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4-8-30 17:58 编辑
词的别称
1.词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词”,它是起源于隋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因为在当时,词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它原来就是“辤”字,现在写作“辞”,汉人隶书简化为“词”。所以,“诗词”本来就是“诗辞”。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 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诗经》中的三百○五篇,都是诗。诗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辤,或说歌辤。《诗经》中的诗,其实也都可以歌唱,在当时,诗就是辤。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辤或歌辤,简称为辤。“楚辤”就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因为它是楚国人民中流行的歌辤,其实,如果从文字的观点定名,楚辤也就是楚诗。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辤分了家,到格律诗就彻底与歌辤分了家。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辤”字,魏晋时代,有白紵辤,步虚辤,明君辤等等。这个辤字,晋宋以后,都简化为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拓枝词、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三阁词,这一切“词”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还是一个普通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我们在《花间集》的序文中知道,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表明这是菩萨蛮曲子的歌词。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牛峤《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黄庭坚词序云:“坐客欲得小词。”又云:“周元固惠酒,因作此词。”苏东坡词序云:“梅花词和杨元素”,又有云:“作此词戏之。”类此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不是指一种文学形式。南宋初,曾慥编了一部《乐府雅词》,今天我们说这是一部词的选集,但在当时,这个书名仅表示它是一部高雅的乐府歌词。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秦观的词集名为《淮海居士长短句》,欧阳修的词集名为《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词》的。 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词。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它们认为属于诗的一种文体。“诗余”这个名词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已把曲子词作为诗的剩余产物。换句话说,就是已把它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了。一部《草堂诗余》,奠定了这个过渡时期的名词。 不久,长沙的出版商编刊了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标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言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余》,后又改名为《青真词》。
从此以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词”这个名词才确定下来,于是有了“诗词”这个语词。 文学史家,为意义明确起见,把歌词的“词”字写作“辞”,而把“词”字专用以代表一种文学形式。 2.曲子词 【曲词】: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 【曲子词】: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子词。(取名方式:强调其音乐属性) 词最初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敦煌写本有《云谣集杂曲子》,欧阳炯《花间集序》也将所集词称作“诗客曲子词”。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称和凝少时“好为曲子词”。所谓曲子乃指乐曲,词则指文字。词曲之间,相互依存,“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故曲子词又称歌词,鲖阳居士有《复雅歌词》。这表明了词在起源时的合乐歌唱性质。南宋以后,宫调失传,词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不再为配合乐曲而歌唱,曲子词的名称也随之而消歇。 曲子词是词的最早的名称,是词的文体名称未出现前的叫法。曲子词这个名称,最清楚地表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文体词与曲的关系。在乐曲歌辞中,这二者原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不可分离的。曲是指音乐的部分,词是指文辞的部分。