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43|回复: 28

风人诗(谐音双关诗)(网校)收集帖

[复制链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9-24 18: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4-11-28 14:35 编辑

风人诗(谐音双关诗)
“风人体”系南北朝乐府诗体,其特征和五杂俎、两头纤纤的“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义”(《沧浪诗话》)非常相似。
“风人诗”又名吴歌格、吴格,又叫子夜体、吴歌格,实际就是谐音双关诗。本于风俗之言,取譬浅俚,类于谣俗。
风人诗,古代民歌的一种体裁。清·翟灏《通俗编·识馀》:“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亦省称“风人”。
  风人体是“上句一语,下句申释本意”的结构形式。实际就是谐音双关诗。萧涤非则更明白的指出:“通常两句达一意,而以下句释上一句。亦有通首俱为隐语,须全读四句而其意始明者,此类甚少。”
风人体、双关体此二名有时指一,有时又指不同的两体,风人体有言即民歌体者。
到底什么是风人体呢?风人体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锺蝾《诗品》。他说谢惠连“工为绮丽歌瑶,风人第一”。似乎是指民歌风格的诗。严羽《沧浪诗话》论杂体诗,有“风人诗”一格。注云:“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义,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则多用此体。”这就是以“晴”字谐“情”字音的方法了。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古有采诗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这里说明了“风人”是古代的采诗官。但古书中却未见有这个官名。总之,这个名词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唐代才开始流行。当时所谓“风人诗”,后世却称为“谐音诗”。皮日休、陆龟蒙都有几首风人诗,大约在中晚唐时代民歌中盛行这种谐声法,所以刘禹锡也采用在他的竹枝词中。
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是民歌的又一个传统特征。
在古代的诗词里尤其是乐府民歌中,常常喜欢借“芙蓉、莲、藕、丝、布(匹)”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事物的语词,以谐“夫容、怜、偶、思、配”等对应词相同相近的音,构成谐音双关。这种手法可追诗溯到《诗经》,到了唐朝,文人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写下了不少佳作。
皮日休作《杂体诗序》,列“风人”于杂体之首,皮《序》曰:“古有采诗官,命之曰风人。‘围棋烧败袄,看子故依然。’由是风人之作兴焉。”则“风人”固应系于乐府(现代编著的各 家文学史,多称之为“南朝乐府民歌”)。
双关体,即所用之词语意双关,大多以同音字、词或多意字、词表现,真实之意隐于内。民歌此体甚多。清代翟灏《通俗编·识余·风人》言:“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如‘理丝入残机,何患不成匹?’‘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玉作弹棋局,心中最不平。’‘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也无。’‘合欢桃核真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皆上句借引他语,下句申释本意。”
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 “丝”双关“思”,以“碑”双关“悲”,以“篱”双关“离”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取散之“散”,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念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 “苦”等。由此可见,“吴格”(亦称“风人体”)民歌有两个特点。一是,上一句话借用有关的话,下句中释本意;二是读音相同就行,不管字形一样不一样,即谐音、白字。这两个特点对“风人体”民歌朝歇后语式的谜语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在形式上南朝民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双关隐语很多,《吴歌》尤其如此。有的是同字双关,如“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消”字双关消融和消瘦;有的是同音双关,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字谐怜爱之“怜”。也有比这些更曲折或复杂一些的,如“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碑”字谐“悲”,又以“石阙”作为“碑”的同义语。又如“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离声”以“黄檗藩”隐“苦篱”,以“苦篱”谐“苦离”。这些双关语用得巧妙自然的时候也能增加语言的活泼性,但多少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这种玩意是文人们最感兴趣的,所以仿作者纷纷。
《中国歌谣》引道:
我国文字属于单音系,所以同音的文字非常多。因为音同意异的缘故,平常谈话中间,就往往引起人家的误会。此种困难,实是中国文字的缺点。但在修辞学中,有时也能运用这种同音意异的文字,构成双关的“谐音辞格”。“谐音辞格”的妙处,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类的修辞,在诗人的作品里很不多见,而民间口语里,或方俗文学里,则非常的多。
《唐诗中使用吴歌格的现象》提到:
所谓“吴歌格”便是指谐音双关语,巧妙地运用文字上的谐音关系,一个辞语,同时可以关照两种不同的意义。……元陈秀明编的《东坡诗话录》云:
莲子劈开须见忆(谐薏),楸枰着尽更无期(谐棋),
破衫却有重缝(谐逢)处,一饭何曾忘却(谐吃)匙(谐时)。
赵彦才注云:“此吴歌格借字寓意也。”更有称为子夜体的,因为子夜歌是吴歌格中的主要曲调,且相关语用得最多的缘故。“吴歌格”的诗,又可称为风人体。唐宋诗论家,往往把风人诗列于杂体诗中,这种“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意”的双关语,由来已久,但唐人诗集中,始有“风人诗”的标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解释道:“论杂体则有风人,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意。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多用此体。”
《六朝乐府与民歌》也引道:
所谓谐音双关语,一个语辞可同时关顾到两种不同意义的磁语。……这种双关语也称表里双关,因为他正同谜语一般具有表里两重意义。……此种谐音双关语在六朝的清商曲辞中最为发达。他们一般格式是两句为一组,上句说一事物,下句申明上句的意思,而双关语就在下句的申明中出现。不论是“谐音辞格”,“吴歌格”,“风人体”,“谐音双关语”等称谓,可知“双关”是〈子夜歌〉中一个很重要的形式技巧,他让中国字发展同音的特性,造成诗歌中的歧义,也使得表达的意思更加委婉含蓄。
《吳歌》、《西曲》等滥觞于《国风》,萌芽于先秦典籍、乐府曲辞;《吴歌》、《西曲》等“恋愛術語”,則直接催化“吳歌格”之蓬勃滋長,更孕育了“風人詩”“爱术语”,则直接催化“吴歌格”之蓬勃滋长,更孕育了“风人诗”之大量湧現。這種“彎曲的語言”,前句比興引喻,後句實言以證,或借物寓意,或取之同音,或歇後諧音雙關兩意。诗人微旨所寄,曲折婉转,迷离閃爍,極盡文字之巧妙,增添文學之趣味。論其價值及影響,沾溉既深且廣,嗣響不絕,尤其是《山歌》、《粵風》等民間歌謠,“谐音双关”大放異彩,出神入化,令人目不暇接,愛不釋手。時至今日,更是推陳出新时至今日,更是推陈出新,且已融入生活,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份。  
   “风人诗”直接促使平易文学抬头,引导乡土文学蓬勃发展。它本于风俗之言,取材于现实生活,以描写男女恋情为主,尤其多出自女子口吻,声情婉转动人,历代《竹枝词》沿其流,山歌民谣更扬其波,大大展延了诗歌的宽度与深度。同時,它工於比興,同时,它工于比兴,借物寓意,顾此言彼,指桑骂槐,兼具“谐谑讽刺”的文学艺术效果,后世戏曲小说、口語俗諺承其緒,嗣其响,“谐音双关”大放异彩,成为文学修辞手法中的佼佼者。至今,民间还广为流传一些歇后双关语,通俗易懂,诙谐活泼,形象具体,别有情致,既富有独创性,尤令人解颐。如 “半天云中挂口袋——装疯”,以“疯”谐“风”;“裁縫丟了剪子——剩吃”,以“吃”諧“尺”; “旗竿上扎鸡毛——好大的掸子”,以“掸子”諧“膽子”。“掸子”谐“胆子”, 类此一语双关,痛快淋漓的表现,幽默风趣,不愧是语言艺术的结晶,璀璨的珍品。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用方法:
一、同音异字,纯取谐音
    同音异字或音近字异相谐,用甲射乙,是风人诗表现手法最为普遍的方式。
同音同字,兼谐另义
谐音双关,有仅取其“字”同,不管“义”异者,音同字同,一字兼包二义。六朝民歌中,俯拾皆是。
三、比兴引喻,歇后双关
上句比兴引喻,再拿下句解释之,巧妙地歇后谐音双关,是双关语中最为生动的手法,其蕴含的诗意也最为深刻。南朝民歌中,有不少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谐音双关资料
1、以“莲”谐“怜”,表示怜惜,怜爱,怜子的意思
范例:
a 怜爱之意
子夜歌
高山种芙蓉,赋经黄糱屋,
采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物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
金铜做芙蓉,莲子何能实。

子夜夏歌
郁蒸仲暑月,常啸出湖边,
芙蓉始结叶,花艳未成莲。


青荷盖绿水,芙蓉葩红鲜,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b 怜子之意。怜爱您。子,您。
子夜歌
寝食不相忘,同坐复俱起,
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

子夜夏歌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盛暑非游节,百虑相缠绵,
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间。

子夜秋歌
掘作九州池,尽是大宅里,
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2、以“棋”谐“期”
子夜歌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3、以“走”谐“诅”或“咒”
子夜歌
驻筋不能食,蹇蹇步闱里,
投琼着局上,终日走博子。
句中“博子”又谐“薄子”

