请细思量。
板桥泼墨缘非墨,白石描霜疑是霜。
清品传神心自得,云笺流韵手生香。
秋光补壁添新意,夜读晨吟送夕阳。
问菊
一种情怀人不知,但求解语倚秋篱。
他年带露开花早,今日披霜收艳迟。
明月空濛弥寂寞,星光垂地漫相思。
重阳岁岁来还去,把酒吟诗正此时。
簪菊
飒飒西风大雁忙,为谁对镜理红妆。
半分蕊菊留风俏,一片流霞令酒狂。
彭泽天空滋雅气,黄巢傲骨凛寒霜。
欣观四季皆争艳,一改当年插髻旁。
供菊
倚竹邻兰梅故俦,经霜沐露案前幽。
芬芳婀娜添吟兴,把盏开怀遣素秋。
篱外花妍蜂影妙,庭前馥异鸟声悠。
昔陪陶令今陪我,傲骨精神霜里留。
咏菊
常在东篱寒气侵,生成傲骨一强音。
名家诗兴千姿韵,妙手词穷百感吟。
叶老凝枝呈义胆,英残不坠秉忠心。
陶公名句传中外,惹得骚人说到今。
菊影
映阶对日艳千重,燕瘦环肥变幻中。
簇簇丛丛生缱绻,丝丝缕缕缀玲珑。
暗香浮动六根净,疏影横斜五蕴空。
一片红霞应带露,枝头摇曳正朦胧。
菊梦
高卧秋篱梦也清,和霜伴月自分明。
再奇不必周公解,顶好惟寻陶令盟。
今日落英凝剑气,来年披甲胜雷鸣。
悠悠若菊淡如水,留得人间一片情。
残菊
秋老篱园半欲欹,香消正是奈何时。
临风瘦骨几多倦,压境冻云千里披。
吟客苦心空冉冉,高情解语自迟迟。
谁知香色难留住,抛与红尘日夜思。
诗话 诗中赏菊情趣浓 李盛仙 “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在群芳落尽的晚秋时节,唯有菊花傲霜斗艳,把清秋世界点缀得分外妖娆。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天姿高洁,具有独特的风姿。古往今来,它与诗人墨客、诗词歌赋结下了不解之缘。骚人墨客或爱其素,或赞其姿,或歌其节,或颂其彩,赋予菊花浓郁的韵味,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传诵千古的咏菊诗篇。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特别爱菊,故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情,境与意合,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唐代诗人元稹“秋丛绕舍是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妙笔生花,意境含蓄,通过这诗情画意,激起了人们对菊花的无限情思。宋代爱国诗人郑所南笔下的菊花则是一身傲骨,神韵清奇,晚香冷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人以菊花自居,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同是赏菊,感受到的都因人不同,因情而异。白居易的“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以菊喻人,抒发了诗人晚年的欢乐情怀情怀。苏东坡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流露了诗人感时伤怀,苦闷郁悒的悲愁之情。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凄凉的心境,淋漓尽致。黄巢的“待到秋后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傲霜斗枝的秋菊在农民起义领袖的笔下,一扫那种隐逸、清愁的色彩,而幻化成冲天的战斗精神。 菊花被古人誉为花中君子。“避桃李之妖艳,抱松柏之坚心”。明代李东阳有诗云:“长对此花还此容,纵然多病也身康。”他重视的是菊花健身延年的功能。苏东坡的《红菊》诗云:“黄花九月傲青霜,百花满园无比香。红紫无端盗名字,试寻木草细商量。”字里行间流溢爱意。刘禹锡的“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分明绘就了一副霜天菊艳图。还有欧阳修的“欲知却老延龄花,百草摧时始见花”;王安石的“千花万卉凋零尽,始于闲人把一枝。”赞美了菊花的品格,抒发了人的情怀。真是诗赋予花灵性,花为诗添光彩。 菊花的高尚品格,也博得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由衷喜爱。毛泽东同志以革命乐观精神主义的精神、扭转乾坤的气概,写下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名句;朱老总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写下了“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愁。”陈老总则以菊为题,抒发了革命者蔑视艰辛,不畏强梁的英雄气概:“秋菊能傲霜,风雪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耐其何?”读这些诗,使人得启迪,受教益。由此可见,人们推崇菊花那种不畏寒威,不惧冷风,堪与在“月中霜里斗婵娟”的高尚品格。 赏菊品诗,怡心抒情。名花佳诗,相得益彰。菊花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情趣,新的色彩。 [size=29.3333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