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钱本草》(随笔) “钱”是金银财富之物,“本草”是治病之药物,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却读到了一篇奇文《钱本草》。《钱本草》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张说仿《神农本草经》体式与语调写的一篇短文,全文虽不足二百字,可是却富有哲理,寓意深刻,大有警示意义。 《钱本草》以医生记叙中药的语气,借药喻钱,借钱喻药,针砭时弊,告诫世人不要为金钱所病,不要遭金钱所害。所以张说给金钱这味特殊草药的药性有了特殊的定位。张说认为:金钱这味特殊草药有“味甘,大热,有毒。”细品起来这个草药的定位实在很有道理。 金钱有正负两面的特殊功能,金钱首先是财富的象征,有了钱就可以办成许许多多的事情,没有钱那时寸步难行的。钱本草正文里说:“钱,味甘,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钱小可以“驻颜”“疗饥”能解人燃眉之急,钱大能够“利邦国,使国家富强”。所以,金钱令人渴望。但是金钱也是“大热”,“有毒”之物,能“污贤达”,“令人霍乱”,如“采之非礼”“取之不义”,则必然被“钱毒”所害,轻则“伤神弱智,”镣铐相加,重则民愤难平,逆道被诛。 对待金钱应有正确的态度,《钱本草》文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出了颇有价值的驾驭金钱的"七术":道、德、仁、义、礼、智、信等七种方式。作者主张用道德的力量来驾驭金钱,要取之有道,取用适度,积散有序,造福民众。入木三分地揭示了适度用钱则可治病,违常用钱则可害人的道理。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积存使用金钱要有度,叫有道;不把钱看成珍宝,叫有德;获得与付出相适应叫“义”;不求非分之财,叫做“礼”;乐善好施叫“仁”;交易不违约,叫“信”。不让金钱来伤害自己,叫“智”。一个人如果做不到以上七点,那就会被金钱搞得“弱智伤神。”能够用“七术”的人,才能长久拥有金钱,才可长寿。 钱这味药,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只要一有机会,有了地位,有了手段,就会时刻去采摘,还希望采摘得越多越好,一夜之间成为暴富就好。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你从事何种行业,只要光明磊落,不走歪门邪道,不因金钱的“取之不宜”而妨碍自己,这便是明智之人。一旦走入谋取不义之财,则始终会有败露,报应有时,必应“取之不义”而妨己,害己,甚至灭己…… 张说的钱本草以药喻钱,极为深刻地指出了金钱对社会的双面作用:"利邦国,污贤达。"一方面,金钱推动社会的互动,促成社会的分化与发展;另一方面,金钱崇拜也引发出人的道德危机,最终将许多人引入歧途,使许多人偏离了正道。钱本草深刻地指出了金钱作为社会化的交流媒介对人心的道德作用。钱本草精辟地道出金钱的性质、用途、利弊和集散之道,总结出驾驭金钱的做法,虽然这些方法未必就把金钱这个怪物完全制服,让它只有载舟,不会复舟,但是只要你用来了慎重对待金钱的态度,至少你也可以成为“贤达”,不会染上“霍乱”之症。金钱既能“污贤达”,也能“畏清廉!” 金钱之毒源于何处?源于人的主观意志对金钱的贪婪,源于贪婪的追求,对钱“大热”,钱的毒性就会发作,人人迷于钱眼,头脑大热,不择手段的获得金钱,于是就身心遭受毒害了。如果人们对金钱“不以为珍”“取舍合宜”“无求非分”就可以免受其毒。“受其毒害”与“免受其毒”,就在“贪与不贪”的一念之差。但是这个一念之差却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他又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究其根源还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地问题。蝼蚁之穴可以溃败千里长堤,这个“一念之差”就是蝼蚁之穴,事关国家,个人、家庭的命运,因此凡是做官做人时刻都不可忘记修身,不可忘记积德,不可忘记行善,不可忘记为人民谋利益这条根本法旨。 读《钱本草》,对于那些心醉金钱的人真是一剂最好的灵丹妙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