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石头拼画的联想
早上睁开睡眼,见到一位老朋友从微信转发的一篇文章:《这组石头拼画,浪漫极啦!》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介绍了杜海勇先生的一组石头拼画。见到这组拼画,大觉开心,忍不住给几位亲友转发过去。随后又对此闲谈一阵。现在把这些闲言碎语整理一下,再加以修改和补充,凑成一篇小品文。
石头有特殊的质感,其中包括特殊的形状,质地、颜色和纹理等元素,还有石头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给我们带来的厚重感。杜海勇所用的石材大多是没有棱角,较为圆润的石头。它们看起来都在长河中经过千年万载的滚动摩擦,河水的洗涤。用这样的石头拼画给人的印象是憨憨的,令人感到轻松和惬意。它们不会给你带来尖锐的刺痛感,也不会显得威严庄重。这些石头有点儿像大大小小的弥勒佛,一个个大腹便便,笑容可掬,颇具亲和力。它们不表现丰富的表情、柔韧的手指、或行云流水的舞姿,却只钟情于那些整体的肢体语言,以及其中隐藏的生活趣味。
石头拼画让我联想到以下几种艺术:绘画里的速写和漫画、电影里的动画片(例如动画片《猫和老鼠》)、舞台上和电影中的哑剧(例如卓别林的电影)。如果把诗词看作是语言艺术,我也会联想到诗里的五绝和词里的小令。这些艺术都是将创意和趣味用极为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某些元素加以夸张,忽略无关紧要的东西,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意境。
与石头拼画较为接近的是七巧板。七巧板的不同之处在于:构成元件是平面的几何图形(矩形和三角形),没有丝毫的圆润之处;色彩单一,不见表面的质地和纹理;元件的种类和数量固定,只有七块。然而中国的民间艺术家们仍然能够用有限的材料变出许多花样。大约是1987-1988年间,我在纽约的一所博物馆里见到一本关于七巧板的书(作者是位数学专业人士)。其中收集了几百个图形组合,妙趣横生。尤其是那些人物形象,令人忍俊不禁。其中不仅能看到各种肢体语言,也可见到中国传统服装的特点和社会的礼仪。我买了两本,自己留下一本,另一本送给了我的导师。他看后赞不绝口。与此接近的造型艺术如速写、漫画、卡通和哑剧都依赖创造者对肢体语言敏锐的感触和把握,并在其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和趣味。这种极简的艺术风格会帮助我们以最少的资源去领悟生活的真谛。
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多少都有些像顽童,不乏“坏心眼儿”。艺术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取舍,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所谓做加法,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原有素材中见不到的东西加进来。所谓做减法,就是去掉许多不必要的细节。通过匠心的运营,布下草蛇灰线,挖出最后的坑。通过暗示引导欣赏者自己往坑里跳。一待跳进去,就顿悟了。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就是调动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填充艺术品中的留白。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者也参与了艺术品的创作。只不过,欣赏者的艺术作品是在其头脑中完成的。若将其转变为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品,则绝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