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9|回复: 27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二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19万

帖子

5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苑首席版主兼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843
贡献
192370
金钱
19917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8-27 1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二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关于修辞中的,移就,我们讲这么多。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五律学了这么多了,解析也要更上一层楼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更深一层的来写好自己的解析作品。期待大家的佳作!


作业截止时间,2024.9月2日晚上八点。


5649

主题

22万

帖子

7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231
贡献
228610
金钱
2469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8-27 22: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吾波 于 2024-8-27 22:15 编辑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二讲作业
绣菊04-吾波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解析:
   一、创作背景
: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到达杭州,约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日,与钱塘县令颜某同观钱塘江潮,有感而作此诗。
   二、注释:1.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今浙江杭州市。
   2.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后改为浙江亭。
   3.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不下堂而单父治”,后因用鸣琴、鸣弦称颂地方官 简政清刑,无为而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
   4.辍:停止。
   5.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6.迥:远。
   7.渤澥:即渤海。
   8.坐:通“座”,座位。
   9.凛:凛然。
   三、诗文翻译:钱塘江潮如雷响,声震百里,手中的鸣琴,暂且停止了弹拨。府中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在江边等待观潮。阳光照射下的秋云格外高远,渤海水仿佛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惊心动魄的浪涛涌来好似卷起了白雪,观潮的人都感到寒气凛冽。
   四、诗文赏析
   首联“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暗用孔子弟子宠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颔联“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颈联“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上句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先写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耳听的角度、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从目视的角度、比喻手法,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其实也合作诗之道。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这首诗以雄健壮丽为主,壮逸中有冲淡之气。
   诗作层层渲染,句句紧凑,结构严密,造成逼人的气势。意境雄阔,比起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雄壮稍逊,但通篇写江潮奇景,一意贯之。从全篇结构的严整和意境的自然浑成来看,略胜一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2

帖子

40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75
贡献
947
金钱
1533
发表于 2024-8-28 09: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冬青 于 2024-8-28 09:51 编辑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背景:开元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孟浩然在钱塘县跟随颜县令一同观赏了天下闻名的钱塘大潮。
题目,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
樟亭:一作“障楼”,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
望潮:据《浙江通志》记载:“钱塘江,其源发(安徽)黟县,曲折而东,以入于海。潮水昼夜再上,奔腾冲激,声撼地轴。郡人以八月十五日倾城观潮为乐。”


题目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作者与钱塘县的颜县令登障楼观大潮。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
辍:停止。
首联先声夺人,说还隔着一百里呢,就听到了雷鸣般震天动地的潮声,自然脚趾头就蠢蠢欲动,于是善于为政的宓子贱一样的颜县令,暂时停止弹琴,就是放下政务,与我一起前去观潮。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颔联事承,说县令府中的宾从骑着马接连走出衙门,到江岸上来等着观潮,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颈联泛写天气,大环境,极力渲染
迥:远。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说白日当空,倍觉秋云高远;浩瀚的天空浮在水上,始惊大海无垠。
境界雄浑壮阔,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坐:通“座”,座位。凛:凛然。
​尾联扣回,​正面写大潮突来,惊涛奔腾如堆银崩雪,使人凛然生寒。


​全诗层层渲染,造成逼人的气势。特别是结句从观潮人的触觉来写,表现出寒气砭人肌骨的感受,奇警传神。


​布局总分分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21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2
贡献
543
金钱
829
发表于 2024-8-28 10: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二讲作业
绣菊05-戈平

解释: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背景:开元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孟浩然在钱塘县跟随颜县令一同观赏了天下闻名的钱塘大潮。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
樟亭:一作“障楼”,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
望潮:据《浙江通志》记载:“钱塘江,其源发(安徽)黟县,曲折而东,以入于海。潮水昼夜再上,奔腾冲激,声撼地轴。郡人以八月十五日倾城观潮为乐。”

题目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作者与钱塘县的颜县令登障楼观大潮。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
辍:停止。
首联先声夺人,说还隔着一百里呢,就听到了雷鸣般震天动地的潮声,自然脚趾头就蠢蠢欲动,于是善于为政的宓子贱一样的颜县令,暂时停止弹琴,就是放下政务,与我一起前去观潮。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颔联事承,说县令府中的宾从骑着马接连走出衙门,到江岸上来等着观潮,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颈联泛写天气,大环境,极力渲染
迥:远。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说白日当空,倍觉秋云高远;浩瀚的天空浮在水上,始惊大海无垠。
境界雄浑壮阔,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坐:通“座”,座位。凛:凛然。
​尾联扣回,​正面写大潮突来,惊涛奔腾如堆银崩雪,使人凛然生寒。


