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7|回复: 27

沧浪书院诗妍班五律第十八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19万

帖子

5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苑首席版主兼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843
贡献
192425
金钱
19923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7-30 07: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八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的律诗中空间运用,就讲这么多。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认真细读孟浩然的这首五律,分析句子,结构,以及所涉及的时间、空间的地方,写一篇解析作品。期待各位的杰作哦!


作业截止时间,2024.8月6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271

帖子

34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85
贡献
756
金钱
1440
发表于 2024-8-2 01: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雪飞鹰 于 2024-8-4 20:01 编辑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八讲作业
画梅组-傲雪飞鹰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
龙象:佛教中常用龙象来比喻修行勇猛有大力者,如此人有几龙之力,几象之力等。此处借指僧人或佛教圣地的高僧大德。
经行:指僧人修行时来回走动的行为,也泛指行走。
​宴息:休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景空寺兰若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之情。
    首联概括介绍景空寺的地理形势,是主语拆分的流水句,意思是僧人行走的地方,在山腰上,需要通过石门才能继续前行。 颔联“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表达了诗人对于青山的迷恋以及对绿萝环绕的静谧之地的喜爱。 颈联“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则描绘了诗人在花林中休息,与僧人在竹岛间高谈阔论的场景。花林下、竹屿间,是空间,显示了诗人游历景空寺兰若的空间的变化、时间的推移。 尾联入情,“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表达诗人仿佛隔绝了尘世纷扰,进入了传说中的鸡山,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起承转合布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2

帖子

606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379
金钱
2354
发表于 2024-8-2 06: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八讲作业
影子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认真细读孟浩然的这首五律,分析句子,结构,以及所涉及的时间、空间的地方,写一篇解析作品。期待各位的杰作哦!

名词解释
龙象:罗汉啊 或高僧像等。这里我认为代指寺院。
石关:佛教语 经行 往返啊
浅析:
首先了解作者
“为多山水乐,頻作泛舟人。”这是唐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诗人孟浩然的一生。

浅析:
游景空寺兰若

景空寺兰若:从作者其他诗作了解到地址在湖北襄阳白马山上。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去寺院,经行山腰。介绍了空间位置。
首联流水句承接、总领。
屡迷青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颔联首句远景、次句近景。景情融合。

人 “屡迷、时爱 ”景“青嶂、绿箩。一个合、闲拟人赋景 使人屡迷什么?青嶂 合 ,时爱啥?绿箩 闲啊,借物寄抒自己的情,生动鲜活趣味横生。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颈联景致人物活动描写细致入微更具体。
首句宴息可理解一语双关,还指地下宴息的人。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尾联收结 字面意思。
布局: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

帖子

11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7
贡献
250
金钱
427
发表于 2024-8-2 10:29: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人:中子 于 2024-8-2 10:48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八讲作业
文/画梅20~人中子

游景空寺兰若
唐  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浅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幽深的山中寺庙之旅的画面。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首联以雄伟的山势和盘曲的道路,勾勒出一片隐秘的空间。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罗闲。颌联表达了诗人在这片山中寺庙间徘徊。不仅迷恋叠叠的翠绿山峰,还享受着幽静与闲适。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颈联展现了诗人在此地的悠然自得。不仅是一种身体上休息,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放松和升华。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尾联以寥寥形容世间纷扰与寺庙之间的距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净土的向往。“鸡山”据《山海经》记载,位于灌湘山向东五百里的位置。这里的鸡山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本诗前三联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尾联以宕开一笔作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

帖子

72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6
贡献
178
金钱
274
发表于 2024-8-2 11: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讲作业——解析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认真细读孟浩然的这首五律,分析句子,结构,以及所涉及的时间、空间的地方,写一篇解析作品。期待各位的杰作哦!
解析:
景空寺在襄阳,岘山,是佛教圣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略称。即寺院。也指空净闲静的地方。唐·杜甫《谒真谛寺襌师》诗: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孟浩然隐居在岘山,景空寺又清静,孟浩然少不了造访。
孟浩然这首诗,以时间为主线,窜连起游历过程中的空间、场景,抒发了他游景空寺若兰的美好心境,描绘了一幅山水之境的画卷。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首联,点题,赋笔叙事,概要地点出游景空寺的事件。龙象:佛教用以喻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指高僧、指罗汉像。 这里代指景空寺。这联通过一个状语拆分流水句,写出了路上的空间变化。前句:去景空寺行走的路上,后句,山腰要过了一个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颔联:细描路上的经过。前句:走着走着就被重叠的青绿山嶂迷路了,路上随时都有飘逸的藤萝带来的欣喜。前句“迷”——跌;后句“爱”——宕,经这一起伏,增强了途中趣味的生动性。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颈联,时间:到达了目的地,空间:景空寺的花林竹屿。在这么优美清静都环境畅饮高谈,快哉!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尾联:紧接颈联,抒发感慨,收束全篇。我今天来的这里(景空寺)。远离尘世,仿佛到了鸡山一般。鸡山:可能是山海经里的鸡山,山上多黄金、山下有丹雘,黑水发源于此。这些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从全诗意境判断,这里的“鸡山”可能并非实指某一山名,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这首诗都鲜明特点:以时间位顺序,转换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1904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47
贡献
2475
金钱
19762
发表于 2024-8-2 11: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八讲作业
画梅组-醉舞可乐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
孟浩然的这首《游景空寺兰若》以其清幽的意境和精妙的空间描绘,展现出诗人在游览寺庙时的独特感受和心灵体验。