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这些话都对词曲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所以曲子词,我们可以说是词体最确切的全称。 曲子词,就是歌词的意思(宋人也称词为歌词),意思是说按曲子填写出来的供歌姬歌唱的歌词。因为最早的乐曲里没有歌词的,只有乐器演奏。后来“有好事者”为了听歌姬唱歌,就按照乐曲,填出歌词(所以叫填词),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我们读到的词。因此柳永的词也就成为歌妓争相传唱的歌词。 在隋唐五代及宋初,还很少把词体单称为词的,名称是“曲”、“曲子”、“曲子词”。例如: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宋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此词指文辞,柳永说话不小心得罪了仁宗)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遂退。”宋赵令峙《侯鲭录》卷七:“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唐末五代的文人词,又被称为诗客曲子词。例如西蜀欧阳炯的《花间集叙》说:“今卫尉少卿字弘基,……广会众宾,时延佳论。因集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在曲子词上加上“诗客”两字,这是为了区别于民间的曲子词,表示是文人的作品。 宋人又称词为“今曲子”,那是为了与古乐府相对而言,和称近体乐府是同样的意思。例如《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又如《碧鸡漫志》卷一;“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词调中有一些调名带有“子”字,如《十拍子》,《采莲子>,《破阵子》等,“子”就是曲子的省称。(以上参考《百度》) 曲子词的特点,是因曲填词,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所以作词也被称为“填词”、“倚声”。“曲子词”源自民间与外来曲。《敦煌曲子词》记录的作品取材宽泛、格律随意。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对一些曲子进行改造,于是这些曲子有的为词吸收,如《羯鼓录》载131曲,大部来自外来曲,后被用作词调《苏幕遮》、《赞浦子》、《胡捣练》、《菩萨蛮》、《甘州》等。还有很多曲子原来是民歌,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孤雁儿》、《韵令》、《忆江南》、《潇湘神》等等。 因此曲子词与正规的词主要区别在于格律的松严上。 3.长短句 【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取名方式:就其形式立名) 古诗自汉魏乐府至盛唐诗歌,句法由五言演化为七言长句。稍后又有三、五、七言歌诗,如韩偓《香奁集》已编为“长短句”,但与《花间集》中曲子词并不相同,和音韵多变的乐曲也不能适应。它是从七言歌行体中分化出来而逐渐过渡到令、慢的新体诗。宋胡仔《苕溪渔隐词话》卷二谓:“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今所存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阕,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绝句而已。”可见宋词渊源于唐代长短句,但又完全适合乐曲的要求。这种“依曲拍为句”的形式,发展到南宋时期已成为词的另一个名称。宋人词集中以长短句定名的,有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等。 有些辞典上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或者注释“长短句”为“句子长短不齐的诗体”。这两种注释都不够正确,所谓“长短句”,这“长短”二字,有它们的特定意义,不能含糊地解释作“长短不齐”。在唐代,长短句是一个诗体名词;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 但是,直到北宋中期,《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没有成为与诗不同的文学形式的名词。苏轼与蔡景繁书云:“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陈简斋词题或曰“作长短句咏之”,或曰“赋长短句”,或曰“以长短句记之”。黄庭坚词前小序用“长短句”者凡二见,其念奴娇词小序则称“乐府长短句”。以上所引证的“长短句”,其意义仍限于五七言句法,而不是一种文学类型,特别可以注意的是黄庭坚作玉楼春词小序云:“席上作乐府长句劝酒。”因为玉楼春全篇都是七言句,没有五言句,所以他说“乐府长句”,而不说“长短句”,如果当时已认为“长短句”是曲子词的专名,这里的“短”字就不能省略了。 因此用长短句来称呼宋中期以后的词是没有错误的。从词的整体来说,称词为长短句是不精确的。 4.诗余 【诗余】:南宋初,有人编诗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诗余”。(取名方式: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 (1).出现的时间 诗馀的名称出现较晚。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谓“诗馀名义缘起,始见于王灼(约1081-1160)《碧鸡漫志》”。然今本不见“诗馀”二字。最早见于南宋词人朱翌(1097—1167)的词集《灊山诗馀》和仲并(约1147年前后在世)的《浮山诗馀》。但二书无宋代刻本,恐为后人抄刻时添加。在宋人文献中记载较早的是南宋初期廖行之(1137~1189)的《省斋诗馀》,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毛幵(约1174年前后在世)的《樵隐诗馀》,有乾道三年(1167)王木叔序。此外,编成于庆元年间(1195—1200)的王楙(1151—1213)《野客丛书》,已引用《草堂诗馀》,还有杨冠卿(1139-?)写过《群公诗馀》序。