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1-17 09:35 编辑
中国篆刻赋 三余草堂文
文字肇始,发乎先商,契文于龟背,甲骨托福于镌刻;崇神拜鬼,卜辞昭显乎帝乡。塑模刻字,心在血缘准绳,金文狞励于周祭;浑铸翻范,力超自然之美,甲卜寄寓于圣光。图腾徵识,龙凤祯祥。乃惠嘉讯,乃自五帝始有书契;铸金磨石,逮至三王始有印玺。渐兴诈伪,故置封泥。奸萌,标树真伪之制;更琢印玺,乃鉴官职品级也。
逮至秦皇统一天下,自诩始皇,乃用玉而做璽,於是群臣百官不敢再用鉥字,士大夫及平民皆以「印」而名。漢沿秦制之轨,印入汉风大张。天子之印稱璽;平民或稱印信。太守將軍,食俸二千石以上者,可以稱印為章也。以致漢祚八百餘年,印章流通甚廣;印制更趋完備,後世合稱為印章。武則天称帝之後,忌讳「璽」字與「死」音近,改「璽」為「寶」。其後皇帝均稱之印為寶矣。至由绢帛肇世,紙质发明。印由「封泥」變為「濡朱」,鈐蓋是有朱紅之迹;誉为「朱記」,宣德乃誉中国之红。赏心悅目,真纯至诚。洽与纹理尽合,似蝉虫脱蜕,乃有印蜕之名,中国篆刻始由也。 稽夫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冲刀勇武霸悍,雄健劲擢千钧。行进爽快,犀利于一泻千里,一拓直下之笔法;切刀温柔敦厚,行进用力均匀,快入慢出,入木三分,笔画粗犷苍劲。阳刻朱文,笔画纤细流利,傲岸于灵巧之雕浮;阴刻白文,黑白骨肉停匀,富有乎铭文之气韵。二者兼用,益彰相得,短切长冲,耐人思忖。刀不足而可补,力乃过则无神。拔山扛鼎,何须蛮夫之力;游刃有余,还赖天机自文。印章虽小,涵纳颇深。印从书出,刀法乃传笔法之意,石就刀入,翰墨更著金石精神。点划寓奇曲屈方化以合印式,方寸而纳宇宙;周流六虚,万有而定时空深浅,心机乃罄乾坤。刀笔镌刻傲骨,见仁见智;玩石更著风馨,修性修身。承启转合,流变入心。城垣四围,击邊以舒气防滞,灵活即伸,自有个中真趣;形制雷同,残破以断笔连意,境界乃出,古拙乃去俗尘。 篆刻之妙,苍华高古;国之大器,官之权宜。关防文牒,政令命疏。契约合同,诚信约束。身份验证,戳记著录。中国名片,世界瞩目。流派纷呈,各有机枢。派分晥浙徽歙闽粤,地数扬州泗水虞山莆田。及至京畿海上西泠八家,名家辈出,引领进出。深厚隽永,虚静沉思。体欲方而行欲圆,以正为欹;计白当黑求和谐,实运虚助。以收为纵,排叠避让;纵横曲直,向背展促。貌在能和,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灵气乃出。法别高下之见,气分雅俗之驭。剑拔弩张易得,须求含忍之风,法备神完,矜躁乃去;雍穆浑厚难求,但得果敢之力,高婉清逸,天机自抒。以静生动,以动致静。流而不滞,凝而不浮。灵襟无滞,神理何屈?乃中国篆刻之奥哲也! 至若印材形资,随地可取。概于金银铜铁、陶晶石玉、竹木根果,骨角牙贝,砖胚瓦当,彝鼎泉布。果壳秸梗,权衡量度。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诸材 尽选,各取所具。铸印有融金之美,凿印有斧斫之趣,石印展刀法之功,玉印有琢磨之誉 。篆刻虽美,意思流动;笔写春秋之志,刀宣生命历程。悉心构筑蓝图,倾力放胆经营。“印从刀出”,张扬人性之美。刀石韵味,锤炼石性致精,稳准较力,刀石互融。铁笔之妙,达意抒情。隽刻一时之雅兴,得留精神之永恒。 纵观大河奔涌,一源而纳众流之妙;群山绵延,千秋各有灵韵玄符。锋颖布现,刀棱起伏。漫漶但得协调,鳞羽本自参差。连断随势,锋进芒出。厚和 涩滑,牵连盘迂。平圆轻重,茂凋自固;猛利劲爽,博厚纯舒。丰富之想像,高旷之胸襟。奇妙之构思,形象之广深。审美之观照,寄寓高新。融方会圆,适意成趣。文化品格,学术驾驭。篆刻别有天趣者,唯秦汉至极,放胆独造,故能得神韵而出千古。故一品正红,饰极反素,乃为篆之要津;必具金石厚味,正大气象,方可出俗也。