​全诗层层渲染,造成逼人的气势。特别是结句从观潮人的触觉来写,表现出寒气砭人肌骨的感受,奇警传神。

​布局总分分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18

帖子

37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60
贡献
876
金钱
1449
发表于 2024-8-29 19: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二讲作业
绣菊.28.闪亮每一天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解析: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在首联下笔气势不凡,描绘钱塘潮的声音;颔联描写钱塘县令骑马鱼贯出城,等待大潮的到来的情境;颈联描写天迥海宽,为大潮的到来作铺垫;尾联描写突来似雪的潮,给岸边的人们带来阵阵寒意。

注释: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
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
鸣弦: 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不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
辍(chuo):停止。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迥(jiong):远。
渤邂(xie):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坐:通"座",座位。
凛(lin):凛然。

译文: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拨。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赏析:
      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
      全诗通过写观潮而现潮涨时的奇异景致,气势逼人,以写主观感受落笔,给人以无限遐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6
贡献
175
金钱
284
发表于 2024-8-29 20: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二讲作业
解析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绣菊25-梅岭
背景:开元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孟浩然在钱塘县跟随颜县令一同观赏了天下闻名的钱塘大潮。
题目,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古人习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
樟亭:一作“障楼”,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
望潮:据《浙江通志》记载:“钱塘江,其源发(安徽)黟县,曲折而东,以入于海。潮水昼夜再上,奔腾冲激,声撼地轴。郡人以八月十五日倾城观潮为乐。”
题目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作者与钱塘县的颜县令登障楼观大潮。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
辍:停止。
首联先声夺人,说还隔着一百里呢,就听到了雷鸣般震天动地的潮声,自然就蠢蠢欲动,于是善于为政的宓子贱一样的颜县令,暂时停止弹琴,就是放下政务,与我一起前去观潮。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颔联事承,说县令府中的宾从骑着马接连走出衙门,到江岸上来等着观潮;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颈联泛写天气,大环境,极力渲染。
迥:远。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说白日当空,倍觉秋云高远;浩瀚的天空浮在水上,始惊大海无垠。
境界雄浑壮阔,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坐:通“座”,座位。凛:凛然。
尾联扣回,正面写大潮突来,惊涛奔腾如堆银崩雪,使人凛然生寒。
全诗层层渲染,造成逼人的气势。特别是结句从观潮人的视觉转到触觉来写,表现出寒气砭人肌骨的感受,非常传神。这种修辞手法叫做“移就”。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主题

2312

帖子

9742

积分

版主

古今墨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4
贡献
2530
金钱
3467
发表于 2024-8-29 23: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二讲作业
解析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绣菊03-秋水长天

一,解析
首联“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描绘出潮声如雷,远在百里之外都能听到,以至于人们暂时停下弹奏的琴弦。
颔联“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官府中的人纷纷骑马而出,到江边等待潮水的到来。
颈联“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秋日的云彩在阳光照耀下高远澄澈,大海仿佛与天空相接,无比宽阔。
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汹涌的波涛如雪花般涌来,让人坐在那里都感到阵阵寒意。

二、移就修辞的运用及解析

1. “鸣弦暂辍弹”中的“辍弹”本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修饰“鸣弦”,将人的行为移就到弦上,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听到潮声后,被其震撼而不自觉地停下弹奏的状态,凸显了潮声之巨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一坐凛生寒”中,“凛”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感受或神态,这里移用来修饰“一坐”,即人所处的状态,强调了潮水带来的巨大震撼和寒冷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观潮之人在惊涛骇浪面前的震撼与寒意。

三、结合学过的知识深入分析

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来看,移就修辞的运用与五律的格律要求相得益彰。首联以潮声起笔,通过移就修辞突出潮声的震撼,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颔联描写人们观潮的行动,进一步烘托出潮水的吸引力。颈联以写景拓展意境,展现出广阔的自然景象。尾联再次运用移就修辞,强化了潮水的威力和给人的感受,使全诗在情感上达到高潮。

同时,移就修辞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它使抽象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如“一坐凛生寒”让读者切实体会到观潮者的恐惧与震撼;使平凡的事物具有了特殊的情感色彩,如“鸣弦暂辍弹”赋予了琴弦一种对潮声的反应,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总之,孟浩然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移就修辞,为我们展现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和人们的震撼感受,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

帖子

4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75
贡献
115
金钱
194
发表于 2024-8-30 00:4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知音茗茶 于 2024-8-30 01:31 编辑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二讲作业:

解析下面这首古诗——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绣菊16~知音茗茶  试析如下:

