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语轩窗 于 2024-9-8 04:47 编辑
无息无声织白纱,遍山遍地满天涯。 泠泠宝玉镶红叶,渺渺珠霜映彩霞。 此际倾情怨气少,今朝应世壮图华。 冰心一片金秋孕,沃野稲香飘万家。
| 这首七律,应该说写得很成功。
首先,选这个麻韵,比较华丽也温馨。在感情色彩上就成功了,看来先生很是下了功夫的,现在很多诗者,并不了解各韵部的特色,选韵很随意,那么相应的感情色彩的渲染就达不到效果。然而这个韵部供选择的字数并不多,很容易造成同音字被同时选中而不自知。因为现在读音可能不同,在唐代就可能是同音字。先生选的5个字,读音都不相同。而且 阴平 阳平 都有,也不集中。阴阳交错,很好。这里多说几句,我其实是赞成按普通话来写诗的,那毕竟代表了当今的语言。但语委发布的那个新韵,实在不敢苟同,比如,平声ong韵属于比较阳刚大气一些的韵,而ing属于比较阴柔软和一些的韵,一阴一阳居然分在同一韵部,这叫人怎么用,再就是激越一些的还必须是入声韵,所以没有更合理的方案时我还是选择平水。
其次,我们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安排,用比得手法,用在开篇,增加了诗意的浓度。转的力度还是恰当的不突兀,也不像很多诗者承转不分。我看过很多写节气的诗,很多都成了农田的专利,口号一喊,农民辛苦万岁,诗篇完成。 结果是全篇没有主次,没有顺序结构,记流水账。先生这篇显然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放得开,最终又收得回,结在稲香飘万家。唯一要稍微说一下的就是颈联的前后句差点就合掌了,当然,您这并不合掌,只是离合掌有点近。尽量还可以把关系拉得稍远些,以免造成一个事反复说的错觉。
全诗表达的主旨一目了然,没有疑义。语句优美而不用大话套话来渲染,点赞。 当然优点是主要的,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指出了,当然像老师您这样的高手更注重细节,要遇到旁人我一般不会交流得如此具体,因为说了他也不会明白,下面重点说说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断句上有变化,但还是有点少,比如每句后三字的断句方式依次是5,67=5,67=5,67=5,67=56,7=56,7=56,7=5,67其中,前四句完全相同,接着是三句又一样,到最后一句有变化。虽然这不是律诗的强制要求,但从律诗吟咏的角度出发,语气还是变化单调一些,减轻了渲染力。所以律诗要求的总原则是复杂多变,这是指全方位的,当然您这两个对仗联的断句方式不一样很好。有时诗者包括古人很有名的,通篇下来一种断句,那样还是不如变化一些的朗诵起来悦耳,这也是后期逐步改长短句的根本原因。最好的断句方式是:不要求对仗的联,两句间有变化。紧挨对仗联的那句与对仗联也有所变化。语气语调重点是靠这三个字。当然不是绝对,律诗没有这方面的强制要求,只有总原则,起伏多变。 第二,其实也是上面说的,第一联(首联)最好不要对仗,显得有参差感。以便语气上渲染感情色彩。还有四联全对仗的,更不可取。还是涉及要多变,比如你仄声结尾的句子,分别是去 上 去,这种变化就很好。 第三,遍山遍地,我建议您改为遍山遍野。您整句读一下,是不是更顺。其实,您前面用了两个去声遍,而且是重字更加重了这种一去不回的气势,再加一个去声地,是显得跌得太深了,这个时候用个比较迂回的上声字,把语气稍荡起来一些。读起来就顺畅多了。所以律诗中尽量避免两个去声连用,三个是碰都碰不得。 第四,首句中息和织属于短音字可以减少一些,这句本来是很抒情的一句,语气需要舒缓。这两字把节奏变得有点急促。我反复读了几遍,都有这种感觉。 整体我十分欣赏这首诗,选韵恰当,就成功了八成。以上谨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