4、以“碑”谐“悲”
子夜歌
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
玉林语石阙,碑思两心同。

5、以“雉”谐“涕”
子夜秋歌
秋爱两雁雁,春感双双燕,
兰英接野鸡,雉落谁当见。
雉,古与涕音同

6、以“梳”谐“疏”
子夜歌
初时非不密,其后日不如,
回头批节脱,转觉博志梳。

7、以“梧子”谐“吾子”
子夜歌
怜欢好情怀,移居做乡里,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子夜秋歌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

8、以“丝子”谐“思子”
子夜歌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
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

9、以“相丝”谐“相思”
子夜春歌
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
谁能不相丝,独在机中织。

语意双关资料
10、以物之苦辛谐人之苦心
子夜歌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
黄糱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子夜春歌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糱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11、以光之亮,照,明谐人之亮察,照拂,表明
子夜冬歌
夜半冒霜来,见我辄怨唱,
怀冰暗中倚,已寒不蒙亮。

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曜,
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

12、以关闭之关谐关念之关
子夜歌
郎为旁人取,负侬非一事,
攡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13、以布匹之匹谐匹偶之匹
子夜歌
见娘善容媚,愿得结金兰,
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夏歌
春倾桑叶尽,夏开蚕务毕,
昼夜理机丝,知欲早成匹。

14、以厚薄,帘薄之薄谐薄情之薄
子夜歌
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
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

念爱情慊慊,倾到无所惜,
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

人各既畴匹,我志独乖违,
风吹冬帘起,许时寒薄飞。
以上的谐音辞格,可以看出当时人民巧妙引用日常事物来表达情感,譬如下棋的棋局,其中的棋子,都成为约期的渴望,譬如莲花,从花到果实及秋天生成的藕也都当作歌诗中的譬喻意象.这种谐音双关,影响后代诗作甚深,在民歌的流传上更屡屡而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例释
晋代的《子夜歌》有一句:
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芙蓉”即是莲花(荷花),在雾露里的莲花,看不分明。这个“莲”字被用来作“怜”的谐声字。“见怜”即是“被爱”。这里表达一个女子的忧虑,不知道那个男子到底爱不爱她。
又有《读曲歌》一首:
奈何许!
石阙生口中,
衔碑不得语。
“石阙”即是碑。碑生在口里,即是口里含着碑。“衔碑”是“含悲”的谐声字,这首民歌是一个不幸的女子的叹词,“怎么办啊!我满含悲哀,话都说不出来”。“雾露隐芙蓉”和“石阙生口中”这两句都是为谐声字而作的比喻,不是诗歌的本意。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赏析】这是一首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其中“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低头弄莲子”意思是爱你之情如水般清纯忠贞,绵远攸长。乍看之下这是一首写采莲的情景,原来,作者是借双关来表采莲人相思之情啊。

读曲歌    南朝宋乐府
自从别郎后,卧宿头不举。
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
   
君行负怜事,那得厚相於。
麻纸话三葛,我薄汝粗疏。
第一首“骨出’双关,明说龙骨突出,谐思妇被情所困,因相思而「骨」瘦如材。第二首结尾“我薄汝粗疏”,“薄”、“疏”两字相关连环,借拟麻和葛的对话,吐露男女情感间的怨屈。

离歌    《乐府诗集》卷八十四  
晨行梓道中,梓叶相切磨。
与君别交中,繣如新缣罗。
裂之有余丝,吐之无还期。
朱嘉征《乐府广序》云:“一曰:余丝,隐余思,后石阙莲子诸语本此。”又说:“离歌,离怨之歌,《读曲》隐语也,开晋代吴声《子夜》诸歌之始。
子夜歌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
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

华山畿
别后常相思,
顿书千丈阙,题碑无罢时。
“前丝”、“丝子”,即“前思”、“思子”。“题碑”射“啼悲”,因分别而生相思,因相思而啼悲不已。

嘘唏暗中啼,斜日照帐里,
无油何所苦,但使天明尔。
“无油何所苦”是主句,以“油”代“由”,问为何所苦?其作用在于引出宾句“但使天明尔”,以补述所苦之“原由”。“明”双关“天明”与“明白”,此即全首重心所在,至此意义始告完足。
《吴歌》中尚多借草木以比喻人事者,如: 子夜歌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
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读曲歌
相怜两乐事,黄作无趣怒。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
    黄檗是一种可入药的苦木,“苦心”谐别后“相思之苦”。“散”乃药名,如“丸散”之“散”,“合散”犹言“和药”,又有“欢聚苦别”之意;黄连即为 “苦药”,尤称妙笔。 三洲歌
送欢板桥弯,相待三山头。
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杨叛儿  
杨叛西随曲,柳花经东阴。风流随远近,飘扬闷侬心。
皆以风波流水之“风流”谐薄幸寡情之“风流”,抱怨男子之喜新厌旧,移情别恋,负心而轻别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曲》同样多借物寓意寄情者:
襄阳乐
女萝自微薄,寄托长松表。何惜负霜死,贵得相蚕绕。

作蚕丝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夜黄
湖中百种鸟,半雌半是雄。鸳鸯逐野鸭,恐畏不成双。
长松标
落落千丈松,昼夜对长风。岁暮霜雪时,寒苦与谁双。
以草木、蚕丝之“缠绕”谐情爱之“缠绕”;以动植物之“成双”谐男女之“成双”。皆因物取譬,即物抒情,半吐半露,婉转蕴藉。

也有两字谐声而即用本字者,如:
子夜歌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读曲歌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 期应作“棋”,由应作“油”,但此处分别用本意字“期”、“由”,底意更为明白。
唐诗中,如张祜〈读曲歌〉五首其一:
窗中独自起,帘外独自行。
愁见蜘蛛织,寻思直到明。见蜘蛛结丝,而兴满怀愁思,“思”本作“丝”,已将底字写出。
皮日休〈和鲁望风人诗〉三首其一︰
刻石书离恨,因成别后悲。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 用刻石成“碑”,谐离别之“悲”;用春蚕“结茧”虽薄,仍有万重“丝”,谐春日之“思”。也将底字写出。
读曲歌
侬亦粗经风,
罢顿葛帐里,败许粗疏中。 以葛帐之粗疏谐性情之“粗疏”;表面写风吹和水流,实暗指风流乐事的“风流”。
子夜歌
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
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
子夜冬歌
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曜。
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  “薄”双关“厚薄”与“薄情”;“照”谐“光照”与“照顾”。

子夜歌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七日夜女歌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昼夜常悬丝。
前首因“经黄檗坞”所以“应辛苦”,以此谐音盼得怜爱之“心苦”,喻指两地相思之情侣,相见甚难,若欲共结莲子必得经历一番辛苦。后首则因“蚕不作茧”知其“常悬丝”,以此谐“思”念情人不曾停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夜歌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堂。
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
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崎区相怨慕,始获风云通。
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

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
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朝思出前门,暮思还后渚。
语笑向谁道,腹中阴忆汝。

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
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

驻箸不能食,蹇蹇步闱里。
投琼著局上,终日走博子。

郎为傍人取,负侬非一事。
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年少当及时,嗟跎日就老。
若不信侬语,但看霜下草。

绿揽迮题锦,双裙今复开。
已许腰中带,谁共解罗衣。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
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
不见连理树,异根同条起。

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
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

别后涕流连,相思情悲满。
忆子腹糜烂,肝肠尺寸断。

道近不得数,遂致盛寒违。
不见东流水。何时复西归。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
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亿。

揽裙未结带,约眉出前窗。
罗裳易飘飏,小开骂春风。

举酒待相劝,酒还杯亦空。
愿因微觞会,心感色亦同。

夜觉百思缠,忧叹涕流襟。
徒怀倾筐情,郎谁明侬心。

侬年不及时,其於作乖离。
素不如浮萍,转动春风移。

夜长不得眠,转侧听更鼓。
无故欢相逢,使侬肝肠苦。

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
三唤不一应,有何比松柏。

念爱情慊慊,倾倒无所惜。
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

气清明月朗,夜与君共嬉。
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

惊风急素柯,白日渐微蒙。
郎怀幽闺性,侬亦恃春容。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人各既畴匹,我志独乖违。
风吹冬帘起,许时寒薄飞。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
金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

初时非不密,其后日不如。
回头批栉脱,转觉薄志疏。

寝食不相忘,同坐复俱起。
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

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
口朱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朝日照绮钱,光风动纨素。
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相传晋有女子名子夜,作此曲。每首第三第四两句,都是上句借用他意,下句申释本意。多数诗都用双关语,后人称这种诗为“子夜体”或“吴歌体”,亦即“子夜吴歌”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曲歌八十九首
清商曲辞三《宋书•乐志》曰:《读曲歌》者,民间为彭城王义康所作也。其歌云“死罪刘领军,误杀刘第四”是也。《古今乐录》曰:《读曲歌》者,元嘉十七年袁后崩,百官不敢作声歌,或因酒宴,止窃声读曲细吟而已,以此为名。按义康被徙,亦是十七年。南齐时,朱硕仙善歌吴声《读曲》。武帝出游钟山,幸何美人墓。硕仙歌曰:“一忆所欢时,缘山破芿荏。山 神感侬意,盘石锐锋动。”帝神色不悦,曰:“小人不逊,弄我。”时朱子尚亦善歌,复为一曲云:“暖暖日欲冥,观骑立蜘蟵。太阳犹尚可,且愿停须臾。”於是俱蒙厚赉。
花钗芙蓉髻,双须如浮云。
春风不知著,好来动罗裙。

念子情难有,已恶动罗裙,
听侬入怀不盬.