题目: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这个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缩写!
  1,主角(人物):我(孟浩然)和颜县令;
  2,地点:钱塘县障楼;
  3,事件:望潮(钱塘海潮)。
首联: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我们)听到了百里之外的雷震,(颜县令)随即放下了正在弹奏的鸣弦;首句先声夺人,未见江潮,先闻其声,这是兴起。这里雷震是主谓词组,表示雷的震动,是可以看见的一种行为,而闻雷震,听到一种行为是说不通的,但是可以通感修辞手法来理解,也就是听觉与视觉互化。百里,顾名思义就是很远的意思,想象是百里之外,数量代表程度。第二句是叙事开始,指听到百里之外雷声之后,就停下正在弹奏的鸣弦。首联前后是因果,也是递进。
颌联: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还是叙事,县衙里面一众人马鱼贯而出,(到障楼)等待观看江上的海潮。府中、江上,地点名词。骑出、潮观,应该是出骑、观潮,倒装手法;连,副词,连袂鱼贯而出的意思;待,等待。
颈联: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写景造势。日,时间,白天,有太阳;秋,季节,秋的特点有秋高气爽;秋云,秋天的云,在日照时,显得很高很远;渤澥,东海边,在古代,渤海只是东海的一部分;浮天,天,好像是浮在海上,意思是海天一线连接。此联极力渲染广阔无边的大海。
尾联: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视觉,意觉。惊人的涛花奔涌而来,看起来就像是漫天飞雪,这种海潮势头让一众观者隐约生出习习的寒意。从视觉上来看,海潮似雪,加之来势,顿感寒凉之意;这是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的的印象,是敬畏,也是赞美!
总结:
  这首诗从首联的声势,到最后的雪色,就是一组完整的有声有色画面!中间是停下手中事、赶赴观海潮的叙事,并大力渲染海潮的雄伟宽阔氛围。
  方法:首句,起兴,后分句和颌联承接叙事,颈联造景,尾联转合一气呵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8

帖子

2956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诗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9
贡献
797
金钱
1093
发表于 2024-8-30 12: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背景:开元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孟浩然在钱塘县跟随颜县令一同观赏了天下闻名的钱塘大潮。
题目,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
樟亭:一作“障楼”,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
望潮:据《浙江通志》记载:“钱塘江,其源发(安徽)黟县,曲折而东,以入于海。潮水昼夜再上,奔腾冲激,声撼地轴。郡人以八月十五日倾城观潮为乐。”


题目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作者与钱塘县的颜县令登障楼观大潮。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
辍:停止。
首联先声夺人,说还隔着一百里呢,就听到了雷鸣般震天动地的潮声,自然脚趾头就蠢蠢欲动,于是善于为政的宓子贱一样的颜县令,暂时停止弹琴,就是放下政务,与我一起前去观潮。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颔联事承,说县令府中的宾从骑着马接连走出衙门,到江岸上来等着观潮,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颈联泛写天气,大环境,极力渲染
迥:远。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说白日当空,倍觉秋云高远;浩瀚的天空浮在水上,始惊大海无垠。
境界雄浑壮阔,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坐:通“座”,座位。凛:凛然。
​尾联扣回,​正面写大潮突来,惊涛奔腾如堆银崩雪,使人凛然生寒。


​全诗层层渲染,造成逼人的气势。特别是结句从观潮人的触觉来写,表现出寒气砭人肌骨的感受,奇警传神。


​布局总分分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43

帖子

3202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32
贡献
773
金钱
1222
发表于 2024-8-30 15: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研修班五律绣菊组第二十二讲解析作业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五律学了这么多了,解析也要更上一层楼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更深一层的来写好自己的解析作品。期待大家的佳作!

梦依试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和他的朋友颜钱塘一起登楼望潮时所作

   一、创作背景: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到达杭州,约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日,与钱塘县令颜某同观钱塘江潮,有感而作此诗。
   二、注释:
1.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今浙江杭州市。
   2.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后改为浙江亭。
   3.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不下堂而单父治”,后因用鸣琴、鸣弦称颂地方官 简政清刑,无为而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
   4.辍:停止。
   5.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6.迥:远。
   7.渤澥:即渤海。
   8.坐:通“座”,座位。
   9.凛:凛然。