从结构上看,整首诗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流畅。首联“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点明诗人的行踪,以“龙象经行处”营造出庄严神秘的氛围,而“山腰度石关”则描绘了诗人在山腰穿越石关的动态画面,开启了整个游寺之旅。

颔联:“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在空间上进一步拓展。诗人屡次迷失在连绵的青山之间,凸显出此地山峦的幽深与复杂,而“绿萝闲”又在这宏大的背景中增添了一份细腻与闲适,体现出诗人在迷茫中仍能发现细微之美的心境。

颈联:“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空间从广阔的山峦转向具体的花林和竹屿。诗人在花林下休憩,在竹屿间高谈,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状,也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闲适与惬意。

尾联:“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在空间上进行了升华,以“寥寥隔尘事”表达出此地与尘世的隔绝,而“疑是入鸡山”则通过联想,将景空寺兰若与传说中的仙境鸡山相媲美,使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悠远。

通过诗人的游踪和感受,可以推测这是一次在白日进行的游览。诗人在不同的空间中穿梭,从山腰到青嶂,从花林到竹屿,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而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在运用上,诗人通过对不同地点和景象的描绘,构建出一个层次丰富、清幽静谧的寺庙环境。从山腰的石关到幽深的青嶂,再到花林竹屿,空间的转换自然而流畅,让读者仿佛跟随诗人一同游历。同时,这些空间的描绘也烘托出诗人远离尘嚣、追求宁静的心境。

总结:,孟浩然的这首五律以其精巧的结构和出色的空间描绘,将景空寺兰若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完美融合,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布局: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8
贡献
132
金钱
202
发表于 2024-8-2 14: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十八讲解析作业:
思无邪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因科考不第而纵情山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
这首诗是作者在湖北襄阳的景空寺游览后,有所感而发之作。
兰若:寺院
龙象:龍是空中最有力的動物,象是陸行最有力的走獸。龍象比喻能擔負重責大任的棟梁之材。这里应该是指这座寺院。
鸡山:山海经中山经即谷之山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桑梓其草多韭
又南山经灌湘之山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一越绝书:鸡山者,勾践以畜鸡将伐吴以食死士。在这里作者意在指此地的虚无感。
首联:从途径路线起笔,意思是向着这座寺院所处之地而行,过了山腰的石关。
颔联继续移步换景,多次被层峦叠嶂阻碍迷路,又时时被悠闲的绿萝所吸引。作者没有直接写景,而是写景色对自己的影响所产生的感觉。颈联:时而在林花下休息,时而在竹林环绕的小岛间高谈。颈联是在写途中人在景色中的表现。尾联:总结了途中所见所感,说:那种空旷虚无的感觉,仿佛与尘世远离,怀疑自己入了鸡山一样。全诗以总分分总的布局,描写了这次游览景空寺兰若一路的所见所感。从起句到尾句,作者都是以自己的感受做引领,来写景抒情。虽然很主观,但也很真实自然,有融入感。使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8

帖子

47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65
贡献
1153
金钱
1827
发表于 2024-8-2 17: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景空寺兰若
唐   孟浩然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
画梅25-心灵驿站

龙象指寺院。作者以空间景点的深入变化来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幽深的山中寺庙之旅的画面。首联以雄伟的山势和盘曲的道路,勾勒出一片神秘而又神神圣的空间。颔联表达了诗人在这片山中寺庙间徘徊,不仅迷恋于连绵不断的翠绿山峰,也享受着那里的幽静与闲适。颈联则展现了诗人在此地的悠然自得。他们或是在花林之下小憩,或是于竹林中与友人们进行着深入而高远对话,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休息,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放松和升华。尾联以“寥寥”形容世间紛扰与寺庙之间的距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疑是入鸡山”则增添了一份超然物外的玄妙感,这里的“鸡山”可能并非实指某一山名,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土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2

帖子

20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8
贡献
500
金钱
799
发表于 2024-8-2 22: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八讲解析作业
画梅01-白雪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
这首诗以山水自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追求宁静、超脱尘世的心境。

首联:“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两句,为主语拆分单句流水句,起总领作用。以雄伟的山势和盘曲的道路,勾勒出一片隐秘而又神圣的空间。颔联: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诗人迷失在青山之中,也喜欢静谧的绿萝。
颈联: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两句,包含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诗人或是在花林之下小憩,或是于竹林中与友人们进行着深入而高远的对话。
尾联: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七分句收束中二联,宕开收结。诗人感慨自己与尘世的纷扰隔绝,仿佛置身于鸡山之中,宁静自在。
布局: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4-8-2 23: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八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组-静茹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蘭若  拼音:lán rě
寺院或空淨閑靜的地方。梵語「阿蘭若」的略稱。唐。杜甫 謁真諦寺襌師詩:「蘭若山高處,煙霞嶂幾重。」《聊齋志異。卷一。畫壁》:「偶涉一蘭若,殿宇襌舍,俱不甚弘敞。」