红蓝与芙蓉,我色与欢敌。
莫案石榴花,历乱听侬摘。

千叶红芙蓉,照灼绿水边。
馀花任郎摘,慎莫罢侬莲。

思欢久,不爱独枝莲,
只惜同心藕。

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

奈何不可言,朝看莫牛迹,
知是宿蹄痕。

娑拖何处归,道逢播掿郎。
口朱脱去尽,花钗复低昂。

所欢子,莲从胸上度,
刺忆庭欲死。

揽裳踱,跣把丝织履,
故交白足露。

上知所,所欢不见怜,
憎状从前度。

思难忍,络■语酒壶,
倒写侬顿尽。

上树摘桐花,何悟枝枯燥。
迢迢空中落,遂为梧子道。
“梧子”谐“吾子”,指“爱人”

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
梧子解千年。

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
谁能空相忆,独眠度三阳。

折杨柳,百鸟园林啼,
道欢不离口。

縠衫两袖裂,花钗须边低。
何处分别归,西上古馀啼。

所欢子,不与他人别,
啼是忆郎耳。

披被树明灯,独思谁能忍。
欲知长寒夜,兰灯倾壶尽。

坐起叹,汝好愿他甘,
丛香倾筐入怀抱。

逋发不可料,憔悴为谁睹盬欲知相忆时,
但看裙带缓几许。

忆欢不能食,徘徊三路间,
因风觅消息。

朝日光景开,从君良燕游。
愿如卜者策,长与千岁龟。

所欢子,问春花,
可怜,摘插裲裆里。

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
双眉画未成,那能就郎抱。

百花鲜,谁能怀春日,
独入罗帐眠。

闻欢得新侬,四支懊如垂。
鸟散放行路井中,百翅不能飞。

怜欢敢唤名,念欢不呼字。
连唤欢复欢,两誓不相弃。

奈何许,石阙生口中,
衔碑不得语。

白门前,乌帽白帽来。
白帽郎是侬,良不知乌帽郎是谁盬。

初阳正二月,草木郁青青。
蹑履步前园,时物感人情。

青幡起御路,绿柳廕驰道。
欢赠玉树筝,侬送千金宝。

桃花落已尽,愁思犹未央。
春风难期信,讬情明月光。

计约黄昏后,人断犹未来。
闻欢开方局,已复将谁期。

自从别郎后,卧宿头不举。
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

日光没已尽,宿鸟纵横飞。
徙倚望行云,躞蹀待郎归。

百度不一回,千书信不归。
春风吹杨柳,华艳空徘徊。

音信阔弦朔,方悟千里遥。
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

合冥过籓来,向晓开门去。
欢取身上好,不为侬作虑。

五鼓起开门,正见欢子度。
何处宿行还,衣被有霜露。

本自无此意,谁交郎举前。
视侬转迈迈,不复来时言。

自我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茱萸持捻泥,龛有杀子像。

家贫近店肆,出入引长事。
郎君不浮华,谁能呈实意。

念日行不遇,道逢播掿郎。
查灭衣服坏,白肉亦黯疮。

歔欷暗中啼,斜日照帐里。
无油何所苦,但使天明尔。

黄丝咡素琴,泛弹弦不断。
百弄任郎作,唯莫《广陵散》。

思欢不得来,抱被空中语。
月没星不亮,持底明侬绪。

诈我不出门,冥就他侬宿。
鹿转方相头,丁倒欺人目。

欢但且还去,遗信相参伺。
契儿向高店,须臾侬自来。

欲行一过心,谁我道相怜。
摘菊持饮酒,浮华著口边。
以“菊华”的“华”谐“浮华”的“华”。

语我不游行,常常走巷路。
败桥语方相,欺侬那得度。

阔面行负情,诈我言端的。
画背作天图,子将负星历。

君行负怜事,那得厚相於。
麻纸语三葛,我薄汝粗疏。

黄天不灭解,甲夜曙星出。
漏刻无心肠,复令五更毕。

打杀长鸣难,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空中人住在,高墙深阁里。
书信了不通,故使风往尔。

侬心常慊慊,欢行由预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讵分明。

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
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

谁交强缠绵,常持罢作虑。
作生隐藕叶,莲侬在何处。

相怜两乐事,黄作无趣怒。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

谁交强缠绵,常持罢作意。
走马织悬帘,薄情奈当驶。

执手与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百忆却欲噫,两眼常不燥。
蕃师五鼓行,离侬何太早!

合笑来向侬,一抱不能置。
领后千里带,那顿谁多媚。

欢相怜,今去何时来。
裲裆别去年,不忍见分题。

欢相怜,题心共饮血。
梳头入黄泉,分作两死计。

娇笑来向侬,一抱不能已。
湖燥芙蓉萎,莲汝藕欲死。

欢心不相怜,慊苦竟何已。
芙蓉腹里萎,莲汝从心起。

下帷掩灯烛,明月照帐中。
无油何所苦,但使天明侬。

执手与欢别,欲去情不忍。
馀光照己籓,坐见离日尽。

种莲长江边,藕生黄檗浦。
必得莲子时,流离经辛苦。

人传我不虚,实情明把纳。
芙蓉万层生,莲子信重沓。

闻乖事难怀,况复临别离。
伏龟语石板,方作千岁碑。

铃荡与时竞,不得寻倾虑。
春风扇芳条,常念花落去。

坐倚无精魂,使我生百虑。
方局十七道,期会是何处。

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
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

十期九不果,常抱怀恨生。
然灯不下炷,有油那得明。

自从近日来,了不相寻博。
竹帘裲裆题,知子心情薄。

下帷灯火尽,朗月照怀里。
无油何所苦,但令天明尔。

近日莲违期,不复寻博子。
六筹翻双鱼,都成罢去已。

一夕就郎宿,通夜语不息。
黄檗万里路,道苦真无极。

登店卖三葛,郎来买丈馀。
合匹与郎去,谁解断粗疏。

侬亦粗经风,罢顿葛帐里,
败许粗疏中。

紫草生湖边,误落芙蓉里。
色分都未获,空中染莲子。

闺阁断信使,的的两相忆。
譬如水上影,分明不可得。

逍遥待晓分,转侧听更鼓。
明月不应停,特为相思苦。

罢去四五年,相见论故情。
杀荷不断藕,莲心已复生。

辛苦一朝欢,须臾情易厌。
行膝点芙蓉,深莲非骨念。

慊苦忆侬欢,书作后非是。
五果林中度,见花多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庄女儿写给丈夫王肃的复婚诗
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
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
彭城公主是北魏孝文帝的六妹,三十三岁左右再嫁给三十七岁左右的“单身贵族”王肃。王肃本是名门望族琅琊王家的后裔,娶的是另一名门谢家的女儿,生有一儿二女。王肃化装成僧人只身“叛逃”到北魏。远在南方的王肃原配谢夫人就带着三个儿女来到了北魏。这位谢夫人,不是寻常女子,是南朝大文学家和大官僚谢庄的女儿,她经过了几年无望的等待,便勇敢地带着三个儿女千里寻夫。这三个孩子,大的十五六岁,小的才八九岁。边境上查验很严,她也和丈夫当年一样,装扮成化缘的僧尼,最后到达北魏。王肃觉得很对不起原配夫人,却无法安排她,就在府里建了个家庙,让谢夫人做了女尼。谢夫人本来是为了寻夫假扮尼姑,找到丈夫后,却成了真正的尼姑。谢夫人以诗礼人家习惯的写双关诗的方式,给丈夫写了这封复婚申请。“丝”谐“思”音,表示自己对丈夫还是有感情的。王肃把这封信给公主看,大约是想征求她的意见。公主虽然不像谢女那样会写诗,但什么“丝”不“丝”的,以她女性的警惕也不是看不懂意思。于是,她代王肃回了一封信:
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
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
语气很是不退让,意思是:你“丝”也白“丝”!针眼上已经有了新“丝”,你这旧“丝”来晚了一步。有了新“丝”自然要缝新褂子,哪能缝旧褂子?