三、解析全文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首联交代了海潮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出的声音。说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暂且停止了弹拨。下笔气势不凡,描绘了钱塘潮的声音。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颔联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描绘了人们等待大潮到来的情境。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颈联在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的宽阔。描写了天迥海宽,为大潮的到来作了铺垫。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尾联浪涛涌来,卷起了千万堆白雪,使观潮的人们感到了阵阵寒意。
整首诗通过写观潮而潮涨时的奇异景象,气势逼人,并且写主观感受落笔,给人们无限暇想。
这首诗布局是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4-8-30 15: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二讲作业
绣菊组-寒澈清秋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解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漫游吴越,到达杭州,约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日,与钱塘县令颜某同观钱塘江潮时,有感而作。主要写听潮,待潮,观潮及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
首联“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先声夺人,以一句“百里闻雷震”,将钱塘潮的声音生动传神的刻画了出来。潮声如雷、声震百里,写的极有气势。“鸣弦暂辍弹”,是说钱塘县令颜氏暂停公务前往观潮。“鸣弦”,暗用了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这里孟浩然旨在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另外,“鸣弦暂辍弹”也有以弦声反衬潮声的意思,意在说明潮声巨大,弦声便喑哑了。
颔联“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则是描写县衙门内的人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准备观潮的情形。这两句诗进一步渲染了钱塘潮的声势浩大。可以想象出,孟浩然和颜县令在听到钱塘潮声如雷时的激动心情,为了观看潮水,早早地在江边等待着。
首联、颔联结合起来看,便是描写的观潮前。
颈联“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开始,便是直接描写观潮的景况了。它的意思是说,阳光的照耀下,秋云显得格外高远,海水仿佛是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这两句诗没有明写钱塘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来烘托钱塘潮到来的壮丽景象。如果有体验钱塘潮到来的经验,便能很好的理解这种景象。
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孟浩然既描写了钱塘潮的壮观,又刻画了人们见到钱塘潮的壮观后的状态。即钱塘潮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它卷起的浪墙就像是一道突起的雪岭一样,所有看到的人不禁心生寒意。可见钱塘潮的气势宏大,壮观无比。
综观孟浩然的这首诗,与一般观潮诗只写它的壮观相比较,这首诗的惊艳之处在于它是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我们既能领略到钱塘潮的壮观奇丽,也能体会到观潮后到感受。总的来说,一句“百里闻雷震”,便令世人叫绝,感叹钱塘潮的壮观之余,它也给了我们无限遐想。
全诗多次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观潮人作烘托。作者进行反复的渲染,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7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3
贡献
181
金钱
275
发表于 2024-8-30 17:41: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二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绣菊组/海云飞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五律学了这么多了,解析也要更上一层楼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更深一层的来写好自己的解析作品。期待大家的佳作!

注释: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钱塘:旧县名,在浙江杭州钱塘内。障楼:指障亭驿楼。
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为单父长官鸣琴,不下堂被单父治,这里用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
辍:停止。迥:远。连骑:形容骑众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海。
凛:凛然。

布局:总分分总,起承转合。
创作背景:诗人漫游吴越至杭州约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与钱塘县令颜某观钱塘江潮水。

首联:句式采用移就。百里闻雷震。开句就点出钱塘江潮水气势磅礴,也紧扣主题。潮水的气势声音淹没了琴音,也只能停止了弹琴,用弹琴的声音来衬托潮水的声势浩大,即可以说明有弹琴的人就有许多聆听的人,可谓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首句的闻字,即闻到潮水的声音,也为承句埋下伏笔。真实是妙。

颔联:在府中官员听到潮水的声音骑马络绎而出,一个“连”字,可以看出等待的官员迫不及待的样子,能早点看见潮水,就怕错过一样。承接首联的次句,辍,字。

颈联:在阳光的照耀下,这秋天的云仿佛很遥远,一个“秋”字,点名时间,在秋天观潮水。这碧云的天昼夜在江面上悬浮,这江面一直连接至渤海,,一个迥,一个宽字,就知道钱塘江的水面十分宽阔。也是互对词。

尾联:钱塘江潮水犹如雪花一样滚滚而来,在坐的观潮之人无不感到寒气,一个寒字,就能看出这潮水气势恢宏,惊天动地,也正好扣首句的百里闻雷震。
此诗环环相扣,不愧为一首好的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0

帖子

10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2
贡献
242
金钱
420
发表于 2024-8-31 09: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秀菊组第二十二讲解释作业
秀菊组13-静莲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邂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浅析:
这是孟浩然与颜观潮所作。整首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观前,后四句观潮。
诗的起句很有力量,大气,未见其潮,以闻其声。""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字面上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反衬潮声。实际有赞美顏钱塘善理政之深意。二联继续渲染气氛。"府中连骑出,江上待观。"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五六句一转,写观潮景况,但仍不写潮,而是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邂宽。"两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邂反映潮的浩阔。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纵观全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气韵横生!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
用听潮、待潮、观潮、观感。为线穿起,便正是全诗的布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13

帖子

263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62
贡献
599
金钱
1002
发表于 2024-8-31 09: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二讲作业:绣菊08-爱你一万年(花海飘香)