龍象  拼音:lóng xiàng
龍是空中最有力的動物,象是陸行最有力的走獸。龍象比喻能擔負重責大任的棟梁之材。《維摩詰所說經。卷中》:「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此处应代指寺院。

鸡山(鸡山)
山海经中山经即谷之山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桑梓其草多韭,此处代指尘外之地。

静茹试析:这首五律是孟浩然游景空寺所作。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首联流水句,叙事写景,我要去景空寺院,这一路要穿过了很多石雕的龙和象,并还要在半山腰上度过石门关,才能抵达,言其位置之高。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颔联流水对,写登山路上之所见,屡屡被重叠的青嶂所迷,又时时爱一路悠然生长的绿萝,主言其周围环境之幽深。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颈联继续写自已这一路所经历,有时在花林下休息,有时又与友人在竹屿间高声谈笑,面对如此美景,令人如此心情愉悦。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尾联说这里人烟寥落,远隔尘嚣,令人怀疑是到了尘外之仙山。七转八结,以典故收束全篇。主要体现了作者对寺院的喜爱之情,全篇为总分分总结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7

帖子

4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7
贡献
104
金钱
161
发表于 2024-8-3 00: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竹相依 于 2024-8-3 00:13 编辑


画18清竹相依
游景空寺兰若(唐·孟浩然)五律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麈事,疑是入鸡山。  


这是一首记游诗,疑为诗人晚年之作。写作者寻游景空寺情事。诗人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从主观感受出发,怀着安适闲雅的心境和静观世界的意趣,用轻逸的笔调来抒写他的游览活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将读者渐次引入一个隔绝尘世、空虚清静的佛家胜境。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诚如皮日休所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诗人深得禅道精神,本诗正是以这种眼光来观赏、审视自然风光,从中发掘与自己主观精神相互共鸣之处,然后发为吟咏。所以读起来有一种令人入静的效果。
【注释】①景空寺:原名禅居寺,又名白马寺,晋安王为释法聪造,隋时改名景空寺。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南十里处之白马山,离盂浩然隐居处不远,寺主为融上人。兰若:指僧人居处,也指佛寺。②“龙象”二句:越过山腰,度过石关,沿着高僧经行的路径奋力攀登。龙象;佛家语。因水行龙力最大,陆行象力最大,故称诸阿罗汉中最勇猛有力者为“龙象”,后常用来泛指高僧。经行:佛家语。僧人因养身需要,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做“经行”。唐代僧人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五天(指五天竺,即古印度)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来直去,唯遵一路,随行随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一则销食。”这里借指景空寺僧人经常往返的路径。③“屡迷”二句:意谓青峰连绵起伏,山路幽深难辨;女萝自由自在地生长着,格外令人喜爱。萝:女萝。以上四句,写游山。④“宴息”二句:我们时而休息在一片花林下,时而高谈阔论在竹林间。宴息:安闲地休息。屿:小岛。这里指一片竹林。⑤“寥寥”二句:来到这清虚幽静的景空寺,就好象进入了一个隔绝尘世的仙境。寥寥:空虚寂静。鸡山:即鸡足山。《续高僧传・京大慈恩寺释玄奘》称此山“直上三峰,状如鸡足。”为古印度佛教圣地,相传为尊者大迦叶波入寂之处。这里借指圣地、仙境。以上四句,写景空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3
贡献
64
金钱
97
发表于 2024-8-3 09: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八讲作业
画梅组-书儿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
龙象:佛教中常用龙象来比喻修行勇猛有大力者,如此人有几龙之力,几象之力等。此处借指僧人或佛教圣地的高僧大德。
经行:指僧人修行时来回走动的行为,也泛指行走。
​宴息:休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景空寺兰若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之情。
    首联概括介绍景空寺的地理形势,是主语拆分的流水句,意思是僧人行走的地方,在山腰上,需要通过石门才能继续前行。 颔联“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表达了诗人对于青山的迷恋以及对绿萝环绕的静谧之地的喜爱。 颈联“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则描绘了诗人在花林中休息,与僧人在竹岛间高谈阔论的场景。花林下、竹屿间,是空间,显示了诗人游历景空寺兰若的空间的变化、时间的推移。 尾联入情,“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表达诗人仿佛隔绝了尘世纷扰,进入了传说中的鸡山,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总分分总布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4

