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0|回复: 1

【课程】学习园地【第一课】写诗填词基本要领

[复制链接]

1670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轮值首版

诗林晓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37
贡献
32295
金钱
4095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9-2 00: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墨荷韵竹 于 2024-9-7 05:40 编辑

新手写诗填词基本要领

       创作律诗时,我们经常会选用虚词,也就涉及虚词对仗是否工整漂亮,在整首诗中尤为重要。虚词,不仅有串联整首诗句之间的效果,还有增添诗句气势顺畅的功能。合理的虚词对仗,可以承上启下,朗朗上口,让诗句行云流水般顺畅。今天笔者把自己日常创作学到的、用到的常用虚词对仗,分享给喜大家,笔者仅仅只所收集整理部分对仗虚词,希望各位友友能积极建言完善,在此笔者将不胜感激。
       汉语的实词在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时一般不用变化形态,虚词成了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虚词是个封闭类,每类词数目有限,但使用频率却很高,比如助词“的”。同一类的虚词有共性,又有个性,很多虚词还往往不止一种语法意义。虚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笔者的整理能给各位喜爱古诗词创作的朋友们提供更好的帮助,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作品来。
       可知--足信 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 莫道--自言幸有--但无 安得--孰来 但见--不知 争奈--不堪但期--何望 纵是--从知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昔曾--自可 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 试问--别云若非--会向 欲试--惊看 但恨--喜看 但留--换得安能--愿借 了得--莫非 谁将--侬欲 暗随--一任纵然--依旧 我亦--谁还 借问--总因 我曾--谁复总道--莫因 自谓--安知 还似--何如 不惧--何辞终期--莫望 方被--却教 从来--自是 不知--但觉但见--不明 幸有--能无 周览--犹存
      动词、形容词居多,而副词、介词、连词较少,至于叹词与助词则更少。对仗即是一联两句之中,其词性与句型之排列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且其词句之组成型态亦应相同。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0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并列式布局,江山丽而花草香,从气化说向物情,此即一起一承,下从花草说到飞禽,便是转折处,而鸳鸯转江山呼应,此又是收合法也。白居易 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此诗以人的动作、行为为线条,分别写“坐溪弄石”,“绕寺寻花”,“时闻鸟语”,“每听泉声”,每句各写一景一事。
      
      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李白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为白描体,四句诗上承下接,如行云流水,自然畅达,句句点题,很有魅力。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白居易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间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首二句赏花饮酒,折花行令,三句以“忽忆”折转,写想到故人远去,大约已到梁州,点题,反映二人友情之深。
      金昌绪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因为“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所以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布局谋篇,起承转合,因诗而异,灵活多样,不是几种“归类”所能概括得了的。
      [table=98%]
       律诗的结构合掌和四平头一、结构的合掌至于结构的合掌,往往多在律诗的中二联出现。也就是说,中二联的结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给人感觉十分呆滞。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其中中二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显然,两联的结构是相同的,这就是律诗中结构的合掌。在此诗中,中二联四个句子的第三字,都可以看作是“诗眼”,因此,也犯了一些评论家所说的“累眼”的诗病。
[/td][/tr]
[/table]      结构的合掌,在创作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初学者,往往都不注意结构的合掌。当创作好后有人说结构合掌了,再回头去修改,那麻烦会很大,修改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创作中,在构思时,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尽量在中二联,以及全诗中求变化。而关于意境的合掌,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理解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有些抽象,作起来则更难。这也是大家时常争论不休的。而在这样的争论中,往往因为思维的不同,理解的不同,学识的不同,谁也无法说服谁,彼此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自己的就是真理。

      一字领:

看、望、听、想、读、览、喜、溯、怅、怕、任、待、问、凭、叹、嗟、念、试、应、将、须、对、莫、正、乍、总、奈、但、料、似、算、更、真、并、怎、方、尽、况、渐、倘、虽、彼、又、甚、都、笑、爱、信、便、旋、登、记、见、恨、是、且、把、被、道、好、自、引、共、要、羡、忆、纵、早、快、步、幸、放、竟、唤、当、解、认、愿、觉、观、今、欠、以、丰、立、列、合、因、曳、如、免、弄、怪、昔、泛、映、洗、为、致、若、重、借、恐、岂、恁、动、带、惜、这、透、傍、寻、敢、渡、咏、趁、愁、会、遍、漫、疑、堕、庆、拥、荡、戏、绕、缵。

      二字领:
亦将、却将、只将、莫非、何须、只须、还须、须知、须念、即此、如此、居然、自然、但看、但闻、但有、但见、但觉、但得、但愿、记得、不忘、不妨、不觉、不堪、何不、何况、恍如、也算、看来、切莫、岂料、总合、更兼、只要、只是、只期、只余、若是、已是、不是、便是、又是、况是、云呈、哪怕、哪堪、此日、当年、尚待、依旧、自思、自愧、且把、莫把、未省、休说、无怪、休辞、岂惟、没道、未必、何必、何况、安得、纵使、试问、试看、敢向、犹觉、却忆、未闻、更有、空余。

      三字领:
最难忘、最可怜、最无端、最堪怜、最妙处、最好是、只赢得、只落得、只留得、写不尽、流不尽、看不尽、赏不尽、望不断、禁不住、全不念、君不见、只不过、倒不如、哪管他、休论他、谁管他、且任我、才领得、怎识得、犹记得、又添得、好领取、莫辜负、都付与、且探寻、且看那、请看那、看破那、回溯那、放眼看、犹想见、犹剩得、再休提、再休说、再休管、无怪乎、又还是、又谁料、又谁知、又添得、又何妨、又何必、又奚必、更能消、更何须、更有些、无非是、皆因是、消受得、况更有、应有些、正有待、待他年、看今日、更忆及、快几番、听几番、怎脱去、怎抛却、怎识得、便怎地、岂徒览、切莫要、说什么、可直作、还须要、未曾闻、唯此地、都幻作、尽收归、焉能免、要争个、安排着、才觉出、有多少、休忘却、谁别识、犹怀想、好领取、忽虚掉、已渐近、到此者、坐定后、也该留、谁识得、吞不尽、怕莫是、想当年、到如今、尚落得。

47

主题

531

帖子

20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540
金钱
777
发表于 2024-9-6 23: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内容呢,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03: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