解析作业: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首句就写钱塘潮的汹状,未见先感,而且在百里之外都能感受到。此时,即使是最有名的宓子见也象停止了(因为被潮声掩盖而听不到)。
第二联写治所的许多官员都骑马而出在江岸上等待观看。第三联写天上的云彩远,远处水口比原来更宽了,因为是涨潮。第四联也是写潮,潮的浪花似银白色人象雪一样,尾句的寒不是冷是怕的意思,怕一坐下去就被潮水打来。
这首诗其本上句句不离潮,但又觉得不重复。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能够从多方面下手入笔。值得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

帖子

12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6
贡献
279
金钱
490
发表于 2024-8-31 12: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二讲解析作业
绣菊18—筇林红袖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简析:
一、(1)首联“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描述潮水的声音,潮还没到,声隔百里就象雷鸣一般。乐妓们停止了手中正弹的琴弦,首联是以潮水的气势总领全篇。
(2)颔联“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接首联次句,描写大潮对人们的震撼,府中全体都骑着马来到江堤上等待观潮。
(3)颈联“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是写景,在等待中看着远处的景色,只见在阳光照射下秋云显得特别的高远,蓬勃的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的宽阔。
(4)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尾联回扣首句大潮到了,大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让人忍不住生起寒气。
二、全诗通过写观潮而现潮涨时的奇异景致,气势逼人,且以写主观感受落笔,给人无限暇想。
三、章法布局,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8-31 13: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孟浩然[唐代]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飞雪析
这首五言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颜钱塘在中秋时节登楼观潮的情景。首联以“百里闻雷震”写远处潮声传来,如雷震耳;次句“鸣弦暂辍弹”意味着众人暂停赏乐,以观此景。颔联和颈联分别描述了从府中骑马外出、江上等待潮水到来,到天空晴朗、海水宽阔的景色。尾联则通过“惊涛来似雪”表现波涛汹涌的气势,以及最后的“一座凛生寒”写出众人在观赏壮观景象时内心的震撼。整首诗用词精炼,韵律和谐,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1204

帖子

7963

积分

版主

中华古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05
贡献
1516
金钱
3978
QQ
发表于 2024-8-31 14: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二讲解析作业:
绣菊15-流星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这首《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颜钱塘一同登上高楼,观赏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并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潮水的雄浑与震撼之感。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临前那声势浩大的声音,仿佛能传到百里之外,如同雷鸣一般。由于这震耳欲聋的涛声,连原本在弹奏的琴弦都暂时停止了,以突出潮声的巨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此联转而写人,描绘了因为大潮的吸引,官府中的达官显贵们纷纷骑马而出,聚集到江边,等待着观看这一自然奇观。这不仅表现了人们对钱塘江大潮的期待与向往,也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潮的非凡魅力。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这两句转而描绘周围的自然环境,秋日的阳光照耀着辽阔的天空和远处云雾缭绕的景象,海面(渤澥,这里泛指大海)广阔无垠,与天相接,展现出一种宏大而深邃的美。这样的描写既为下文大潮的壮观出场做了铺垫,也增强了整首诗的意境美。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终于,大潮如约而至,诗人用“惊涛来似雪”来形容潮水翻涌的壮观场面,那白色的浪花如同翻滚的雪花,令人叹为观止。而“一坐凛生寒”则通过观潮者的感受,进一步强化了潮水的冷冽与威力,仿佛连在座的人都感到了阵阵寒意。这不仅是对潮水物理属性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赞叹。
整首总分分总结构,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多重描绘,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和观潮者的心理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1

帖子

19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6
贡献
437
金钱
738
发表于 2024-8-31 19:32: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二十二讲作业
绣菊19深山闲人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代 :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一、注释: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
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
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不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
辍:停止。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迥:远。
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坐:通“座”,座位。
凛:凛然。

二、解析: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诗中通过“百里闻雷震”形容潮声之大,可以远闻百里,如同雷震一般;而“鸣弦暂辍弹”则表达了人们在如此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暂时停止了弹奏乐器,以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惊叹。通过“鸣弦暂辍弹”这一细节,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和同伴在面对如此壮观的自然景象时的情感反应,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形象地表现了官员们对潮水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纷纷骑马出府,准备前往江边观看这一自然奇观。而“江上待潮观”则进一步说明了他们到达江边后,仍然需要等待潮水的到来,才能一睹其壮观景象。通过“连骑出”这一动作,反映了人们对钱塘江大潮的浓厚兴趣和期待,进一步突显了潮水的壮观和震撼力。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这两句意思是在阳光的照耀下,秋天的云彩显得格外高远,而大海宽广无边,浮现在天际。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象,通过“照日”和“浮天”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宏大和壮美。其中,“秋云迥”形容秋天的云彩高远而辽阔,“渤澥宽”则强调了大海的宽广无垠。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壮美景色的赞叹‌。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诗中通过“惊涛来似雪”的形象描绘,表现了潮水涌来的气势和力量,而“一座凛生寒”则表达了人们在大潮面前的震撼和寒冷感。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潮水的壮观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视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1