秦篆汉碑,“印从刀出”的篆刻观念中的刀法已不再以追求笔意为旨归,而是追求刀石韵味。 当代篆刻家在创作过程中,张扬人性,尊重物性,充分展示刀性、石性,将人性与刀性、石性交融在一起,充分展示刀法的自然之美来抒情达意。这方面的成功的篆刻家有:王镛、石开、马士达、朱培尔、朝洛蒙、王丹、高庆春等。这是当代篆刻家开创的一条篆刻发展新路,是“印从刀出”观念下的篆刻创作充分张扬人性,尊重物性,“三性”互为协调的篆刻刀法发展方向。 [size=+0]印赋 金石之印,九州孕育,德馨四海。金石之印,国之大器、官之权器、商之信器、民之私器也。 [size=+0]金石之印,乃为守信之证。守信而名正言顺也。金石之印,上溯秦汉之时,取印押痕于封泥,护 [size=+0]物守信之用。押印护物,保其完整。陌途迁徙,亭驿长短,不泄囊中之密。泥封损之,印文错之, [size=+0]信誉皆无也,故印为信为誉也。璧玉印玺,颁布政令,邦交换文,以示权威。帛绢宣册,朱文衔 [size=+0]印,通关文信。官吏受权主政、商贾汇兑往来、民间事务往来,印信为凭耳。自古至今,金石之 [size=+0]印,以信为本,以德至上,德失信无,信无德失,故衔者腰佩,永生不离,入土随葬伴之。然, [size=+0]争权夺势者有之、争利贪财者有之、假借仿冒者有之,致印失其德也。无道者不轨,呜呼哀哉。 [size=+0][size=+0] 此印疵矣。此印污乎,缜密速整肃清。印勿污,信勿毁,誉勿损,印德永驻于世矣。 |
《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玄符灵契,黄瑞涌出。” 李善 注:“玄符,天符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魏籙仰天,玄符握镜,璽运会昌,龙图受命。” 范祥雍校注:“玄符谓符命。” 明黄光昇《怀许受先》诗:“玄符緑字细能分,家学须知有《説文》。” 畯、通“俊”。才智出众 [outstanding]。如:畯民(贤明的人);畯臣(贤臣) 红的代表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在许多国家和一些民族中,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或寓意。比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 评分 ,使这首词刻,具有很高的价值和艺术魅力; 一介 凡欣于一物,必追慕于心。仁者爱印,尤感古今用印之美也。 印实为信,信立万和之首。德以育真,真能养善,善化言美。始终轮回,因果当知有道也。 道之以德,信以为真。 文字肇始,记以传承。承传唯念,根深蒂固。幂幂于江河山巅,诏诏于人情风土,非念恶一时所折曲,荒诞掩影而塞视听。人心所向,令善以继之、风土化之。信乃贯穿始终,则心和、言和、意和、道和……,和谐风行,信尽显其美也。 国璽、关防、斋记、私押,皆为信行。行信立本,化邦安家,顺育祥吉,当畏天、畏地、畏人。信诚,则一念善矣。 执宝璽印,信必行之。交游中手沾沾于钤,寂夜里心耿耿于信。潜移三省,慎始善终。而失信必存心结,心结存则光明失,安能立言行道乎? 信用时智来,用信处慧生。 警铭、吉语斋轩示念,格言、心句案头伴声。贤人、圣达推之乐进,持家、教子匡以德行。皆寄于方寸之间也。 把赏可运筹神气,钤拓乃自娱娱人。携字画提领清风,助谱册布施典经。