商隐檃括其义,“栀子”双关“之子”,暗指“良人”。
作者简介  刘令娴(约公元525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出生官宦之家,齐大司马从事中郎刘绘之女,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第三妹,世称“刘三娘”。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梁武帝普通六年前后在世,东海徐悱之妻。徐悱,字敬业,是仆射徐勉之子,524年,徐悱死,令娴作《祭夫文》,辞意凄惋,留下“令名士搁笔”的美谈。《梁书》谓其文“清拔”。其诗多写闺房之怨,今存8首,最著名的是《答外诗》2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有许多谐音双关诗,兹征引一、二: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白头吟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
小妓金陵歌楚声,家童丹砂学凤鸣;
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
(四首其四,卷184,1885)
分别以“网丝”谐“罔思”;以“倾酒”的倾,谐“倾心”的倾。
荆州歌    李白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缲丝”谐音“操思”,“茧成蛾”的歇后语即“头绪多”。字面写蚕蛾破茧而出头绪多,里层深意则是说:女子操思忆君,当然头绪繁多纷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8: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山诗中有一种特殊的“风人体”句法,这在梵志诗中也绝难见到。所谓“风人体” ,即是指两句诗中,上句是导入下句的铺垫,中心意思在下句中表达,“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清翟灏《通俗编》卷一云:“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上句借引他语,下句申释本意。”这种句法,经常利用同音字易被通用和派生出其它意思的特点,使诗句兼有两种意思,即双关的手法。比如:
我见一痴汉,仍居三两妇。
养得八九儿,总是随宜手。
丁防是新差,资财非旧有。
黄蘖作驴鞧,始知苦在后。
  这里以黄蘖味苦,双关人生之苦;以驴鞧拴在驴后,双关时间之后。寒山诗中诸如此类的“风人体”句法还颇有一些,如:
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同上,第063首)
水浸泥弹丸,方知无意智。(同上,第085首)
徐六语破堆,始知没道理。(同上,第095首)
秤矫落东海,到底始知休。(同上,第135首)
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同上,第141首)
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同上,第269首)
为何在王梵志的诗中无风人体,而在寒山的诗中却有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显然是由于王梵志依存的是中原的文化传统,但寒山依存的是南方的文化传统,风人体少见于北方文学而多见于南朝乐府,故寒山诗中有之而梵志诗中无之,亦不足为异矣。又如
默默永无言,后生何所述。
隐居在林薮,智境何由出。
枯槁非坚卫,风霜成天疾。
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
铨曹被拗折,洗垢觅疮瘢。
必也关天命,今年更试看,
盲儿射雀目,偶中亦非难。

丈夫不识字,无处可安身。
黄连搵蒜酱,忘记是苦辛。
以上第一首诗,劝人不要做默默无言无益于后辈的隐士。风霜枯槁的生活,非但不能卫生,反而会成天疾。这种消极的隐居生活,正如土牛耕石田,永远不会得稻的。得稻是得道的谐音,这两句用了风人诗的句法。第二首劝考试失败的人不要灰心。成败都是天命,你不去考,就放弃了机会。因劝他今年再去试一下,说不定偶然考中了呢。“偶中”同时双关“射中”、“考中”。末句用了比喻格的成语,也是风人诗的表现方法。第三首,黄连及蒜皆“苦辛”,再予以拌和,个中滋味,“苦”不待言。
作者简介  王梵志(?—约670年)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平、家世均不详。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有一定冲击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洪迈论“风人诗”时说:“至唐张祜、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亦多此体。”
中唐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写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盼他归来的心情,是极为巧妙的双关隐语: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按:“蟢子”是蜘蛛的一种,亦作“喜子”、“喜蛛”,古称“蟏蛸”。

唐•温庭筠
一尺深红蒙曲尘, 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 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井底点灯——深烛伊”,是歇后语。“烛”谐“嘱”,叮咛之意。“长行”,古博戏名。此处兼指“长程之行”,隐喻“长别”。“围棋”音同“违期”。“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又为下文的“入骨相思”伏笔。“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也是歇后双关语。红豆,一名相思子,是“相思”的隐语。《唐音癸签》载:“笔丛谓唐人骰子近方寸,凡四点;当加绯者,或嵌相思子其中”。因此,“入骨相思”既是实写骰子上鲜红浑圆的红点,又暗喻女子的一片相思痴情。设想新颖,别开生面。

苏小小歌    温庭筠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
酒里春容抱离恨,水中莲子怀芳心。

吴公女儿腰似束,家在钱塘小江曲。
一自檀郎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绿。“莲”谐“怜”,怜爱也。 诗谓:买取怜爱不必订定契约,如同买酒不用付钱。意指两情相悦,重在真心承诺。而“水中莲子——怀芳心”,是为歇后双关语。“莲子”,谐“怜子”,指爱人。借莲子的“怀芳心”,比喻女子的“素心”,允为妥贴巧妙。
苏小小歌 唐•张祜
车轮不可遮,马足不可绊。
长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

新人千里去,故人千里来。
剪刀横眼底,方觉泪难裁。 登山不愁峻,涉海不愁深。
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  第一首,十字街——四散,谐郎心飘荡不定,不可羁绊之“四散”。  明知情郎用心不专,却不忍直斥其非,转而迁怒于十字街,埋怨因有它的存在,才使情郎难收放浪之心,似无理而实妙。 第二首末二句也是歇后双关,以裁衣的“裁”,谐裁夺的“裁”。  言新人、故人之间,难以抉择。

读曲歌    张祜
窗外山魈立,知渠脚不多。
三更机底下,摸着是谁梭。
“山魈”是独足鬼,所以“脚不多。”脚不多“乃当时俗语,谓往来不密。” 山阳燕中郊乐录
淮上能无雨,回头总是情。
蒲帆浑未织,争得一欢成。
淮上“无雨”,当然“总是晴”,歇后双关语。“情”是底字,表字是“晴”,浓情蜜意,流露出迫不及待的心绪。

子夜变歌    陆龟蒙
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尝见。
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岁月如流迈,春尽秋已至。
荧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

岁月如流迈,行已及素秋。
蟋蟀吟堂前,惆怅使侬愁。
“子夜变”指“欢子”半夜负情变卦,又双关题目。信手拈来,妙在天然。
陆龟蒙〈风人诗〉四首,其一、四都是歇后谐音双关语:
其一
十万全师出,遥知正忆君。
一心如瑞麦,长作两岐分。
其四
闻道更新帜,多应废旧旗。 征衣无伴捣,独处自然悲。 麦穗两歧,乃丰年之兆,所以“瑞麦”的注语便是“两歧分”。以瑞麦的“两歧分”,谐一心的“两歧分”,同音同字双关。次一首,“新帜”谐“心志”,“旧旗”谐“旧期”,“处”谐“杵”,同音异字双关。表面是“更新帜”,自然引出“废旧旗”,底意则是怨对方改变心志,早已忘了旧有的约期;独处无伴,自然是“悲”了。
风人诗四首    唐•陆龟蒙
十万全师出,遥知正忆君。
一心如瑞麦,长作两岐分。

破檗供朝爨,须怜是苦辛。
晓天窥落宿,谁识独醒人?

旦日思双屦,明时愿早谐。
丹青传四渎,难写是秋怀。

闻道更新帜,多应发旧旗。
征衣无伴捣,独处自然悲。
与《子夜歌》《读曲歌》不同的是它每首诗的前后两句,皆各自相匹,都是上句借用他意,下句申释本意,而且第二第四两句又都用双关语。在形式与技巧上比《子夜歌》和《读曲歌》又有了新的发展。

和鲁望风人诗三首    唐•皮日休
刻石书离恨,因成别后悲。
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

镂出容刀饰,亲逢巧笑难。
日中骚客佩,争奈即阑干。

江上秋声起,从来浪得名。
逆风犹挂席,若不会凡情。
方法同陆龟蒙。

杂古词  五首其三    唐•施肩吾
夜裁鸳鸯绮,朝织蒲桃绫;
欲试一寸心,待缝三尺冰。  
作者简介  施肩吾(780德宗建中元年-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诗人张籍称他为“烟霞客”。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诸朝。因家境贫寒,施肩吾少时在桐庐分水镇东面五云山和尚寺读书。山麓曾建有“玉尺楼”,立有石碑,上刻“唐状元施肩吾读书处”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晁采《子夜歌》十八首,语言细腻真切,含蓄而不绮靡,曲传思妇胸臆,妙得古乐府神理。兹引几首于下:
良会终有时,劝郎莫得怒;
姜蘖畏春蚕,要绵须辛苦。

信使无虚日,玉酝寄盈觥;
一年一日雨,底事太多晴。

相思百余日,相见苦无期;
褰裳摘藕花,要莲敢恨池。
其一,“姜”味“辛”,“蘖”味“苦”,“绵”谐“眠”,用姜和蘖来畏(同喂)蚕,要“眠”真是够辛苦的。其二,一年才下一日雨,自然是“太多晴”了,“晴”谐“情”。 其三,“要莲”谐“邀怜”,“池”谐“迟”。指欲邀得怜爱,岂敢怨恨等待的漫长?怪它来得太迟呢?都是同音异字双关。

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得郎憔悴音,令人不可睹;
熊胆磨作墨,书来字字苦。
末两句是歇后双关,又以熊胆的“苦”,谐不可睹郎君之“苦”。