帖子

12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293
金钱
503
发表于 2024-8-31 20: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二讲作业
绣菊组-洗尘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解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漫游吴越,到达杭州,约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日,与钱塘县令颜某同观钱塘江潮时,有感而作。主要写听潮,待潮,观潮及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

首联流水句赋起,先声夺人,“百里闻雷震”,将钱塘潮的声音生动传神的刻画了出来。潮声如雷、声震百里,写的极有气势。“鸣弦暂辍弹”,是说钱塘县令颜氏暂停公务前往观潮。“鸣弦”,暗用了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这里孟浩然旨在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另外,“鸣弦暂辍弹”也有以弦声反衬潮声的意思,意在说明潮声巨大,弦声便喑哑了。

颔联描写县衙门内的人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准备观潮的情形。“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这两句诗进一步渲染了钱塘潮的声势浩大。可以想象出,孟浩然和颜县令在听到钱塘潮声如雷时的激动心情,为了观看潮水,早早地在江边等待着。

首联、颔联结合起来看,便是描写的观潮前。
颈联“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开始,便是直接描写观潮的景况了。它的意思是说,阳光的照耀下,秋云显得格外高远,海水仿佛是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这两句诗没有明写钱塘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来烘托钱塘潮到来的壮丽景象。如果有体验钱塘潮到来的经验,便能很好的理解这种景象。

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既描写了钱塘潮的壮观,又刻画了人们见到钱塘潮的壮观后的状态。即钱塘潮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它卷起的浪墙就像是一道突起的雪岭一样,所有看到的人不禁心生寒意。可见钱塘潮的气势宏大,壮观无比。

综观孟浩然这首诗,与一般观潮诗只写它的壮观相比较,这首诗的惊艳之处在于它是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我们既能领略到钱塘潮的壮观奇丽,也能体会到观潮后到感受。总的来说,一句“百里闻雷震”,便令世人叫绝,感叹钱塘潮的壮观之余,它也给了我们无限遐想。

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烘托,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观潮人作烘托,通过反复渲染,达到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90

帖子

587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63
贡献
1253
金钱
2503
发表于 2024-9-1 13: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二十二讲作业
绣菊11-清风徐徐
解析孟浩然的这首五律。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1、写作背景:
孟浩然一生未仕,曾漫游吴越,至杭州,约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与钱塘县令颜某同观钱塘江潮,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咏写钱江潮的作品,叙写江潮如雷似雪,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全诗可以分为观潮前与观潮两部分。
2、解析句子:
诗的前四句写观潮前。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臣震动百里。
首句,“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诗的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鸣弦暂辍弹”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颔联,事承“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进一步渲染气氛。急速到江岸上来等着观潮,
诗的后四句直写观潮的景况。诗人仍不写涨潮,两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
颈联,“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
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由于诗人在描写钱江潮时多次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进行反复的渲染,因而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3、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3

帖子

27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93
贡献
656
金钱
1055
发表于 2024-9-1 18: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06-非鱼红色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解析答案如下:

一、创作背景:诗人孟浩然漫游吴越,到达杭州,约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日,与钱塘县令颜某同观钱塘江潮,有感而作此诗。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浩然689年-740年,此作时年40岁。

二、词语解释:
1.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今浙江杭州市。
   2.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后改为浙江亭。
   3.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不下堂而单父治”,后因用鸣琴、鸣弦称颂地方官 简政清刑,无为而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

   4.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5.迥:远。
   6.渤澥:即渤海。

三、析联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首联交代了海潮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出的声音。说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暂且停止了弹拨。下笔气势不凡,描绘了钱塘潮的声音。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颔联写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描绘了人们等待大潮到来的情境。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颈联在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的宽阔。描写了天迥海宽,为大潮的到来作了铺垫。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尾联浪涛涌来,卷起了千万堆白雪,使观潮的人们感到了阵阵寒意。
整首诗通过写观潮而潮涨时的奇异景象,气势逼人,并且写主观感受落笔,给人们无限暇想。

四、布局:总分分总。

五、写作技巧:
相比其它体裁,五律的主要特点是白描,言简意赅,适合雄强壮观场景与成熟老辣的作者,这首诗正是例证。首联鸣弦用典;颔联尾字用动词、颈联尾字用形容词,生动不单调;尾联移觉。由远及近,虚实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823