观篆家寸水兴涛,赏藏者巧思入微。唯赞叹金石之佳且好兮!当骄傲民族文化之妙哉! 印人倍弄风骚,博釆古今修文饰。铁筆扫尽孤寂,约取风华吟清流。莫说石不能言,已吐纳英气振山岳。最喜印章可人,当收拾华彩兴万疆。 印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调清心,赏印去!壶公茶案心语,祈愿心心相印!文人书生,百代墨香黄绢。偏爱一方田黄血染,笃守一块文脉霞天。 结绳记事,泥封前缘,凹凸钟鼎,阴阳名鉴。看风蚀雨剥,有石断文残;察岁月雕琢,存陶文铜卷。故宫院里,战国秦汉玉玺晶莹;新展堂内,魏晋六朝信印斑斓。魏碑汉简,疏密名戳禅坐;隶书小篆,繁简元押蹁跹。明清篆刻艺术,健行步入高坛,流派色彩纷呈,名家蔚为大观。近代宗师藏品,章法近于完美;现代翘楚张扬,笔意气象万千。 想那古代,书房局促,仍有凛冽鲁达之禅铲;现代社会,文案狭窄,也动曼妙公孙之器剑。看刀锋下,雪沙忽走漫漫通关;只须臾间,红泥渐凝霭霭祁连。幽谷雕舍,一股真气镂空;凤翥龙蟠,一泓清泉飞溅。针线直趟长圆之列岛,游丝斜过方正之楼盘。肖形砥砺出新意,印圃琢磨求通变。 学泱泱,寄笔墨于寿山;志翔翔,构精华于蓝田。柔韧指力,点拨散乱兵马;矫捷腕动,铸就紧密营盘。古谱美玉,婉约切割千条云水;今錾箴言,豪放穿凿一线堤岸。石林盛世,笔墨蕙气,章海乾坤,书艺兰烟。 而印章也在書法利用紙張為傳寫的工具之後,才由「封泥」的用途,改變成「濡朱」,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濡朱 ,阳刻即白底朱文,笔画往往纤细流 利,类似于浮雕;阴刻即朱底白文,,富有原始铭文的韵味。隋唐的印,雖然仍沿襲漢代的制度,但到了在民間,因為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现代刻字对阴刻线条凹凿和对阳刻底部肌理的处理,都展示了刀与刀之间语言的沟通,以刀代笔,把一刀一刀的痕迹与木质结构纹理的短程碎刀连续切成,质感,一目了然地体现在作品中。由純粹的信物變成與書法並列,鈐拓之後,可以欣賞的文物了。到了元朝末年,王冕用軟石【花乳石】製印之後,印才由銅玉一類的硬質材 料,轉變為可以由文人自己書寫、自己刻製,不必再假手於工匠,借著刀的雕刻技巧,使「書」與「刻」融為一體,表現出多種不同的意境,甚至連古代所未有的意韻,也都能從石質印材中刻劃而出,達到美術上所謂的一種高境界,於是篆刻便不再附庸於書法的範疇內,而堅強的站立起來,成為與「書」 「畫」鼎足而三的藝術了。所以我一直認為:紙的發明是書法的強心劑,而軟石【壽石、青田、昌化等】的出現與使用,也促成篆刻藝術的成長與發達。但在商朝之際,已有印的存與使用,則是不爭的事實。在那時代,無論官方與民間用印都一律稱作「鉥」,但在商朝之際,已有印的存與使用,則是不爭的事實。在那時代,無論官方與民間用印都一律稱作「鉥」,。,又因為自秦以後,天子之印,均用美玉製作,不再用銅,所以鉥又從玉為「璽」了。天子既然以璽為專用詞,便成了後世通稱的「印」了。 2016-08-13 甚么叫“周流六虚”,在人们认识自然界宇宙时,借卦象而定时空,称为天地定位,阴阳二气周流六虚,虚指气,也指在天虚空阴阳六次演变成象。以先天卦象而言,乾坤二卦定位,其它六卦,是为六虚卦,也称交合卦。六个方位,产生“生、克、制、化”,以后天卦而言:坎离定位,其它六卦,卦气交合,也同样产生,“生、克、制、化、”由于时空的主客关系产生了变化,其中就演释出阴阳二气的“生、化、返”,得气机规律。故先天二卦周流六虚的时空作用是不同的。两个卦气规律但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