帖子

126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4
贡献
278
金钱
544
发表于 2024-8-3 12: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妍班五律第十八讲作业
文/画梅30-求是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作为一篇游记,按游记三要素分析,可以发现:(1)所至(游踪):山腰—青嶂—花林、竹屿;(2)所见:“山腰度石关”,见地势高峻;青嶂和绿萝,花林与竹屿,见环境清幽和美丽;(3)所感:“迷”和“爱”,流连其间,赏玩其景;“宴息”和“高谈”,通过活动,感受其乐;“寥寥隔尘事”,表达出尘之思。以游,勾勒空间,展现景致,串联活动;以情(迷、爱、疑),表达真实的感受,细致的体验和内心的赞美与追求。
中二联,写所见,但角度不一:前者流连其中,赏玩景色,景有宏观和微观,后者花下和竹屿,是地点,也是景点,但“宴息”和“高谈”,以人的活动融入景观,一笔两用。四句仿佛是四张照片,将游览者的所见、所思和所行,统摄其中,既形象直观,又极具代表,极富表现力。“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句子高度浓缩,将人的活动和心理和物的变化和其特征绾合,耐人寻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12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4
贡献
296
金钱
464
发表于 2024-8-3 17: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八讲作业:
画梅33-星星过月
解析:
龙象,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
龙象:佛教中常用龙象来比喻修行勇猛有大力者,如此人有几龙之力,几象之力等。此处借指僧人或佛教圣地的高僧大德。
经行:指僧人修行时来回走动的行为,也泛指行走。
宴息:休息。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幽深的山中寺庙之旅的画面。
首联:“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为主语拆分流水句,以雄伟的山势和盘曲的道路,勾勒出一片隐秘而又神圣的空间。
颔联:“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表达了诗人在这片山中寺庙间徘徊,不仅迷恋于连绵不断的翠绿山峰,也享受着那里的幽静与闲适。
颈联:“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通过空间的变化与时间的转移展现了诗人在此地的悠然自得。他们或是在花林之下小憩,或是于竹林中与友人们进行着深入而高远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休息,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放松和升华。
尾联:“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两句,以“寥寥”形容世间纷扰与寺庙之间的距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疑是入鸡山”则增添了一份超然物外的玄妙感。这里的“鸡山”可能并非实指某一山名,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土的向往。
布局: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2

帖子

18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7
贡献
449
金钱
687
发表于 2024-8-3 19:3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律研第十八讲作业画梅组 画梅09-雪松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 龙象:佛家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幽深的山中寺庙之旅的画面。开篇“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两句,以雄伟的山势和盘曲的道路,勾勒出一片隐秘而又神圣的空间。“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表达了诗人在 这片山中寺庙间徘徊,不仅迷恋于连绵不断的翠绿山峰,也享受 着那里的幽静与闲适。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在此地的悠然自得。他们或是在花林之下小憩,或是于竹林中与友人们进行着深入而高远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休息,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放松和升华。 最后,"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两句,以“寥寥”形容世间纷扰与寺庙之间的距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疑是入鸡山”则增添了一份超然物外的玄妙感。这里的“鸡山”可能并非实指某一山名,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整首诗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一步一景。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8
贡献
75
金钱
113
发表于 2024-8-4 11:2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八讲解析作业
画梅29-梅子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游景空寺兰若》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次探访山中寺庙的静谧之旅,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高洁情怀。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解析:
句子与结构分析
首联:“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句子解析:开篇即以“龙象经行处”起势,龙象在佛教中常用来象征庄严、神圣,此处借指高僧或佛法的流传之地,暗示景空寺兰若的非凡与神圣。接着“山腰度石关”,描绘了通往寺庙的山路崎岖,需穿越险峻的石关,既展现了自然之险,也寓意了修行之路的不易。
结构作用:首联奠定了全诗的背景与基调,以雄伟的山势和艰难的道路,营造出一种隐秘而又庄严的氛围,引导读者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秘境。
颔联:“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句子解析:“屡迷青嶂合”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寺庙间徘徊,常因连绵不断的翠绿山峰而迷路,这里的“迷”字不仅指地理上的迷失,也隐含了心灵上的沉醉与探索。“时爱绿萝闲”则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下对绿萝闲适姿态的喜爱,一个“闲”字点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结构作用:颔联通过“迷”与“爱”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复杂情感,同时也为下文的悠然自得做了铺垫。
颈联:“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句子解析:此联具体描绘了诗人在景空寺兰若的日常生活场景。“宴息花林下”写的是诗人在花林之下悠然小憩,享受自然之美;“高谈竹屿间”则表现了诗人在竹林中与友人深入交谈,畅谈人生哲理。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身体上的休息与放松,更体现了心灵上的交流与升华。
结构作用:颈联是全诗的高潮部分,通过具体的活动场景,展现了诗人在此地的悠然自得与高雅情趣,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主题。
尾联:“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句子解析:“寥寥隔尘事”以“寥寥”二字形容世间纷扰与寺庙之间的遥远距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喧嚣的愿望。“疑是入鸡山”则增添了一份超然物外的玄妙感,这里的“鸡山”可能并非实指某一山名,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的精神净土。
结构作用:尾联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收束全诗,既总结了前文所描绘的静谧生活场景,又升华了诗人的情感境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时间与空间分析
从时间上看,全诗并未明确交代具体的季节或日期,但通过“花林”、“绿萝”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可以隐约感受到这是一次春日或夏初的探访之旅。从空间上看,全诗以景空寺兰若为中心,通过“山腰度石关”、“青嶂合”、“花林下”、“竹屿间”等空间转换,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山中寺庙世界。
结构: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17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3
贡献
385
金钱
671
发表于 2024-8-4 14: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八讲解析作业
画梅31—根生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幽深的山中寺庙之旅的画面。诗人以行走起始为主线,对空间方位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表达了诗人与世隔绝的境界。