帖子

5709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14
贡献
1221
金钱
2237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4-9-1 18: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绣菊27碧海晴空解析:
题目《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颜钱塘,是指以为姓颜的钱塘县令。障楼,钱塘江大潮附近的一出驿楼。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首联赋起,百里闻雷震,运用夸张手法和暗喻手法写江潮来势汹涌,阵势之大。百里之外就听到潮声如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鸣弦暂辍弹,字面意思是说,正在弹奏着的曲子暂时停下不弹了,这里是指颜县令暂时放下公务,准备要去观潮。鸣弦是用典,春秋时宓子贱,孔子弟子,曾为单父长官,他“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孟浩然以此典称颂颜县令。前后分句暗含对比关系,以弦声辍弹来衬托潮声之大。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颔联继续叙事,县衙里的差役一个接着一个地骑着马出来,来到江边等待观看钱塘江大潮。连骑出和待潮观,都是宾语前置,也可以说是谓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连出骑和待观潮。县衙里都停下公务来到江边等待大潮,这里也可能是写公务人员去钱塘江边维持现场秩序,保护百姓生命安全。闻潮而动,应该是对颜县令治县有方的赞许。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颈联反手写景,写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远方的背景。在那样旷远宏大的海天相接的背景之下,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奔腾而来,多么壮阔,多么震撼!渤澥即渤海。
中二联对仗极为工稳,下面看尾联。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尾联具体描写大潮的外观,并运用背面傅粉的手法,写出了大潮带给观潮人的感受。前分句寥寥五个字,却涵盖甚广,运用明喻手法,写出了惊涛滚滚而来如雪似霜,呈现出大潮惊涛怕岸,激荡翻卷,一片白茫茫的壮阔景象。后分句背面傅粉,从观潮人的角度描写大潮水汽翻腾,水花四溅带给人们的切身感受。大潮逼近,带给在场所有人一阵阵凛凛寒意,一个凛字,突出了大潮的威力。
布局为起承转合。
孟浩然由始至终跟随颜县令,一起骑马出去,一起到达大潮现场,一起观潮,一起感受大潮。然而全诗却并没有看出是作者本人的视角,仿佛是站在天空的高度,俯视人间的不凡一幕,却能给人一种非常客观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得不佩服孟浩然的笔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3

帖子

1322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驿站吟风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2
贡献
301
金钱
514
发表于 2024-9-1 22: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瘦田耕农 于 2024-9-1 22:33 编辑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绣菊20瘦田耕农解析: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首联赋起,百里闻雷震,从听觉入手分别描述想象中远处的江潮来势汹涌,阵势之大。百里之外就听到潮声如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鸣弦暂辍弹,而近处呢,弹奏着的曲子暂时停下不弹了,用典鸣琴而治,夸赞颜县令。或者也有一种可能或许是他们暂停宴会,一起乘兴去观潮。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颔联承接二分句,宴会上的宾客们及服务护卫等人员一个接着一个地骑着马出来,来到江边等待观看钱塘江大潮。四分句又扣回观潮。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颈联紧扣四分句,用广阔的背景日和天来衬托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震撼景象!渤澥即渤海。一个迥字,一个宽字,下字精准,意境全出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七分句紧扣颈联,从视觉用雪来比喻惊涛,八分句由视觉转移到感觉,即寒字,运用了我们刚学的移就手法。同时,一座又扣回颜县令及作者等人
布局为起承转合。此诗结构环环相扣下一句必扣前分句,
全诗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2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0
贡献
55
金钱
87
发表于 2024-9-1 23: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瘦田耕农 于 2024-9-1 22:33 编辑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绣菊29-图图
一、诗句解析

-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从听觉角度描写钱塘江潮,潮水声如雷震,远在百里之外都能听到,以至于人们暂时停下弹奏的琴弦,被潮声所吸引。此句以潮声之宏大开篇,先声夺人。
-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描写了人们听闻潮声后纷纷骑马从府中赶出,来到江边等待观潮的场景,表现出人们对钱塘江潮的期待和兴奋。
-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这两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观潮时的景象。秋日的云彩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高远,钱塘江在海宁这边是大海入口,钱塘入海口较窄,而钱塘之外的水面宽广无垠。此句营造出一种开阔壮观的氛围。
-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描绘了潮水汹涌而来的壮观景象,潮水如白雪般翻滚,让在座的人都感到一阵寒意。既写出了潮水的气势磅礴,又从侧面烘托出观潮者内心的震撼。