侬赠绿丝衣,郎遗玉钩子;
郎欲系侬心,依思着郎体。

何时得成匹,离恨不复牵。
金针刺菡萏,夜夜得见莲。

相逢逐凉候,黄花忽复香。
颦眉腊月露,愁杀未成霜。
作者简介  晁采,小字试莺,大历时人。少与邻生文茂约为伉俪。茂时寄诗通情,采以莲子达意,坠一盆中。逾旬,开花结缔。茂以报采。母得其情,叹曰:才子佳人,自应又此。遂以采归冒。有诗二十二首。

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词》,也用这个传统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既是晴天,又不是晴天。一个女子听到她的爱人在江船上唱歌,捉摸不定,不知他对自己到底有无爱情。这里就用“晴”字来借作“情”字。
以上所举谐音双关之作,内容不外乎男女爱情。
亦有借谐音含沙射影、婉言以讽者,如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表达诗人对当时黑暗统治的谴责、批判,和对远戍边疆得不到一点体恤关照的征人之深切同情。“春风”曲折影射皇恩;“杨柳”一词,既指杨柳树,同时双关《杨柳曲》。

拟权龙褒体赠县李令    唐•郑愚
县令李长官,横琴膝上弄,
不闻有正声,但见手子动。
此诗意在讽刺李某政声不佳,李某遂因此而罢官。
作者简介  郑愚,番禺人。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的进士,做过朝廷里的秘书省校书郎(主管校勘史籍和订正文书讹误的官员),咸通初年(公元860年)授桂营观察史,咸通三年,岭南西道节度使蔡京施行苛政,竟至官逼民反,朝廷命郑愚代之,任邕州刺使兼御史大夫。当时的邕州(今广西南宁)真可谓天灾人祸,又加上南诏国的入寇,岭南东道的兵变,局势笈笈可危。郑愚独力支持,才使得邕州安然无损。大约在876~877年间,唐僖宗晋升他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当起了实际上的丞相。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广州,随后又移师直指京城长安,他再度临危受命,被召回京,官拜尚书左仆射(即左丞相),在任3年,病故于任上,没有子嗣。

戏妻族语不正    唐•胡曾
呼十却为石,唤针却作真。
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诗中十与石、针与真、因与阴皆是谐音。
作者简介  胡曾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4-9-24 19:02 编辑

全唐诗    无名氏
不见心相许,徒云脚漫勤。
摘荷空摘叶,是底采莲人。

窗外山魈立,知渠脚不多。
三更机底下,摸着是谁梭。

郎去摘黄瓜,郎来收赤枣。
郎耕种麻地,今作西舍道。

风人体    唐•曹邺
出门行一步,形影便相失。
何况大堤上,骢马如箭疾。
夜夜如织妇,寻思待成匹。
郎只不在家,在家亦如出。
将金与卜人,谲道远行吉。
念郎缘底事,不见天与日。

风人体    唐•曹邺
旦日思双屦,明时愿早谐。
丹青传四渎,难写是秋怀。
作者简介  曹邺,字邺之,生卒年不详,桂州阳朔县人。晚唐重要诗人,以五言古诗著称。在京城应考十年,九次落第,最后由于其《四怨三愁五情诗》为中书舍人韦悫赏识,荐于礼部侍郎裴休,终于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进士及第,时年约四十。授天平节度使推官,后迁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于吏部郎中任内辞官南归,死后葬于桂林。《全唐诗》收其诗作二卷。

寄人    唐•李群玉
寄语双莲子,须知用意深。 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 “莲子”谐“怜子”;“意”谐“薏”,是为“莲子心”。邢昺疏引陆机疏云:“莲青皮,里白,子为的;的中有青为薏,味甚苦,故俚语云苦如薏是也。 莲心性苦,常被弃而不食,隐喻爱情遭遇苦难阻隔,就萌生退意,放弃爱怜之心。

赠回雪    唐•李群玉
回雪舞萦盈,萦盈若回雪。
腰支一把玉,只恐风吹折。“回雪”双关,既指舞妓回雪,同时刻画其体态轻盈飘忽,舞姿曼妙动人。
作者简介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赠同游    韩愈
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
无心花里鸟,更与尽情啼。
唤起,江南谓之春唤,声如黄莺;催归,子规鸟,二者均为鸟名。诗中亦含有“唤起”窗前的曙光,日未西而“催人早归”的意思。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桃核由两半相合而成,故曰“合欢桃核”,喻男女相“结合”。“人”谐“仁”,合欢之人心中原来有“别人”,暗讽喜新厌旧者。

   李商隐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借棋局之特性,比兴引喻以寄托心志,谐音双关语出现在尾联。可知弹碁局歇后语是“中高外平”。诗借棋局的“中心不平”,谐为情所困的人“心中不得平静”。

李夫人    李商隐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

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
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
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

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波割。
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
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
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以丝带单条之不能“结心”,谐人之孤单;唯有两股成双方能安髻,“髻”谐“计”,“安计”即“安心”。曲曲折折的道出心中愿望,隐隐约约的表达情愫。

效徐陵体赠更衣    李商隐
结带悬栀子,绣领刺鸳鸯。轻寒衣省夜,金斗熨沉香。

乐府有风人诗,如“围棋烧败絮,着子故衣然”之类是也。然或一句托一物耳。独杨元素《荷花》借字诗四韵,全托一物,尤为工也。诗云:
香艳怜渠好,无端杂芰窠。
向来因藕断,特地见丝多。
实有终成的,露摇争奈何。
深房莲底味,心里苦相和。
作者简介  杨绘(1032~1116)字元素,汉州绵竹人。幼警敏,读书一过辄诵,至老不忘。皇佑初,擢进士第二人。历官荆南府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累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沈存中为三司使,暴其所荐王永年事,因贬官。终於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尝居无为山,号无为子。为文立就。


裴郎中諴,晋国公次弟子也。足情调,善谈谐。举子温歧为友,好作歌曲,迄今饮席,多是其词焉。裴君既入台,而为三院所谑曰:“能为淫艳之歌,有异清洁之士也。”裴君为《南歌子》词:

不是厨中爨,争知炙里心。

井边银钏落,展转恨还深。


不信长相忆,抬头问取天。

风吹荷叶动,无夜不摇莲。


簳蜡为红烛,情知不自由。

细丝斜结网,争奈眼相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席上代人赐别    宋•苏轼
莲子劈开须见薏,楸枰着尽更无棋。
破衫却有重缝处,一饭何曾忘却匙。
此诗是同音双关诗,前边是比喻,后边是用同音字来表达要表达的意思。如莲—怜,薏----忆,意,楸枰——旧朋,棋----期,缝----逢,匙---迟(或说妻)。

    宋•孙光宪  
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
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
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 乱绳千结所以“绊人深”,谐情丝纠结的“深深牵绊”;越罗万丈自然是“表长寻”,谐情人的“长寻”之思。杨柳依依宛如“垂意绪”,谐情人示爱的娇羞心绪;藕花落尽,乍见莲心,谐情人赤诚期盼的“见怜”之心,句句双关,整首双关。
作者简介  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出生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

元、明之际,许多诗人学习吴歌、西曲之体,创作四句之小诗,其中仍有许多谐音词:
竹枝词    元‧倪瓒
心许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以“藕”谐“偶”,以“网费丝”谐“枉费思”,上下句皆谐音双关。
劝郎莫上南高峰,劝我莫上北高峰。
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浓。
南峰有“云”,北峰有“雨”,自然是“无晴”了,谐音“无情”,女子似在嗔怪心上人用情不专、不浓。寡情之郎,无情高峰,爱而不见,思而不得,诚然是“愁杀人”。

拟吴侬曲    明‧于谦
刻木为鸡啼不得,元来有口却无心。
乍吃黄连心里苦,花椒麻住口难开。
浮麦磨来难见面,厚纸糊窗不漏风。
木鸡“有口无心”,自然是”啼”不得。暗喻情人实乃“虚情假意”,并非“真心”;次一首,黄连苦、花椒辣,所以“心苦”“口麻”,“有苦难言”。末一首,以“面”喻“面”,同音异字谐音双关;结句“不漏风”则是同音同字双关“不漏口风”。
作者简介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詩嘲廣文    坚瓠集
萬歷中。王廣文號竹月。年邁。鬚齒已落。更缺一耳。一生作詩嘲之曰。
竹月號三無。無恥(齒)之恥無。
然而無有爾(耳)。則亦無有乎(鬍)。
偶御史蒞府。各縣屬候見。於官署中談及斯詩。以為笑謔。及入謁。一令忽覩竹月於班行中。不覺失笑。御史疑令慢已。詰之。令因以實對。并舉前詩。御史亦大笑。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则说是姓吴的教官,因此第一句作“先生贵姓吴”。