首联,以雄伟的山势和盘曲的道路,勾勒出一片隐秘而又神圣的空间。

颔联,表达了诗人对于青山的迷恋以及对绿萝环绕的静谧之地的喜爱。

颈联,描绘了诗人休息和交谈的地方,在花林中休息,在高谈竹屿间交谈。
表现了诗人在此地的悠然自得。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休息,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放松和升华。

尾联,以“寥寥”形容世间纷扰与寺庙之间的距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疑是入鸡山”则增添了一份超然物外的玄妙感。这里的“鸡山”可能并非实指某一山名,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土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的超脱和清净,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

龙象:佛教中常用龙象来比喻修行勇猛有大力者,如此人有几龙之力,几象之力等。此处借指僧人或佛教圣地的高僧大德。
经行:指僧人修行时来回走动的行为,也泛指行走。
宴息:休息。
布局: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0

帖子

9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1
贡献
231
金钱
356
发表于 2024-8-4 19: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八讲作业
画梅组07-飞鹰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
1、兰若: 寺院或空净闲静的地方。梵语“ 阿兰若”的略称。唐。杜甫 谒真谛寺襌师诗:“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聊斋志异。卷一。画壁》:偶涉一兰若,殿宇襌舍,俱不甚弘敞。
2、龙象:
(1).龙与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故佛氏用以喻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大般涅槃经》卷二:“世尊,我今已与诸大龙象菩萨磨訶萨断诸结漏。”
(2).指高僧。 唐 王勃 《四分律宗记序》:“二边云彻,方知实相之尊;十刹风行,乃识真如之贵。将使龙象緇服,维明克允。” 清 钱谦益 《〈空一斋诗〉序》:“ 紫柏大师 以法门龙象,唱道东南。”
(3).指罗汉像。 唐 罗隐 《甘露寺火后》诗:“只道鬼神能护物,不知龙象自成灰。” 宋 苏轼 《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第十一罗怙罗尊者》:“龙象之姿,鱼鸟所惊。” 清 顾炎武 《重登灵岩》诗:“山静鼪猱栖佛地,堂空龙象散诸天。”
(4).象中体格壮健高大者。《维摩经·不思议品》:“譬如 迦叶 ,龙象蹴踏,非驴所堪。” 嘉祥 疏:“此言龙象者,只是一象耳,如好马名龙马,好象云龙象也。”
(5).指皇帝。 五代 齐己 《寄吴国西供奉》诗:“瑶闕合陪龙象位,春山休记鷓鴣啼。”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爰竭蚍蜉之诚,仰干龙象之驭。”  ——《漢語大詞典》3、意:全诗校:“一作兴。”
4、经行:
(1).经术和品行。《汉书·师丹传》:“ 丹 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 丹 者少。”《后汉书·牟融传》:“司徒 范迁 荐 融 忠正公方,经行纯备,宜在本朝,并上其理状。” 宋 曾巩 《太学博士制》:“尔以经行选用,往服厥官,盖尊其所闻以诱率学者,汝之守也,惟是懋哉。”
(2).行程中经过。 宋 张炎 《月下笛》词:“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元 刘致 《山坡羊·西湖醉歌次郭振卿韵》曲:“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元史·选举志一》:“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3).佛教语。谓旋绕往返或径直来回于一定之地。佛教徒作此行动,为防坐禅而欲睡眠,或为养身疗病,或表示敬意。 晋 法显 《佛国记》:“佛在世时,有翦髮爪作塔,及过去三佛并 释迦文佛 坐处、经行处及作诸佛形像处,尽有塔。”《法华经·序品》:“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二能销食。” 唐 李白 《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以天下所立兹幢,多临诸旗亭,喧嚣湫隘,本非经行网绕之所。” 王琦 注:“经行,谓僧众週幢循行,所以致其敬礼之心。” 宋 陆游 《出游》诗:“近世父老远寻僧,病起经行力渐增。”  ——《漢語大詞典》5、逸旅:全诗校:“一作旅泊。”