二、艺术特色

- 视听结合:诗歌开篇以潮声入笔,后又描写了观潮时的视觉景象,使读者如临其境。
- 侧面烘托:通过人们的反应和感受,如“鸣弦暂辍弹”“一坐凛生寒”,侧面烘托出钱塘江潮的壮观。
- 意境开阔:诗中描写的秋云高远、大海宽广以及潮水的汹涌澎湃,营造出一种开阔宏大的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7

帖子

33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11
贡献
786
金钱
1310
发表于 2024-9-2 05: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冬日♣♣春天 于 2024-9-2 05:36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二十二讲解析作业
绣菊07冬日春天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首先了解一下背景,
孟浩然一生未仕,曾漫游吴越,至杭州,约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与钱塘县令颜某同观钱塘江潮,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咏写钱江潮的作品,叙写江潮如雷似雪,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全诗可以分为观潮前与观潮两部分。

解析
1 、首联“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描述潮水的声音,潮还没到,声隔百里就象雷鸣一般。乐妓们停止了手中正弹的琴弦,首联是以潮水的气势总领全篇。
2、颔联“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接首联次句,描写大潮对人们的震撼,府中全体都骑着马来到江堤上等待观潮。
3、颈联“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是写景,在等待中看着远处的景色,只见在阳光照射下秋云显得特别的高远,蓬勃的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的宽阔。
4、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尾联回扣首句大潮到了,大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让人忍不住生起寒气。
总结,全诗通过写观潮而现潮涨时的奇异景致,气势逼人,且以写主观感受落笔,给人无限暇想。
章法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97
金钱
286
发表于 2024-9-2 06: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组21-相忘于江湖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解析:
江潮如雷,百里可闻,弹琴之人暂且停下弹奏。
府中众人骑马而出,来到江边等待观看江潮。
秋日的云彩在阳光照耀下高远澄澈,天空与大海相连,显得无比宽阔。
汹涌的波涛如雪花般涌来,在座之人都心生寒意。
- 对钱塘江潮的惊叹与赞美:诗中通过“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等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钱塘江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如潮声巨大似雷震,涛浪涌来如白雪,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流露出诗人对这一壮观景象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 对颜县令的称颂:“鸣弦暂辍弹”一句暗用宓子贱“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的典故,借此称赞颜县令善于理政,如同宓子贱一样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处理好政务,表达了诗人对颜县令的钦佩与赞赏。
- 观潮时的兴奋与震撼:从“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可以看出,人们包括诗人自己对观潮充满期待,急切地赶到江边等待。而“一坐凛生寒”则从观潮人的感受出发,进一步烘托出潮水的强大冲击力给人带来的震撼,体现出诗人观潮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布局总分分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97
金钱
286
发表于 2024-9-2 06: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组四两三钱作业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与颜钱塘登樟楼望潮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以及人们观潮时的情景,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以下是具体赏析:

- 首联“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 听觉描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百里闻雷震”形容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极具力量感,一下就将读者带入到那种震撼的氛围中。

- 巧用典故:“鸣弦暂辍弹”,这里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一方面,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如同宓子贱一样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处理好政务;另一方面,巧妙地以弦声反衬潮声,使人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都喑哑了,从侧面烘托出潮声之浩大。

- 颔联“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 场景刻画:生动地描绘了县衙门内众多人员骑马接连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的场景,“连骑”一词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写出了观潮人数之多、场面之浩大,进一步渲染了观潮的热闹气氛和人们迫不及待的心情。

- 颈联“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 烘托手法: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来烘托。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展现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尾联“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 比喻手法:“惊涛来似雪”将汹涌的波涛比作雪花,形象地描绘出江潮涌来,卷起千堆万堆白雪般浪花的壮观画面,令人惊心动魄,不仅展现了潮水的形态,还通过比喻传达出潮水的汹涌澎湃之势。

- 侧面衬托:“一坐凛生寒”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同时也侧面烘托了钱塘潮的骇人气势,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潮水的强大冲击力。

总体而言,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全诗张弛有度,利用张弛的原理和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76

帖子

180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楹联三兼曲二、赋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7
贡献
461
金钱
677
发表于 2024-9-2 13: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17-黑咖啡作业: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唐•孟浩然 押寒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诗解:
首联直接以潮来做起,应该是先于家中弹琴,闻潮声至赶紧停奏。这个家离钱塘江还有百里之遥,都能听到这个潮声,真如雷震一般。颔联承接首联,说知道如此壮观的潮来了,赶紧上马出府,直奔江边观潮。颔联是个单句式流水,两句说骑马出府江边观潮。颈联反手写景,写江上所见景色。尾联前句以景引出尾句的有感而生,属于推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