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03年写作并发表的文章:
为两弹试爆作出特殊贡献的周光召
文 / 欧金林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3时,中国西部地区碧蓝的天空中骤然间涌现出一个烈焰翻腾的大火球,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火球消失,一个蘑菇形状的烟云不断地升高、扩大。 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一个震动世界的时刻来到了! 为了这一时刻的到来,多少科学家悬精竭虑,苦苦求索,年复一年,忘我奋斗! 周光召就是这苦苦求索,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中杰出的一位。 周光召1929年出生于湖南一位工程师家里。他早年求学于重庆南开中学,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留北京大学任教。 1957年春,周光召受中国政府派遣去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任中国专家组负责人。在此4年中,他在苏联刊物《理论和实验物理》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他在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成果,引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注意。 1959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遇到很大的威胁和困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不得不突然中止下来。赫鲁晓夫傲慢地说:“离开了我们的帮助,你们15年也休想搞出原子弹!” 中国人民是从来不信邪的,还在1958年6月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就非常自信地说过:“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当苏联专家撤走之后,我国自己著名的核专家邓稼先、彭桓武、王淦昌等人勇敢地挑起了核实验的重担。 得知苏联专家撤走的消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周光召在杜布纳坐不住了,他把中国的科学家召集起来讨论:“中国没有外援能造出自己的原子弹吗?”“我们这些在杜布纳的科学研究者何去何从?” “回国去!”爱国的科学家们异口同声。 “对,回国去!没有外援我们也要造出原子弹,中国人绝对不会比苏联人蠢。”周光召挥动着拳头坚定地说。 会后,周光召执笔代表同事们给中国核工业部长写了一封信,并由钱三强把信送回国内。周光召在信中写道:“做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科学家,我们随时准备放弃自己的基础理论研究,担负起祖国急需的重大使命。”他相信,中国一定能早日制造出自己的原子弹。 1961年2月,周光召奉召回国,他被任命为科学院所属从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设计工作的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随后任所长。 制造原子弹,最关键的一步是理论设计。周光召回国之前,彭桓武和邓稼先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爆炸力学、原子反应、中子物理方面的理论计算。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大型电子计算机,一些关键数据尚无结果。周光召不知疲倦地工作,凭着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超人的智慧,他硬是用四台手工操作的计算机,解决了这些关键的数据难题。此外,周光召领导并亲自参加了爆炸力学、流体力学、高温高压力学、原子物理、计算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中国科学家弄清了原子武器的结构,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2年9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宣告诞生。 1964年10月15日,试验进入发射前的倒计时阶段,中心控制室突然收到从发射现场发来的紧急信息:“如果出现原子辐射怎么办?”坐守在中心控制室的周光召,把数据又仔细地审核了一遍,然后胸有成竹地向试验现场作出答复:“有99%的成功把握,建议按期发射”。次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沙漠地区爆炸成功。 10月17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布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重要新闻。 新闻中说:“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 新闻中还说:“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尽一切努力,争取通过国际协商,促进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崇高目标的实现。在这一天没有到来之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加强国防,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 周光召和他的同事们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根据毛主席、周总理关于“加快氢弹研究步伐”的指示,他们又立即进军另一个新的神秘领域。氢弹的设计数据,从当时的国外科技刊物上查不到只言片语,作为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的周光召,通过潜心研究,刻苦攻关,终于获得了卓著的成果。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由于周光召在两弹理论设计定型以及此后核武器的预研和其它一系列试验中的突出贡献,他和彭桓武、邓稼先等8位科学家共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0年春,国际粒子物理会议在广州召开,经过近20年隐姓埋名奋斗的周光召第一次公开亮相。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向海外科学家介绍周光召时说:“他是中国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在我们的同行中,他也是相当出色的。” 周光召不仅60年代在核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而且这之前后他在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也取得惊人成就。50年代周光召主要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3篇,其中不少文章在国际上得到好评。1958年他在散射理论中最先提出粒子螺旋态的协变描述;1960年推导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赝矢量流守恒律,是他在强子物理的研究中做出的出色成果,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因此,世界公认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1976年以后,周光召逐渐转入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在相互作用统一、CD破坏、超对称破缺、量子场论及凝聚态物理等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和成果,1987年,他以其“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0年,周光召以其杰出的研究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1980年9月,他应邀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作客座教授,受到美国物理学界的热情欢迎,他被国外同行视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主席马夏克教授为欢迎周光召的访问,专门为他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举行了以“弱相互作用”为题的学术会议,许多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如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鲁比亚等都前去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当时不少外国科学家评论说,美国物理学界这样隆重地接待一名外国科学家是少见的,尤其是对中国的科学家可以说是第一次。 1984年,周光召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96年任中国科协主席,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说明:此文发表于《湖南文史》(一级期刊)2003年第三期
七 律·缅怀杰出科学家周光召院士
诗/欧金林
青年留学意飞虹,至老拳拳赤子情。 粒子深研结硕果,守恒穷究上奇峰。 功垂两弹神州颂,志铸一星环宇惊。 勋绩灿然光史册,中华科界冠英名。 (新韵)2024年7月31日写于长沙 往事回眸:我与周光召先生的交往
▲1997年7月,湖南省博物馆准备举办《科技精英 民族栋梁—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业绩展览》,那时我任本馆近现代文物硏究陈列部主任,负责主持本展的内容设计。受馆方的委托,我以馆方的名义给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先生写了函件,请他帮助能以中国科协的名义,为我馆提供一份能供展出的两院院士科学家名单。一个多月后,即收到中国科协的回函,为我馆提供了一份70位科学家的名单,因受展出场地的限制,我们从中选择了40位科学家。1998年11月20日展览向社会开放,在展览第二部分“著名物理科学家”所选用科学家的14人之中,我们对周光召院士的杰出贡献作了重点介绍。
▲2003年初,受《湖南文史》(一级期刊)编辑部的约请,我为该期刊写了《为两弹试爆作出特殊贡献的周光召》一文,近3000字,该文被刊载于2003年第三期,周光照院士的彩色头像被作为本期期刊封面的主要人物照刊登。我收到编辑部赠送的期刊后,即挂号邮寄了一本送给周光召先生。21年过去了,这本期刊,我还保存着一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