以上表明南宋时期“诗馀”的名称已广泛流行。 (2).沿用的时代 迨至明代,张綖撰《诗馀图谱》,从此“诗馀”作为词的别名而为后世沿用。 (3).解释不一 然词家理解不一,颇有纷争,或谓词是诗之馀绪,或谓出于唐人绝句之变格。如明俞彦《爰园词话》云:“词何以名诗馀,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谓之馀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如太白之《清平调》,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并谓“词实诗之馀,遂名曰诗馀”。这些并不完全符合词的产生与演变过程。清汪森《词综序》中说:“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刚刚认为此话恰当),谓诗降于词,以词为诗馀,殆非通论。”前人解释虽有不同,但多数词家仍把“诗馀”作为词的又一名称。 估计南宋时人并不以“诗余”为文学形式的名词,它的作用仅在于编诗集时的分类。考北宋人集之附有词作者,大多称之为“乐府”,或称“长短句”都编次在诗的后面,既没有标名为“词”,更没有标名为“诗余”。南宋人集始于诗后附录“诗余”。 5.雅词 【雅词】:宋以后词调由俚俗转为要求雅正,称为雅词。 “雅词”的名称,最早见于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谓万俟咏“初自集分两体,曰雅词,曰侧艳,目之曰胜萱丽藻”。这表明北宋后期词作有雅体,并开始有求“雅”的呼声。至南宋初曾慥编定《乐府雅词》三卷、《拾遗》二卷,鲖阳居士又编《复雅歌词》,选录词作以雅正为标准。一时词家以“雅词”为词的别称,并以此名词集者甚多,蔚然成风。如张孝祥词集《紫微雅词》、赵彦端《介庵赵宝文雅词》、程垓《书舟雅词》等。此后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等书,皆以“清空雅正”为评价词作的最高标准,远离民间俗曲,并成为士大夫一味追求的文学形式和意趣。然词体有雅有俗,不能相互排斥。元陆辅之《词旨》谓“词亦难言矣,正取近雅而又不远俗”。又云:“凡观词须先识古今体制雅俗。”颇为中肯。 【艳词】:相对于雅词而言。【侧艳词】:即艳词。 6.近体乐府 【近体乐府】:“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 乐府是西汉武帝时设置的音乐机构,专门搜集民间诗歌以配乐吟唱。后称合乐吟唱的诗为“乐府歌辞”,简称“乐府”,或曰“曲辞”。从此以后,“诗”成为一种不配合音乐的文学形式的名词,与“歌”或“乐府”分了家。 魏晋以后,诗人主要是作诗,也为乐曲配词,到了唐代,古代的乐曲早已失传,或者不流行了,“乐府歌辞”已无乐谱可唱,诗人虽然沿用乐府旧题,但皆不能歌,“乐府”几乎已成为一种诗体的名词,与音乐无关,于是就出现了“乐府诗”这个名称。初唐诗人所作《饮马长城窟》、《东门行》、《燕歌行》等等,都是沿用古代乐府题目(曲名)拟作的歌辞,事实上是“乐府诗”,而不是“乐府”,因为它们都无乐谱可唱。 盛唐诗人运用乐府诗体,写了许多反映新的社会现实的诗,但他们不用乐府旧题,而自己创造新的题目,例如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和《三吏》《三别》等,这一类的诗,称为“新题乐府”。后来,白居易就简化为“新乐府”。“新乐府”也还是一种诗体,而不是“乐府”。 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唐代诗人集中的所谓“乐府”,几乎全不是“乐府”,而是“乐府诗”。 唐人配合音乐而写的歌诗是“绝句”和“五七言诗”,定为“歌曲”。元稹序《乐府古题》分“诗”与“乐府”作两科,“固不知事始,又不知后世俗变”(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有许多真正配合音乐而写的绝句和五七言诗,例如《凉州词》、《簇拍陆州》、《乐世》、《河满子》等,却从来不被目为“乐府”,而隶属于“绝句”或“长短句”(即“五七言诗”)。 北宋词人始以“乐府”定名词集,把《花间集》、《尊前集》这一类的“曲子词”称为“乐府”,晏幾道词集称《乐府补亡》,又把自己的词集定名为《小山乐府》。这是继“曲子词”后最早使用的“乐府”名称,恢复了配乐而可歌的“乐府”本义。欧阳修的词集标名为《近体乐府》,这是对晏几道的定名作了修正。他大概以为旧体乐府都是诗,形式和长短句的词不同,故定名“近体乐府”。加上“近体”二字,以与古乐府相区别。然其时词的名称尚未确立,仅作为当时曲词的通称。比如宋本《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第一卷中有“乐语”和“长短句”两个类目。“乐语”不是曲子词,而“长短句”则是曲子词。由此看来,欧阳修本人似乎还以“长短句”为词的正名,而“近体乐府”则为包括“乐语”在内的一切当代曲词的通称。到南宋时,周必大编定自己的词集,取名曰《平园近体乐府》。这时候,“近体乐府”才成为专指词的名词。故宋人胡寅《题酒边词序》云:“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明俞彦《爰园词话》云:“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 但是,要注意,“近体”的“近”字,是一个有限度的时间概念。宋代人所谓“近体”,到了元明,已经不是“近体”而成为古体了。元人宋褧的词集名曰《燕石近体乐府》,明代夏言的词集名曰《桂渊近体乐府》,这都是盲从了宋人,没想到元代的近体乐府,应当是北曲;而明代的近体乐府,应当是南曲。词已不是新兴歌词形式,怎么还能说是“近体乐府”呢? 因此,“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当时“词”这个名称还未确立,所以不能说“近体乐府”是词的别名。 从不同角度来加以概括、惦量与赞许,因此词的别名实在太多,还有:寓声乐府、琴趣外篇、乐章、歌词、浩歌、歌曲、南词、南乐、今曲子、倚声、乐府、乐府歌辞、曲辞、痴语(高观国《竹屋痴语》)、笛谱(周密《苹洲渔笛谱》、宋自逊《渔樵笛谱》)、渔唱(陈允平《日湖渔唱》)、樵歌(朱敦儒之《樵歌》)、语业(杨炎正《西樵语业》)、鼓吹(夏元鼎《蓬莱鼓吹》)、遗音(石孝友《金谷遗音》、陈德武《白雪遗音》、林正大《风雅遗音》)、绮语债(张辑之《东译绮语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