生查子  子夜体    清•吴九思
水底月团圞,一似芙蓉镜。
人向碧溪行,如把菱花映。
  
断藕两分开,惟有丝难尽。
豆蔻已开残,无复同心并,
   以芙蓉谐夫容.以断藕谐断偶,以丝难尽谐思难尽,以无复谐无福:下片的“断藕’两句和“豆蔻”两句为典型的上句借用他意。下句申释本意。全诗内容写—个女子漫步在月色清辉的溪水畔,水底倒映着皎洁的圆月,如菱花镜般清晰的水面映衬着姑娘的芳容,她由此而联想到“夫容”、在这良宵美景,怎能不引起她对郎君的深情思念。
作者简介  吴九思,康熙年间江南女词人,浙江嘉兴人,平湖陆氏之妻。有《霜飞草》词集。

子夜词    清•吴伟业
人采莲子青,妾采梧子黄。
置身宛转中,纤小欢所尝。
注释:
莲子:与“怜(爱)子”谐音。青,与“亲”谐音。诗中用青的莲子隐喻爱情刚刚开始。梧子,梧桐子,与“吾子”谐音。这句用梧子已黄喻爱情已经成熟。
宛转:有圆转意。诗中以梧子的仁包于壳中,隐喻置身欢的怀抱。纤小,指梧桐的仁,女子自喻。欢,女子对情人的称呼。尝,品尝。有的吟物谜诗常采用谐音双关的方法。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吟伞    (  )(女)
偶因一雨被抬举,却又转晴轻别离。
送得郎君归去也,独自倚门泪淋漓。
    这首借物抒情的诗,通过“雨”和“语”、“晴”和“情”构成谐音双关。乍看起来似乎纯粹是写伞的不幸,实际上是形象地写出了一位多情女子因轻信甜言蜜语便委身他人,到头来落得个被无情抛弃、哀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全诗委婉哀怨,读来令人一唱三叹,一洒同情之泪。

后代戏曲小说等俗文学作品,许多俚语、歇后语,用词生动自然,谐音双关极是普遍。《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中大量使用双关语, 更是大大加强了语言艺术的表达能力。就以《红楼梦》为例,文本中的谐音双关更是俯拾即是: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寥寥数语,交织运用了夸张、婉曲、比喻、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巧妙、自然、精当 其中“雪”“薛”音同形异谐音双关,顿使全句生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是黛玉、宝钗的人生档案。“玉带林中挂”、“世外仙姝寂寞林”是通过同形同音、异形同音的谐音双关方法,以暗示林黛玉不染世俗的高洁品格和悲凉身世。“金簪雪里“山中高士晶莹雪”则是对宝钗思想性格的写真,并委婉透露她最终遭到宝玉冷落的凄凉境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冯梦龙所辑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哥扳桩要开船。
挟绢做裙郎无幅,屋檐头种菜姐无园。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
今日上我箇门,将刀劈破陈杏梜,
霎时间要见旧时仁。
“无缘”。  风浪滔天,阻隔重重,爱而不得,无可奈何。次首,以杏桃核“仁”谐“人”。轻薄男子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如同杨花随波逐流,一去经年,甚至两三春;女子多情,虽然失恋,懊悔怅恨,却仍痴念旧情人。
《素帕》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诗: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
这般心事有谁知。
情话太多,相思太重,不知从何说起,索性以素帕代书笺,倾诉那说不尽的相思。巧借素帕交错重叠,横竖织成的特点,“丝”“思”相谐,传达出诗中主人公刻骨铭心、难以排遣的相思之苦,真是般般皆似,处处皆合,妙在天然。
清‧李调元《粤风》,搜集歌谣亦丰。 比兴譬喻,谐音双关,辞纤艳而情浓烈。试摘录数篇,概见其余:
嫩鸭行游塘栅上,娇娥尚细不曾知;
天旱蜘蛛结夜网,想晴惟有暗中丝。

