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3-9-10
威望103
金钱302
贡献159
高级会员

威望- 103 点
贡献- 159 次
金钱- 302 枚
|
关于改诗,是指创作之后对不满意处的修改,这是诗人的一种自觉,历来就有优良的传统。诗圣杜工部有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在驴背上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推敲之典故始出。到宋代,王安石的一首七绝《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对“绿”字的斟酌,更换了十几次之多,最终才敲定。
到了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对改诗做了详致的论述:“改诗难于作诗,何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竟有隔一两月,于无意中得之者。”又说:“诗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窒。”“有天机一到,断不可改者。”和袁枚同时期的张船山也有论诗绝句:“一字真如博浪椎,僧敲毕竟异僧推。灵针未乞天孙巧,子细云衣漫改为。”
以下结合我自己的一首七律《山村晴雨》创作经历,谈谈改诗的体会,有三点,第一是符合实际,第二是符合语境,第三是达到比较理想的艺术效果。
七律·山村晴雨
文/放棹江湖
雨霁东郊村舍旁,晨烟小径立晴光。
啼空鸟隐山林绿,带露风生陇麦黄。
芳草泥中随蛱蝶,新蔬篱外绕沟塘。
殷勤问我闲吟事,不及邻家羹待香。
这是较早前的七律旧稿,写完一直对颈联上句不太满意,具体地说是颈联上句第五字不够妥帖,关连到整体的诗中情境。当时颈联上句写的是:芳草泥中迷蛱蝶,第五字迷字未觉多好,琢磨了观、探、怜、耽等几个字,皆不如意,也就搁置了,但没有放弃修改。后来一次,在睡梦中把迷蛱蝶改为低蛱蝶,低字一语双关,既是蝴蝶低飞之低,也是作者低身观察蝴蝶之低,以为这样子挺满意了,其实并不然。
一次偶然的网上阅读,读到南北朝萧衍写的《古意诗二首》,“飞飞双蛱蝶,低低两差池。差池低复起,此芳性不移”。又读到宋代李龏写的《梅花集句》:“北客南来岂是家,名园又作醉生涯。困风蛱蝶低仍起,飞去方知不是花。”这两篇古人作品都写到了蛱蝶之低,虽说我也写到了蛱蝶之低,古人却在我的前面,如斯类似于重复,按照今天的话来讲是撞衫了。于是,我又把低蛱蝶改成了随蛱蝶,语贵自然而生新。
袁枚《随园诗话》:“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
芳草泥中随蛱蝶,这一句写雨后晨步遇到的一处野趣,蝴蝶在草丛中低飞,自己不惜涉足泥泞近距离观察,随字怎样理解,一是作者的用意,二是读者的感知,有时候未必一样和同步。诗里下字不能写的太实或太满,留有想象的余地,所谈该句诗,用随字并不只说随,也内含了蝴蝶低舞停转的动态,人跟着蝴蝶的轻影,不去惊扰蝴蝶,蝴蝶也不惧人的亲近。另,随不同于追,随是慢节拍,追是快动作,意思相近,意味却相远。
写到此,突然想到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最后一句,“海鸥何事更相疑”,这里运用了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的典故。人与蝴蝶,人与海鸥,相似的道理,都体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作者:放棹江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