6、宴息:
(1).休息。《易·随》:“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宋 司马光 《投壶新格》:“君子学道从政,勤劳罢倦,必从容宴息以养志游神,故可久也。” 明 袁宏道 《抱瓮亭记》:“稍暇,则相与宴息树下,观其意,殊乐之,无所苦。”
(2).指死者长眠。 汉 杜邺 《临终作墓石文》:“ 魏郡 杜鄴 ,立志忠款,犬马未陈,奄先草露……封于 长安 北郭,此焉宴息。”
(3).宴乐和安居。《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 灵王 自谓天下唾手而得,日夜宴息於 章华 之臺,欲遣使至 周 ,求其九鼎,以为 楚国 之镇。”
(4).闲居休息。 唐 元结 《菊圃记》:“其地近讌息之堂,吏人不此奔走。” 宋 王禹偁 《李氏园亭记》:“而能开一园,构二亭,竹树花卉,少而且备,游赏讌息,近而不劳。” 清 章大来 《偁阳杂录》:“一日讌息 柯亭 ,与 张岂石 论此事。”  ——《漢語大詞典》
7、高谈: 高明的谈吐;高尚的言谈。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 宋 秦观 《送乔希圣》诗:“杖藜对客骋高谈,自觉胸襟辈 尧 禹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高谭羣儿惊,健笔小儒怍。”  ——《漢語大詞典》
8、寥寥:
(1).空虚貌。《吕氏春秋·情欲》:“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沉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 高诱 注:“极三关之欲以病其身,故九窍皆寥寥然虚。”《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谢混《游览》〉》:“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 李善 注:“《庄子》曰:‘寥已吾志。’ 郭象 曰:‘寥然空虚也。’” 宋 曾巩 《将之江淛遂书怀别》诗:“功名竟安在,富贵空寥寥。”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中:“自从辞君亲,久不为是役。落落无为乡,寥寥不齐邑。伊谁与为礼,见此孤立石。”
(2).寂寞;孤单。 唐 宋之问 《温泉庄卧疾寄杨七炯》诗:“移疾卧兹岭,寥寥倦幽独。” 明 梁辰鱼 《瓦盆儿·立秋夜悼亡》套曲:“听落叶,小窗敲,怎禁他云房独掩夜寥寥。空赢得泪痕浓,黯淡了鮫綃。” 清 唐孙华 《题张汉昭小像》诗:“寥寥 蒋生 径,赖有 羊 与 求 。闻君妙方术,久疾应手瘳。”
(3).形容数量少。 唐 权德舆 《舟行见月》诗:“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两三声。”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古今当其任者,盖寥寥可数。” 清 赵翼 《舟行》诗:“知有烟村缘水湾,寥寥一犬吠柴关。” 巴金 《利娜》:“无垠的荒野,稀落的城市,寥寥的人口,稀少的村庄。”
(4).广阔;空旷。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之三:“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魏书·术艺传·张渊》:“恢恢太虚,寥寥帝庭,五座并设,爰集神灵。”注:“恢恢、寥寥,皆广大清虚之貌。” 金 王若虚 《哀雁词》:“鸟之远害,宜莫如鸿,浩浩长风,寥寥远空,邈乎冥濛,去万里而无穷。” 清 周亮工 《与黄济叔论印章书》:“寥寥寰宇,罕有合作,三十年来,其 朱修能 乎?”
(5).雄劲;清越。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雄浑》:“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唐 姚合 《过无可上人院》诗:“寥寥听不尽,孤磬与疏钟。” 唐 郑綮 《开天传信记》:“ 力士 再拜贺曰:‘非常之事也,愿陛下为臣一奏之。’其声寥寥然,不可名言也。”  ——《漢語大詞典》。
9、鸡山: 山海经中山经即谷之山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桑梓其草多韭。又南山经灌湘之山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一越绝书鸡山者勾践以畜鸡将伐吴以食死士 明 统志鸡山在宁国府宁国县南五里峰峦秀拔县治之镇山也尘异苑见雉涧下。