壁上插针妹藏口,深房织布妹藏机;
灯草小姑把纸卷,问妹留心到几时。

岁晚天寒郎不回,厨中烟冷雪成堆;
竹篙烧火长长炭,炭到天明半作灰。

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
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
第一首,“晴”谐“情”;“丝”谐“思”。第二首,“机”兼“织机”、“心机”二“心”兼“灯心”、“人心”二义;第三首,用“炭”谐“叹”,尤见深情,且富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十首,描绘了台湾青年男女的淳淳风情,其中不乏谐音双关者:
韭菜开花心一枝,韭花黄时月正肥;
愿郎摘花连叶摘,到死心头不肯离。
“心头”双关“菜之心与头(根部)”及“人之心与头”。借物寓意,眼前景,心中事,信口凑合,自由抒发,清新天然,直追《子夜》、《读曲》之风。这些都以谐音双关手法,增加内容的活泼性,也丰富了诗的华采,无形中壮大了诗歌的范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人体(资料整理)
有种杂体诗叫法很奇怪:风人体。本文解决什么叫风人体,风人体的形成,风人体为什么来自民歌,风人体的特征,风人体与双关的关系,如何评价风人体。
一、风与风人
在古代,民歌被称为“风”,《诗经》中将产生于不同地区的民歌称作“国风”就是例证。有文字记录的“风”,一般都是由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而来的。所以司马迁有“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之说。《汉书•艺文志》曰:“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故采诗官又称“风人”,意思是采风之人。唐人皮日休曰:“古有采诗官,采四方风俗之言,故命之曰‘风人’。”所谓“四方风俗之言”,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反映各地民情的民歌。因为“风俗”一词在古代不单指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气和习俗,同时也指民间歌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古有采诗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这里说明了“风人”是古代的采诗官。但古书中却未见有这个官名。总之,这个名词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唐代才开始流行。
二、风人体的出现
风人体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锺蝾《诗品》。钟嵘《诗品》“风人”一词,诸家注释明显受到唐代杂体诗“风人体”概念的影响。《诗品》所谓“风人”,特指向南朝民歌学习的乐府诗人,而不是指唐代方才出现的“风人体”。钟嵘《诗品》评谢惠连诗:“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 似乎是指民歌风格的诗。评吴迈远诗:“吴善于风人答赠。”对于其中的“风人”一词,《诗品》代表性注本的解释为:“乐府民歌的一种体裁。《通俗编•识余》(清人翟灏《通俗编》三八《识馀•风人》):‘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唐以后,由于《乐府解题》的影响,“风人”于是又成为民歌的一种体裁。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指出:“《乐府解题》以此格为‘风人诗’,取陈诗以观民风,示不显言之意。”今人郭绍虞进一步指出:“‘风人’云者,谓其体从民歌中来。” 1980年版《辞海》第1527页说得更加明白:“风人,指古民歌的一种体裁。”古代民歌中,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属于风人体呢?刘禹锡的《竹枝词》以“晴”寓“情”,“晴”字双关借意,所以是风人体。古人讲到风人诗时,一般都要提到此诗。在诗歌创作史上,双关借意的手法出现很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春秋时楚国令尹(宰相)鄂君子晳前往越国,越女为其操舟。见其美,歌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鄂君子晳于是“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枝”与“知”谐音。操舟女子表面上是说“木有枝”,实际上是说“树木尚且有知,我心里爱你,你却不知”,委婉地表达了她对鄂君子晳的抱怨之情,赢得了鄂君子晳对她的爱。
关于“风人体”之名之来由,清代翟灏《通俗编》卷三十八《识余•风人》载:“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如:理丝如残机,何患不成匹。……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也无。” 王易认为:“晋宋间清商曲辞皆民间讴谣,或出伎人之手。非文士所为。故皆当时俗语,多假借同声之字以为讔谜。前一曲为本事,后一曲则借骁作娇。”当时所谓“风人诗”,后世却称为“谐音诗”。皮日休、陆龟蒙都有几首风人诗,大约在中晚唐时代民歌中盛行这种谐声法,所以刘禹锡也采用在他的竹枝词中。
三、什么叫风人体?
《ZDIC.NET 汉典网》:古代民歌的一种体裁。清•翟灏 《通俗编•识馀》:“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亦省称“风人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则有风人。” 郭绍虞校释:“‘风人’云者,谓其体从民歌中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其词微而显,得风人之体。”
风人体,古代民歌的一种体裁。又叫子夜体、吴歌格,实际就是谐音双关诗。
四、风人体的特征
风人体是“上句一语,下句申释本意”的结构形式。严羽《沧浪诗话》论杂体诗,有“风人诗”一格。注云:“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义,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则多用此体。”这就是以“晴”字谐“情”字音的方法了。
风人体的两个特征:一是双关借意,二是在使用了双关辞的上下句子中,都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萧涤非则更明白的指出:“通常两句达一意,而以下句释上一句。亦有通首俱为隐语,须全读四句而其意始明者,此类甚少。”
清代翟灏《通俗编•识余•风人》言:“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如‘理丝入残机,何患不成匹?’‘摛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玉作弹棋局,心中最不平。’‘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也无。’‘合欢桃核真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皆上句借引他语,下句申释本意。”
“吴格”民歌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双关手法的运用。刘跃进概述了萧涤非与王运熙两先生对此问题的研究。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的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同声异字以见意者,如上例中的“丝”与“思”;第二类为同声同字以见意者,如前文所举之布匹之“匹”谐匹配之“匹”。此外还有一类是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见意者,如以“星”为“心”,以“琴”为“情”。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则将之划分为“同音异字”、“同音同字”、“混和”三类。由此可见,“吴格”(亦称“风人体”)民歌有两个特点。一是,上一句话借用有关的话,下句中释本意;二是读音相同就行,不管字形一样不一样,即谐音、白字。这两个特点对“风人体”民歌朝歇后语式的谜语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民间谜语是不计较字形的,所以后来在文义谜里采用了谐音这种谜格。……上句为谜面下句为谜底的风人体谜语,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后来衍化出‘俏皮话’、‘歇后语’”。例如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载黄山谷《西江月》词有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 此两句都是集的韩愈诗句,并且末尾都隐去了一个“酒”字。“断送一生惟有酒”,见韩愈《遣兴》诗,“破除万事无过酒”见《赠郑兵曹》诗。因而可猜出其谜底为“酒”。这种歇后语式的谜语由“风人体”变化发展而来,其特点为只说相关的话,未直说其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风人体与双关的关系
【风人体】【双关体】此二名有时指一,有时又指不同的两体,风人体有言即民歌体者,亦有人称此二体只是名异而实同。
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 “丝”双关“思”,以“碑”双关“悲”,以“篱”双关“离”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取散之“散”,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念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 “苦”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唐代刘禹锡词《竹枝词》云:“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中“晴”字当作“情”字解。以上即双关体,即所用之词语意双关,大多以同音字、词或多意字、词表现,真实之意隐于内。民歌此体甚多。
风人诗,实际就是谐音双关诗。
采用双关借意手法的诗歌是否一定都是风人体呢?答案是否定的。综观上述作品,无论是民间的风人诗,还是文人模仿民歌创作的风人诗,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双关借意,也叫指物借意。民歌中的“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明灯照空局,油燃未有棋”,文人诗中的“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丹青传四渎,难写是秋淮”,“蛛网挂风里,摇丝无定时”,“茧丝裹黄蘖,缠緜心独苦”等,都是指物借意。以“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为例,织布时,没有经线(织布机上的纵方向的线)光织纬线(织布时由梭带动的横线),是织不出布匹的。作者就是借一匹布两匹布的匹来指男女匹配(婚配)的匹。
第二个特征是在使用了双关辞的上下句子中,都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也就是用下句解释上句,上下两句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曾慥《类说》卷五十一引《乐府解题》曰:“梁简文风人诗,上句一语,用下句释之成文”,洪迈《容斋三笔•乐府诗引喻》云:“自齐,梁以来,诗人作乐府《子夜四时歌》之类,每以前句比兴引喻,而后句实言以证之”,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上句说“石阙生口中”,下句“衔碑不得语”实际上是对上句的一种解释,即口中衔碑,无法说话,意思是有悲说不出。上句说“明灯照空局(棋盘)”,下句“油燃未有棋”实际上是解释上句只有油在燃烧,棋盘中没有棋子,意思是说,要想相会,悠然无期。上句说“蛛网挂风里”,下句“摇丝无定时”实际上是解释上一句,说明风无时不刻不在摇动蛛丝,意思是无时不刻不在遥思远方的情人。
鉴于风人体有上述两个明显的特征,所以,仅用“双关借意”来解释风人体欠全面。通过上述例子,将葛立方和翟灏的看法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采用双关借意手法以“示不显言之意”的诗歌,才算得是风人体。前面所说的《越人歌》,只具备第一个特征——指物借意,不具备第二个特征——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所以不是风人体。
一首风人体诗歌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指物借意是否恰倒好处。要想使指物借意恰到好处,并形成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的特有形式,就必须用心选择双关辞。据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双关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采用这种手法组成的诗句,字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的是另外一个意思,而这个暗藏的意思,正是诗歌作者所要表达的。宋人范仲淹指出:“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诗歌的创作者就是利用汉字的谐音或同形的关系,精心选择能够“兼明二物”的双关辞,使诗歌中的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情。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音形双关。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雪”字是谐音双关,指“薛宝钗”的“薛”;“林”字是音形双关,指“林黛玉”的“林”。这两种双关手法在风人体诗歌中都有精彩的表现。前面列举的民间的《子夜歌》,《读曲歌》以及文人风人诗中的“匹”,“赤心”,“缠绵”等,都是音形双关,以一匹布两匹布的匹寓匹配的匹,以枣中的“赤心”寓人之“赤心”,以茧丝的“缠绵”寓感情的“缠绵”。其它的字都是谐音双关,以“莲”寓“怜”,以“梧子”寓“吾子”,以“藕”寓“偶”,以“碑”寓“悲”,以“丝”寓“思”,以“棋”寓“期”,以“油燃”寓“悠然”,以“秋淮”寓“秋怀”,以“摇丝”寓“遥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风人体为什么来自民歌?
风人体为什么会最早产生在民间,并得以广泛流传?我们只要看看风人体诗歌中常见的双关辞,就会明白个中的道理。前面说过,双关分谐音双关和音形双关。风人体诗歌中最常见的双关辞,,如:匹,莲,丝,碑,棋,藕,梧子,油燃,晴,缠绵,赤心,旗(以旗为期),髻(以髻为计),星(以星为心,为醒),削(以削为笑),杵(以杵为处),衣(以衣为依),帆(以帆为凡),雨(以雨为女),缝(以缝为逢),篱(以篱为离),匙(以匙为时),鞋(以鞋为谐),等等,无论是音形双关辞还是谐音双关辞,所涉及到的都是民间常见的物名和事件。将这些常见的物名和事件运用到诗歌中,既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风人体作品,尤其是《读曲歌》,唱起来不需要音乐伴奏,容易上口,而且老百姓一听就懂。另外,风人体纯用民间口语写成,这正是民歌,民谣的语言表达习惯,所以容易在民间兴起和流行。
《中国歌谣》引道:
我国文字属于单音系,所以同音的文字非常多。因为音同意异的缘故,平常谈话中间,就往往引起人家的误会。此种困难,实是中国文字的缺点。但在修辞学中,有时也能运用这种同音意异的文字,构成双关的“谐音辞格”。“谐音辞格”的妙处,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类的修辞,在诗人的作品里很不多见,而民间口语里,或方俗文学里,则非常的多。
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是民歌的又一个传统特征。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是民歌的又一个传统特征。
双关体,即所用之词语意双关,大多以同音字、词或多意字、词表现,真实之意隐于内。民歌此体甚多。在古代的诗词里尤其是乐府民歌中,常常喜欢借“芙蓉、莲、藕、丝、布(匹)”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事物的语词,以谐“夫容、怜、偶、思、配”等对应词相同相近的音,构成谐音双关。这种手法可追诗溯到《诗经》,到了唐朝,文人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写下了不少佳作。
不论是“谐音辞格”,“吴歌格”,“风人体”,“谐音双关语”等称谓,可知“双关”是《子夜歌》中一个很重要的形式技巧,他让中国字发展同音的特性,造成诗歌中的歧义,也使得表达的意思更加委婉含蓄。在形式上南朝民歌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双关隐语很多,《吴歌》尤其如此。有的是同字双关,如“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消”字双关消融和消瘦;有的是同音双关,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字谐怜爱之“怜”。也有比这些更曲折或复杂一些的,如“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碑”字谐“悲”,又以“石阙”作为“碑”的同义语。又如“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离声”以“黄檗藩”隐“苦篱”,以“苦篱”谐“苦离”。这些双关语用得巧妙自然的时候也能增加语言的活泼性,但多少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这种玩意是文人们最感兴趣的,所以仿作者纷纷。
歇后语是隐语(谜语)中形式较为特殊的一种,源自民间歌谣,主要在民间流行,在六朝“风人体”民歌特别是“吴声歌曲”中运用的相当普遍,在《读曲》八十九首中,几近三分之二用了隐语,因其主要兴盛流传于吴地,故亦称之为为“吴格”。
双关借意手法的运用,到六朝时形成高潮,诗坛上出现了一批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集中地体现在《子夜歌》,《读曲歌》等吴声歌曲中。在这里,我们不妨略举几例:
见娘喜容媚, 愿得结金兰。
空织无经纬, 求匹理自难。
我念欢的的, 子行犹豫情。
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怜欢好情怀, 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 出入见梧子。
——以上《子夜歌》
思欢久。
不爱独枝莲, 只惜同心藕。
奈何许。
石阙生口中, 衔碑不得语。
执手与欢别, 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 油燃未有棋。
——以上《读曲歌》
除了六朝时的吴声歌曲,其它地区的民歌也经常采用双关借意的手法。清人梁绍壬云:"粤俗好歌,……语多双关。"今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引清人李调元《雨村诗话》(十三)说:"诗有借字寓意之法,广东谣云,雨里蜘蛛还结网,想晴惟有暗中丝,以晴寓情,以丝寓思。"
尽管其它地区的民歌中不乏双关借意的例子,但是,人们注意风人体,毕竟是从研究《子夜歌》,《读曲歌》等吴声歌曲开始的。故宋人王观国将这类诗歌称作“吴体”,明人谢榛称则谓之为“吴格”。
所谓“吴歌格”便是指谐音双关语,巧妙地运用文字上的谐音关系,一个辞语,同时可以关照两种不同的意义。……元陈秀明编的《东坡诗话录》云:
莲子劈开须见忆(谐薏),楸枰着尽更无期(谐棋),
破衫却有重缝(谐逢)处,一饭何曾忘却(谐吃)匙(谐时)。
赵彦才注云:“此吴歌格借字寓意也。”更有称为子夜体的,因为子夜歌是吴歌格中的主要曲调,且相关语用得最多的缘故。“吴歌格”的诗,又可称为风人体。唐宋诗论家,往往把风人诗列于杂体诗中,这种“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意”的双关语,由来已久,但唐人诗集中,始有“风人诗”的标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解释道:“论杂体则有风人,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意。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多用此体。”
为何在王梵志的诗中无风人体,而在寒山的诗中却有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显然是由于王梵志依存的是中原的文化传统,但寒山依存的是南方的文化传统,风人体少见于北方文学而多见于南朝乐府,故寒山诗中有之而梵志诗中无之,亦不足为异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如何评价风人体?
应当如何评价风人体?北宋徽宗政和九年(公元1119年)进士及第,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由祠部员外郎出知邵州的王观国认为:“《古乐府》所载如《藁砧诗》者数篇,其取譬皆浅俚,故撰诗者不显姓名,后人但以古诗称之,江右又谓之‘风人诗'。有‘围棊烧败袄,看子故依然'之句。‘围棊'者,看子也;‘烧败袄'者,故衣然(今作"燃")也。鲍明远诸集中亦有二篇,谓之吴体。盖自《雅》,《颂》不作,迄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浮靡愈甚,始有为此态者,悉取闾阁鄙媟之语,比类而为之。诗道沦丧,至于如此,诚可叹也。”这是将风人体全盘否定了。
南宋严羽云:“论杂体,则有风人,藁砧,五杂俎,两头纤纤,盘中,回文,反覆,离合,虽不关诗之轻重,其体制亦古。”这是把风人体与毫无价值的五杂俎体,两头纤纤体等同起来,认为“不关诗之轻重”,但没有全盘否定,还肯定“其体制亦古”。
王,严二人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但是,他二人的观点,尤其是王观国的观点,叫人不能苟同。首先,王氏将藁砧体与风人体混为一谈。我们说,藁砧体与风人体虽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同一诗体。南宋葛立方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葛曰:“古辞又云:‘围棋烧败袄,著子故衣然。'陆龟蒙,皮日休固尝拟之。陆云: ‘旦日思双履,明时愿早偕(鞋)。'皮云:‘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丝)。'是皆以下句释上句,与藁砧异矣。《乐府解题》以此格为《风人诗》。”藁砧体与风人体的不同之处,除了葛氏所说的“以下句释上句”以外,还在于藁砧体全用隐语,风人体则只在某一两处使用可以起双关作用的隐语,即所谓谐音隐语。如:“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中的“藕”,“朝亦出门啼,暮亦出门啼。蛛网挂风里,摇丝无定时”中的“摇丝”,都只是在一处用了谐音隐语。而“旦日思双屦,明时愿早鞋。丹青传四渎,难写是秋淮”中的“鞋”和“秋淮”,也只是在两处用了谐音隐语。有些风人体作品甚至不用隐语,如“登山不愁峻,涉海不愁深.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的“赤心”,就不是隐语,而只是一种音形双关辞。
其次,王观国认为,风人体的产生,是因为“自《雅》,《颂》不作,迄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浮靡愈甚”,于是“取闾阁鄙媟之语,比类而为之”,是“诗道沦丧”的一种表现。在王氏看来,诗歌创作只能永远模仿《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周颂》,《鲁颂》,而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诗道沦丧”。诚然,《雅》,《颂》是值得称道的。然而,我国古代诗歌的品种极其丰富多采,诗歌品种的不断丰富,需要创作手法的推陈出新,层出不穷。诗歌创作中各种表现手法的孕育,各种新式体裁的形成,离不开官方的,民间的,知名的,无名的诗歌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假如人们一味固守《雅》,《颂》,千百年一成不变,表现手法和体裁老是那么单一,诗歌如何能有发展呢?若如此,中国就不成其为诗的国度了。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诗的国度,就是因为不同体裁的诗歌能够长期并存,并且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包括风人体在内的诗歌品种。被王氏讥为"取譬皆浅俚"的双关手法的运用,正是风人体诗歌的一种贡献。如前所说,这种手法并非风人体的首创。但是,在每首诗中都有意识地使用双关辞,以至形成一种风格,一种格式,则是风人体的一大创。
风人体的贡献,除了双关借意的表现手法,还在于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用起承转合来研究诗歌的结构,并强调作诗要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最早见于元人杨载(一说托名杨载)的《诗法家数》和傅若金的《诗法正论》。“起”是开端,即人们常说的开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叙述,申述或阐述。“转”是转折,在上文的基础上拐一个弯儿,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在“起”,“承”,“转”的基础上,结束全文或全诗。有些人解释起承转合,只局限于唐及唐以后的绝句,如解释唐人王昌龄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谓之曰“起”;“春日凝妆上翠楼”,谓之曰“承”;“忽见陌头杨柳色”,谓之曰“转”;“悔教夫婿觅封侯”,谓之曰“合”。殊不知,风人体早已将起承转合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娴熟。再者,古人论起承转合,讨论得最多的,是诗歌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其实,“转”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转”,“合”与“起”,“承”便找不到关系。“转”是全诗的关键部分,写诗写到“转”,诗的主题思想便吐露出来了。常体诗歌中的“转”,一般紧扣“起”和“承”,四平八稳,风人体诗歌中的“转”,往往别开生面,出人意料。以两首《读曲歌》为例:
自从别郎后, 卧宿头不举。
飞龙落药店, 骨出只为汝。
罢去四五年, 相见论故情。
杀荷不断藕, 莲心已复生。
两首诗的第一,第二句都是“起”和“承”,第三句忽然排宕而出,将第一,第二句完全撇开,插入看似与上文毫不相干的内容,及至读完第四句,也就是“合”,才慨叹第三句的“转”,转得实在巧妙。巧在如白云卷空,天然而有位次。妙在心已放活,手笔已放松,大开而能大合。风人诗中不乏这样的作品,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一例。读风人体中的优秀作品,读到“转”,“合”之时,往往会产生明人徐渭所说的“冷水浇背,陡然一惊”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1-4 19: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唐人诗为风人诗   许传刚
去岁桃花掩倩姿,笑声化作丽莺啼。
今年难觅花欢影,青岸悠悠尽柳丝。
注  花欢:语义双关,桃花欢笑;美丽的心中情人。
最后一句为谐音双关,情暗忧忧尽留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1-4 19: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宴(风人诗)    许传刚
难舍难分难放手,秋风挽浪雾漫迷。
夕阳饮酒瞻青岱,萍抚柳丝荷奉梨。
注  青岱,青州泰山,借指青山。饮酒,引久。青,卿。最后一句“频抚留思何讽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1-4 19: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情(风人诗)   危仁贤
       重九迎来晴朗天,情郎送妹过塘边。                                                  
       百依不舍折垂柳,藕断残荷丝系莲。
       注:柳(留),丝(思),莲(怜)藕断残荷丝系莲------偶断掺何思系怜    偶,配偶;怜,怜爱。断,分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7: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思(风人诗)      学员黄金玉

