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词的基础知识 第一课 词的起源、地位、质变 一、词的起源 词起源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数说: 1、古已有之。主此说最力的是清代的汪森,他在《词综序》中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皆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刚刚按 误以为长短句便是词,长短句是词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根本特征,长短句在诗经中已不少,岂能说诗经中已有“词”藏其中?只能说词的长短句句式“古已有之”,是词的句式之源头。) 2、源于乐府。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刚刚按 这是词的音乐源头) 3、源于六朝。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一引《曲洧旧闻》云:“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矣。梁武帝有《江南弄》,陈后主有《玉树后庭花》,隋炀帝有《夜饮朝眠曲》,岂独五代之主,蜀之王衍、孟昶,南唐之李璟、李煜,吴越之钱俶,以工小词为能文哉。”(刚刚按 这是词的结构形式的源头) 4、源于唐代的近体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云:“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宋翔凤《乐府馀论》亦云:“词起于唐人绝句。”(刚刚按 唐代的近体诗对词的定型有很大的影响,但不是源) 以上诸说虽然都似乎有一定的理由,但大都片面,只是瞎子摸象格摸出一鳞半爪,缺乏说服力。探讨词的起源,要综合考虑。好像“人”,精子、卵子、坯胎,都是“源”,但要生下来的那刻才是真正的“人”。又好像种子发芽,既要季节,又要温度、水分、土壤等一样,但要种子拱出土有了两片子叶,才叫发芽。词的源有多种,以上介绍,说明词的句式之源头来于诗经,古乐府是词的音乐源头,六朝是词的结构形式的源头,民间词是词的生长土壤。词的出现除了要探索历史遗传因素,更要考虑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外,还应该考虑上层建筑的诸种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考虑隋唐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传入的外来音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得必然产物)。隋唐燕乐的兴起,是诗词的催化剂。因为隋唐燕乐的兴起,当时风行一时的琵琶曲、笙曲、笛曲、羯鼓曲,有的经过文人依谱填词,做到词曲相应,声字相称。在五、七言近体诗及民间曲子的影响下,长期尝试,然后逐步取代唐声诗而成为长短句的曲子词。到了这时,词的五脏六腑才基本上有了,坯胎形成了。可以说,词是燕乐的附属物。燕乐的兴盛是词体产生的前提,词的出现是燕乐流行的结果。据此,词源于隋唐燕乐是无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