      诗作的名字是“游景空寺兰若”,重点就是一个“兰若”。游景空寺的什么呢?兰若,游景空寺的“空净闲静”,整首诗就是围绕这个主题,通过不同的空间、场景,来描写这个“空净闲静”。

首联: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这个地方呀,是罗汉或者高僧修行的场所,要到这个地方,需要爬到半山腰,还要经过威严庄重的石门。开篇就紧扣“空净闲静”的主题,先远观。

颔联: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承接首联,在去往的路上,林深草密、山路曲折,这是近观“空净闲静”,对别人来说,也许太难走了,但诗人恰恰喜欢这样的环境,你看那无人打扰的密林、野草、野花、藤蔓多么惬意悠闲。

颈联: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也远观了,也近观了,一路走来,也累了,那就在花林下休息,在竹屿间进行高明的谈吐、高尚的言谈。从切身的感受上,再次写“空净闲静”。

尾联: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七分句一收, 这寥然空虚的感觉呀,把那些烦人的尘事都阻挡和隔绝开了;尾句一结,还是结在“空净闲静”上,这样的感觉呀,好像自己置身于神仙之地。
      
      整首作品紧扣一个“兰若”的“空净闲静”,从不同角度、不同空间来写,布局可以是分分分总,也可以是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

帖子

1419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0
贡献
331
金钱
543
发表于 2024-8-4 20:00: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暖阳解析:
景空寺在襄阳,岘山,是佛教圣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略称。即寺院。也指空净闲静的地方。
孟浩然这首诗,以登山为主线,描写登山过程中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首联,点题,赋笔叙事,概要地点出游景空寺的事件。龙象:佛教用以喻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指高僧、指罗汉像。 这里代指景空寺。这联通过一个状语拆分流水句,写出了路上的空间变化。前句:去景空寺行走的路上,后句,山腰要过了一个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颔联:细描路上的经过。前句:走着走着就被重叠的青绿山嶂迷路了,路上随时都有飘逸的藤萝带来的欣喜。增强了途中趣味的生动性。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颈联,时间:到达了目的地,空间:景空寺的花林竹屿。在这么优美清静都环境畅饮高谈,奇妙无比!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尾联:紧接颈联,抒发感慨,收束全篇。远离尘世,仿佛到了鸡山一般。鸡山:是山海经里的鸡山,山上多黄金、山下有丹雘,黑水发源于此。这些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
这首诗都鲜明特点:登山为主线,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引出美妙的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940

帖子

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律诗三期、律一期、绝三期、律四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65
贡献
1481
金钱
12306
发表于 2024-8-4 20: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修第18讲画梅组解析作业:
画梅13-腾骏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认真细读孟浩然的这首五律,分析句子,结构,以及所涉及的时间、空间的地方,写一篇解析作品。期待各位的杰作哦!
腾骏浅析:首联叙起,大意是高僧所行走经过的地方,半山腰必经过石门。
次联情景交融承接,大意是频频沉迷于汇聚的青嶂之中,经常舍不得雅静的绿萝。
颈联转联想,大意思是既可以在开满鲜花的林木下休息,又可以在长满竹林的小岛中高谈阔论。
尾联呼应首联收结,大意是像这样与世隔绝的地方没多少,就好像自己进了鸡山那样的感觉。
时间词有屡和时,空间词有石关,青嶂,花林下,竹屿间。时空转换恰到好处,意脉顺畅,令人回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4

帖子

19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6
贡献
446
金钱
750
发表于 2024-8-4 20: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八讲作业
画梅-27 / 血琉璃

游景空寺兰若
作者:孟浩然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简析:
龙象,一般指与佛家相关,比如“龙象般若”之类;
兰若:寺院或空淨闲靜的地方。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一次山中寺庙之旅的静谧幽深的画面。
首联以雄伟的山势和盘曲的道路,勾勒出一片隐秘而又神圣的空间。
颔联,表达了诗人在这片山中寺庙间徘徊,不仅迷恋于连绵不断的翠绿山峰,也享受着那里的幽静与闲适。
颈联,展现了诗人在此地的悠然见自得。他们或是在花林之下小憩,或是于竹林中与友人们进行着深入而高远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休息,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放松和升华。
尾联,以“寥寥”形容世间纷扰与寺庙之间的距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疑是入鸡山”则增添了一份超然物外的玄妙感。这里的“鸡山”指桑梓,归隐之所,可能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土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5

帖子

6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9
贡献
154
金钱
233
发表于 2024-8-4 21:12: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天空

游景空寺兰若
孟浩然〔唐代〕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读:胆大的经过此处,山腰险要处有石关通过。
青嶂多让人沉迷,闲看绿萝喜。
休息在花林下,和友攀谈竹石间。
静谧的如隔尘世,怀疑是神仙住的地方。
首联入题,写时间,地点,颔联写山中景,颈联情景交融。尾联抒情景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

帖子

9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4
贡献
239
金钱
369
发表于 2024-8-4 21: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八讲作业
画梅06清风明月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解析:
龙象:佛教中常用龙象来比喻修行勇猛有大力者,如此人有几龙之力,几象之力等。此处借指僧人或佛教圣地的高僧大德。
经行:指僧人修行时来回走动的行为,也泛指行走。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首联描绘了山间小路的景象,仿佛是龙象在山腰间穿行,经过石关,给人一种神秘而壮美的感觉。这种描绘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想象力,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颔联表达了诗人在这片山中寺庙间徘徊,时而迷恋于连绵不断的翠绿山峰,时而享受着那里的幽静与闲适。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颈联有空间的转移,描绘诗人或者在花林中休息,或者在高谈竹屿间交谈,体现了诗人的闲适和自在,以及自然的亲近和喜爱。

寥寥隔麈事,疑是入鸡山。
尾联入情,“寥寥”形容世间纷扰与寺庙之间的距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疑是入鸡山”则增添了一份超然物外的玄妙感。,这种描绘方式体现了诗人的超脱和清净,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宁静。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热爱、亲近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
布局: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7

帖子

23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9
贡献
466
金钱
1152
发表于 2024-8-5 12: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八讲画梅组作业贴
画梅组28——荻花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释译:
我游在这高僧经常旋回往返之地,正是山腰的石关。
多次迷失在这四面合围的青嶂中,常常爱这些绿箩。
休息在这花林下,高谈在竹子和山石之中。
这空虚孤寂的境地隔绝了尘世,仿佛是入了《山海经》里的鸡山。
浅析:
首联叙事入景,颔联移步换景,空间转换,景中有情。颈尾联用“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完成转结舒情,道出主旨,用“鸡山”表达作者的志向。

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
龙象;1.龙与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故佛氏用以喻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 2.指高僧。 3.指罗汉像。 4.象中体格壮健高大者。 5.指皇帝。这里是指高僧
经行;佛教徒因养身散除郁闷,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经行”,雁荡经行云漠漠。—— 宋· 沈括《梦溪笔谈》