                                                        忽然一夜秋风起,

                                                        遍地黄花尽哭泣。

                                                        洒扫庭闱幻母影,

                                                        悠悠青断丝绵密。

注:黄花:丝瓜花   悠悠:忧忧    青:亲    丝: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6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269
贡献
21770
金钱
2842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7: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别(风人诗)  孙卫民
好是金风江上船,杨柳白荻系离情。
公主静对芙蓉影,才子泪吟怀莲词。
注:芙蓉(夫容),莲(可怜、怜爱),词(辞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1-28 14: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望   君   归(风人诗)                                 
                                    (学员)  真心一生(陈养真)

                                           慕  名  十  载  余,
                                           藕  断  丝  分  离。
                                           自  饮  孤  灯  下,
                                           君  归  无  悔  棋。

                                       注:   慕名…墓铭
                                                  藕 … 偶
                                                  丝 … 思
                                                自饮…只影
                                                悔棋…会期

读成
                                            慕  名  十  载  余,
                                           偶  断  思  分  离。
                                           只  影  孤  灯  下,
                                           君  归  无  会  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1-28 14: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五绝-怜荷(风人诗)  何庆云
春播荷花种,夏蜂莲里眠。
因逢风雪世,池岸柳丝连。

注:因谐殷,逢谐红,世谐逝,丝谐思,连谐怜。

(二)五律-秋望春(通韵)(风人诗)  何庆云
夜雨润红叶,枝头挂玉珠。
飞云追月影,征雁写天书。
桂露晚来脸,梦逢元匹夫。
登高怀渐远,藕断益丝枯。

注:元谐原,匹谐配,丝谐思,枯谐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