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3|回复: 3

浅说景为情设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发表于 2024-9-19 19: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9-20 18:10 编辑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五代翁宏的《春残》,全诗如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白话翻译一下就是独自一人站在落花前,细雨纷纷,燕子成双飞去。意思倒是这个意思,只是这白话翻译少了些韵味,翁宏的《春残》所写的是春末怀人,作者在春末花落时节独自一人站在落花前眼看着纷纷细雨中紫燕成双飞去,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独立与双飞,在这样类矛盾语境中越发显得作者的孤寂和对离人深深的怀念、思恋,所以我们细细地品悟落花人独立的场景描写和微雨燕双飞的景象描写中能明显地感受到无论是场景还是景象其实都是在为作者对离人深深的怀念、思恋之情而着意设的,也所以就无怪乎《诗薮》和《唐诗鉴赏辞典》都对这首诗有着很高的评价,《诗薮》曰(翁宏)《宫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最佳。《唐诗鉴赏辞典》曰翁宏存诗仅三首,这首《春残》有绝妙佳句,流传于世。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大抵有借景抒情、景情相生、情景交融三大层面,当然这三大层面具体表现形式上可能呈多样性,如‘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的移情入景、如‘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移景入情、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携境入情、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以景引情、以景就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以情结景、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的以景结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起兴、如‘寒鸟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无我之境、如‘’池塘生春草、园柳更鸣禽‘’的神来之笔等等,在这诸多的古典诗词作品中处处可见无论是场景还是景物、景象都是为了表达感情而设的。古典诗词单纯为了写景而写景的诗词是不多的,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的诗是巧用数字的杂体诗,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诗是背后隐含有谏劝朋友之意的。

        咏物诗也是这样的道理,咏物要有所寄寓,即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怀寄托在所咏之物中,简单点说是咏物即咏人,譬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哪里是在单纯的为咏石灰而石灰,分明是把作者自己的高尚情怀寄托在了石灰之中。当然,这样的咏物诗是不胜枚举的,如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也正是这样的吗


       情是如此,喻理诗也一样,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如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又又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之类,兹不一一细举了。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在学习古典诗词上应该明白的是情与景是相互交融的关系而不是割裂的关系,所咏之景物或
是为理而铺是为情而设,应该尽力避免为写景而写景、为咏物而咏物而不知诗词要有所寄寓的初学者之通病。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18: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文艺作品中,任何景物的描写都是人性化的,或者说都是创作者“心裁”的结果。既然是如此,当然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纯客观的写景。老杜名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可以说在表现形态上是纯景描写,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诗人在欣赏景色时的愉悦之情,原因在于景物画面背后必然有诗人的存在,在王国维看来,这样的诗句是“无我之境”,可是又怎么可能真正是无我的呢?只不过在景物的再现形式上属于纯客观描摹而已。那么,老杜为什么面对眼前大片景色,而选择“朝日”、“花草”、“燕子”、“沙滩”、“鸳鸯”等明丽之景?这就是其“心裁”的结果,之所以选择这些明丽之景,乃是由其彼时的心境折射的所致。当然他也可以选择其他明丽之景来传达心境,其结果是一样的。可见“景”与“情”在文艺作品中的关系始终是胶着的状态,而胶着的体现痕迹就有所谓“显”与“隐”的差别。正是因此,才有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等多种表现形态。
       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如果在景物之中表现的不是情感,而是哲思。那么很多时候“隐”的形态就更加讳莫如深了。如“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等,这样的话,读者对于诗句的理解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些诗句表现的不是简单的景物,而是景物营造的“境”。这些诗句所具有的审美意趣就只能用司空图所说的“诗外之旨”、“味外之味”、“蓝天日暖、良玉生烟”等概念来诠释了。--扬之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6
贡献
24007
金钱
26445
发表于 2024-9-23 22:3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首诗可一窥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它就是一首标准的五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实践总是比理论先行一步。前人的不断探索,为后来杜审言他们的理论建立提供了方向和基础。

点评

五代是唐朝之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9-24 05: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05: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归来 发表于 2024-9-23 22:33
从这首诗可一窥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它就是一首标准的五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实践总是比理 ...

五代是唐朝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6: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