屡;多次
时:常常
宴息;休息
竹屿;茂盛的竹林和岩石突出的小山

鸡山;山海经中山经即谷之山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桑梓其草多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7

帖子

10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7
贡献
244
金钱
383
发表于 2024-8-5 17: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八讲 – 关于诗中的空间
画梅21—惠昕解析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这首诗通过对景空寺周围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
景空寺在襄阳,岘山,是佛教圣地。兰若:梵即寺院,也指空净闲静的地方。
首联“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状语拆分流水句,用赋笔,突出山势的雄伟和道路的盘曲,龙象此处借指僧人或佛教圣地的高僧。作者所行地点在半山腰,过石关。
颔联“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表达了诗人在这片山中徘徊,迷于连绵不断的翠绿山峰,也喜爱着绿萝的清幽闲适。移步换景,景中融情。
颈联“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时间上已经到了寺庙,他和朋友们或在花林之下宴饮小憩,或进行着高远的对话。是身体上的放松和心灵的升华。
尾联“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此联写意 回扣收结,“鸡山”可能并非实指某一山名,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表达远离尘世的喧嚣,超然物外的心境。
布局起承转合。移步换景的写法,山腰—青嶂—花林下—竹屿间体现了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873

帖子

7065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词校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39
贡献
1702
金钱
2812
发表于 2024-8-5 18: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39小憩片刻 于 2024-8-5 18:06 编辑

五律研班第18讲,解析作业:
画眉组-16小憩片刻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认真细读孟浩然的这首五律,分析句子,结构,以及所涉及的时间、空间的地方,写一篇解析作品。

首联:起笔点出景空寺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以虚笔+实景描绘空间。
颔联:承接上句,描绘山中的景色,幽静美丽令人痴迷,用“屡迷”“时爱”表达喜爱。
颈联:表达寺庙里的氛围,省略主语,用“宴息”、“高谈”实景描摹表达悠闲与不凡。
尾联:以虚笔表达自己远离世俗喧嚣的感受,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
总体结构起承转合。表达手法为虚实相间,叙事加感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005

帖子

7901

积分

版主

沧浪诗话华南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07
贡献
1705
金钱
3217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4-8-6 06: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敬新谱 于 2024-8-6 06:57 编辑

沧浪学院五律诗研班第18讲作业
画梅-东江渔夫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一、写作背景
《游景空寺兰若》为孟浩然游览景空寺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访友过程中的所见所思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二,释义词语
兰若:  即阿兰若,佛教名词。原意森林,引申为修行人禅修的寂静之地。此处即指景空寺(又叫白马寺)。

诗人孟浩然和景空寺的住持融公为好友。

鸡山:鸡足山。是一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宝库,是佛教三大部派的汇集地及世界佛教文化的枢纽;在东南亚巴利语经典佛教文化、青藏高原藏语经典佛教文化里,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世界佛教名山、圣山。在佛教徒心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类似仙境。

龙象:原意项羽,成语“龙象”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他骁勇善战,被誉为“龙象之才”。这里指高僧。

二,诗意解析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景空寺的僧人们行走在孤静的山腰间,如同把山拦腰截断一样。形容山势雄伟。点明地点与环境。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表现诗人在山中寺庙间徘徊,对连绵不断的翠绿山峰的迷恋,也享受着那里的幽静与闲适。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作者受到主持热情接待。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这里环境静幽,深邃神秘,似是进入了仙境。

三,布局经典:起承转合。
四,用词精当: 经/度,迷/爱,息/谈,隔/入等虚词传神,贴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4

帖子

32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63
贡献
847
金钱
1218
发表于 2024-10-5 21:5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景空寺兰若
唐·孟浩然 押删韵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认真细读孟浩然的这首五律,分析句子,结构,以及所涉及的时间、空间的地方,写一篇解析作品。期待各位的杰作哦!

云水禅心解析:兰若:指寺院。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意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
题目游景空寺这样一个空净闲静的地方。
龙象:这里指高僧。宴息:休息。
鸡山:鸡足山,又名九曲山、青巅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城西北方,东西长7千米,南北宽6千米,总面积28.22平方千米。宋代,僧人慈济在青巅山峻石山出家修行,崇奉佛教,随之佛教在鸡足山开始兴起。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首联流水句,赋笔叙述了景空寺路线,景空寺是高僧经常行走之处,要去景空寺需经过山腰那里的一道石门。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这里景物,屡屡沉醉在这青嶂重叠的景色里,时时喜爱生长在这里的绿萝闲适中。时间是推移的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颈联转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作者有时候歇息在花林下,有时候在竹屿间谈笑风生。空间转换。景中融情,侧面描写此地景色清幽。
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尾联宕开一笔收结,这样清幽的环境哪有尘事烦扰呢,仿佛是到了鸡足山一般啊!抒情,空间拉的更远。景空寺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城西北方。
整首诗围绕景空寺环境落笔,移步换景,又有空间转换,表达了作者对此地喜爱之情。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9: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